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诗三首 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教学课件(2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教学课件(24张PPT)
沧海》。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 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 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 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 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 操感此景而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 行》。
短歌行
整体感知
曹操 p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乃 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本层中明月句有何深层含义?后四
句表明作者的什么愿望?
抒写诗人对犹 豫不决的贤才
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的面关下切,和有渴些望 人才
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天自。下己贤的才抱尽负归。
这首诗突出地运用了_起__兴_____手法,表达了诗
人___乐_观__自__信__、__顽_强__进__取___________精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今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悲凉沉雄、慷慨激昂、感情丰富、 意味深远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jī衿n ,悠悠我心。但w为è君i 故,沉吟至今。 yōu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d辍u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m陌ò度阡,枉用相存。契qì阔谈䜩,心念旧恩。
zā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b哺ǔ,天下归心。

课件11: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

课件11: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

中的忧伤,他的苦闷是追求中的苦闷,由此我们可以联 想到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这里 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 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 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 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 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在这首诗里,曹操是如何看待生命现象的?(2分)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
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3分)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乃是想象贤 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本层中明月句有何深层含义?后四句表明作者 的什么愿望?
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 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 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 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
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 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 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 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 飞行或出行作为判断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 俗可溯久远。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诗三首》课文原文《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十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课件7:第7课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课件7:第7课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 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 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 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 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屈 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的品 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饭餐。
1、这首诗的开关,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 字绾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极言其行走之远,兼有分离久远之意。用复沓的 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 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
2、诗中两次出现“相去”,是不是重复?为什么?
诗中再次出现“相去”,并不是无意义的重复。 第一次与“万里余”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 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的时间之长。这 都是诗中主人公思念远行的原因。
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
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 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 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他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 迢的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 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2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3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7课 诗三首及答案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

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

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以及理由。

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分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诗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本单元古诗特点分析。

学生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3.《归园田居》诗歌特点分析。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约作于陶渊明从彭泽县令弃官归隐的次年,主要描绘美好田园风光与淳朴的农村生活,抒发弃官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主要表现了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坚守本心的决心和情趣。

二、学情分析《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

三、教学思路本节课旨在通过反复诵读、质疑解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归向何处?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如何?理解作者不满、反抗、极端厌恶黑暗官场生活,最终与其彻底决裂,回归田园,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厌弃官场,向往田园生活,以及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陶渊明及其文风格,流畅地朗诵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梳理诗歌内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领悟诗人厌恶黑暗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怀,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志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动画视频《不为五斗米折腰》,关注动画的主人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参考课件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参考课件2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 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 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 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 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 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归园田居(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解】 1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2草木 长:草木丛生。 3南山:江西庐山。 4晨兴:早 上起床。 5沾:沾湿。
【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 长得很稀。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 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 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 要不违背我归耕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 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 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 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 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 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
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 酒》《等。
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 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 与渲染烘托
由近及远,逐层写景
以动衬静
开 荒 南 野
守际 拙 归 园 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 暧 远 依人 依村 墟 里 烟
狗 吠 深 巷 中鸡
鸣 桑 树 颠
返 回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7课诗三首—短歌行

第7课诗三首—短歌行

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 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 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 往日的情谊诉说。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 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 快场面。
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 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 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酒当 歌,人生几何),但并没有软弱消沉,却 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 事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时光飞逝,岁月无情 叹
渴望建功立业,却未 忧 能统一天下的忧患
对贤才的渴求心情

盼望与贤才相聚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品味鉴赏]
朝露
生命短促、易逝。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 彪》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忧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深层探究 《涉江采芙蓉》 7.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 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 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点拨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
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 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 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 朋的美好祝愿。
《短歌行》 9. 《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 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
点拨
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
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别 的什么。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10.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是如何体现的?
8.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 “ 涉江” 者和 “环顾 ”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 公是女性,“ 涉江 ” 者是女子,“ 还顾 ” 者则是 “ 所思 ” 的男子。你怎么看?
点拨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要看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 浩浩”两句的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 “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 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心爱的女子,“涉
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契阔谈: 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契阔,久别重逢。,通“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适俗韵: 迎合世俗的本性。俗,世俗。韵,本性、气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尘网: 尘,指尘世;网,罗网。意指庸俗污浊的官场犹如罗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⑮羁鸟: 笼中鸟。羁,约束,拘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⑯守拙: 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采芙蓉”的是他, “忧伤”的也是他。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 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 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
子; 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 起“长路 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 读者就要 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
《归园田居(其一)》 11 . 诗中哪些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 情?
点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 年。”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 和“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 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 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 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 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两句表露了作 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 又是一个伏笔, 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 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 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
⑦枉用相存: 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怀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去日苦多:
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慨当以慷: 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以,这里没有实际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掇: 拾取,采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越陌度阡: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古义:
人心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回家的念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动词,赠送,给予,读wèi 采之欲遗 谁 . 动词,遗失 齐桓公饮酒醉,遗 其冠 . (1)遗 名词,遗失的东西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 患也 动词,遗留。 此所谓养虎自遗 .
(2)多音字
遗之千金( wèi . ①遗 留 ( yí ) 遗 . 何( 几 . ③几 ( 案几 .
)
朝代 ( cháo) . ②朝 zhāo) 今朝 ( .
jǐ ) jī )
2.辨形组词 笨拙 相形见绌 茁壮 罢黜 荫庇 树阴
山巅
颠倒 暧昧 温暖 樊笼 攀登
点拨 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 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 露”的比喻, 可能和汉乐府 《薤上露》 有关联: “薤上露, 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于“何 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 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 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 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 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 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 “忧”上来, 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 的愁思;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
4.名句默写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 (3)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4)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5)何以解忧? (6)青青子衿,
唯有杜康 悠悠我心
。 。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一)实词 1.古今异义 (1)同心 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古义:
感情深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齐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古义: 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便是 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 诗人不得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 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 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记述, 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 的老朋友似的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了!”心中 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作者以“羁鸟” 和“池鱼”作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 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 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这“樊笼”“尘 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
基础精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遗 谁 ( wèi ) . ③樊 笼 ( fán ) . ⑤三匝 ( zā ) . ⑦吐哺 ( bǔ ) . ⑨守拙 (zhuō) . ⑪呦呦 ( yōu ) . ⑬朝 露 (zhāo) . ⑮墟 里 ( xū ) . ②子衿 ( jīn ) . ④何时可掇 ( duō) . ⑥越陌 度阡 ( mò qiān) . . ⑧羁 鸟 ( jī ) . ⑩暧暧 ( ài ) . ⑫狗吠 ( fèi ) . ⑭鼓瑟 ( sè ) . ⑯荫 后檐 ( yì n ) .
第7课
目标定位
诗三首
第 1 课时
1.了解《古诗十九首》 、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 的特点; 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 2.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掌握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明意境、分析辞格等。 3.品味《涉江采芙蓉》诗中的情感美, 《短歌行》中曹操 的慷慨之气, 《归园田居(其一 )》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 家生活之美。
指感情深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旧乡: 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终老: 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应是“开荒(于)南野际”。 (4)开荒南野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应为“深巷中狗 (5)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吠,桑树颠鸡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6. (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虚词
连词,表顺承 忧伤以 终老 . 介词,凭借 捕蛇独存 4.以而吾以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