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经典语录
安藤忠雄4米4米的家共21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安藤忠雄4米4米的家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安藤忠雄:只有无能的人才会选择退场!

安藤忠雄:只有无能的人才会选择退场!“安藤怎么被朋友圈刷没了?”这两天朋友圈疯狂转载了安藤噩耗的传闻搜了国外的报道才发现这明明就是2015年NHK World的采访稿相比某些公号媒体的不淡定安藤在NHK的采访中,可从容得多了当时的他刚做完治疗手术在拍摄现场,主持人问他如果当时你已经面临死亡了,怎么办?安藤从容地说只要它一天没拿走我的生命,我都要战斗到底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不过大家可以放心的是安藤忠雄虽然确实患过癌症但是经过治疗之后目前一切良好并没有自媒体口中的“癌症晚期”更别说“即将离我们而去”在为学生们做讲座之时他对坐在台下的同学们说了这么一番话“只有无能的人,才会选择退场”勇敢的人会直击惨淡的人生而这个便利贴也一直被放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面对严酷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来,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一下这位真的勇士!建筑师是一个对专业要求非常高的职业,安藤忠雄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从未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也未受过建筑学培训,完全自学,最后却拿到了建筑界最高荣誉的普里兹克奖。
安藤先生的自学生涯从遇见勒·柯布西耶(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主要成就:朗香教堂、萨伏伊别墅)开始。
他跟着柯布的作品临摹,一次次描绘着美丽的建筑线条。
虽未曾谋面,安藤先生却把柯布当成的偶像与导师,将他的作品整理成书,还把自己的爱犬命名为柯布。
24岁那年,事业刚刚步入正轨的安藤先生选择去环游欧洲。
在书本的图片中,他看到了欧洲建筑的强劲力量,正是当时日本建筑所缺乏的那一部分。
他说,二十几岁时旅游的记忆,成了他此后的人生中无可取代的财产(他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西方元素),也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
游学归来后,他在大阪开了间事务所,个人战斗生涯也就此开始了。
一个建筑家的自我修养“建筑要重拾现代社会抛弃的观念,并凸显其问题;而且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
清水建筑诗人安藤忠雄

从封闭到开放的都市观: 早期对都市采取一种封闭的态度,他主张不必注重社会和城 市的立场。安藤的作品中,让人开始意识到都市公共空间的个 性,应该于1984年京都高濑川边的复合性商业设施Time’s。安 藤除了发挥他惯用的动线回游的手法之外,更将建筑物朝向河 边开放,塑造多层次空间,面对自然加以敞开,为创造了新的 公共空间。
个人简历:
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57年左右,开始练习职业拳击, 1959~1961年,考察日本传统建筑, 1962~1969年,自学建筑,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 1969年,创办“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Tadao Ando Architecture&Associates), 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 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住吉の长屋)”获得很高 的评价,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到小型的个人住宅作品,多次得到日 本建筑学会奖的肯定。 此后安藤确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 格,也得到世界的良好评价。 1979年 获日本建筑院的年度大奖 1980年代在关西周边(特别是神戸・北野町、大阪心斎桥 一带)设计了许多商业设施、寺庙、教会等。 1986年 获日本教育部的年度奖 1987年 - 担任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 1988年 - 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 1989年 获法国建筑学院颁发的建筑金奖 1989年 - 担任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 1990年 任哈沸大学访问教授 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术馆,以及海外的建筑设计案 开始增加。 1991年 成为美国建筑家学会荣誉会员 1992年 获丹麦卡尔斯堡建筑奖 1993年 获日本艺术学院颁发的奖励,成为英国皇家建筑学 学会的荣誉会员 1995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1997年,执教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并担任东京大学工 学部教授 1997年 - 2003年 - 从东京大学退休,转任名誉教授 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展览会 1978美国10个城市巡回展 1979受匈牙利建筑师协会邀请举办个展 1991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个展 1993巴黎蓬皮杜中心举办个展,伦敦皇家建筑师协会举办个展 1994马德里、巴塞罗那举办个展 1994-1995意大利维琴察举办个展 1996第六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参展 1998韩国汉城国立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个展 1999柏林AedesEst展廊举办个展 1999-2000芝加哥、匹兹堡、多伦多各届普立兹克建筑学奖获奖者展览 会参展,洛杉矶现代美术馆举办的“20世纪建筑展”参展 2000-2005世界巡回展“世界美术馆展”参展 2001圣路易斯美术馆举办个展 2002第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参展 2002-2003克拉克美术馆举办个展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共52页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量自己知道。——苏联
安藤忠雄(Tadao Ando)清水混净土建筑诗人

安藤忠雄(Tadao Ando)清水混净土建筑诗人“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
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安藤忠雄安藤忠雄(Tadao Ando),1941年9月13日出生于日本大阪,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安藤忠雄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格,也得到世界的良好评价。
后时代先前的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曾经介绍过这位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这次看看这位大师其他作品吧:)安藤忠雄简介:1941年,生于曰本大阪,在运动场和大街上度过童年。
曾迷恋过船模和航模制作,并学过木工手艺。
1957年,开始练习职业拳击。
1959~1961年,18岁时,安藤开始考察曰本文化古城京都和奈良的庙宇、神殿和茶社等传统建筑。
1963年,游历欧美,考察研究西方著名建筑。
1969年,安藤再家乡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事务所(Tadao AndoArchitecture&Associates)。
1975年,安藤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位于大阪住吉区的东邸,即“住吉的长屋”。
1979年,“住吉的长屋”或曰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
1983年,神户六甲集合住宅或曰本文化设计奖。
1985年芬兰建筑学会阿尔瓦·阿尔托奖。
1986年获曰本文部省嘉奖。
1987年六甲教堂获每曰(Mainichi)奖1986年,获曰本教育部的年度奖。
1987年,任耶鲁大学访问教授。
1988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989年,获法国建筑科学院建筑金奖。
1990年,任哈佛大学访问教授。
1991年,获美国艺术与文学科学院布鲁诺纪念奖(Arnold W. Brunner),美国建筑家学会荣誉会员。
1992年,或丹麦嘉士伯建筑奖。
1993年,获曰本艺术学院颁发的建立,成为英国皇家建筑学学会的荣誉会员。
1995年,或普利茨凯建筑奖(Pritzker Prize)及法国艺术和文学院奖(Cheralier de I‟oder) 1997年,或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金奖以及法国艺术和文学院(Officier de I‟order)。
安藤忠雄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

安藤忠雄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安藤忠雄作品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日本大阪人,日本建筑师。
安藤忠雄出生于大阪市。
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
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筑师北山孝二郎(因为与美国建筑师彼得·爱森曼的合作而知名)。
1 人要怀揣着想象力活下去。
—安藤忠雄2 我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好在挫折是一件好事,让你去思考很多东西,除了怎么去成功。
—安藤忠雄3 “自由”和“挑战”,是他坚持一生的主题,即使遭遇疾病,也不曾改变。
—安藤忠雄4 那到底什么是“活着”?我觉得,有自由,人才真正叫活着;活着,身体中就应该充满生命力。
—安藤忠雄5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
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安藤忠雄6在旅行中,独自一人步行是最重要的。
—安藤忠雄7所谓“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
—安藤忠雄8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最能看清自己,并且最适合思索问题。
—安藤忠雄9很多幸运之事,看似凭借运气实则与自己的热爱和执着相关是它们感动了贵人,有贵人在背后相助而已。
—安藤忠雄10一个人迷失在异地:孤独、挣扎、喘息、呐喊,并能够在一瞬间做出判断存活下来,便是生为一个人所特有的潜能,便造就了这人。
—安藤忠雄11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
—安藤忠雄12人们似乎都被“每时每刻都要待在光芒照得到的地方”这种强迫意识束缚住了。
—安藤忠雄13在西方,有一种与建筑空间互相交织的空间,这种天空出现在封闭空间与开场空间的遭遇处。
—安藤忠雄14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
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安藤忠雄15关于建筑有很多种看法。
然而,广义地来说建筑师城市的一种重要组成因素,建筑师应该承担对城市的责任。
大师作品分析,安藤忠雄共31页文档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安藤忠雄名言

安藤忠雄经典语录:1.在建筑中的墙体中,有的是侵入性的,有的是抵御性的。
换言之,它们既可能是暴突的,也可能是拒绝的。
迄今为止,在我设计的一系列都市住宅中,墙体无疑表现为侵入性的,在沉寂中具有一种暴力的因素。
这些墙体试图对当代社会的本质提出质疑。
2.在我的都市住宅中,封闭的建筑中都包含有数层的空间和庭院。
室外环境被不可置否的切断了,一个新的独立的世界在内部诞生。
3.城市空间中的墙体与那些暴突的或拒绝的墙体根本不同,在开始的时候,它们似乎是在向观者谄媚。
换言之,在邀入的时候必定拒绝,在拒绝的时候必定邀入。
他们表现的是一种建筑的背叛。
4.如果要使街道和房屋表现出亲和,通道则不应为封闭的走廊。
公共和私密空间的相互渗透使它们具有活力,使人们能够体验各自空间里的生活。
5.一个建筑场地是街道和城市河流上的一片池塘,它是以天空为顶棚的房屋。
光和风6.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
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7.在我的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
8.在庭院中,自然每天都展现一个不同的方面。
庭院是在住屋中展开的生活核心,它引介着诸如光、风和雨这些自然现象,而他们在城市中正在被人们所忘却。
9.通过将自然和光引入那些与城市环境相隔离的简单几何体中,我创造了复杂的空间。
我把非凡注入到最为平凡的熟悉的环境--住屋之中,并一次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平凡。
10.在西方,有一种与建筑空间互相交织的空间,这种天空出现在封闭空间与开场空间的遭遇处。
个体意识的印记11.原省的风景之一中隐藏在黑暗之中的意识,是一束在深度中逐渐消逝的光线,是一种冰冷的触觉,只在幽暗孔家中令人恐惧的柱列。
从柱列中发出的笑声。
回应着昏暗、摇曳的光线。
12.我所能做的是把现代建筑往前推进一点,请去发掘他的各种可能性--去使用那些被它遗忘的东西。
建筑必须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与城市和社会发生关联,避免沉溺于诸如历史性或符号学之类的处理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构成三要素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
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
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
借由光的影子阅读出空间疏密的分布层次。
经过这样处理,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
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
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
抽象化的光、水、风。
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编辑本段经典语录1.在建筑中的墙体中,有的是侵入性的,有的是抵御性的。
换言之,它们既可能是暴突的,也可能是拒绝的。
迄今为止,在我设计的一系列都市住宅中,墙体无疑表现为侵入性的,在沉寂中具有一种暴力的因素。
这些墙体试图对当代社会的本质提出质疑。
2.在我的都市住宅中,封闭的建筑中都包含有数层的空间和庭院。
室外环境被不可置否的切断了,一个新的独立的世界在内部诞生。
3.城市空间中的墙体与那些暴突的或拒绝的墙体根本不同,在开始的时候,它们似乎是在向观者谄媚。
换言之,在邀入的时候必定拒绝,在拒绝的时候必定邀入。
他们表现的是一种建筑的背叛。
4.如果要使街道和房屋表现出亲和,通道则不应为封闭的走廊。
公共和私密空间的相互渗透使它们具有活力,使人们能够体验各自空间里的生活。
5.一个建筑场地是街道和城市河流上的一片池塘,它是以天空为顶棚的房屋。
1.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
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2.在我的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
3.在庭院中,自然每天都展现一个不同的方面。
庭院是在住屋中展开的生活核心,它引介着诸如光、风和雨这些自然现象,而他们在城市中正在被人们所忘却。
4.通过将自然和光引入那些与城市环境相隔离的简单几何体中,我创造了复杂的空间。
我把非凡注入到最为平凡的熟悉的环境——住屋之中,并一次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平凡。
5.在西方,有一种与建筑空间互相交织的空间,这种天空出现在封闭空间与开场空间的遭遇处。
个体意识的印记1.原省的风景之一中隐藏在黑暗之中的意识,是一束在深度中逐渐消逝的光线,是一种冰冷的触觉,只在幽暗孔家中令人恐惧的柱列。
从柱列中发出的笑声。
回应着昏暗、摇曳的光线。
2.我所能做的是把现代建筑往前推进一点,请去发掘他的各种可能性——去使用那些被它遗忘的东西。
建筑必须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与城市和社会发生关联,避免沉溺于诸如历史性或符号学之类的处理技巧。
3.对我来说,重要的失去平衡设计中的逻辑和非逻辑。
4.我希望我的建筑超越几何大小上的物理界限。
我希望人们自问居住究竟是什么,唤醒人们身体中对生活的感觉。
5.我的建筑以少量的几种材料和对质感的直接表现为特征。
至于空间的构成,我的空间并不是功能的直接反映。
力场1.关于建筑有很多种看法。
然而,广义地来说建筑师城市的一种重要组成因素,建筑师应该承担对城市的责任。
2.一个山坡要求一种综合性、包容性的场地处理,引发对三维的“空无”的创造。
3.被框定的天空产生了光和影,促使人们去思考自然的意义,帮助人们理解空间的组织因素。
场地意匠就是对大地的三维设计。
4.日本是从人工环境和大自然的融合中发展出来的,它产生于对地形的识读和对自然的意识。
高速的城市化过程阻碍了建筑从自然中获得了帮助,而建筑自身是无法创造怡人的环境的。
5.在一个场地中,建筑试图去控制空无,而空无同时也在控制着建筑。
如果一个建筑想要获得自律和特性,不仅是建筑,空无本身也应具有自身的逻辑。
1.如同沙漠中的堡垒,一片墙体并不仅仅是一个保护性的屏障,而且是一个精神的桥头堡,在不断变化着的城市中清晰地肯定着自身的存在,并拒绝任何社区的预先关注。
2.也许因为墙面是平的,它诱使人们在上面涂画。
然而,这种引诱应该被抵制,涂鸦的墙面被剥夺了材质的意义。
在成为标记的同时,它丧失了自己的存在。
3.等跨的框架结构是现代建筑的基础,它剥夺了柱子的意义、神圣的特性和韵律。
这就是为什么墙体取代了柱子成为建筑主题的原因。
4.一片封闭的墙体并不是仅仅是防御性的,它是入侵性的,表现着占有者在城市中居住的强烈意愿。
同时,它提供了一个私密生活在内部得以展开的场所。
5.一片墙体是城市逻辑和场地逻辑的相遇点,它是城市结构中最小的,也是最基本的校准器。
纯质的层叠的风景1.当柱子、墙体和单个的建筑要素被置于相互联系之中时,风景逐渐开始显示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建筑性品质。
2.我的目标似乎是创造一种抽取了人性、功能性和生活方式的抽象空间,因为我的建筑首先表现为裸露的空间,凡是我所追求的是原型空间而不是抽象的空间。
3.高度秩序化的几何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矛盾导致了一种冲突,这有助于产生新的空间,建筑由此获得清晰的认同性。
4.由等垮的框架结构营造的均质空间是现代建筑的首要基础,而我则倾向于创造一种看似简单而实际尚远不止于此的空间——那就是在单纯化中产生的复杂空间。
5.个体空间围合而开放,聚合起来就创造了一个整体。
这并不单纯是局部的聚合,这些局部也不受外部的控制。
单个的元素是设计的基础,单个元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永远被认为反映这涉及从内部发展的过程。
安藤忠雄的作品一个民族传统建筑的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是特色构件,或称“建筑符号”。
狭义的“建筑符号”指建筑形态上最直观的特征,而广义的“建筑符号”也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各种建筑处理手法。
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之中,符号系统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常常会逐渐减弱。
尤其到了当代,文化之间普遍而频繁的交流,使各民族的建筑在符号上的可识别性趋于淡化甚至完全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的民族特色表现在何处呢?日本当代建筑师的作品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个解答。
当我们审视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时,我们会找到西方从古典时代到米开朗基罗、列度等西方传统建筑师的建筑符号直至现代建筑常用的各种建筑符号的存在,唯独表现日本传统和日本历史的具象的建筑符号缺席。
然而,整个建筑的空间和形象却让我们感到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
这种民族气息是如何实现的呢?深入探讨我们会发现,筑波中心建筑虽然所用的词汇几乎完全来自西方,但将其词汇组织起来的语法却具有强烈的日本特色。
就像日文中大量使用中国的汉字一样,将那些汉字组织起来的语法完全是日本语法,所以我们不会认为它是中文。
每个民族都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历程,这就决定了每个民族在代代的传承中都会都会形成本民族观察和理解事物的特有的结构。
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总是无意识地将外来文化的各种要素按照本民族习惯的思维结构重新组合。
这种结构由于是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所以,要比本民族特有的“词汇”和“符号”的表现要稳定得多。
筑波中心的这种现象就是上述现象在建筑领域的表现。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是更加典型的实例。
作为日本当代有世界影响的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对建筑有独特的理解。
他曾经对罗马的万神庙进行过长期的研究。
万神庙单纯的体量所产生的神圣感和通过穹顶开洞这种对自然因素的引入使建筑具有的动人感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里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下面通过对安藤忠雄的六甲山教堂的分析,并与万神庙进行比较,试图探讨达到相似的建筑目的所用的不同建筑手法背后的文化意义。
六甲山教堂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风之教堂”。
其座落于神户的六甲山顶。
参观此教堂先要通过索道上到800米高,在索道上可以看到海并感受在浮云中升腾的经验。
索道上去后,经过短时间的出租车可以到达教堂最外面的入口。
穿过狭窄的楼梯、灰暗的走廊以及半日式的园林,象走进一个如鼠洞般黑暗而复杂的迷宫。
走过这一段后,在某种程度上如同进入了一个“空间隧道”。
一面是矮墙,而另一面是浓密的灌木。
从树的枝杈中隐约透出教堂建筑模糊的轮廓,显得遥不可及。
向下几步后可以鸟瞰教堂的全貌,立方体的教堂、玻璃的走廊以及垂直的钟塔。
看不到海,感觉自己位于悬崖的边缘。
几经周折进入另一个入口,入口前面的花园没有太多的通常的处理手法,只有草坪和边缘处的树。
仍然看不到海,而混凝土和磨砂玻璃的材料和单纯体量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这个入口进入玻璃走廊,走廊的尽端并不直接通向作为目标的教堂,而磨砂玻璃使窗外的风景不可见,模糊了真实的尺度感,是这条走廊给人的感觉很长。
这条走廊常常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风的吹过,“风之教堂”的名字由此而来。
意外的几级向下的踏步后,向右可看到美丽的花,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这是教堂本身的入口。
教堂是一个非常单纯的立方体形式,除了一面开窗外,其余墙面都是单纯的素混凝土墙面。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倾斜的草坪,而一面矮墙阻隔住更远的风景视线,以保证教堂神圣的气氛。
登上垂直的钟塔,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可以看到海。
参观途中一个一直隐含的主题和悬念在静谧中得以呈现。
以上综合了几位参观者对此教堂的描述和感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六甲山教堂的空间处理目的在于创造静谧而神圣的空间氛围,这与万神庙的设计理念虽略有差别,但仍有共通之处。
两者都是要形成一种理性的、秩序性的神圣感。
在处理手法上,六甲山教堂与万神庙也有相通之处。
万神庙虽然有一些装饰构件,但与穹顶的巨大尺度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仍然呈现出一种单纯的几何式空间。
而六甲山教堂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立方体体量,虽然尺度远较万神庙为小,但平整而毫无装饰的四壁亦使其单纯性表露无疑。
而两者的空间处理都没有止于单纯,而是用一些处理手法在单纯空间中产生缝隙,并引入自然因素,使自然因素成为单纯空间的视觉中心。
万神庙通过穹顶的洞口引进天空、流云和光线,尤其是光线塑造了空间的神圣意义。
六甲山教堂则通过单纯空间的一面大玻璃窗引入室外倾斜的草坪来塑造空间的个性。
上面分析了两者处理手法的相通之处,这表明了文化的交融导致了建筑词汇的交融。
然而,两者采用不同的语法来组织相似的要素,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结构的特点。
首先,万神庙是单一空间,并没有太多空间序列作铺垫。
产生令人感动的效果靠的是真实尺度的巨大和处理手法的单纯。
而六甲山教堂则通过一系列空间序列的处理,使参观者从一系列视野阻隔的空间穿过后最终感觉到教堂的豁然开朗。
这样,一个尺度并不大的教堂也能够产生单纯体量的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