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重点词语及句子分析题型讲解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一、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相似,反衬——相反):用……衬托了……的……(特征),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作者本意是……,而先……,然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4)虚实结合: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特征),表现了(表达了)……。
(5)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互相映衬,充满情趣。
(6)托物言志:抓住……(事物)的……特点,精心刻画富有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理想(或者……人生观)。
(7)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作用是:直接抒发……的情感。
(8)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中领悟到……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有震撼力。
2.结构手法及作用(1)首尾照应(前后呼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2)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使上下文自然衔接,结构严谨。
(3)设置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4)埋下伏笔:此处使用伏笔,为后文……以暗示(或埋伏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
(5)详略得当:详写了……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了……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3.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或者把……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观点)。
记叙文之字词句含义分析专题(1)

记叙文之字词句含义分析专题学习目标:1、学习记叙文中字词句含义分析的方法。
2、学会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
步骤及内容:一、导入社会生活的进化一般都是由简到繁的,语言也就随着越来越繁,这自然是文化发展带来的变化。
有的时候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多种意思,一句话从不同人的口中,用不同的语气停顿说出来,就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么辨别字、词、句在不同的语境中的的含义。
二、方法指津(一)1、理解记叙文中字、词的含义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
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
特殊作用: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语言上的作用、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比如说加强了文章的节奏、使下文与上文合辙压韵、衔接了上下文、转折了前后句等等。
特殊含义: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短文中某种情况下的特殊意义、特殊意思、隐藏义、引申义等等。
词语具有的感情:往往是指这个词语为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方面来理解。
例一:“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理解“震悚”的含义。
第一步:震悚的本义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的意思。
第二步:震悚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在自己未知的情况下,发生一件出忽意料的事情。
在短文中,作者说“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也就是说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情对鲁迅来说的确来的太突然了。
第三步:作者使用“震悚”这个词,是为了表达自己实在太震惊了,同时十分佩服阿长能给“我”买来书,“我”也深深地被她感动了,从侧面表现了阿长的热心对鲁迅的关心。
稍加梳理,就是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
(答案: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例二:“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及训练 精析重点词句,体会关键作用(含答案)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精析重点词句,体会关键作用(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1.重点词语(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联系具体语境②联系立意和主题③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④联系词语的感情色彩⑤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⑥联系表现手法⑦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
⑧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
(2)要准确说出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注意:①弄清代词所指代的是词还是句子,准确截取。
②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紧挨着代词,而有一些隔了不少其它的内容。
③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摘出,有的则要自己归纳。
通常情况下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语①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②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4)词语位置的互换通常情况下是不能。
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2.重点句子(1)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有以下几种:①用做文章标题的句子②有深层含义的句子(通常与中心有关)③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④过渡句⑤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抒情句(2)解释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①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②抓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③根据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义。
⑤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⑦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二)词句理解与语言品析

记叙文阅读指导(二)词句理解与语言品析(一)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包含意思理解和作用分析1、明确词语的意思——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舍弃本义,注意其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语境义——结合语境,注重上下文(中心及作者的感情倾向)——词义表述可借助替换法例析:★《爱,从来不卑微》:“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遗忘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
)★《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凋零了,又指爸爸离开人世。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他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吹嘘,炫耀)“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2、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①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了作者某种思想感情例析:★《藤野先生》“···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丑陋”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无情嘲讽和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最后一课》“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法语课了。
”(意思是“普鲁士占领了阿尔萨斯,以后失去了教法语的机会。
”,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不舍和愤怒。
)(二)品味语言表达1、品味语句中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命题意图:句中加点的词语往往指动词、形容词、副词,它们揭示了事物、人物的某些特征,在表达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方面产生作用,体现出准确、生动、形象、传神等表达效果。
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词句理解及赏析(学生版)

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词句理解及赏析一、方法指导★★★★★(一)理解词语含义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审题干,分析词语的本义。
第二步,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或修饰成分,感情色彩。
第三步,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义(引申义、临时义、修辞义、指代义等)。
(二)词语赏析的一般步骤词语赏析与词语含义理解的区别在于,前者在说明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词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说明,并对其效果、作用进行分析。
解答词语赏析类题,一般步骤是:(1)解释词语的本义及其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2)指出词语常见用法(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大词小用);从关键词语入手(动词\副词\形容词等;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3)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A描写的内容;B反映的情形;C表达的情感;D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品质)。
附:几种词性的常见作用(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从位置入手。
总领句,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总结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过渡句,需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2.从关键词入手。
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3.从主旨入手。
关注文章的主旨,留意文句的情景意境,进行准确阐释。
4.从艺术特色入手。
首先明确句子运用的手法或技巧,再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效果。
(四)句子赏析角度一:从修辞角度赏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层含义)+表达了(表现出)什么(深层含义、情感、形象性格、品质精神、哲理)+达到了什么效果角度二: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环境)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什么情形+表现出什么(情感、形象性格、品质精神、主题)+推动情节发展角度三:从环境描写角度赏析:××句子具体描写了……景色,渲染了一种……氛围;烘托了人物……心情;表现出……的人物形象;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的情节发展;突出了……的主题。
如何品析记叙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

如何品析记叙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综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中。
品析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应该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
重点语句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等等。
1、对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例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二要注意词语的感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例如:理解《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首先必须明确“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
”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四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弄清此句的深层含意必须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本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百姓还面临着饥荒、兵、匪的威胁,农村经济几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的希望在哪里,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
据此可知,地上的路实指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坚信只要去奋斗追求,希望最终定能实现。
记叙文阅读指导:词语及句子的辨析

记叙文阅读词语及句子的辨析方法指导1:如何把握文章主旨:(1)标题提示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2)首段归纳法,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中心。
(3)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或分析核心的人物事件,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4)重复即中心,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
(5)篇末分析法,记叙文末尾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方法指导2: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类型题第一步:阅读题干,在原文中找到该词语,确定作答区域。
第二步:联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加点词语的浅层含义、语境义。
(结合具体句子内容,可以将词语拆开重新组词,也可以用近义词来解释)第三步: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或表达效果:(1)情感分析角度:指表达喜好、热爱、赞美、思念或厌恶、批判等思想情感。
(2)主题感悟角度: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暗含了怎样的主旨。
(3)生动刻画角度:词语生动细致地描摹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某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某种心理,某种感情等。
方法指导3:从不同角度赏析句子(1)从描写角度进行赏析(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景物等描写手法)(外语动心神)答题格式: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物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的心理(心情),刻画了……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的情感。
(2)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准确具体)刻画了……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3)从词语运用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格式:“××”一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某人(某物)……的特点(或描绘了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一根善的拐杖朱成玉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在阅读记叙文时,重点字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对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意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解析记叙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故事细节,领略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开篇之际:揭示主题与背景1. "黄昏"“黄昏”通常用于记叙文的开篇,曾经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内涵。
黄昏时刻的到来,暗示着白天即将结束,黑夜即将来临,映照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奈、迷茫和孤独。
通过描绘黄昏的氛围,作者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温暖而沉静的背景,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2. "徘徊"当主人公在故事中出现一次“徘徊”时,这个字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犹豫,暗示着他对某个事物或决定的迟疑不决。
通过用“徘徊”这个字词,作者加深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波动。
二、主人公塑造:描写性格特征与内心情感1. "坚毅"当作者在记叙文中多次使用“坚毅”一词来描述主人公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顽强和勇敢。
这个字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主人公的坚毅心态,传递出作者对于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讴歌。
2. "纠结"“纠结”一词常常被用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困惑。
通过这个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在决策过程中的挣扎和痛苦,进而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和行为。
作者巧妙地运用“纠结”这个词语,为主人公加深了情感内涵。
三、情节推进:矛盾冲突与情感升华1. "暴风雨"当故事情节中出现暴风雨的描写时,这个字词常常暗示着矛盾与冲突的到来。
暴风雨的气势磅礴、无情且凌厉的表象,预示着主人公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通过使用"暴风雨"这个字词,作者成功地制造了故事氛围的悬疑和紧张,让读者更加投入情节的发展。
2. "绝望"当故事中呈现主人公绝望的表情和心境时,这个字词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重点词语及句子分析题型讲解记叙文重点词语及句子分析题型讲解理解、品味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子,是中考语文试卷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题型。
文中的重点词语主要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精确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有特定含义的成语;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在文中有深层含义的词语等等。
题型主要有:词语选用、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词语选用应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常见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以上、其他、如此、此……”一般是在前文中找,再结合原文加以判断。
分析词语含义,应从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表达作用、修辞方式、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着手,方法是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揣摩其作用。
如“XX”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文中重点句子一般指:文章标题句、点明主旨句、中心句、总结全文句、运用修辞句、深层含义句、生动描写句、议论抒情句、过渡照应句等等。
题型主要有:找出文中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分析句子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
做这类试题可从句中关键词语入手,由此推知整句的意思。
也可从句子在文中的特殊位置入手,如在开头,往往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埋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也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记叙文中的描写句往往起到生动、形象、细腻地表达描写对象的作用,议论、抒情句往往起表达情感、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
还可以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或主旨来分析,对句子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来分析。
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一个小结:(1)比喻。
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
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作用(表现人物情感、品质)。
方法归纳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特别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摇曳多姿。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排比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解题思路:1. 品析语言技巧(方法)2. 不同方法的一般作用(规范化)3. 结合语境分析具体的作用,写出什么内容,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理解。
(具体化)4. 揭示表达效果(联系中心,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人物情感、性格、品质……)答题样式:方法:(修辞、描写手法等)+规范化(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具体化(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典例分析:例1、牵挂周子①一天清晨,从梦中醒来惊出了一身冷汗。
梦境历历,如在眼前——天空飘着细雨,我回老家去,父亲说头痛得厉害。
我吓坏了,忙用摩托车带他去医院,并且一路上默默祈祷……但愿这只是一个梦,父亲肯定不会有事!②之所以会做这个梦,是因为父亲当时刚下岗在家,A_________。
那几日,小弟要结婚,家中正在装修房子。
父亲平日就爱喝两口,加上心中不舒畅和麻烦事,B_________也是在所难免。
而父亲的高血压,又每每让我放心不下。
③醒来后,仍然C_________。
把梦中的事告诉妻子,妻笑我心也太小了,会有什么事?话虽这么说,还是D_________。
早饭后,马上往家中打了个电话,正是父亲接的,听到父亲的声音,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支吾了几句,放下电话,心里格外轻松。
④事后想是否如妻所说,自己的心未免太小太细了呢?整日牵挂这,牵挂那的,是否太女人气了呢?转念一想,不觉哑然失笑,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心小又有何妨?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让你牵挂,或者知道有人在牵挂着自己,不同样是一种幸福吗?⑤我想起去年春节前的一件事。
那天,天格外冷。
因为放了寒假,睡了个懒觉,快到9点了,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父亲。
父亲搓着手,劈头就问,怎么没人接电话。
我说电话在客厅里,卧室门又关得严实,睡得死没听到。
父亲缓缓地说,电话半天没人接,担心你们怕是煤气中毒,就赶过来看看,没事就好。
说完就走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睛一片朦胧。
⑥这就是牵挂。
它是干渴中的一汪清泉,冬日里的一轮暖阳,滋润、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它是世间美好的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世间因为有了这份牵挂才美丽,生命也因有了这份牵挂而精彩呢。
(原载2003年2月13日《齐鲁晚报》)5. 请选择正确的词语,把序号填入文中A、B、C、D处。
(4分)备选词语:①忐忑不安②心情郁闷③心有余悸④借酒浇愁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6.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主要的两件事。
(4分)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作者选择的两件事情非常琐屑,请分析它们有什么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第⑤段中划线的“劈头就问”和“缓缓地说”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请发挥想象,对其表情加以描写。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模仿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话。
(3分)这就是牵挂。
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解析:试题第5、8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词语的揣摩、品味,解答这一类试题一定要仔细品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推敲,准确理解词语的不同含义。
第5题是词语选用,所提供的四个词语反映人物在不同境况下的心理表现,父亲当时刚下岗在家,无所适从,思绪不安,心神不宁,所以会“忐忑不安”;加上小弟结婚装修房子,事物繁多,父亲心理特别忧郁、烦心,难免“心情郁闷”,所以我放心不下,日夜担心有高血压的父亲会累垮,担忧过虑才会幻想种种的不测之事发生,虽说是梦境,但回想起来仍感觉害怕担心,故“心有余悸”,即使妻子百般劝解,仍觉得放心不下,心中忧虑难以排解,故“借酒浇愁”。
考生理清了这段情感思绪,就一定能准确选定词语。
第8题是通过词语来揣摩人物心理变化,试想,一个非常牵挂儿子的父亲,当电话响了半天也不见儿子接电话,心里那种紧张担忧是不言而喻的,难免产生不祥的猜测,疑心儿子全家是否煤气中毒,特地赶去察看,这样心急火燎的父亲一见到儿子怎能不劈头就问呢?这里的“劈头”表现出父亲高度紧张的心理;待得知事情真相后,父亲高悬着的心才得以平稳,语气也渐渐地变得缓和,“缓缓地说”表现出父亲心情释然。
答案:5.(4分)A心情郁闷B借酒浇愁C心有余悸D忐忑不安(各1分)6.(4分)一个是作者因一场噩梦而对父亲惦念不已,非得通过电话“听到父亲的声音”才安心。
(2分)另一个事例是父亲因为没人接电话竟疑心儿子全家是否煤气中毒了,特地赶来察看。
(2分)7.(4分)两件事情虽然琐屑却有典型意义,第一件事表现了作者深深的孝敬之情,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彻骨的关爱之情,感人至深。
(2分)这种父子间无微不至的“牵挂”,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正是这种亲情维系着我们这个世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并使人生放发出绚丽的色彩。
(1分)以小见大。
(1分)8.(4分)“劈头就问”表现了父亲焦急万分,担心儿子全家煤气中毒;(1分)“缓缓地说”是因为父亲得知没接电话的原因,儿子全家平安以后,内心感到轻松释然。
(1分)表情描写要抓住眼神和脸色,答案略。
(2分)9.(3分)示例:牵挂是风雨中的一把雨伞,黑暗里的一束亮光,保护、照亮着我们的生命。
例2、北京时间不到点儿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
每天上午十点之前,我俩跑到附近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两个汉堡两杯可乐,早饭就算打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