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第一章:《古诗十九首》详细内容:包括《行行重行行》、《青青园中葵》等十九首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第二章:《白杨礼赞》详细内容:学习《白杨礼赞》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第三章:《背影》详细内容:学习《背影》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第四章:《阿长与<山海经>》详细内容: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古诗、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升写作水平。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古诗十九首》的鉴赏与分析。
2. 《白杨礼赞》、《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等散文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古诗十九首》的背诵与赏析。
2. 散文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古诗十九首》,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赏析。
(2)学习《白杨礼赞》,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艺术特色。
(3)学习《背影》,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艺术特色。
(4)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十九首:列出课文,标注重点词语。
2. 白杨礼赞:列出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3. 背影:列出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4. 阿长与<山海经>:列出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古诗十九首》。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白杨礼赞》、《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的艺术特色。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篇1内容和步骤: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提问:第二段可以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两层:(1)(3—6)从小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7—9)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
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段(3—6)1、指名朗读第一层:2、指导分析第三段:(1)指名概括段意。
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2)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发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四段。
(1)指明概括段意。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4、指导学习五段。
(1)指名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2)逐句分析。
(3)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插了描写和议论。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段1)指名概括段意。
2)分析:第一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与“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1.齐读第三层;2.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3.讨论第7段首句的作用;——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主体和重点。
四、讲析第三段(10)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这段文字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
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愿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总结课文1.归纳中心:——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目录1.新闻两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路透社新闻 3.“飞天”凌空/夏浩然、樊云芳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口语交际:讲述5.藤野先生/鲁迅 6.回忆我的母亲/胡适 7.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8.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学写传记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9.三峡/郦道元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1.与朱元思书/吴均12.唐诗五首: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春望/杜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学习描写景物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13.背影/朱自清 14.昆明的雨/汪曾祺 15.那树/王鼎钧16.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严文井、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语言要连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网络时代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8.苏州园林/叶圣陶 19.梦回繁华/毛宁 20.蝉/法布尔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愚公移山/《列子》 23.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表达要得体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工作计划经过一学年的适应,很多同学已经适应初中生活,且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好,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方法还有待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高,学习自觉性不高,上课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有拖欠,课外阅读理解欠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部编版语文8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推荐教案) 1 消息2则教学目标 1 .熟习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范围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 .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 .掌控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教学进程第 1 课时我310万大军成功南渡长江 1、导入新课 1949 年 4 月 21 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1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全部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克服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取得翻身的幸福。
这场战役是甚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1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2、教学新课目标导学1: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 (1893—1976) ,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x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 1949 年,辽沈、淮海、平津3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获得成功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 4 月20 日悍然谢绝签订《国内和平协议》, 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使人民解放军该日清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 新闻”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 1切传媒上的对新近产生的事实的报导,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产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导。
目标导学2: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掌控文本内容 1 .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5要素 ( 5个 W) 是: When( 什么时候 ) 、Where( 何地 ) 、 Who( 何人 ) 、 What( 何事 ) 、 Why( 何故 ) 。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古诗词诵读(第一、二单元)《关雎》、《蒹葭》、《十五从军征》、《鹿柴》、《竹里馆》、《春夜喜雨》等经典古诗词。
2. 现代文阅读(第三至五单元)第三单元:以人物描写为主题,包括《背影》、《阿长与<山海经>》、《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
第四单元:以事物说明为主题,包括《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等课文。
第五单元:以景物描写为主题,包括《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等课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技巧,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2. 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事物特点及景物描写。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及现代文阅读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鉴赏技巧、现代文阅读中的分析方法和景物描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播放古诗词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古诗词诵读: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词,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现代文阅读:事物说明:结合课文,讲解说明方法,进行随堂练习。
景物描写:通过例句分析,学会景物描写技巧,进行实践创作。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部分:列出重点诗词,标注韵律、意境。
2. 现代文部分:分别列出人物、事物、景物描写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古诗词阅读鉴赏:分析《关雎》的韵律和意境。
现代文阅读分析:从《背影》中选取一段,分析人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练习:以“校园一角”为主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2. 答案:《关雎》韵律:五言律诗,平仄对仗工整;意境: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背影》人物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具体内容包括:1. 章节:第一单元《长征》、《桥》、《古诗十九首》、《狼牙山五壮士》;2. 详细内容:学习现代诗歌、小说、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勇敢坚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2. 教学重点: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长征组歌《七律·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背景,激发爱国情怀;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汇、句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解题方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全册》;2. 内容:课文题目、作者、重点词汇、句型、课文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2)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3)结合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2. 答案:(1)思维导图:见附件;(2)仿写:例文见附件;(3)读后感:例文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散文欣赏诗歌:《登高》、《钱塘湖春行》散文:《背影》、《荷塘月色》2. 第二单元: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诗词:《静夜思》、《夜雨寄北》古文:《三峡》、《醉翁亭记》4. 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诗词、散文、说明文、古诗文、现代文等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登高》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描述一次自己登山的经历,从而引出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内容讲解:(1)诗词、散文欣赏: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情感。
(2)说明文阅读与写作: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分析说明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解析古诗文中的难点字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4)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 例题讲解: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1. 第一单元诗歌:《登高》、《钱塘湖春行》散文:《背影》、《荷塘月色》2. 第二单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诗词:《静夜思》、《夜雨寄北》古文:《三峡》、《醉翁亭记》4. 第四单元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本节课所学,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新闻报告1.1《背影》1.2《我的叔叔于勒》1.3《回忆我的母亲》2. 第二单元:人物通讯2.1《芦花荡》2.2《回忆鲁迅先生》2.3《我的老师》3. 第三单元:说明文3.1《三峡》3.2《答谢中书书》3.3《记承天寺夜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新闻报告、人物通讯和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新闻报告、人物通讯和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文学作品鉴赏;写作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第一单元教学:(1)学习《背影》,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2)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刻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 第二单元教学:(1)学习《芦花荡》,让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回忆鲁迅先生》,通过分析文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我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会表达敬意。
4. 第三单元教学:(1)学习《三峡》,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了解地理知识。
(2)学习《答谢中书书》,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板书:主题:新闻报告内容:背影、我的叔叔于勒、回忆我的母亲2. 第二单元板书:主题:人物通讯内容:芦花荡、回忆鲁迅先生、我的老师3. 第三单元板书:主题:说明文内容: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七、作业设计1. 阅读作业:选取一篇新闻报告,分析其写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消息二则【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 重点)3. 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 难点)4.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 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 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 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 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 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 ū) 溃.退(ku ì) 荻.港(d 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 背景介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 年4 月20 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 日2 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 文体知识(1) 新闻,又称消息。
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 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学法指导一:【找新闻导语的方法】1. 注意导语的特征。
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题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干什么事以及事件的意义等。
2. 注意导语的位置。
比较短小的新闻( 只一段话) 时一般是第一句话;比较长的新闻( 多段话) 时一般是第一段话。
学法指导二:【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
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4) 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 ) 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 1 个H”即:When(何时) ,Where( 何地) ,Who(何人) ,What( 何事) ,Why(何故) ,How(如何) 。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 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导语为正文第一句话。
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了全文。
2. 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交流点拨】何时:1949 年4 月20 日午夜开始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阅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交流点拨】此句中的“已”和“大约”用词准确。
“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交流点拨】此句中的“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说明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
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 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渡江战斗的情景?【交流点拨】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
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
因为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2. 小组合作交流: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找一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
作者在写新闻时,总是在文中凝聚自己的感情。
②本文中的“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
“不到”“即已”两个词前一个表明时间短,后一个表明速度快,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这两组词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的情感爱憎分明,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它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 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 字( 含标点) ,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悼本报华盛顿 1 月28 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 点38 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 1 分12 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 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 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 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 3 名宇航员丧生。
“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
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 英里外的大西洋。
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持续了一个小时。
1. 写出新闻的要素。
(1)时间:美国东部时间 1 月28 日11 点38 分。
(2)地点:美国。
(3)事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2. 介绍阿波罗飞船事故属该则新闻结构中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介绍此事件在于说明这次是美国进行56 次载人宇宙飞行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
【附:板书设计】新闻有关知识什么是新闻——广义和狭义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语、背景、结语新闻的要求——“五个W”和“一个H”新闻的特点——传播性和真实性、时效性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学习《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再次共同研读一篇来自国外的新闻佳作,来欣赏一下外国消息的与众不同之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钞.票(ch āo)弗洛伊.德(y ī)粉碎.(su ì) 安慰.(wèi)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吞食:吞吃,不咀嚼而咽下。
安慰:文中指精神上的不满足得到补偿。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 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
导语特点是有别于传统消息的导语,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方式。
2. 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他们吗?动手查一查。
【交流点拨】卡拉瓦乔:意大利16 世纪末至17 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画家,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基督下葬》等。
贝尔尼尼:生于1598 年12 月7 日,逝世于1680 年11 月28 日,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
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主要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主要代表作品有“阿波罗和达芙娜“大卫”“巴贝里尼宫”弗洛伊德(1856 年5 月6 日—1939 年9 月23 日) 奥地利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著有《梦的解析》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塞尚(1839 —1906) 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 ,“现代艺术之父”。
主要作品《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四季》静物系列等。
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神祗之一,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被视为“司掌文艺之神”,主管光明、青春、音乐等,是人类的保护神、光明之神等。
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56 年7 月20 日—前1323 年6 月10 日) 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足智多谋,从未打过一次败仗。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篇新闻的语言富有特色,饱含着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