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悲剧的成因

合集下载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剧探讨了复仇、爱情、家族关系以及个人认识和行动的道德困境等多个主题。

《哈姆雷特》的悲剧实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内心冲突与犹豫不决:主人公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死和母亲与叔父的婚姻,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他犹豫不决,无法迅速行动,这种矛盾与犹豫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 外在干扰与阴谋:剧中有多个角色在进行复仇与权谋的计划,他们通过欺骗、暗杀等手段,不断向哈姆雷特施加压力。

这些外在干扰也加剧了哈姆雷特的困境。

3. 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哈姆雷特身上显现了多个人性的弱点,如犹豫不决、怀疑、嫉妒等。

这些弱点使得他在面对复仇时陷入困境,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

4. 命运与悲剧的注定:无论哈姆雷特的选择如何,似乎都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剧中多次提到命运的力量与牵引,这也使得悲剧的产生显得不可避免。

总之,哈姆雷特悲剧的实质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内心的困惑与犹豫,也包括外在的阴谋与干扰,以及人性的弱点与命运的力量。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

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

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

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

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的局限性。

(1)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哈姆莱特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精神痛苦的内容较复杂,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2)思想局限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

最后,哈姆莱特身上还存在善于思考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及不少旧思想的负担。

关于《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关于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却众说纷云。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说:“《哈姆莱特》是一出人文思想家的悲剧”。

但国内批评家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去寻找原因。

主导看法是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他的悲剧客观上是由于敌对的一方也即封建阶级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哈姆莱特也即人文主义者的代表的力量相对弱小。

主观上则是由于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有着自己的局限。

比如:过分相信思考的力量、脱离群众、孤军奋战等等。

因此这种观点也可以称为社会原因说。

西方批评家则倾向于从个体角度寻找原因。

最有影响的一种看法是认为哈姆莱特天性软弱、犹疑,担当不起“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

歌德认为,《哈姆莱特》剧描写的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认在不能胜认的人身上,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

”也就是说哈姆莱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如他是怎样的徘徊、展转、恐惧、进退两难,总是在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去他面前的目标,再也不能变得是快乐的王子了”。

因此,哈姆莱特“非常软弱而忧郁”的思想使他在复仇行动上的延宕。

此种观点也可以称为个性缺陷说。

但是,从社会角度来寻找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其方向是正确的。

浅谈哈姆雷特悲剧性格的成因

浅谈哈姆雷特悲剧性格的成因

指 中世纪 封建主义 世界 观 ,尤其
是 天 主 教 会 的 宗 教 世 界 观 。人 文 主 义 提 倡 用 人 性 反 对 神 性 ,用 个 性 解 放 反 对 禁 欲 主 义 ,用 理 性 反
会 都充满 了美好 的希冀 ,渴望坚
贞 的 爱 情 、 忠 诚 的友 谊 和理 想 的
生活 。但是 , 当他得 知他所崇拜 的
如 杰弗利 ・ 叟的《 乔 坎特伯 雷故事
集 》 托马 斯 ・ 尔 的《 托邦 》 , 莫 乌 等 等 。英 国十六 世纪 文学 中成就最
大 的 是 戏 剧 ,而 莎 士 比亚 作 为 欧
路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 , 哈姆雷
特 在 复 仇 道 路 上 的 犹 豫 就 是 人 文
主 义 思 想 和 封 建 思 想 的 尖 锐 碰
关键词 : 悲剧 复 杂 性 多 角度 原 因
威 廉 ・ 士 比 亚 (5 4 1 1 ) 莎 1 6 — 6 6
是 世 界 上 最 著 名 的剧 作 家 和 诗 人 之 一 ,他 以 3 本 剧 本 、5 首 十 四 7 14
剧 性格表 现为多疑 、 恶如仇 、 嫉 优
在整个西方现代化进程 中, 莎 士 比亚 创 作 的 文 艺 复 兴 时期 是 从
要 地位 。
仇 、优 柔寡断和 双重矛 盾性慢 慢 被激发 出来 ,他 陷入深 深的迷 茫
之 中 。 哈姆 雷 特 性 格 的悲 剧 , 是 既
象的成 功 ,很 大程度上 取决 于他
的 悲 剧性 。在 剧 中 , 姆 雷 特 的 悲 哈
寞 宣
社 会 悲 剧 ,也 是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人
文 主 义 者 的 悲 剧 。莎 士 比亚 在 剧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解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莎士比亚的杰作之一。

在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备受赞誉的角色,其性格与命运均备受人们的关注。

哈姆雷特是一个富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角色,他的性格特点对整部戏剧的情节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剧进行解读,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悲剧命运及其原因,并对其性格给我们的启示进行探讨。

我们来分析一下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

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同时具有勇敢和犹豫、激进和犹豫的两面性。

在戏剧的开头,哈姆雷特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果断。

他对父亲的死感到极度悲痛,但当鬼魂出现告诉他父亲是被毒杀而不是自然死亡时,他立即决定要为父亲报仇。

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但很快又陷入了犹豫和迟疑之中。

他开始怀疑鬼魂的真实性,对自己的行动不确定,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和内心挣扎之中。

这种犹豫和矛盾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行为变得不可预测和复杂,也正是这一特点给整部戏剧的情节发展带来了许多曲折和转折。

我们来探讨一下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从他的性格特点中得到了深刻的阐释。

他的犹豫和矛盾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他周围的人。

他无法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复仇计划,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性结果。

他对奥菲利娅的感情与行为模式也是充满矛盾的,他既深爱着奥菲利亚,又采取了冷漠和冷淡的态度,使得奥菲利亚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在与拉谢尔的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克劳狄斯,但也因误食了被毒的杯子水而丧生。

这一系列的悲剧事件均源于他性格中的犹豫不决和矛盾状态。

我们来思考一下哈姆雷特的性格给我们的启示。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同时具有了勇敢和犹豫、激进和犹豫的两面性。

他的悲剧命运也告诉我们,在做出决定时不要犹豫不决、变化无常,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行动。

哈姆雷特也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影响到他人的命运。

哈姆雷特复仇与疯狂的悲剧

哈姆雷特复仇与疯狂的悲剧

哈姆雷特复仇与疯狂的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讲述了一个继位王的复仇故事。

剧中通过描绘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心理疯狂,反映了复仇所带来的摧毁和破坏。

本文将从复仇的动因、疯狂的表现以及悲剧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复仇的动因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其叔叔克劳迪斯谋杀,克劳迪斯篡位成为新国王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哈姆雷特得知真相后,决定为父亲复仇。

这个动因使得哈姆雷特的人生陷入了复杂而黑暗的泥沼。

复仇是人类内心的一种强大冲动,特别是当正义感受到侵犯时。

哈姆雷特意识到自己是复仇的工具,他陷入了矛盾与挣扎之中。

他觉得复仇是正当的,但却担心将自己陷入罪恶的深渊。

这种内心的冲突导致了哈姆雷特的疯狂展现。

二、疯狂的表现在整个剧中,哈姆雷特不断表现出疯狂的行为和言语。

他穿着不整齐,满脸痛苦地咆哮和吼叫。

他的言语也变得不连贯,时而讽刺,时而怀疑。

这种疯狂的表现让人不禁怀疑哈姆雷特的理智。

然而,哈姆雷特的疯狂并非没有依据。

他处于极度的精神压力之下,不仅需要面对父亲的死亡和复仇的责任,还需要应对自己深爱的女人奥菲莉娅的死亡。

这些打击使得哈姆雷特的心理无法承受,最终导致了他的疯狂。

三、悲剧的意义哈姆雷特的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惨,更是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警示。

哈姆雷特原本是一个理智、善良的年轻人,但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被黑暗侵蚀。

他陷入了一个迷局,无法脱身。

这种无助和挣扎,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人们在面对复杂事物时的矛盾和无奈。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所处的世界也充满了虚伪和权谋。

他的父亲被谋杀,国家被篡夺,宫廷中充斥着谎言和欺骗。

这种社会现实使得哈姆雷特深陷其中,不知道如何面对。

正是这种社会背景对哈姆雷特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他的复仇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总的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兼具复仇与疯狂的悲剧。

通过哈姆雷特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复仇的摧毁性和疯狂的危害。

悲剧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虚伪,更在于警示我们要远离复仇的陷阱,寻求和平与宽容。

哈姆雷特命运与宿命的悲剧

哈姆雷特命运与宿命的悲剧

哈姆雷特命运与宿命的悲剧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戏剧作品,通过主角哈姆雷特的故事,展现了命运与宿命的主题。

在剧中,哈姆雷特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和宿命的限制,这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一、命运的无情在哈姆雷特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命运的无情。

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王子,本应继承王位,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然而,他却被卷入了一系列的悲剧事件,命运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考验。

首先,哈姆雷特的父亲遭到谋杀,而他的叔叔克劳狄斯篡夺了王位。

这个不公正的局面使得哈姆雷特深陷困境,他不仅要处理家庭矛盾,还要承受被剥夺权利的痛苦。

其次,哈姆雷特的母亲忽视了父亲的死亡,很快就和克劳狄斯结婚。

这对哈姆雷特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对母亲的背叛感到绝望和愤怒。

命运让他在家庭关系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最后,哈姆雷特遇到了奥菲莉亚的悲剧。

奥菲莉亚是他的心上人,但她却因为父亲的死亡和她自身的精神崩溃而自杀。

哈姆雷特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在命运的捉弄下失去了摯愛,進一步陷入了绝望。

二、宿命的限制除了命运的无情,宿命的限制也是哈姆雷特悲剧的重要元素。

在剧中,哈姆雷特觉得自己被宿命束缚,无法逃脱。

首先,哈姆雷特被揭示了一个来自鬼魂的真相,他的父亲被克劳狄斯谋杀。

在这个瞬间,哈姆雷特被宿命的厄运所笼罩,他感觉自己被推到了复仇的道路上,无法违背宿命的安排。

其次,哈姆雷特面临着复仇之路上的重重考验和困境。

他必须找到证据,揭露克劳狄斯的罪行。

然而,他的行动和思绪却受到宿命的限制,他不断陷入迟疑和焦虑的状态。

最后,哈姆雷特在戏剧结局中面临了他自己的悲惨命运。

在最后决斗中,他与克劳狄斯同时中剧毒,成为致命的牺牲品。

宿命注定了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结论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命运与宿命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命运和宿命在悲剧中的力量。

哈姆雷特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是无情的,宿命是限制的。

尽管哈姆雷特试图抗争,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

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

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

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

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的局限性。

(1)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哈姆莱特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精神痛苦的内容较复杂,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2)思想局限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

最后,哈姆莱特身上还存在善于思考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及不少旧思想的负担。

关于《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关于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却众说纷云。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说:“《哈姆莱特》是一出人文思想家的悲剧”。

但国内批评家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去寻找原因。

主导看法是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他的悲剧客观上是由于敌对的一方也即封建阶级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哈姆莱特也即人文主义者的代表的力量相对弱小。

主观上则是由于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有着自己的局限。

比如:过分相信思考的力量、脱离群众、孤军奋战等等。

因此这种观点也可以称为社会原因说。

西方批评家则倾向于从个体角度寻找原因。

最有影响的一种看法是认为哈姆莱特天性软弱、犹疑,担当不起“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

歌德认为,《哈姆莱特》剧描写的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认在不能胜认的人身上,这出戏,完全是在这个意义里写成的。

”也就是说哈姆莱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如他是怎样的徘徊、展转、恐惧、进退两难,总是在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去他面前的目标,再也不能变得是快乐的王子了”。

因此,哈姆莱特“非常软弱而忧郁”的思想使他在复仇行动上的延宕。

此种观点也可以称为个性缺陷说。

但是,从社会角度来寻找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其方向是正确的。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

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在整个过程中,主人公的悲剧让读者值得思考,本文将对悲剧根源,悲剧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性格;悲剧根源;悲剧意义一、引言《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

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

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

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

这样的开始演变成一个悲剧的结局。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

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

渐渐地他的性格也显得悲剧,已然不再是那个快乐的王子。

同时,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他对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登上王位;他的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悲剧的成因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引起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之一,尤其是关于哈姆雷特悲剧的成因则更是众说纷纭。

德国大诗人歌德评价哈姆雷特是“一个秉性优美、纯洁、高尚而有道德的人物,他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魄力,却在一个他既不能担负又不能放弃的重担下被毁灭了。

”英国大诗人柯勒律则一针见血地认为哈姆雷特“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哈姆雷特虽身为丹麦王子,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

在这里,他形成了一套与中世纪以来的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社会人生理想。

哈姆雷特同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他自己,按照奥菲利娅对他的赞美:“朝廷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哈姆雷特俨然是人文主义者理想的新人,是各种没得的化身。

然而,从人文主义的威登堡大学回到封建统治的丹麦,哈姆雷特的精神世界却发生了逆转。

如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伊丽莎白女王风烛残年,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恶化。

哈姆雷特所处的丹麦王国正是如此。

现实原来这么残酷,在这尖锐的宫廷争斗中,他所崇拜和热爱的父亲突然死去;母亲也“迫不及待的钻进了乱伦的袅被。

”什么忠贞的爱情、真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统统成为泡影。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渴望正义和自由,但到处是专制压迫、腐化和欺诈。

他有着“重整乾坤” 的崇高理想, 但他与克劳狄斯及其帮凶的斗争, 实质上是一种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他的敌人是严酷地统治了人们一千多年的整个封建制度和教会势力,许多封建教会的陈腐观念还深深潜藏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如教会所宣扬的上帝与魔鬼, 天堂与地狱, 灵魂与转世之说, 即使是竭力歌颂人性来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者也是当作实有其事的。

虽然这种势力开始走向衰朽, 但仍十分猖撅地居于当时的主导地位。

当他陷入家庭的不幸之中时, 宝贵的生活理想开始破灭了。

他对人世间的一切充满了失望和忧郁。

作为一个出身封建王室, 从小就享受着贵族特权的王子, 却从此要挑起与本阶级抗争的重担, 未免有些勉为其难了。

“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 我们的结果却早已经有一种冥冥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 这句话虽然是哈姆雷特宿命论的佐证, 但我们不妨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看成这种冥冥中的力量。

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还缺乏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


社会的现实是哈姆雷特悲剧的主要外因,那么造成其悲剧的内因是什么呢?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典型性就在于他的深刻的思想或者说喜欢深思的性格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意志的耗散、信念的不坚定,具体到行动上,就是迟缓、拖延。

那么,为什么哈姆雷特把复仇计划一拖再拖, 以致他的敌人先下手而大家同归于尽, 血流遍地呢? 这出戏最吸引读者或观众的地方便是描写了他这种拖延行为的全过程,特别揭示了在此过程中他的内心矛盾斗争的复杂情况。

老父王鬼魂出现要求他报仇时,离去逝不到两月, 等哈姆雷特利用“戏中戏”证实了奸王罪行, 决心行动时, 又两个月过去了。

当遇到叔叔在毫无防备地做祈祷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时,他却优柔寡断。

“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孽正重的时候,乘其不备把他杀死了,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他生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照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债多半是很重的。

现在他正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侯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在这段思想活动中暴露无遗。

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悲愤与失望,苦闷与彷徨,批判了丑恶的现实,也揭露出哈姆雷特悲剧的必然性。

他的忧郁是时代的忧郁,是整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

这种忧郁给他的性格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外在表现为有时精神错乱,精神上出现难以理喻的矛盾和分裂的现象。

在哈姆雷特的心中不仅是给父亲报仇,同时要实现他个人的人文主义理想,要消灭笼罩着生活的罪恶,恢复正义,设法使丹麦不再成为一所监狱。

他试着努力寻求一种既能报父仇、又能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完美道路,正如哈姆雷特自己所说, 他是“ 明明有理由,有决心, 有力量,有办法”去动手, 但他不能不有所考虑。

他是个重视理性的人文主义者,他得弄清楚会不会是鬼魂在骗他。

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他陷入了严肃的、忧郁的沉思,从而失去了果断的行为。

内心的激烈的结果,使他时常变得对前途感到茫然,这种气氛深深笼罩着他,使他不能自拔、使他外部表现为怀疑、忧郁、犹豫;表现得意志薄弱。

而他犹豫的不是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必须怎么做的问题。

莎士比亚对悲剧人物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的刻画是十分成功的。

这是一个既伟大又复杂的典型。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先进思想的杰出代表。

他有嫉恶如仇的品质,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又有奋不顾身的精神。

他心地纯正, 聪明机智,勇于探索。

造成他悲剧的外部原因是反动势力过分之强大,内部原因是他的性格是文艺复兴时期青年们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

正是如此, 导致了哈姆雷特悲剧性的结局, 暴露了当时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