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再探《哈姆雷特》之悲剧

合集下载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剧探讨了复仇、爱情、家族关系以及个人认识和行动的道德困境等多个主题。

《哈姆雷特》的悲剧实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内心冲突与犹豫不决:主人公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死和母亲与叔父的婚姻,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他犹豫不决,无法迅速行动,这种矛盾与犹豫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 外在干扰与阴谋:剧中有多个角色在进行复仇与权谋的计划,他们通过欺骗、暗杀等手段,不断向哈姆雷特施加压力。

这些外在干扰也加剧了哈姆雷特的困境。

3. 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哈姆雷特身上显现了多个人性的弱点,如犹豫不决、怀疑、嫉妒等。

这些弱点使得他在面对复仇时陷入困境,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

4. 命运与悲剧的注定:无论哈姆雷特的选择如何,似乎都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剧中多次提到命运的力量与牵引,这也使得悲剧的产生显得不可避免。

总之,哈姆雷特悲剧的实质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内心的困惑与犹豫,也包括外在的阴谋与干扰,以及人性的弱点与命运的力量。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

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

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悲剧的前提是人的巨大痛苦、不幸和死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如果没有这一前题,悲剧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然而,并不是人的所有痛苦、不幸和死亡都具有悲剧性,如果把任何人的痛苦、不幸和死亡都看成是悲剧,那么无疑是对悲剧意义的肤浅理解。

可以这样讲,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无辜受难,不包含真正悲剧的因素。

真正悲剧性的灾难,应该是悲剧人物行动的结果,这种行动,在本质上是合理的、正义的,但在实际上却成为非法的、有…罪‟的、不可能成功的,因此要遭到毁灭。

悲剧人物这种痛苦、不幸和死亡,作为一定历史发展的一定规律性的表现时,才构成悲剧,才使悲剧人物身上具有一种深刻而隽永的美。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以上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热爱生命,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母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一切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悲剧意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悲剧意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17世纪的第一年,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公演,获得空前的成功。

剧本的素材源自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书所记载的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浸染的莎士比亚赋予“复仇”以重大的社会意义,创作出了一舔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刻哲理的悲剧。

虽然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是,《哈姆莱特》的不朽魅力究竟何在呢?本文将通过细读《哈姆莱特》的中心情节——“王子复仇”,逐层剖析其悲剧意味,以揭示该剧丰富的内涵。

一、尸横舞台的凄惨首先,从王子复仇的经过来看,在复仇的前前后后,细数起来共有9个人命丧其中:先王、大臣波洛涅斯、奥菲利娅、走狗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奸王克劳狄斯,以及哈姆莱特。

死亡的背后充斥着阴谋、背叛、倾乳、误解和意外。

当观众看到剧中“奸淫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刀杀人的狡计。

以及陷入g害的结局”,目睹尸横舞台的血腥场面,想必首先感到的就是一种凄惨和恐惧的氛围。

这可以说是《哈姆莱特》最表层的悲剧意味。

二、壮志未酬的遗恨其次,从王子复仇的结果来看,哈姆莱特最终并没有完成他的复仇。

因为,他除了为父复仇——杀死奸王克劳狄斯之外,还有“重整乾坤”的使命。

他深深明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

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而他最后身中毒剑后的愤然一击,只能算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他, 不得不放弃“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

对于哈姆莱特这样一个乐观正直、怀抱崇高理想的人来说,真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徒留遗恨在人间。

怎不令人为之扼腕叹息?这可以看作《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的第二个层面。

三、理想破灭的哀恸再者,从王子复仇的代价来看,哈姆莱特在与命运作殊死战斗后壮烈牺牲了。

他牺牲的不仅是他的肉体,更重要的是牺牲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

“性善论”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哈姆莱特曾经高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随着阴谋的败露,人性的真相接连显现,他不断遭到现实致命的打击。

试析_哈姆雷特_的悲剧之所在

试析_哈姆雷特_的悲剧之所在

试析《哈姆雷特》的悲剧之所在廖建华 胡 希收稿日期:2008-06-26作者简介:廖建华(1967-),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2000) 摘要:由圣经的关于人的概念和原罪概念出发,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为依据,重新审视《哈姆雷特》,可以更深地揭示哈姆雷特成为悲剧性的主人公的原因。

关键词:哈姆雷特 悲剧 复仇 中图分类号:I 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08)05-0107-(02) 读了《哈姆雷特》,第一个印入脑海的词语就是:悲剧。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雅典人首先使用此词,指在节目上演的一种表现传说、宗教神话和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不幸遭遇剧作。

根据索福克勒斯提出的模式,悲剧必须在两种倾向中维持平衡:既不追随有些宗教或哲学而对生活之苦提出乐观的解释,也反对把人生说得徒劳而毫无价值。

悲剧是源自于人生之苦,受苦是因为原罪,原罪则是《圣经》所提及的。

《圣经》是希伯来人为世界创造的思想巨著,是基督教的灵魂,是了解西方文明的敲门砖,也是众多作家创作作品的源泉,了解了圣经就能够大致地了解人文主义“人”的原型。

人是什么?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所创造的统治这个世界生灵。

“两颗果子好像强力剂注入了混沌蒙昧的两颗心。

二人的精神世界顿时澄清了,明晰了,他们的眼睛明亮了。

他们开始分辨物我,产生了‘自我’的概念,他们无比沮丧地发现,自己赤裸着身体,是羞耻的事情。

”原罪始于人类开始认识自我,开始有了意识,能够分辨善恶,而这对于上帝来说就是违背,就是一种罪。

于是,为了这所谓的原罪,人类必须付出的是:人类必须劳动才能维生,女人必须忍受生育的痛苦。

从此,上帝失落了人;人也失落了上帝。

[1]人类从此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能再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天堂或是地狱的伊甸园。

伊甸园是地狱,因为不需要做任何事情,而人类只不过是上帝形象的代表符号,不具有任何意义。

《黑暗的诗篇:《哈姆雷特》中的悲剧命运与心理状态分析》

《黑暗的诗篇:《哈姆雷特》中的悲剧命运与心理状态分析》

# 黑暗的诗篇:《哈姆雷特》中的悲剧命运与心理状态分析
引言
•介绍《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探讨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和复仇心理。

•提出本文目的是通过对《哈姆雷特》中角色们的行为和对话进行分析,揭示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塑造出了这部悲剧作品。

哈姆雷特的命运
•探讨哈姆雷特遭遇到的悲剧命运,包括父亲的死、母亲再婚、被父鬼魂告知真相等。

•分析这些事件如何影响到哈姆雷特的情感和决策过程。

•揭示哈姆雷特面临着幸福与复仇之间的两难选择。

哈姆雷特的心理状态
•分析哈姆雷特心理上存在的矛盾与内心斗争:对父母不忠、对未来身份质疑、对复仇犹豫等。

•解读哈姆雷特表现出来的思想混乱、孤独、愤怒和痛苦等情绪。

•探讨哈姆雷特心理状态的转变,从迷茫到决绝,最终走向悲剧的深渊。

其他角色的心理状态
•分析克劳狄斯、吉尔登斯特恩、奥菲莉娅等角色的心理状态与影响因素。

•揭示这些角色所面临的命运挑战如何导致心灵扭曲和行为反应。

莎士比亚刻画悲剧命运与心理状态的手法
•研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使用的语言和形象描绘手法,如独白、对话和隐喻等。

•解读这些手法如何有力地传递了角色们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结论
•总结哈姆雷特及其他角色遭遇到的悲剧命运及其导致的心理状态。

•强调《哈姆雷特》通过对人性与命运探索之旅,展示了莎士比亚巧妙地描绘了人类内心世界中黑暗而复杂的诗篇。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文档编写还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扩展。

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

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

姓名:陈思班级汉语言文学131班学号:3120021103 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

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

剧目一开始,主人翁哈姆雷特就面临三大猛烈打击: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

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白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从哈姆雷特剧目一开头的独白中可以看到,面对人生突然出现的三大打击,对其最有力的打击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

哈姆雷特的这段独白中有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接受,为什么呢?300多年后的心理学分析专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种“俄狄浦斯情结”,即世上的男孩内心都有杀父娶母,女孩都有杀母嫁父的情结。

弗洛伊德还认为,人在儿童时期稍懂事起,便因社会的压力,力比多冲动不能得到随时满足,常常被压抑,在无意识中形成“情结”。

这是一种带有情感力量的无意识集结。

所有的男孩都有恋母嫉父、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即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读后感

《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读后感

《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读后感《<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读后感》《哈姆雷特》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悲剧色彩,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当我沉浸于这个充满复仇、挣扎与抉择的故事时,内心被深深触动。

故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本是一个年轻、有理想、充满朝气的王子。

然而,父亲的猝死、母亲的改嫁以及叔父克劳狄斯的篡位,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将他的世界彻底颠覆。

他从一个无忧无虑的青年,瞬间陷入了痛苦与迷茫的深渊。

哈姆雷特的悲剧,首先体现在命运的无常。

他原本拥有着尊贵的身份和美好的未来,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父亲的死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而母亲在父亲死后不久便改嫁叔父,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背叛和人性的丑恶。

他不禁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种对命运的无奈和无力感,贯穿了整个故事,让读者也为他的遭遇感到深深的悲哀。

再者,哈姆雷特自身性格的矛盾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

他聪明、勇敢、有正义感,但同时又优柔寡断、过于审慎。

当他得知父亲的死是被叔父所害时,他内心燃起了复仇的火焰。

然而,他却一直在思考、犹豫,试图寻找一个完美的复仇时机和方式。

他不断地自我拷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纠结,使他错失了许多机会,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社会环境的黑暗与腐败,更是加剧了哈姆雷特的悲剧。

宫廷中充满了阴谋、欺骗和权力的争斗,人性的丑陋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坚守正义和真理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绝望。

此外,爱情在这个悲剧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之间纯真的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奥菲莉亚在父亲和兄长的压力下,不得不与哈姆雷特疏远,最终精神失常溺水而亡。

爱情的破灭,让哈姆雷特本就痛苦的心灵更加千疮百孔。

在复仇的道路上,哈姆雷特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身边无辜的人。

他误杀了波洛涅斯,导致了奥菲莉亚的发疯和死亡,也让自己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哈姆雷特》的悲剧意识浅析

《哈姆雷特》的悲剧意识浅析

摘要: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遭遇表达了他对生死问题和人与命运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的悲剧意识。

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极富哲理性,引发的亦是关于生死的思辨。

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意识生死思辨自古至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辨而哈姆雷特于我们,不止是遥远的异域的一个复仇故事,更有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哈姆雷特这部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悲剧,创作于l601年,是莎土比亚的一部代表剧作。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井篡夺r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具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史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哈姆雷特》以复仇为j蔓题。

杀人复仇是莎士比亚生活时代常有的现象,复仇是当时一个很现实的道德问题,围绕着复仇的问题,该剧情节结构十分巧妙。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塑造r +个犹豫、懦弱.多疑、没有决心的性格人物。

通过哈姆雷特的性格缺陷,上演了一文岂复兴时期入的性格悲剧。

细细品读,这部复仇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2致命的性格弱点——忧郁、犹豫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自从《哈姆雷特》问世以束,无数的读者为这位丹麦王子所倾倒。

在莎翁的字里行『日]人们搜寻着复仇王子的身影,并在心目中塑造着自己的哈姆雷特。

父亡母嫁+叔父篡位,这天旋地转的人生变故,使哈姆雷特几乎失去『生存的勇气。

这个世界、这个人生列于他已无可留恋了,悲伤一卜r 把他推倒r生和死的边缘。

亡父鬼魂的出现,使哈姆雷特得知J r真相。

然而,他坪没有冲动地去报仉,他忧虑彷徨中冥想复仇计划,以致延误时机,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

在哈姆雷特身L.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再探《哈姆雷特》之悲剧摘要:若干世纪以来,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既充满矛盾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人们心中一直有着魔力般的力量,全世界的学者和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断地从中发掘出新的价值。

如复仇是该剧的主线,而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却不断延缓,最终,终于行动,却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悲剧。

对于悲剧的原因,学者们各抒己见,至今也还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

笔者将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再探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哈姆雷特》;精神分析学;悲剧从《哈姆雷特》悲剧出世并流行了一百几十年后的18世纪中叶起,特别是在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刚开始的时候,许多学者和批评家开始陆续提出关于哈姆雷特的诸如延宕问题、软弱问题、装疯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又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哈姆雷特的悲剧问题。

学者和批评家们从各个方面去解释,各抒己见,至今尚无定论,而精神分析学又是如何看待哈姆雷特之悲剧的呢?一、“俄狄浦斯情结”导致王子的悲剧《哈姆雷特》以丹麦王驾崩情节开始,老王的兄弟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就迫不及待地娶其兄嫂并继承王位。

这时守夜卫兵看见老国王幽魂出现,并告知哈姆雷特。

通过与幽魂对话,他获知了叔父谋害父亲的真相。

目睹父亡母嫁变故的哈姆雷特感到非常愤怒和忧郁,下决心实施复仇计划。

随着剧情的发展,人们看到复仇机会一次次到来而主人公却屡屡放弃,直到最后一刻哈姆雷特才拔剑刺死仇人,也昭示着悲剧的告终。

是什么导致王子的悲剧?弗洛伊德看来,《哈姆雷特》悲剧的基础就在于哈姆雷特在完成其父所交代的复仇任务时的那种忧郁不决的态度。

但剧本并没有解释哈姆雷特为何忧豫不决的原因和动机。

有些学者认为,这来自于王子的延宕的性格,而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他们坚决持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戏剧的情节告诉我们,哈姆雷特根本不是代表一个没有任何行动的人”。

[1]我们看到了他在两个场合的行动。

第一次是一怒之下,用剑刺穿了挂毯后面的窃听者;另一次,他怀着文艺复兴时期王子的全部冷酷,在预谋甚至使用诡计的情况下,让两个设计谋害他的朝臣去送死。

这就说明,哈姆雷特还是有决断力的,而不是犹豫不决的人。

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阻碍着这位年轻的王子去完成其父交给他的任务呢?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何为“俄狄浦斯情结”?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这是因为在儿童时期原来就表现出雌雄两性的特征,换句话说,一个男孩儿不仅怀有对父亲的又爱又恨这两种相反的情感,以及将母亲看做自己所选择的亲爱的对象,而且,同时还会像一个女孩一样以女性的亲热态度对待父亲,并对母亲怀有相应的妒忌和敌意。

”[2]也就是积极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妒父”(杀父娶母);消极的俄狄浦斯情结则表现为男性敌视女性。

而导致哈姆雷特悲剧的“俄狄浦斯情结”则属于积极地俄狄浦斯情结。

哈姆利特可以去做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能对那位曾经杀死父亲篡夺王位并与他母亲结婚的人进行报复,当他下定决心报复时,竟然犹豫不决了,准备工作做得那样拖拉草率,内心斗争又如此激烈,第一,立即实施复仇;第二,“忍着吧,忍着吧,我的心!我的全身的筋骨,不要一下子就变衰老,支持着我的身体呀!”[3]“要进行一次奇特的报仇部属”[3]以至于几次险些使计划落空。

最后,虽杀死了父亲的仇敌克劳狄斯,但伴随着这一成功来临的却是母子双亡的悲剧性结局。

这是因为哈姆雷特对母亲怀有乱伦的渴望并有杀死父亲的欲望。

当克劳迪斯与其母亲发生乱伦关系时,正是“这个人向他展示了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

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告诉他,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

”[2]哈姆雷特由于他自己类似的渴望而认为自己与克劳迪斯是一样的。

对他来说,如果将克劳迪斯杀死,就等于无法容忍自己的存在,更何况此时此刻的克劳迪斯已娶了他的母亲,客观上已取代了其父亲的地位,也就是象征性地成为哈姆雷特的父亲。

杀死克劳迪斯也就意味着杀死了父亲或犯了杀父之罪。

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决定了他在企图杀死克劳迪斯的问题上“犹豫不定”。

这种“俄狄浦斯情结”正是导致王子悲剧的根源。

二、精神变态导致王子的悲剧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对哈姆雷特的悲剧形象作了“无意识”意义上的分析和研究。

他认为,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典型的精神变态者。

而作为精神变态者,他必定是要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磨难,而这种痛苦和磨难总是与某种具体的环境有关,换言之,精神变态者也是形成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在剧本开始时,哈姆雷特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有纯洁美好的想法。

他觉得天地是一副大框架,天空是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的美丽的帐幕,而“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智慧,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4]然而这种肯定人的作用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矛盾。

父亲惨死,父丧未满母亲改嫁,自己的王位被自己的亲叔叔篡夺,这种现实击溃了哈姆雷特的理想,也正是这种矛盾使他精神变态。

另一方面,国民们不知道老国王被暗杀事件的真相,这也导致他的复仇计划举步维艰。

如果哈姆雷特贸然杀了新国王或是同归于尽,他将会被国民认定为是一个不忠的叛臣。

同时国王的猝死也许会造成人民的恐慌,给国家带来新的危险和混乱。

这也是他多思、敏感、聪慧和矛盾的心理。

当他通过戏中戏的肯定克劳迪斯就是真凶并且装疯的办法奏效后,他有了一个能够一剑结果国王性命的机会,但在关键时刻,他选择了放弃,延缓了报仇的时间。

因为他认为此时以这种方式杀死了国王,那就是对一个毫无自卫能力的人所进行的卑鄙的暗杀活动,和克劳迪斯所干的勾当没有什么两样,也不是一个王子应采取的行动,同时,哈姆雷特也认为,这不是他复仇的真正目的,失去了复仇的意义。

这种复仇与否的矛盾在他内心斗争,加重了他的精神变态。

这种情况下,他一次又一次绝望的内心独白道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以及那种痛苦。

哈姆雷特又不得不考虑了那个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因为哈姆雷特认为罪恶的最可怕的一种表现,就是人的毁灭。

正值青春少年,对未来充满理想的哈姆雷特,被骤然而来的变故赋予一种使命——复仇,而伴随这种复仇的结果可能就是死亡。

而面对死,他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一个问题。

要做到高贵,究竟是该忍气吞声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扫它个干净?”[5]这不难看出哈姆雷特在面对残酷的斗争时,在思想上有关于生与死的思想的矛盾和顾虑;要想保持原有的高贵和继续活下去,就得忍气吞声;要想挺身反抗就得去冒死亡的危险。

这种坚强与软弱的斗争在他心中从未停止,进一步导致了他精神变态。

正是由于哈姆雷特面临着一项特殊的任务,才使这位丹麦王子精神变态——由正常人变成了精神病患者。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论述心里悲剧时说:“造成痛苦的斗争是在主角的心灵中进行着,这是一个不同冲动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的结束绝不是主角的消逝;这就是说:斗争必须在否定中结束。

”[6]这就是说,哈姆雷特内心的各种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复仇与否的矛盾;生与死问题的矛盾时刻在他心头萦绕,不停地斗争,致使他精神变态。

而要想着一切结束,必须消失一种冲动,那么“引向苦难的情节正是在这些领域里以斗争的方式得到展开”[6],这也必然要导致悲剧。

三、作者意识导致王子的悲剧琼斯认为,悲剧作品也是艺术家人格的反映,也是一种性冲动的符号和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关系密切,“哈姆雷特在童年对母亲怀有一种最热烈的爱,并且像通常那样,,包含了伪装起来的性质,在婴幼儿时期更是如此。

”[7]关于这一点,王后在戏中,其形象富有性感就足以佐证。

悲剧作品与悲剧作家的人格相联系,是符合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主张的。

他也强调:悲剧作品能揭示悲剧作家的某种东西。

琼斯在强调哈姆雷特早年恋母情结的基础上,明确地就哈姆雷特的形象提出了下述基本主张“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想象哈姆雷特的形象——他的行为、他的反思、他的情感。

所有这些都产生于莎士比亚的内心而且明显地产生于他的内心最深处。

因此,我们的研究现在必须朝那个方向进行下去。

······我们必须探讨哈姆雷特的冲突与莎士比亚内心活动的关系。

正是在这里,我们主张这个冲突是与莎士比亚自己内心一个类似冲突的回声。

”[8]也就是说,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正是莎士比亚内心自己的形象,也是莎士比亚的“本我”形象。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包含着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它不受逻辑、理性和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约束,按照“快乐原则”活动。

“超我”,是人格结构的另一极。

它是一种性冲动被压抑之后,经过某种转化或变形,通过“自我”监察向道德、宗教和审美理想形态的“升华”,是一种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想意识,它按“至善原则”活动。

“自我”,即意识层,它居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并对这二者进行调节,代表理性和判断,能清醒地正视现实,是一种受伦理原则所抑制的伪装了的本能,按“现实原则”活动。

其实,哈姆雷特在剧作中的冲突、矛盾也正是莎士比亚内心“本我”的冲突、矛盾。

然而莎士比亚毕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其内心的“自我”告诉他,现实生活找不到取得成功的途径,所以,他的伟大的理性必然使哈姆雷特走向悲剧。

另外,在悲剧的目的方面,弗洛伊德说:“如果悲剧的目的是引起‘恐惧和怜悯’,并且起到‘净化情感’的作用,就像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那样,那么,我们可以更为详细地论述悲剧这一目的。

我们会说,悲剧的目的在于打开我们情感生活中快乐和享受的源泉,恰像开玩笑或说笑话揭开了同样的源泉,揭开这样的源泉都是理性的活动所达不到的。

毫无疑问,在这一方面,基本因素是通过‘发泄强烈的情感’来摆脱一个人自己感情的过程;随之而来的享受,一方面与彻底发泄所产生的安慰相和谐,另一方面无疑与伴随而来的性兴奋相对应,因为正如我们设想的那样,当一种感情被唤起的时候,性兴奋作为副产品出现,向人们提供了他们如此渴望的引发精神状态中潜能的感觉。

成年人作为一个充满兴趣的观众在场景和戏剧中得到的东西正如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的东西,孩子们迟迟疑疑的希望(希望能做成年人能做的事情)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

”[2]很显然,弗洛伊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打开人们生活中的快乐享受的源泉,让所有的人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那么作为悲剧的作者,莎士比亚必然想使观众们在自己的剧作中充分享受快乐,所以,他也将设置一个悲剧的结局。

四、观众意识导致王子的悲剧就观赏者而言,一般他们的经历都比较简单,相对于悲剧中的英雄的伟大,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可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