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二《临江仙》教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语文编写人韩瑜审稿人孙东云赵贵友临江仙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2、体会含蓄真挚、情景交融的写法;二、教学重点: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程度不同,对诗词知识的积累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在诗词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分析诗歌的习惯,并且掌握常见的分析方法,以期解决诗词鉴赏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鉴赏法、点拨法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阅读诗词,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感受诗歌。
2、教师准备好上课所需内容、材料,包括教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以导学案中的作者介绍引入新课:(由学生介绍所整理的作者简介)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
有《小山词》。
我们今天所学的《临江仙》是晏几道的《小山词》中较有成就的一篇,下面,我们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2出示目标:略(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诵读全词,你能找出词中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春恨2.反复诵读上片,在这一部分中,词人将“春恨”写得缠绵深婉,你能根据词中景物做一个具体分析吗?(1).梦后酒醒。
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临江仙》教案作者简介晏畿道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人,晏殊第七子。
曾任太常寺太祝。
熙宁七年,以郑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事,受株连下狱。
元丰五年,为颍昌府许田镇监官,“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师赐第”。
晁说之曾为撰墓志,已佚。
今人夏承焘撰有《二晏年谱》。
另郑骞有《二晏年谱补正》、《晏叔原系年新考》。
黄庭坚《<小山词>序》谓畿道“磊隗权奇,疏于顾忌。
翰墨,自立规模。
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于下位”,平生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饥寒,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畿道与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词作原文临江仙•晏几道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
罗裙香露玉钗风。
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注释]却:又、再。
2小蘋:歌女名。
3心字罗衣:锈有心字图案的丝罗衣裳。
4彩云:喻美女,即小蘋。
翻译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
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
她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蘋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
当初想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照着象彩云一样的小蘋回归。
名家赏析这是晏畿道词的代表作。
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据作者《小山词》自跋所述,作者好友沈廉叔、陈君友家有莲、鸿、蘋、云四个歌女,词人及其好友的新词经常由她们在席间歌唱。
作者和词中小蘋亦曾有过一段恋情,后沈殁陈病,小频等人也就风飘云散,不知去向。
上片写别后的孤独和刻骨相思,写今日,下片追忆初见小蘋时的印象及小蘋归去时的情景,写去时的情景,写去年。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复习《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解读经典。
2.在解释字形流变过程中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3.通过引领,让学生感受并学习吟诵,感受古典诗词的表现形式,读懂诗词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情感,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悟品味诗词的声韵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引领,让学生感受并学习吟诵,感受古典诗词的表现形式,读懂诗词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情感,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悟品味诗词的声韵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晏几道的《临江仙》。
我们经常说“诗歌唱词”,所谓“诗歌”者,诗皆可歌也。
所谓“唱词”者,词皆能唱也。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古代的诗词基本都是通过歌唱的方式来创作和传播的,现在把这种歌唱诗词的方法叫作吟诵。
作为吟诵根祖流派——河东吟诵的代表性传承人,就让我用流传了五千年的声调把这首创作于一千多年前的诗词用普通话的读音唱给你听。
在听的时候,大家注意听词句的节奏划分。
这种古诗文句子节奏的划分方法在古代叫作“句读”。
二、吟诵展示(屏显教师示范吟诵)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宋〕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在听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还发现了,投影中所有的加点字发音都比较短促,这说明古典诗词其实从来都没有远离大家,这些加点字在古代音韵学中都是入声字。
古人说“入声短促急收藏”,说的就是这样的特征。
三、赏析体悟(一)解题很多人知道词都有词牌,但大部分人还不知道的是,每个词牌基本都有典故,而且基本决定了一阕词的感情基调。
“临江仙”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呢?南宋黄昇《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
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
”言什么仙事呢?明代董逢元《唐词纪》继续补充: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
与这种表达类似的有历史上著名的曹植《洛神赋》。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朗读。
2. 诗歌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的含义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导入《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背诵《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等方面。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诗歌的魅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2)结合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7. 板书设计《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临江仙教学目标:1.理解所选题材——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并以此寄寓“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理解词中所包含的回肠荡气的伤离怀人之愁。
3.体会词人凄凉环境所烘托的孤寂氛围。
教学重点:1.理解所选题材——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并以此寄寓“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理解词中所包含的回肠荡气的伤离怀人之愁。
教学难点:理解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八子。
曾监颖昌许田镇。
一生仕途不达,但狷介自守,不傍权贵之门。
以词名世,与其父齐名,并称"二晏"。
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小山词》艺术特色(一)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二)语淡情深,艳而不俗,浅处皆深,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不是表现拥有爱情的欢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这成为晏几道恋情词的一大特色。
本篇即如此。
小山恋情词的结构,始终是建立在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闷相思这两重今昔不同的情感世界之间。
二.诵读感知(1)自由诵读,对照注释弄清大意。
(2)归纳主要内容: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3)齐诵本词。
三.个性赏析:(1)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此时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象?传达出怎样的内心世界?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
"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
"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一。
导入一位宋代的词人,他有一个名声显赫的父亲,在仁宗时官至宰相。
但是他明白,他的父亲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官位,而是他偶作的小词,他父亲的一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可谓家喻户晓,流芳千古,这个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宴几道。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宴几道对一位歌妓的怀旧之作。
二.背景。
晏几道结识歌女小苹之后,两人成为知己。
后来传闻小苹卖身葬父,沦落为妓,不知身在何处。
听了这个消息,宴几道悲愤难忍,泪湿衣衫,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临江仙》,追忆小苹。
三.目标一,体会作者的感情;二,欣赏借景抒情的艺术四.整体感知,听录音。
(同时思考问题:一,全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二,上下片各写了什么,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听录音后指名回答。
五.词作分析。
(一)上片让我们看上片如何写春恨的。
开头两句“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写了怎样的景象,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景:梦碎后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
内心世界:孤独与空虚。
)梦想总是美好的,我们在写祝福语的时候常常说“梦想成真”。
作者的梦想大概也是美好的吧,(那个时候的歌妓很多都是多才多艺的)作者是不是梦到了和他怀念的人一起听歌,一起填词,一起欢笑,正如当年大家共同度过的每一个美好的日子?但是梦醒之后带给我们的往往是什么呢,尤其是酒醒以后,作者看到了什么但见“帘幕低垂”,作者酒醒梦碎之后,但见帘幕低垂,有风轻轻吹动。
帘外影影绰绰地有一座楼台锁着,突然他听见有什么东西破碎了。
他记得那个时候他就是在那里,和她们欢笑着,燕语着,仿佛时间永远不会逝去。
这个高锁,是真的用一把铁锁把高楼锁死了吗?当然也可以是,但更韵含着往事尘封,欢愉难再的意味。
楼是同样的楼,但楼中人已去,楼中的欢歌笑语久已不再,“锁”与“不锁”对于词人而言,楼都是空的、锁的。
有些忧伤,真是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我们继续看“去年春恨却来时。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苏教版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解答或集体讨论。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记录重点信息。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提出见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词作提出问题,参与课堂探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词作的基本解读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词的意境,把握词人的情感,能够背诵并赏析这首词。通过对词中意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对诗词美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词的形式与结构:掌握词的基本格律,如平仄、韵脚、对仗等,并分析《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踏莎行·雾失楼台》的结构特点。
3.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词中的主要意象,如“楼台高锁”、“雾失楼台”等,理解其寓意和情感表达。
4.词的艺术特色:探讨秦观的词风特点,如用词豪放、情感深沉等,并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
5.词的鉴赏方法: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一首词,包括关注词的意境、情感、意象等方面。
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
-互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学习
-个人作业和创作展示
四、教学资源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踏莎行·雾失楼台》的原文和注释,要求学生初步理解词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掌握晏畿道、黄庭坚在诗词创作上的基本主张和他们对诗词发展的贡献。
2、体悟每首词的意象,鉴赏诗词所反映的作者的感情倾向。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人。
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
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
有《小山词》。
二.自主学习
1.阅读注解,掌握词的大意,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
词之上片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写“春恨”,下片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写相思。
2. 找出词中表时间的词: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
(时间上由近及远)
3.找出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春恨。
4.五个时间词,带出两个深情款款的画面,是哪两个画面?并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深情。
A.梦后酒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
B.初见小蘋:两情相悦、以琵琶说相思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
这两幅画面全由“春恨”二字连缀为一体。
三、合作探究:
1.上片词人是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手法
A.梦后酒醒。
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烘托、渲染孤寂的心境。
B.去年春恨:“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
C.落花微雨。
“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烘托、渲染。
D.双飞独立。
无情的春燕尚且能够双宿双飞,而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反衬手法,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3.初见小蘋“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表面写小蘋的衣着与技艺,深层处还写出了什么?你能说说小蘋这个少女的美好形象吗?
“两重心字”暗指心心相印,“说相思”因害羞而以琵琶传相思之情,两情相悦。
形象:天真烂漫、娇美可人、温柔多情。
4.“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如何理解?
彩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意,彩云常用来比喻美好而薄命的女子。
明月传统意象也暗写分离。
当时的明月今日仍在,而明月之下的彩云(人)却已不在,以“物是”衬“人非”,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
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
总结:这首词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三、达标检测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枣庄资料》p165页1---4题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