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时期的风格特征

合集下载

20世纪西方音乐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20世纪西方音乐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第 23 卷 第 5 期 Vo l. 23 No . 5
平 原 大 学 学 报 JO U RN A L OF PIN GY U A N U NI VERSIT Y
2006 年 10 月 O ct . 2006
20 世纪西方音乐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尚学钰
1, 2
*
( 1. 河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 河南 新乡 453007; 2. 首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 北京 100037)
20 世纪 60 年代末 , 西方音乐就有了变化, 主要 表现在作曲家们的注意力不像 20 世纪 50~ 60 年代 那样集中于创造、 发现新品种、 新音响和新手法 , 而 更多的是利用过去几十年的积累进行创作, 音乐的 多元化局面更为明显。一方面 , 有不少作曲家继续 以前的音乐语言写作, 各种流派和风格的音乐继续 存在 ; 另一方面 , 一定程度上出现了 回归 现象 , 传 统又受到重视。 在 20 世纪 50 年代, 作品更多的是结合 19 世纪 浪漫主义传统, 而显得 陈旧 , 当传统再次受到重视 的时候, 有些原来很 激进 的作曲家 , 也被当作 先 知 受到重新评价。音乐语言一定程度上回到了调 性音乐, 回到了 19 世纪。 19 世纪晚期的作曲家们 达到了浪漫派音乐的最高峰, 由于他们圆满地体现 了浪漫主义的理想, 以至于继他们之后 , 不可避免地 出现了一个新的在理想上、 风格上的改变。因此, 20 世纪 70 年代 以后, 也常 被 称为 后先 锋派 ( post av ant garde) 或 现代 主义以 后 ( bey ond moder n [ 1] ism) 时期。 萨尔兹曼在他的! 20 世纪 音乐∀ 中说 : 对于年轻作曲家和 # 些稍老的作曲家来说, 所有的 屏障都坍塌了, 分类被 破坏了, 任何状态都是 可能 的。 于是 , 音乐风格和语言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 , 音乐创作领域的多样化倾向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 许 多年轻一代作曲家, 既喜欢古典音乐, 又喜欢流行音 乐。在创作中, 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也变得 日益普遍起来。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严肃 与 流行、 科技与艺术等各种成分的采用, 使音乐在多样 化的同时 , 又呈现出空前综合的性质。这种综合, 并 不导致另一种统一的风格, 或另一种统一的流派称 谓, 只是出现了更多不同的混合体。正如音乐美学 家迈尔( L eonar d M ey er, 1918) 所说: 这种文化现象 不是临时的, 不是单线条的, 而是多元的、 折中的和 包罗万象的 。越来越多的作曲家认识到 , 真正自 由的人将采纳一切在他看来是有用和必要的东西 , [ 1] 而不管它们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 。

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协奏曲

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协奏曲

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协奏曲摘要:一、斯特拉文斯基生平简介1.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平经历2.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成就二、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1.创作时间与地点2.创作灵感来源3.作品特点与创新三、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协奏曲的乐曲结构1.第一乐章2.第二乐章3.第三乐章四、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与影响1.音乐风格的独特性2.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五、总结1.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2.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正文: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是一位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生于1882 年,逝于1971 年。

他的音乐作品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协奏曲,以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40 年,地点在美国。

这部作品是在其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共分为三个乐章。

在这部作品中,斯特拉文斯基充分展示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新精神,为钢琴协奏曲这一传统体裁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乐章采用了奏鸣曲式,以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对话展开。

在这一乐章中,钢琴与管弦乐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紧张激烈的音乐氛围。

第二乐章采用了圆舞曲节奏,呈现出一种轻盈欢快的气氛。

这一乐章中,钢琴与管弦乐队的互动更加紧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感。

第三乐章则回归到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但在音乐材料上有所发展。

在这一乐章中,斯特拉文斯基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技巧性,展示了作品的丰富情感。

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在音乐风格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其创新的作曲技巧和形式结构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斯特拉文斯基舞剧《彼得鲁什卡》的音乐创作研究

斯特拉文斯基舞剧《彼得鲁什卡》的音乐创作研究

斯特拉文斯基舞剧《彼得鲁什卡》的音乐创作研究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作品《彼得鲁什卡》(Petrushka)在音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部舞剧是斯特拉文斯基与巴黎剧院合作的第二部舞剧,也是他与贝尔什塔恩合作的第二部作品。

作品在1911年2月13日首演后大获成功,成为斯特拉文斯基音乐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之一。

《彼得鲁什卡》的音乐创作中,斯特拉文斯基采用了新的音乐手法,并且将俄罗斯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彼得鲁什卡》的音乐创作进行研究。

一、新的音乐手法首先,斯特拉文斯基在《彼得鲁什卡》中采用了不同于传统音乐的音乐手法。

我们都知道,传统音乐中,旋律、和声和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三个要素,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中则更强调节奏的作用。

在《彼得鲁什卡》的前奏曲中,斯特拉文斯基就利用各种打击乐器和细腻的弦乐制造出了独特的韵律感。

在音乐中,不同的打击乐器以及跳跃的和不同力度的鼓点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非常明朗和旺盛的气氛。

此外,斯特拉文斯基对乐器的运用也十分独特。

在《彼得鲁什卡》中,他不仅采用了传统乐器,还使用了一些非传统乐器,比如一些古老的俄罗斯民间乐器。

这些乐器为音乐创造了非常奇特、独特的声音,为整个舞剧增色。

二、俄罗斯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结合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特色就是斯特拉文斯基在音乐中将俄罗斯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

在音乐中,他用各种方式采集和整合了丰富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

比如,在第一场的舞曲中,他采用了俄罗斯传统的Kamarinskaya舞曲的旋律,但是在乐器运用上,却与传统的演奏风格截然不同。

斯特拉文斯基用现代音乐的语言重新诠释了这些经典的俄罗斯民间音乐。

在他的音乐中,传统的哀愁和悲壮感被现代艺术的感性和冷静所替代,使得音乐更具现代气息。

总之,《彼得鲁什卡》的音乐创作在20世纪音乐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斯特拉文斯基用前卫的音乐语言、独具特色的音乐手法和丰富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为这部作品带来了非常独特的音乐风格。

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_一__省略_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_孟令帅

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_一__省略_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_孟令帅

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一)——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谈到俄罗斯钢琴音乐,不禁令大家想起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集作曲家和演奏家为一身的音乐大师们。

在他们的音乐和演奏的影响下,俄罗斯乃至全世界不断涌现出无数的优秀艺术家。

在当今严肃音乐的浪潮中,这些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已经不只是狭义的代表俄罗斯乐派,而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是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钢琴艺术的伟大遗产。

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乐坛,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还是当时的主流音乐,从王宫贵族到上流社会,人们都沉浸在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等古典和浪漫派作曲家的音乐当中,钢琴作品分门别类,各种新兴乐曲体裁层出不穷,同时对于演奏者的技术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不同的演奏学派,不同的教学法,不同的演奏技巧……以李斯特和肖邦为例,音乐风格和演奏风格都是同一时期的鲜明对比。

而此时的俄罗斯钢琴音乐还没完全形成自己的体系,钢琴作品从体裁形式到音乐语言,从弹奏技术到舞台表演,还都一直沿袭欧洲的传统,如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钢琴作品(其歌剧《伊万·苏萨宁》已经打破欧洲传统)就是很典型的一类,直到五人“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依、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出现。

受到李斯特强烈民族主义的影响,“强力集团”首先在音乐创作上显现出惊人的才能,留下了很多不朽的钢琴作品,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巴拉基列夫的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降b 小调钢琴奏鸣曲》等等。

除此之外,包括“强力集团”的歌剧和交响曲,无论是创作风格还是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Piano Art in Russia文|孟令帅作曲技术,对当时的俄罗斯音乐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同时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钢琴演奏艺术也在悄然崛起。

鲁宾斯坦兄弟是无可争议的俄罗斯钢琴大师,曾受到肖邦和李斯特等人的认可。

简析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以士兵进行曲、士兵的小提琴为例

简析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以士兵进行曲、士兵的小提琴为例

Northern Music 21Western Music 西方音乐简析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以士兵进行曲、士兵的小提琴为例赵娟娟(天津天狮学院,天津 301700)【摘要】《士兵的故事》是斯特拉文斯基从俄罗斯主义风格向新古典主义风格过渡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这部作品受到爵士乐的影响,在音高材料的组织、节奏和配器上都体现了斯特拉文斯基在过渡时期的鲜明特点,同时也开创了斯特拉文斯基新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为适应战时的演出条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乐队编制不大、音乐风格较轻巧的作品。

而《士兵的故事》创作于1918年,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以这部作品被斯特拉文斯基称为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同当代有关的戏剧作品”。

这部作品是根据俄国士兵中流行的民间故事而创作的,表现的是士兵与夺取他灵魂的恶魔做斗争的故事。

这个时期,对爵士乐的兴趣使他成为最早采用爵士语言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

【关键词】《士兵的故事》简介;士兵的进行曲;士兵的小提琴;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J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21-02【本文著录格式】赵娟娟.简析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以士兵进行曲、士兵的小提琴为例[J].北方音乐,2020,06(12):21-22.一、结构《士兵的故事》是一部非常简练的作品,它是将舞蹈、音乐和说白高度地有机结合为一体。

全剧的演员一共十余人左右,包括三个演员:士兵、魔鬼、公主和一名讲解员。

器乐编制十分节俭,一共有单簧管、大管、小提琴、低音提琴、短号、长号6件乐器和一个打击乐组构成。

全局大约50分钟左右。

作品大概有两个部分、七个场面、十三个曲子构成,曲子演奏中间加入了朗读和戏剧。

1920年,斯特拉文斯基自己提炼出两种省略了戏剧和朗读的演奏会形式:一个是省略了全曲的重复,由9个曲目组成;另一个是由单簧管、小提琴和钢琴编曲的5个曲目组成。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上演】斯特拉文斯资料简介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上演】斯特拉文斯资料简介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上演】斯特拉文斯资料简介展开全文1913年5月29日,巴黎香舍丽榭剧院门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社会各界名流和艺术家纷纷来到这里,等待观看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春之祭》。

该剧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尼真斯基担任编导。

舞台的帷幕拉开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苍翠的俄罗斯山野景色,同时剧场内响起了怪异刺耳的乐曲和沉重的节奏。

40名穿着原始部落宽大衣衫的男男女女,开始随着音乐做着丑陋而滑稽的动作。

开演不到两分钟,全场哗然,此起彼伏的嘘声、哨声和与此相对抗的喝彩声响成一片,有的观众甚至还动起手来。

一位愤怒的绅士挥动手杖砸烂了邻座一位热烈捧场观众的大礼帽;一位贵妇人则给了身边不停发出嘘声的男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当演出进行到后来,剧场已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尼真斯基气得脸色发白,不得不站在舞台侧面的椅子上高声喊着音乐节奏,好让那些听不到音乐的演员跟上拍子。

斯特拉文斯基也大为震怒,急忙到后台寻找佳吉列夫。

只有佳吉列夫镇定自若,他懂得宣扬的价值。

他后来说,观众的反应一直“正是我所需要的”。

事后,巴黎的评论界也为之轰动,大部分音乐评论家对《春之祭》大肆攻击,嘲笑它实际上是对“春天的大屠杀”,认为尼真斯基编排的舞蹈是“发羊癫风式的冲动”和“丑陋不堪的动作”。

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为“时间会证明这一舞剧的真正价值”。

这是现代音乐给世界的一次大震惊,它所引起的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喧闹的一幕”,就像现代主义文学和美术的首次出现一样,遭到了人们普遍的攻击和反感。

《春之祭》是芭蕾舞剧音乐,具有一定的表现主义倾向。

它写古代原始部族庆祝春天到来的仪式,这个仪式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推向高潮:少女们跳舞跳至死来祭献大地,部落里年长的人们却在一边袖手围观这死的舞蹈。

愈到后来音乐愈发狂,粗野而放肆的节奏催促着少女愈来愈疯狂地跳,直到她精疲力尽,突然倒地而死。

这部作品最大的反传统之处在于节奏,它那过于强烈的音乐以及内容野蛮残忍、动作丑陋不堪都使观众难以接受。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斯特拉文斯基士兵(The Soldier's Tale)是一部由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于1918年创作的音乐剧作品。

故事以名为“士兵”的主人公为中心,描述了他与魔鬼的一个危险角力,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颇具反思性质的哲学思考。

以下是关于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情节和主题。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创作背景:-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创作年代正值一战结束之后的混乱时期,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正处在流亡状态。

这期间他结识了小提琴家Paul Sacher,并为他创作了这部音乐剧。

创作过程中斯特拉文斯基深受俄国民间音乐和爵士乐的启发。

- 作品的剧本由斯特拉文斯基与瑞士作家C.F. Ramuz联合创作,剧本灵感来自一则俄罗斯民间传说。

整个剧目包含了音乐、演员、乐团,并混合了许多戏剧元素,有特别设计的装置和灯光效果。

故事情节概述:-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士兵,他在回家途中偶遇了一位身穿红衣的神秘人,他被这个人引诱以自己的小提琴交换自己的军服。

他相信这把小提琴将给予他财富和幸福。

- 在小提琴的力量下,士兵得以回到故乡,却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变得陌生而不友善。

虽然他因为小提琴而变得富有,但他却感到无辜、空虚和失去了自由。

- 魔鬼是剧中另一个重要角色,他代表着诱惑、欺骗和冷漠。

魔鬼以各种方式试图夺回小提琴,并逼迫士兵做一系列追求物质财富的选择。

- 故事最终以士兵的胜利告终,他以对自由的渴望为动力,成功地摆脱了魔鬼的束缚。

尽管他失去了小提琴,重新回到了贫穷的状态,但他却重新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和人生的意义。

主题和寓意:-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探讨了社会、财富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复杂关系。

士兵因为追求财富而放弃了自己珍视的东西,最终发现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

- 这部作品还通过士兵与魔鬼一系列的对决,深刻探讨了诱惑的本质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影响。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着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 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时期的风格特征
【摘要】:斯特拉文斯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对欧洲现代音乐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领导着当时音乐创作的潮流。

他的创作风格及手法不断变换,其中尤以俄罗斯风格时期的影响力最大。

【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风格;春之祭
美籍俄裔作曲家伊戈尔·费奥多维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年生于俄国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鲍姆,他放弃了父母希望他学习的法律专业而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成为了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纵观斯特拉文斯基的整个音乐创作过程,论其风格可分为三个音乐创作时期:第一个创作时期称为“俄罗斯风格时期”或“民族主义时期”(1905一1919年)。

第二个时期是“新古典主义音乐”时期(1919一1951年),以芭蕾舞剧《普尔钦奈拉》为开始,至1951年的歌剧《浪子出游》止。

第三个时期为“序列音乐时期”,此期间有舞剧《阿贡》、合唱《哀歌》等作品。

俄罗斯风格时期他的创作风格明显受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反映于运用非西方音乐的音阶和色彩明亮华丽的管弦乐法。

他富于特色的创作首先体现在管弦乐曲《谐谑曲》以及《焰火》中。

《焰火》描绘了夜空中绚烂多彩的火花四溅。

乐曲固定于E大调,主三和弦多次出现,短小的动机和节奏型作巧妙处理,精湛的管弦乐配器弥补静态的和声背景。

他的这部作品引起了俄罗斯芭蕾舞团总监佳吉列夫的注意,邀请他负责俄罗斯芭蕾舞团的音乐创作。

之后他为该团创作的三部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大获成功,其中既有追求客观印象的倾向,也有刻意夸张音乐表现的意图;既有色彩绚丽的唯美音响,也有粗犷、强烈的野蛮情绪。

这三部作品成为了他俄罗斯风格时期乃至毕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享誉国际乐坛。

《火鸟》(Fire Bird ,1909)取材于俄罗斯的民间神话传说,叙述了王子伊凡在火鸟的帮助下,砸碎藏有不死的魔王卡斯切伊的生命之蛋,解救被魔法控制的公主和变成石头的骑士,并和公主结为伴侣的故事。

音乐分为六个部分,依次是《序奏》、《火鸟之舞》、《公主的回旋曲》、《魔王的邪恶之舞》、《摇篮曲》和《终曲》。

《火鸟》的音乐中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东方异国情调和浓郁美感的配器对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但他已在节奏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创造力,如在《魔王的邪恶之舞》中采用猛烈的切分节奏;旋律具有俄罗斯风格特征,在《公主的回旋曲》和《摇篮曲》中最为显著;大部分音乐用传统的调性关系及自然音体系,而写神怪的段落则用半音和声;音乐结构常出现段落之间的突然转换,如序奏中两组对立素材的突然交替。

《彼得鲁什卡》(Petrushka,1911)的故事,发生于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俄国首都彼得堡的狂欢集市上,彼得鲁什卡是集市上一个木偶戏班中善良的白脸小
丑,它深爱着木偶姑娘,却遭到情敌野蛮的摩尔人和妖冶的舞女迫害致死。

音乐分为十一段,依次是《狂欢节市集》、《俄罗斯舞曲》、《彼得鲁什卡》、《摩尔人》、《圆舞曲》、《狂欢节市集与彼得鲁什卡之死》、《保姆之舞》、《带着熊的农夫》、《吉普赛人与农具商》、《马车夫之舞》、《面具舞会》。

这部作品有了更多的斯特拉文斯基的个性:旋律简洁、具有俄罗斯风格,剧中角色常以俄罗斯民谣为主题动机加以发展;节奏复杂、富有弹性;管弦乐色彩丰富,充分发挥每种乐器的个性以表达原始古朴的写实风格;音乐结构常用固定的旋律片段和节奏型结合;独创性地采用了C大调和升F大调的复调式重叠和弦,即著名的“彼得鲁什卡和弦”,音响效果极为尖锐。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13)取材于俄罗斯异教时代的古老传说,表现的是古代俄罗斯异教徒用少女祭神的生活场景。

全剧分为两幕:第一幕“对大地的崇拜”分为八个部分,依次是:《序奏》、《春之预兆》、《诱拐之舞》、《春天的轮舞》、《敌对部落的游戏》、《智者的行列》、《大地的崇拜》、《大地的舞蹈》;第二幕“祭献”分为六个部分,依次是:《序奏》、《青年人的环旋舞》、《对被选中少女的赞颂》、《祖先的召唤》、《祭祖仪式》、《被选少女的祭献之舞》。

在这部作品中,音乐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气质,却又不是民歌音调的简单套用;为了表现原始民族的粗犷强悍和渲染紧张气氛,着意运用以重音移位、附加音值、复节奏等不规则的节奏组合,不平衡的节奏力度展示了自己大胆而富于冲击力的音乐语言。

斯特拉文斯基完全放弃了传统的和声与结构,使用极度不协和的和声以及浊重的配器效果,其音响所达到的强烈程度和刺激性,是音乐史上罕见的。

配器上运用绚烂的音响效果,在庞大的五管编制乐队上,进行了独创性的探索,扩大了乐器的音响领域,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并且在许多乐器的性能和音色上进行了开发。

这三部作品均属于俄罗斯风格。

是以晚期浪漫主义为起点,走向表现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道路。

在这些作品中,斯特拉文斯基对传统音乐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充分体现了他勇于打破传统的创新精神:他的旋律远离浪漫时期那种优美细腻起伏跌宕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单纯、音域狭小的旋律线条,来体现“原始主义”朴素简洁的特性,服从于他的音乐风格的整体需要。

他打破了浪漫派音乐中以和声因素为中心结构的这一现象,率先以节奏作为音乐发展的主导,使用了复杂而不对称的节拍变换和复合节奏,突破了小节线的限制,即突破了强弱规则交替的限制,使节奏多样化和复杂化。

他的音乐中常常会将节奏动机作各种重复、变形发展并将节拍进行错位、对置、改变重音等变化处理,以求获得各种新的感觉、满足音乐表现的需要;也会见到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节奏以及两种不同节拍的同步结合,由此形成的复节奏和复合节拍有利于对音乐形象的刻画;还有谱面上看去节拍变化极为频繁、节奏复杂纷乱,但听起来仍比较协调的音乐。

他经常使用强烈不协和和弦,如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重叠使用,突破了传统和声体系的限制,甚至使用不是三度叠置的结构,大胆使用多种和弦,例如平行和弦、附加音和弦、全音音阶和弦、十三和弦等,音乐进行中,不管和声多么
复杂,有时难以用功能和声体系进行分析,但终止时,乐曲总在主和弦上;有时调性模糊,或由于采用复和弦,形成多调性;他离弃了晚期浪漫主义某些过于多愁善感的情感表现,而代之以而更为客观的理智的表现方法。

配器上吸取了印象派的色彩因素,但摒弃了其中线条模糊的写作手法,追求绚丽灿烂的音响效果,喜欢为不寻常的乐器组合作曲,几乎每首作品都有所不同,通常使用特定的乐器组合使作品获得个性;使用规模巨大的乐队,寻找常规乐器的特殊音区(如低音乐器中的高音区)和演奏法,创造特有的音响效果,他经常按照18世纪协奏曲的风格,把某一件乐器从乐队中突出出来,并使用乐器的极限音域;他偏爱管乐,经常不用弦乐,因为小提琴等具有类似人声音色的乐器,容易和感情、和浪漫主义发生更多的联系。

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对欧洲现代音乐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例如《春之祭》表面看是一部原始主义的舞剧,但实质是对当时愚昧守旧的社会风尚的讽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虚伪风尚的挑战。

他用单纯的流露,原始的表现去反对矫揉造作,故作风雅的情态,用不协和的粗暴,明快多变的节奏去反对多愁善感、温文尔雅的音响。

同时,他有意取材俄罗斯原始异教时代的宗教仪式和传说,以反对把艺术看作宗教,把剧场当作庙宇的对瓦格纳的盲目崇拜,都是有就积极意义的。

作为20世纪杰出的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个性鲜明的创新手法值得人们学习借鉴;作为20世纪现代音乐的探索者、实践者,他在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上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探索,为新时期音乐创作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朱敬修:《西方音乐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

[3]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10月。

[4]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4月。

[5] 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

[6] 徐立翔:《现代与古典的有机融合—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感悟与分析》,云梦学刊2000年。

[7] 陆小兵:《论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风格及其〈春之祭〉的音乐特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