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

合集下载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其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更是被认为是一个深沉复杂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内心矛盾和遭遇构成了这部戏剧的核心。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哈姆雷特这一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对他的悲剧命运进行解读。

我们不得不提及哈姆雷特的忧郁与矛盾性格。

从整部戏剧来看,哈姆雷特是一个极度内向、敏感、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年轻人。

他对自己的内心矛盾感到痛苦和困惑,他的内心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复仇的犹豫、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的追问以及对世界的不满。

他对自己的父亲的死感到悲痛,但又不能释怀母亲与克劳迪斯的婚姻;他对自己的心中情感犹豫不决,却无法解脱。

这种内心矛盾不断折磨着他,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哈姆雷特的性格也表现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反抗。

在整个戏剧中,哈姆雷特不断地用冷嘲热讽和讽刺来表达对社会、对人性的不满。

他对政治腐败、人性丑恶、虚伪封建伦理等问题感到极度痛苦和愤慨。

尤其是他对母亲的感情,以及对王室中的勾心斗角和亲情的质疑,都是他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人性的绝望与对世界的不满,使他深陷在认知的困境中,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哈姆雷特的性格还表现出了他对自己命运的追问与不甘心。

他对生命、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追问,他思考生命的意义、才华的价值、爱情的真谛等问题。

哈姆雷特对自己悲惨的遭遇感到不甘心,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命运是如此不公,他宁愿选择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但与此他又对死亡感到恐惧,他害怕死后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痛苦与折磨。

这种对自己命运的追问与不甘心最终使他深陷在自己的内心困境中,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哈姆雷特的性格中还表现出了他的复仇心理与宿命论思想。

整个戏剧的情节围绕着哈姆雷特对父亲遇害的复仇展开,而哈姆雷特对复仇的犹豫不决、对犯严的反思、对杀意的压抑等心理过程无不表现出其复杂性。

他也多次提及宿命这一概念,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自己无法逃脱。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剧探讨了复仇、爱情、家族关系以及个人认识和行动的道德困境等多个主题。

《哈姆雷特》的悲剧实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内心冲突与犹豫不决:主人公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死和母亲与叔父的婚姻,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他犹豫不决,无法迅速行动,这种矛盾与犹豫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 外在干扰与阴谋:剧中有多个角色在进行复仇与权谋的计划,他们通过欺骗、暗杀等手段,不断向哈姆雷特施加压力。

这些外在干扰也加剧了哈姆雷特的困境。

3. 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哈姆雷特身上显现了多个人性的弱点,如犹豫不决、怀疑、嫉妒等。

这些弱点使得他在面对复仇时陷入困境,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

4. 命运与悲剧的注定:无论哈姆雷特的选择如何,似乎都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剧中多次提到命运的力量与牵引,这也使得悲剧的产生显得不可避免。

总之,哈姆雷特悲剧的实质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内心的困惑与犹豫,也包括外在的阴谋与干扰,以及人性的弱点与命运的力量。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

浅谈《哈姆雷特》的悲剧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其最知名的悲剧作品,被许多莎评家视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如果说《奥赛罗》是关于爱情的悲剧,《李尔王》是关于亲情的悲剧,《麦克白》是关于野心的悲剧,那么《哈姆雷特》则是这三者的综合,并且在这爱情、亲情与野心的悲剧中最终体现人的性格悲剧。

《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取材于12世纪《丹麦史》。

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讲述了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故事充满了死亡的阴影和悲剧的气氛,以死亡的出现开始,又以死亡作为结局。

哈姆雷特的父亲因被兄弟毒死而阴魂不散,游荡夜间,并将真相告知哈姆雷特,叫他伺机报仇。

皇上的臣子波洛涅斯躲在帷帐后面,偷听哈姆雷特和母亲的谈话被哈姆雷特误以为新国王而杀死。

奥菲莉亚为情人的癫狂、父亲的暴卒和兄长雷欧提斯的失踪不断焦虑和悲伤,以至精神失常,最终在河边失足淹毙。

在新国王克劳狄斯的挑引下,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进行决斗,三人都死于蘸毒的剑下,王后乔特鲁德在阴差阳错之下喝下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身亡。

故事接二连三地出现死亡,正是多种悲剧的交错体现。

可以认为,奥菲莉亚的死体现的是关于爱情的悲剧。

哈姆雷特曾经热烈地追求奥菲莉亚,送给她珍贵的纪念品,感情真挚的情诗,“说过许多甜蜜的语言”,然而却因遭遇父亲的死、母亲的改嫁等变故对世界产生怀疑,甚至对爱情的信念发生动摇,又因复仇之事踌躇、装疯,不得不冷淡她。

可怜的纯情少女毫不知情,在伤心的同时还被国王和王后当作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疯的工具利用。

她怀着极度失落而又还抱着一丝希望的矛盾心情与哈姆雷特见面,听到的却是自己心爱的人冰冷、绝情、疯癫的话语,“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

”“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我没有爱过你。

”“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馋人的诽谤。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悲剧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悲剧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戏剧之一,被誉为经典悲剧。

通过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描写与剧情的展开,该剧探讨了权力、背叛、复仇与道德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对剧中经典悲剧元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该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复仇与命运的交织在《哈姆雷特》中,复仇是贯穿整个故事的核心主题。

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其叔父克劳迪斯谋杀,他因此受到了深深的悲痛与愤怒的驱使,决心复仇。

然而,在他寻求复仇的过程中,命运似乎阻挠不断,使得他陷入了痛苦与困惑之中。

这种复仇与命运的交织,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部真正的悲剧。

二、王权与道德的冲突《哈姆雷特》中,克劳迪斯窃取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的王位,成为了国王。

然而,哈姆雷特对此心生不满,他认为克劳迪斯走上王位的道路是不正当的,而且他质疑克劳迪斯是否有道德伦理。

这引发了王权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哈姆雷特在这一矛盾中摇摆不定,他既想为父亲复仇,又犹豫于行动的结果会对他的人生产生何种影响,这使得他在内心深处陷入痛苦的挣扎。

三、疯狂与理智的交替哈姆雷特在剧中经历了情感的沉重压力以及令人心痛的丧父之痛,这使得他逐渐失去了理智,陷入了疯狂的状态。

不论是他的决策是否明智,他都戏剧性地变得狂躁不安。

然而,与此同时,哈姆雷特又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智慧与观察力。

他善于伪装与表演,用他的冷嘲热讽揭露了一些角色的真实面目,如皇后格特鲁德和波洛尼厄斯。

这种疯狂与理智的交替,为剧情增加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冲突与张力。

四、悲剧人物的形象塑造哈姆雷特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他充满了痛苦、内疚和怀疑。

他无法容忍背叛,过于纠结于要不要行动。

尽管他充满了理智和洞察力,但他的优柔寡断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他的形象塑造使读者不禁沉思,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情。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悲剧,以其深刻探讨复仇、命运、权力、道德等主题,以及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莎士比亚的杰作之一。

在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备受赞誉的角色,其性格与命运均备受人们的关注。

哈姆雷特是一个富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角色,他的性格特点对整部戏剧的情节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进行解读,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悲剧命运及其原因,并对其性格给我们的启示进行探讨。

我们来分析一下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

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同时具有勇敢和犹豫、激进和犹豫的两面性。

在戏剧的开头,哈姆雷特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果断。

他对父亲的死感到极度悲痛,但当鬼魂出现告诉他父亲是被毒杀而不是自然死亡时,他立即决定要为父亲报仇。

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但很快又陷入了犹豫和迟疑之中。

他开始怀疑鬼魂的真实性,对自己的行动不确定,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和内心挣扎之中。

这种犹豫和矛盾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行为变得不可预测和复杂,也正是这一特点给整部戏剧的情节发展带来了许多曲折和转折。

我们来探讨一下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从他的性格特点中得到了深刻的阐释。

他的犹豫和矛盾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他周围的人。

他无法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复仇计划,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性结果。

他对奥菲利娅的感情与行为模式也是充满矛盾的,他既深爱着奥菲利亚,又采取了冷漠和冷淡的态度,使得奥菲利亚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在与拉谢尔的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克劳狄斯,但也因误食了被毒的杯子水而丧生。

这一系列的悲剧事件均源于他性格中的犹豫不决和矛盾状态。

我们来思考一下哈姆雷特的性格给我们的启示。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同时具有了勇敢和犹豫、激进和犹豫的两面性。

他的悲剧命运也告诉我们,在做出决定时不要犹豫不决、变化无常,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行动。

哈姆雷特也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影响到他人的命运。

哈姆雷特命运与宿命的悲剧

哈姆雷特命运与宿命的悲剧

哈姆雷特命运与宿命的悲剧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戏剧作品,通过主角哈姆雷特的故事,展现了命运与宿命的主题。

在剧中,哈姆雷特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和宿命的限制,这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一、命运的无情在哈姆雷特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命运的无情。

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王子,本应继承王位,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然而,他却被卷入了一系列的悲剧事件,命运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考验。

首先,哈姆雷特的父亲遭到谋杀,而他的叔叔克劳狄斯篡夺了王位。

这个不公正的局面使得哈姆雷特深陷困境,他不仅要处理家庭矛盾,还要承受被剥夺权利的痛苦。

其次,哈姆雷特的母亲忽视了父亲的死亡,很快就和克劳狄斯结婚。

这对哈姆雷特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对母亲的背叛感到绝望和愤怒。

命运让他在家庭关系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最后,哈姆雷特遇到了奥菲莉亚的悲剧。

奥菲莉亚是他的心上人,但她却因为父亲的死亡和她自身的精神崩溃而自杀。

哈姆雷特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在命运的捉弄下失去了摯愛,進一步陷入了绝望。

二、宿命的限制除了命运的无情,宿命的限制也是哈姆雷特悲剧的重要元素。

在剧中,哈姆雷特觉得自己被宿命束缚,无法逃脱。

首先,哈姆雷特被揭示了一个来自鬼魂的真相,他的父亲被克劳狄斯谋杀。

在这个瞬间,哈姆雷特被宿命的厄运所笼罩,他感觉自己被推到了复仇的道路上,无法违背宿命的安排。

其次,哈姆雷特面临着复仇之路上的重重考验和困境。

他必须找到证据,揭露克劳狄斯的罪行。

然而,他的行动和思绪却受到宿命的限制,他不断陷入迟疑和焦虑的状态。

最后,哈姆雷特在戏剧结局中面临了他自己的悲惨命运。

在最后决斗中,他与克劳狄斯同时中剧毒,成为致命的牺牲品。

宿命注定了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结论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命运与宿命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命运和宿命在悲剧中的力量。

哈姆雷特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是无情的,宿命是限制的。

尽管哈姆雷特试图抗争,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的悲剧(优选.)

哈姆雷特的悲剧(优选.)

《哈姆雷特》悲剧分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文明与野蛮双重影响下的人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悲剧时,这样认为,悲剧的感染力来源于“突转”与“发现”。

这种观点在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最为显著的表现。

那么,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我们同样也会发现俄狄浦斯王的影子,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一特点,尼采在其《论悲剧的诞生》中就明确的表示过,人类都有俄狄浦斯情结。

在这部悲剧之中,我认为其真正的矛盾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从唯物论角度说,物质决定精神,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那是一个文明与非文明激烈斗争的年代,我们都知道,欧洲的中世纪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年代。

罗马教廷的影响还非常大,人们还没有走出“神的世界”,或者说欧洲人还没有真正摆脱原始的野蛮习气,我们可以从古希腊荷马的《伊利昂纪》中的英雄阿卡琉斯身上瞥见那种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原始人类性格。

既然,《荷马史诗》在欧洲的影响持续数千年,那么,这种性格也就自然而然的在其后的欧洲人身上遗传着,当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野蛮逐渐褪去,文明逐渐到来,而在沙翁所处的年代,正是这两种性格正要的人身上发生统治地位的变化的时候,所以,作为沙翁笔下的人物,哈姆雷特自然也就带有了沙翁本人的对人这种变化的觉察与认识。

莎士比亚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突飞猛进的时期。

美洲大陆的发现,伴随着的是滚滚的财富涌入欧洲大陆,欧洲的资产阶级得到发展,而这又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加之宗教改革,英国清教运动等等,资产阶级文化开始渗透进一些人的思想,我想哈姆雷特便是其中之一。

接受了“自由”,“博爱”的他在父仇上是否以怨抱怨上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促使他在克劳狄斯忏悔时放弃了刺杀。

当然部分人会认为,按照莎士比亚的设计,哈姆雷特是不可能接受到资产阶级文化的熏陶的,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是,我并不是哈姆雷特接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而是说,站在哈姆雷特背后的莎士比亚接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他在创造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时,不可能不加进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之一,而其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更是备受人们关注和思考的对象。

哈姆雷特的性格在整部戏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矛盾、犹豫、痛苦和悲剧命运都让人深思。

在本文中,将对哈姆雷特的性格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他的悲剧性格是如何造成他的命运的。

哈姆雷特的性格犹豫不决。

在整个故事中,哈姆雷特表现出了极端的犹豫不决和矛盾的性格。

他在担任国王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处理他父亲被谋杀的事件,以及对自己的爱情和亲人的态度都表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犹豫。

这种犹豫不决的性格使得他在面对各种问题和困境时常常踌躇不前,进而导致他错失了许多机会,甚至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这种性格的犹豫和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同时也是他悲剧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哈姆雷特的性格执着固执。

尽管哈姆雷特在面对许多问题时表现出了犹豫和矛盾,但他在某些事情上又表现出了执着和固执。

在得知父亲被谋杀后,他决定要报仇,并且不惜一切代价。

在追求奥菲莉娅时,他也表现出了执着的一面,尽管结果并不如他所愿。

这种执着固执的性格使得他在一些问题上变得决绝和坚定,但同时也使得他在另一些问题上陷入了犹豫和混乱之中。

这种性格的矛盾和冲突,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痛苦和困惑,也成为了他悲剧性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哈姆雷特的性格敏感多疑。

在整个故事中,哈姆雷特表现出了极度的敏感和多疑,对他人的行为和动机总是怀疑和揣测。

他对克劳狄斯的猜疑和对奥菲莉娅的猜疑,都表现出了他的敏感和多疑。

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使得他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同时也使得他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不安。

这种性格的敏感和多疑,使得他在整个故事中一直处于一种扭曲和痛苦的状态,最终也成为了他悲剧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哈姆雷特的性格忧郁孤独。

整个戏剧中,哈姆雷特都表现出了极度的忧郁和孤独。

他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总是充满了悲观和忧郁,对自己的命运也总是感到寂寞和孤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

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在整个过程中,主人公的悲剧让读者值得思考,本文将对悲剧根源,悲剧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性格;悲剧根源;悲剧意义一、引言《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

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

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

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

这样的开始演变成一个悲剧的结局。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

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

渐渐地他的性格也显得悲剧,已然不再是那个快乐的王子。

同时,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他对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登上王位;他的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一列原因性格,社会环境等等都是这成了悲剧的根源。

悲剧的性格,恶劣的社会环境,悲剧的根源同时也阐释了悲剧的意义。

让我们从中认识到了《哈姆雷特》的悲剧意义,同时也阐释了人文主义带来的意义。

二、悲剧根源(一)悲剧性格1.多疑哈姆雷特自幼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身份尊贵,家庭和睦美满,国家强盛。

他所经历过的处境无一不是平顺的。

但是在一夜之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遭到了全盘颠覆: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权旁落,国外大军压境。

对于一个从来不曾遭遇过什么重大挫折与坎坷境遇的年轻王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更打击的事了。

也正因为如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本性愈发得明显了,而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了出来,并愈演愈烈。

2.嫉恶如仇嫉恶如仇的性格也是推动哈姆雷特人生轨迹的重要动力。

在第一幕中,他气愤于母亲的朝三暮四,痛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在母亲的寝室中,他愤怒地辱骂他的叔叔是“一个杀人犯,一个恶徒,一个庸奴,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

”对叔父的奢侈以及国家的陋习,他都表现得痛心疾首。

他向往光明,痛恨邪恶,将所有的国仇家恨都绑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忍受所有苦难,不断挣扎前进。

3.优柔寡断哈姆雷特虽然善于思索,,但却优柔寡断,这也是他的复仇成为悲剧的原因。

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

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

他的犹豫不只是他找不到复仇的方法时产生的心理,而且也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茫和忧虑心态的外观。

4. 双重矛盾性哈姆雷特心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深渊;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爱奥菲莉亚和自己的母亲,又怨恨她们的脆弱。

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

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使他不得不细心考虑自己的处境,尽量用完美的方法解决。

但思考太过详细继而又使他陷入矛盾之中,形成恶性循环。

哈姆雷特在自己的思想怪圈中走来走去,他面对的是国仇家恨,他希望用年轻人的热血去报仇,但他作为王子,更想为了拥戴他的子民,夺回王位,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而后者,似乎是历史给予他的使命。

剧中写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由他的矛盾心理可见,他的复仇已经不再是武器能够解决的,他需要用政治手段夺回他的荣耀。

哈姆雷特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表述。

综上一些悲剧性格的描述,发现哈姆雷特的人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这里,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剧中哈姆雷特的多次独白,就表达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哲学探索,揭露出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个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可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这里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讲的这段话,这是哈姆雷特对人的地位的怀疑,也是哈姆雷特的一种时代秩序观念的反映。

他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人性的虚伪,世态的炎凉,天道的不公。

这样的性格特征也为哈姆雷特最后的悲剧结局作了铺垫。

(二)爱情理想的幻灭丹麦的老国王死了,其弟克劳狄斯继承了王位并娶了嫂子乔特鲁德为王后。

王子哈姆雷特连续经历了父亲突然暴亡和母亲迅速改嫁这两件重大事件。

他整日被愁云笼罩,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母亲的迅速改嫁也让他难以理解和解释,曾经母亲和父亲也是恩恩爱爱,怎么丈夫刚亡,就迫不及待投入了别的男人的怀抱?哈姆雷特的生活和思维一下子被搅乱了,曾经的生活模式和习以为常的平静生活完全被颠覆了。

哈姆雷特的苦苦思索让他心烦意乱,眼前的一切让他感觉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他无法接受母亲的背叛。

父亲是一个好国王和丈夫,他深爱自己的妻子,甚至“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母亲整天小鸟依人般依偎着父亲,显得十分满足和幸福,父亲死后,她哭得像个泪人一样为父亲送葬。

可是刚过了一个多月,“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衾被”。

为此,哈姆雷特愤怒地诅咒:“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

母亲这样的爱情也影响到了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奥菲利娅的爱情,并对奥菲利娅的爱情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

这样的爱情观也摧残着他的世界观,哈姆雷特开始变得只有复仇和历史责任,没有了爱的人生同时也导致了悲剧的命运的结局。

(三)社会环境因素在整个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莎士比亚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步入现代的一个过渡。

人文主义开始兴起,神学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人的价值的认知不断提升,尊重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等观念开始具有普世意义;另一方面,封建落后思想却依然顽固,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桎梏远未消失。

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封建王公子弟,虽然接受了一些新鲜的思想,但封建落后的思想对他仍如影随形。

哈姆雷特性格中的矛盾,其实是这两种思想的尖锐碰撞。

于是,在文艺复兴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神学体系已不能维持住自己的地位,而新思想尚不能完满地解释这个时代。

观察与思考、怀疑与探索的并存成为这个时代的又一特征。

他对母亲的遭遇既同情有愤怒,他对于鬼神既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又有着难以排遣的怀疑,他对结束仇人的生命既充满渴望又充满忧郁,他对于生命,有着赞美但更多的是鞭挞。

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

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雷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

克劳狄斯是个十恶不赦的魔鬼,王后的堕落也是由于无法克制的情欲。

奥菲莉娅也不例外,他认为:“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使一个中年妇人(王后)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青春在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

当无法遏止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

社会现实的残酷变异和个人理想的毁灭,恶劣的社会环境成就了哈姆雷特悲剧的性格,同时这也是整个社会的显示反映,这一切都为这个悲剧做足了铺垫,人性的摧残,从快乐到悲伤,从悲伤到悲哀,从悲哀到悲剧,以此结尾,阐释的不仅仅是哈姆雷特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摧残与悲剧,这就是莎士比亚的目的。

三、悲剧意义人生的本质就是一场悲剧,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总是相依存而存在的。

有正义就有邪恶,而正义无法时刻防范邪恶的算计,克劳狄斯的存在是必然的。

奸人作恶,好人被害已成既成事实。

命运让一个青年学者来收拾残局,并赋予他以复仇的重任,这本身就是悲剧性的。

首先执行这项任务不是他可以主动选择的,这项任务强制性地落在他的肩上,他别无选择,只能接受。

他无法使时光倒流,即使除掉奸人,也无法使好人复生。

而除掉奸人的过程势必会让更多无辜的人卷入,成为他的陪葬。

即使这个结局注定是悲剧性的,这项任务也必须完成。

悲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可避免,也不可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复仇的意义不在于哈姆雷特最终杀死了克劳狄斯的大快人心,而是这一过程带给人们对于人生、理想和爱情的思索。

现实是平淡的、冷峻的;理想是美好的,也是虚幻的。

可是人们却无法停止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悲剧性的人生里,人们像哈姆雷特一样,为一个遥不可及甚至虚无的理想思索、奋斗、付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哈姆雷特是当时代的典型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坚待社会改造和进步的英雄人物。

他以人文主义理想和原则为精神文柱、批判武器,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揭示着资本主义的阴暗面。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表达了世界悲哀的人”,他这一形象赋有深切的典型意义。

人们不仅从王子的战斗中领会了人文主义者的革命精神,还从王子的忧愤中听到了时代的脉搏,看到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哈姆雷特他更是资产阶级文学史上表现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杰出的艺术典型。

他的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他改造世界的斗争虽然失败,但伟大的事业却还在继续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