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一目十行【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一目十行【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一目十行【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一目十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

形容看书非常快。

它出自于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yī mù shí háng【典故】读书十行俱下。

《梁书·简文帝纪》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释义】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

形容看书非常快。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看书非常快【结构】主谓式【近义词】十行俱下、一挥而就、不假思索【相反词】慢条斯理、老牛破车、蜗行牛步【同韵词】徙倚仿佯、别具心肠、月貌花庞、糠菜半年粮、飞箭如蝗、飞短流长、积习生常、人琴两亡、申祸无良、擒贼擒王。

【年代】古代【灯谜】最厉害的目光【邂逅语】张松阅书【英语】readtenlinesataglance【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记忆力很强。

他读书的速度相当快,能够十行同时阅读下去,而且能够做到过目不忘。

11岁时就博览群书,写诗赋文章得心应手。

因此被任命为宣惠将军,丹阳尹。

【成语示列】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其它使用】◎ 如今读《围城》,倘是真的读书人,我以为他也不敢一目十行的。

◎ 有的玩风太盛,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忙于迎来送往,兴奋于觥筹交错,养不成学习习惯;有的如胡长清所说“看文件一目十行,听传达一听了之”。

【词类符号】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人名;姓氏;名字;地名;机构名;其他专有名词;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语素字;非语素字。

一目十行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一目十行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一目十行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一目十行是很多人都需要的,那么你知道一目十行的故事吗?下面
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目十行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一目十行成语故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记忆力很强。
他读书的速度相当快,能够十行同时阅读下去,而且能够做到过目不
忘。11岁时就博览群书,写诗赋文章得心应手。因此被任命为宣惠将
军,丹阳尹。
一目十行出处
读书十行俱下。 《梁书·简文帝纪》
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

一目十行释义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十行造句
1) 她迫不及待地拆开信,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2) 有些文稿,我可以一目十行,但有些则是需要字字精读。
3) 你读书虽然一目十行,不过我看你是食而不知其味。
4) 他看书是一目十行,速度特别快,但只是看热闹,学不到什么知识。
5) 这不是那种可以"一目十行"的书,这篇书评也不是。
6) 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
7) 他趁着开车前的一个钟头,把这一本小说一目十行地浏览了一
遍。
8) 听说学过速读的人,看书可以一目十行。
9) 他看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
10) 我们读书不能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要反复读,才能真正领会。

一目十行成语解释

一目十行成语解释

一目十行成语解释
【词目】:一目十行
【拼音】:yī mù shí háng
【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

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宋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行,不能读作“xínɡ”。

【成语辨形】:目,不能写作“木”。

【成语辨析】:一目十行和“走马观花”;都有“不求甚解”的意思。

但一目十行偏重于“十行”而“不求甚解”;也有速度快的含义。

【近义词】:十行俱下、一挥而就、不假思索
【反义词】:慢条斯理、老牛破车、蜗行牛步
【成语例子】: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

(明冯梦龙《警
世通言》卷二十四)
【英语翻译】:read ten lines of writhing with one single glance
【成语谜语】:最厉害的目光
【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记忆力很强。

他读书的速度相当快,能够十行同时阅读下去,而且能够做到过目不忘。

11岁时就博览群书,写诗赋文章得心应手。

因此被任命为宣惠将军,丹阳尹。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泰然自若宋金交战时,金人羊艾在进攻汴梁的战斗中牺牲,他才气无双的弟弟颜盏门都继承了哥哥的事业,开始了军旅生涯。

金朝都统完颜杲准备进攻饶风关,派门都带六十名骑兵做先遗队。

作为侦察员,门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展露了他的军事才华。

完颜杲非常欣赏他的临危不惧。

金朝天眷初年(公元1138年),宋朝定国军节度使李世辅与他的父亲被金军俘虏,父亲被杀,李世辅投靠西夏,伺机报杀父之仇。

一次,李世辅设下家宴,邀请完颜杲来做客,为了不打草惊蛇席间以献甲胃为名劫持了完颜杲。

门都看到情形危如累卵,冒死逃了出来,带援军救出了完颜杲。

门都性情忠厚,谨小慎微,制订作战计划特别缜密周到。

他遇事沉着冷静,有敌人突然进犯,即使矢箭如雨落下,他仍泰然自若,像平时一样布置计划发出命令。

门都又有豪侠心肠,对待士兵宽宏大量,因此他的队伍军心稳定,任何情况下都有良好的秩序,士兵们也死心塌地跟随着他。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2少见多怪东汉时期,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骆驼,有一天,他外出时偶然看见一头牲口,背上长着两个好大的肉疙瘩,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然后他便情不自禁地大声叫道:“啊哟,大家都来看哪!瞧这匹马,他的背肿得多高呀!”其实他看到的是一头很普通的骆驼。

骆驼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不过这人没有见过,才觉得奇怪罢了。

因为他只看到过马,还认为那是匹“怪马”呢。

所以,东汉的牟融在赫赫有名的《牟子》一书中说:“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骆驼言马肿背。

李白的成语故事

李白的成语故事

李白的成语故事李白的成语故事(一):别有天地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

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

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

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

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

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

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

“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李白的成语故事(二):轻财好施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

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

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

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李白的成语故事(三):声价十倍李白在上书裴长史无果的第二年,前往长安寻找机会,仍是屡屡碰壁。

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

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中国成语故事大全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发布时间:2020-05-24中国成语故事1:割肚牵肠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建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

为了平息后方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

首先用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叛乱,解了永昌之急。

又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

最后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

诸葛亮让战俘们吃饱饭,然后全部释放,说:“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靠在门上等着你们呢;如果听说战败了,一定会割肚牵肠,眼中流血。

你们都回去吧。

”诸葛亮又问孟获:“你今天被捉,心服吗?”孟获说:“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计,怎么会服!你放我回去,让我整顿军马,来决一死战;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

”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中国成语故事2:河清海晏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

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天明起来,就不见了。

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

”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

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

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

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

”……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

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

中国成语故事3:刮目相看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是不爱读书。

起初,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当居要职,要多读些书。

”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精通经史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要你读点书,增长一点见识,开阔一些视野。

一目十行阅读法

一目十行阅读法

一目十行阅读法
今天,老师告诉我们一种很厉害的读书方法,叫“一目十行阅读法”。

哇哦,听起来好神奇呀!我心里想:“哇,真的可以一眼看十行字吗?”我有点儿不太相信。

老师让我们试试。

她给了我们一篇小故事,我认真地看着书上的字,刚开始觉得自己看的特别慢,脑袋里好像“嗡嗡嗡”地转,嗯,跟平时读书不太一样。

但是,我试着慢慢放开眼睛,眼睛一滑一滑的,哎呀!我竟然一下子能看到好几行字了!好像我变成了一个超级读书小怪兽,一下子就吸收了好多好多字。

“咕噜咕噜”,我还在心里偷偷笑呢。

老师说:“要注意哦,要保持专注,眼睛要动得像小蝴蝶飞来飞去。

”于是我就这样飞飞飞,好像真的能看得很快了呢。

不过,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懂得更多了,记得更多了!哇,真是太神奇了!我决定以后每天都要试试这个方法,说不定我也能变成阅读小达人呢!
—— 1 —1 —。

关于十的典故

关于十的典故

1.十全十美:这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事物完美无缺的成语。

"十全十美"原本指的
是古代医学家分析人体有十个器官功能必须完美无缺,才能保持健康。

如果一个人身上的这十个器官功能都正常,那么他就被称为“十全十美”的。

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用来形容各种事物的完美和完备。

2.十面埋伏:这是一个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发生在秦朝末年。

韩信利用了周围
的地形,布置了十面埋伏的阵势,最终成功击败了项羽的楚军。

3.一曝十寒: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做事没有恒心,时而勤奋,时而懈怠。

4.一目十行: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

5.十行俱下:这是一个描述儿童超强记忆力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孩四岁就开
始识字,读书能够过目不忘,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的神奇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十行的故事
一:
南朝梁武帝非常爱好文学,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四岁开始识字读书,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

儿子这么好学,梁武帝当然很高兴。

有一次,他特地把萧纲叫来要他做一篇文章,考
考他。

萧纲毫不怯场,不慌不忙地提笔就写。

不一会儿,写成了一篇声韵和谐、辞藻华丽
的骈文。

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东阿王
是三国时文学家曹植的封号,他以才思敏捷著称。

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读通十行的内容,而且记忆力超强。

萧纲的文才很好,但因为长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文字轻靡mǐ浓艳,被后人称为“宫体”。

二十八岁那年,萧纲被立为太子。

公元549年,萧纲即位,这就是梁简文帝。

可惜的是,两年之后,他就被叛军用毒酒害死了。

不过,“一目十行”这个成语流传了下来,被人们用来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

二:
中国古典名著在《三国演义》第60回关于速读的描写就生动地反映了古代速读高手
张松典故:"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写道:杨修向张松吹嘘曹操的才华,命人从
箱子里拿出曹操的《孟德新书》,称是曹操仿孙子13篇而作。

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后
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
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杨修不信。

张松立刻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
竟无一字差错。

杨修大惊说:"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后便命令扯碎其书烧掉。

后人有诗称赞张松说:"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

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

胆量魁
西蜀,文章贯太虚。

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其貌不扬的张松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的
速读本领已经让恃才放旷的杨修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足见其厉害。

三:
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

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

阮元
编印过不少书,常常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

"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
是住在阮元家里的。

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相关人物介绍:
梁简文帝萧纲503年―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
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

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

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萧纲因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

即南朝梁简文帝。

字世缵。

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梁武
帝第三子。

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被立为太子。

太清三年549,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为侯景所害。

自东晋南迁以来,汉族政权偏安江左,历代虽间或有奋发有为的君主,但大多数帝王
贵族都安于逸乐,纵情声色。

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便往往以浮艳的辞句来表现空虚放荡的
内容。

萧纲在蕃及做太子时期,写作了大量这类题材的诗。

当时的属官徐□、庾肩吾等又
推波助澜,文学侍从之臣竞相仿作,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今存萧纲作品中,象描写女
性声容情态的《咏内人昼眠》、《咏舞》、《美人晨妆》等,都属于这一类。

当时文人创作,已有不少以边塞为主题的乐府诗,萧纲也有一些这类作品,如《从军行》、《陇西行》、《雁门太守行》、《度关山》等,在某些写作技巧上,开了唐人边塞
诗的先河。

他的咏物诗,写得也还轻巧,虽然轻细不足道,但这样的题材对后世也有一定
影响。

萧纲的文学主张,在当时也具有代表意义。

他既反对质直懦钝,又反对浮疏阐缓《与
湘东王书》,正面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诫当阳公大心书》,和萧绎主
张的“情灵摇荡”互为呼应。

《南史·梁简文帝纪》记其有文集100卷,其他著作600余卷。

存世的作品,经明代张溥辑为《梁简文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人物评价:
萧纲自幼受徐摛、庾肩吾、张率、刘遵、陆罩等幕僚的文学趣味的熏陶。

天监十六至
普通元年间517—520,年轻的萧纲十五至十八岁正处于形成文学观念的关键时期,又受到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锺嵘《诗品》等的影响。

晋安王府的文学风气的特色也许
早已有之,但是,晋安王萧纲成为文学活动的真正的核心,晋安王府的文学集团因此可以
称为名符其实的萧纲文学集团,大约开始于普通二年521十九岁的萧纲出为南徐州刺史之时。

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523—530萧纲在雍州刺史任上的时期,萧纲文学集团的活动
逐步达到高潮。

中大通三年531,昭明太子去世,萧纲入主东宫,将雍府以来的文学活动
推到一个最高层次,萧纲成为京城也即梁朝文坛的中心人物。

令人瞩目的宫体诗风是在这
时得到正名的,所谓宫体即“东宫体”。

萧纲文学集团从这时开始以湘东王萧绎为副领袖,又得著名文人萧子显的加盟。

虽然徐摛、庾肩吾这两位早期健将在东宫初期曾先后离开过
东宫,但是,宫体诗风愈演愈烈,终梁之世,又不断有新人加入。

写作宫体诗的主张除了与“新变”的文学观念有关之外,与当时整个的历史氛围、与永明体以来文学史发展的趋势也并不矛盾。

宫体诗的倡导、宫体新文学观念,与当时文学史实际是可以衔接得上的。

宫体诗的基本观念也大致是清晰的:主张“新变”,所以反对复古;主张修辞,所以反对“阐缓”冗长;主张文娱审美的倾向,所以主张“放荡”,主张美文学。

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活动,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有其地位。

它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对于律体的建设及唐诗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雍府时期成长起来的萧纲文学集团的后起之秀徐陵、庾信,甚至成为梁朝之后二百多年间文学的偶像。

直至九世纪初叶,唐元和年间“元和诗变”的推动者们树立杜甫的典范地位时,才逐步被取而代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