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小学古诗叶绍翁《夜书所见》解读

小学古诗叶绍翁《夜书所见》解读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夜书所见》。
“夜书”,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在夜晚。
诗的内容,写的是作者看见的东西。
这首诗讲的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牵动思乡之情。
“萧萧”,用来形容风声。
“梧叶”,就是梧桐树叶。
“客情”,指的是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夜色中看到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动”,拨弄的意思。
“促织”,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儿。
“篱落”,指的是篱笆。
漂泊在外的诗人被身边的环境触动,情感与景物交织在一起,勾起了他内心的愁绪。
诗的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的“客”,指的是作者叶绍翁本人,他远离故土独自漂泊在外,没有归属感,这个“客”字,就说明了他的孤独。
“客情”的“情”,指的是思乡之情。
瑟瑟的秋风吹得梧桐树叶“哗啦哗啦”响个不停,原本安静的秋夜,突然变得不安静了,秋风不光吹得树叶摇摇晃晃,也吹动了作者身在异乡的游子之心。
秋风凉,梧叶黄,江水冷,人孤独,这样的环境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就是一个“寒”字。
“客情”是“寒”的。
不仅秋天夜晚的天寒,此时此刻,远离故土的人,心也是寒的。
这样寒冷的秋夜,这样沉重的情绪,叶绍翁不能入眠,于是他静静站在江边,沉默着。
忽然,不远处,一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诗的顺序是反的,按常理,应该是先看见灯火,再猜想是儿童在捉蛐蛐。
但是作者故意给反着写了,这种前后倒置的句式,叫倒装句。
作者叶绍翁正被思乡之苦折磨得心情低落呢,看见这一点灯火,他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
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们蹲在篱笆下,借着微弱的光亮,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找蛐蛐、捉蛐蛐,这场面多有趣啊。
原本心烦的作者见到这样的情景,心情好了不少。
这一点点灯火,不光给孩子们带去了光亮,也给作者的心里增添了一点儿温暖。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上册)p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简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p赏析一:《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夜书所见》的古诗

《夜书所见》的古诗
《夜书所见》是宋朝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佳作,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寂之感。
在寒风中,梧桐叶在摇曳,秋风带来了寒意,让诗人感到无尽的凄凉。
他独坐窗前,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故乡。
夜深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已经消失,只剩下远处篱笆旁的一盏灯火在闪烁。
那里,孩子们正在挑斗蟋蟀,那份无忧无虑的欢乐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将秋夜的景色和自己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秋天的凄凉之美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景生情,将情感与自然景色相互交融,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中诗人所见的景象,抒发了他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和江上的秋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
尤其是看到篱笆下的灯火,联想到孩子们在夜晚捉蟋蟀的情景,更加深了这种思乡之情。
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
夜书所见原文【宋】叶绍翁萧萧⑴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1】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赏析2】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夜书所见》古诗原⽂
《夜书所见》古诗原⽂
导语:《夜书所见》诗⼈是叶绍翁,这⾸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诗⼈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着重于夜间⼩景。
下⾯是⼩编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原⽂,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诗⼈】叶绍翁【朝代】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夜深篱落⼀灯明。
译⽂
译⽂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我思念起⾃⼰的家乡。
家中⼏个⼩孩还在兴致勃勃地⽃蟋蟀呢!夜深⼈静了亮着灯不肯睡觉。
注释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最能触动在外的⼈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的乡愁。
诗⼈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情思婉转的⼩诗。
4古诗三首3《夜书所见》

篱 笆下边有灯火
1.秋天里有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你知道吗?
中秋节
2.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吃月饼、赏月。
亲人朋友团圆。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夜:夜晚 书:写 所见:诗人看见的景色
题目:把诗人夜晚所看见的景色写下来。
叶绍翁简介
叶绍翁,南宋诗人。长期隐居在钱塘西湖之滨。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富有生活情趣。如《游园不值》、《夜书所见》等非常有名。
童年的生活
思念 家乡的感情。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旅客思乡之情。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仔细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小心翼翼地捉蟋蟀,尽管已经很晚了,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鱼的快乐情景,那时也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得飞快,自己早已告别了那美好的童年,
此时此刻一个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于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在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
晚上写。
风声。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你了解这些节日吗?
春节 五月初五 吃月饼 赏月 端午节 八月十五 登高、喝菊花酒 中秋节 正月初一 放鞭炮、吃水饺 重阳节 九月九日 吃粽子、划龙舟
送
sòng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凉的心境。
江上秋风动客情。
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人触景生情
重难点解析Leabharlann 料想、猜想温馨快乐
的画面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促织
篱落
一灯明
古文深究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 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4
初读古诗
夜书所见
书写。 看见的景象。 在夜里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5
初读古诗
夜书所见
xiāo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挑”读 知有/儿童/挑促织,“儿童tiǎ用o”树。枝指之
类捉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6
重难点解析
梧桐的叶子
寒冷 凄凉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 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古文深究
悲 喜
13
主题概括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 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_见__闻__感__受__,表达 了诗人思__念__家__乡__的心情。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夜书所见》是 宋 代诗人 叶绍翁 的作品。 题目中“书”的意思是 书写 。其中后两句是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这首诗 中,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留恋童年 的感情。
身在异乡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 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 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重难点解析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夜书所见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 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 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 已经两年了。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 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 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 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 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叫叶绍 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 是江湖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 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 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 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 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 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这下你了解我了吧?喜欢 我吧?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促cù (促进)(促使)
捉zhuō (捉拿)
(捉弄)
深shēn(深夜)(深度)
探tàn (探望挑 tiǎo(挑战)
《夜书所见》课文朗读.swf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推测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试着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将“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 诗重新排列,连起来读一读。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 吴均著 《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 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 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 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 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 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 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 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 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 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 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 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 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