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座三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谢谢观看
我国上古的夏朝,重视参宿三星的观察,每年三星昏见西方,就意味着春耕季节的开始,参宿就成了夏族主 祭祀的星了。晚起的商族,着重观察黄昏现于东方地平线上的亮星,看中了心宿三星,最亮的心宿二就是“大 火”。大火昏见东方,也正是春耕季节播种的日子。大火就成了商族主祭祀的星。
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月食总是发生在望日
本书的作者是已故古代天文历法研究领域泰斗张汝舟先生的弟子,是目前国内本领域屈指可数的几位领军专 家之一。本书是他给学生讲课的记录,详细解说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语言通俗易懂;并附有许多有用的图表, 便于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本书不但对正确理解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天文和纪时记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还可 作为了解天文历法知识的基础读物和范本。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领域
年代
天文
研究
研究
历法
观象
历法
历法
知识 天文
编制
讲座
星 历 四分历
附表
应用
意义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非常发达,很多发明和创造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文化和观念里 仍然渗透着古代天文历法的影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历法就是利用天象的变化规律调配年、月、日、时的一种纪时法则。
时间不是人的主观臆造。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的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人们只能依据物质 的运动来规定时间,寻找计时的单位。
我国古代,先民以太阳东升西落确定一天的时间,单位是日;以月亮的隐现圆缺定一月的时间,单位是月; 以寒来暑往及草木禾稼的荣枯定一年的时间,单位是年。
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宇宙观念

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宇宙观念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在这一亿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积累了许多文化遗产,其中之一就是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与宇宙观念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精密和复杂的。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先民们通过观察天象,发现季节的变化和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并将这些规律总结出来。
最早的天文历法是“三统历”,这种历法十分简单,基于一年四季的变化,将一年分为三个阶段。
这种历法虽然十分简陋,但是奠定了后来历法发展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天文历法不断发展。
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周时期的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真夜中指北车,可以根据星辰的位置来判断方向。
在后来的汉朝,张衡发明了“天球仪”,可以以球面来表示天体的位置。
此外,汉朝还出现了“三统六策”和“岁星历”,奠定了中国天文历法的基本框架。
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天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唐朝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了历史顶峰,包括天文学在内的各个领域都有了显著的进展。
最显著的成果之一就是唐朝天文家李淳风发明的“大衍历”,它是以太阳的周期为基础,更准确地测算了一年的长度并制定了更加准确的闰年规定。
此外,唐朝天文学家还发现了新大陆,推翻了地心说,并提出了和印度梵天有关的宇宙说。
到了宋朝,中国的天文学虽然没有向前发展太大,但对天文技术的运用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宋朝天文学家表现突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天文观测去安排气象农业活动,为中国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同时还发明了八音盒,可以通过天文测定来判断时间。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天文学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的黄金时期。
在明朝,中国的天文学家朱载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天文望远镜,使得天文观测精确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清朝时期,中国的天文望远镜以及科技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清朝天文家徐大椿发明了“银熊仪”,可以测量星体之间的距离。
总之,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宇宙观念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典范。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二)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二部分历法知识一、夏历、殷历、周历夏历、殷历、周历是我国先秦时期使用的三种历法,也叫夏正,殷正,周正,合称“三正”。
这三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即正月的时间不同。
古人把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结合起来,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为子月,依次类推。
冬至一般是夏历十一月。
周历建子,以子月为正月;殷历建丑,以十二月为正月;夏历建寅,以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建亥,以十月为岁首正月。
因时间短,未另计,因而只称夏、商、周三种历法叫三正。
汉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间,颁布了太初历法,此后两千多年来基本上用的是夏历,即农历。
二、阴历、阳历、阴阳历世界上的历法比较多,比较通行的是阴历、阳历、阴阳历。
阴历也叫“太阴历”,有些地方叫月亮年,是按照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
这种历法只管月亮圆缺,不管四季寒暑变化。
由于月亮圆缺的周期只有二十九天半,每年只有354天,和回归年相比每年少11天多,三年就少30多天,因此,它的过年月份不固定,每隔三年要换一次。
这种历法在大部分地方已被淘汰,现在只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或地区在宗教活动中还使用。
阳历也叫太阳历,公历。
现代天文学把用公历计算的年,叫太阳年。
太阳年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0秒)为一年。
为方便计,以365天为一年,叫平年。
余下的时间,每四年加一天,这一年叫闰年。
但这样,每四年又亏44分56秒。
所以每400年少三个闰年。
阳历的4、6、9、11是小月,30天;2月28天(平年);其余的月份是大月,3]天。
太阳年的特点是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月的长短与月亮圆缺无关,节气比较固定,每月两个,前半月在6号前后,后半月在21号前后。
阴阳历也叫阴阳合历,是我国长期使用的农历,也叫夏历,阴历(与前述纯阴历不同)。
阴阳历的月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
“朔望月”是指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03秒。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历法1.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2.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3.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4.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5.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6.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之一

(四)古代记录时间的 方法
1、纪年 、
① 年次纪年法
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即按国君即位的年次 纪年。 《左传》是传《春秋》的,而《春秋》是鲁国的国 史,因此,《左传》是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次来纪 年的。从鲁隐公即位记起,然后是桓公、庄公、闵 公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事则以赵国国君在位 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事则以齐国国君在位年次 纪年,如“襄公八年,伐纪,纪迁去其邑。”“桓 公五年,伐鲁,鲁将师败。”
② 十二时辰纪时法
汉武帝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并用十二地支,即十二 辰来代指它们,叫十二时辰。 子时(23—1) 丑时(1—3) 寅时(3—5) 卯时(5—7) 辰时(7—9) 巳时(9—11) 午时(11—13)未时(13—15)申时(15—17) 酉时(17—19)戌时(19—21)亥时(21—23) 很多习惯说法即由此而来:24点被称为夜半、子夜,12点被 称为中午、正午时分,上班被称为点卯。 唐宋时把十二个时辰中的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两个小时辰, 便形成了一昼夜24小时的纪时制。
③ 岁星纪年法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分别按本国国君即位 年次纪年较混乱,因此产生了以天象纪年的岁星纪 年法。 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在星空中绕行一周。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自西向东命 名为星纪、玄枵 、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 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十二次。 岁星每年行经一个星次,运行到哪里,便记为“岁 在ΧΧ”,十二年周而复始。
② 地支纪月
春秋战国时把十二月和十二地支相配来纪月,每个 地支前要加上一个“建”字,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 (夏历)配子,称建子之月。 地支纪月依次为:十一月(建子之月)、十二月 (建丑之月)、正月(建寅之月)、二月(建卯之 月)、三月(建辰之月)、四月(建巳之月)、五 月(建午之月)、六月(建未之月)、七月(建申 之月)、八月(建酉之月)、九月(建戌之月)、 十月(建亥之月)。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笔记)

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中、小、幼三个学段都适用!一、天文历法1.四时2.二十四节气3.十二时辰4.五更5.天干地支(一)四时(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农历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分别称作孟冬、仲冬、季冬。
(二)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秋处清谷天,夏满寒霜降,冬露秋雪芒夏雪冬暑相连;小大寒。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三)十二时辰子(zǐ)时23时至01时夜半丑(chǒu)时01时至03时鸡鸣寅(yín)时03时至05时平旦卯(mǎo)时05时至07时日出辰(chén)时07时至09时食时巳(sì)时09时至11时午(wǔ)时隅中日11时至13时中未(wèi)时13时至15时日昳申(shēn)时15时至17时晡时酉(yǒu)时17时至19时日入戌(xū)时19时至21时黄昏亥(hài)时21时至23时人定(四)五夜(五更)(五)天干地支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干支纪年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以甲子为首,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真题回顾1.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座三天文历法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 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 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 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夜空,故而称为 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 在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 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 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古代历法
❖基本概念: ❖日:昼夜交替的一个周期 ❖月: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
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 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月的划分
❖ 每月的第一天:朔 ❖ 最后一天:晦 ❖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望 ❖ 近在望后:既望
大家好
1
中 国 古 代 天 文 历 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1
天文
2
历法
❖《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十四回:
❖ 诸葛亮病重,夜观天象,慨然长叹 :“吾命在旦夕矣!”姜维问其故,诸 葛亮道:“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 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 如此,吾命可知。”
❖ 由于魏延脚步甚急,竟将主灯扑灭 。诸葛亮弃剑叹道:“死生有命,不 可得而禳也!”姜维见魏延将主灯扑 灭,大怒,拔剑欲杀魏延,诸葛亮阻 止道:“此吾命当绝,非文长(魏延 之字)之过也。”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晋阳秋》的 记载说,就在诸葛亮去世的当天夜里 ,一颗赤色大星,光亮有角的产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 家之一(最早种植粟、水稻的国家) ,而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 ,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
初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三天文历法

初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三天文历法古人认为日月绕地而行,以日所行为黄道,月所行为白道,而地球在天球上的投影为赤道(天球赤道)。
太阳绕地球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绕太阳转,但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好象太阳在天空中绕地球转圈),就是古人想象中的黄道。
所谓黄道实际上是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就是黄道。
而日月的运行是:太阳一月一次(十二分之一周天),月亮则一月一周天而超行一次。
二十八宿是把全天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各以一个字命名。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āng、氐d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