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7课+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7课+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一)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jīn)呦呦(yāo)鹿鸣越陌(mài)度阡B.鼓瑟吹笙(shēng)绕树三匝(zā)暧(āi)暧远人村C.羁(jī)鸟恋旧林狗吠(fèi)深巷中久在樊(fán)笼中D.守拙(zuó)归园田周公吐哺(bú)榆柳荫(yìn)后檐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D.契阔谈讌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长路漫浩浩漫:广阔无尽的样子B.枉用相存存:生存C.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

D.契阔谈讌契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5.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阅读《短歌行》,回答问题。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有杜康..这里代指酒B.青青子衿.衣领C.鼓.瑟吹笙弹奏D.山不厌.高厌恶E.周公吐哺..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指中途停止吃饭阅读《归田园居》,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 Word版含答案-推荐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 Word版含答案-推荐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三、诵读体会:
(过渡语:……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诵读上来,通过诵读进行巩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大法)
1.叫2个学生个读(配乐),分别叫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再简评;再齐声诵读。

诗三首——短歌行
项目
内容
课题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作业:第7课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作业:第7课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第7课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同心..而离居同心:指感情深厚B.但.为君故但:但是C.桃李罗.堂前罗:罗列D.暧暧..远人村暧暧:昏暗,模糊【答案】B【解析】“但”应解释为“只,只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采之.欲遗谁食野之.苹B.忧伤以.终老何以.解忧C.同心而.离居忍尤而.攘诟D.所.思在远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答案】D【解析】D.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

A.代词,代“芙蓉”/助词,的。

B.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

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越陌.度阡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B.何时可掇.掇:停止C.枉.用相存枉:枉驾D.绕树三匝.匝:周、圈【答案】B【解析】掇:拾取,采取。

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契阔谈,心念旧恩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答案】A【解析】“”通“宴”。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误落尘网中B.开荒南野际C.为仲卿母所遣D.狗吠深巷中【答案】C【解析】C项是被动句,A、B、D三项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都省略了介词“于”。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乌鹊南.飞C.天下归.心D.又非君所详.【答案】A【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C.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D.详,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知。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同心....而离居B.汝岂得自由C.忧思....难忘D.人生几何【答案】C【解析】A.同心,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

B.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C.忧思,古今义均指“忧愁的思绪。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第7课诗三首——短歌行Word版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第7课诗三首——短歌行Word版含答案

诗三首——短歌行目内容短歌行1.知目理解歌句。

2.能力目教课目初步体会(熟习内容),深入体会(剖析其思想感情),稳固体会(、听音)深入体会部分用三个来构(你中哪个句子有感想?“ ” 、“求”各了什。

么?曹操何人也?)。

3.感情度价目通和剖析,体会《短歌行》“ ”而、大方凄凉的思想感情。

教课重、你中哪个句子有感想?“ ”、“求”各了什么?曹操何人也?点教课法,解法方法一、熟习歌1.入::(指黑板)个人大家?我在初中的文《青梅煮酒英豪》中曾和他,《三国演》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面了。

《短歌行》大家听?在教课《三国演》的赤壁之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的面,唱的就是首《短歌程行》;同学会唱首歌?(渡:碰到古文,我怎行学呢?第一是不论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2.要修业生用 5 分的来背全,以后声背。

(渡:⋯⋯接着再来解决古文中的疑)3.解决懂的字句(要修业生参看讲解,提出不懂之,一同解决。

如“比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君故,沉吟到现在”,如“呦呦鹿,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南。

三匝,何枝可依?”)4.叫 2 个学生个歌。

分叫他自己什么要。

再指出其弊端。

二、剖析歌的思想感情。

(渡:⋯⋯以后,我再来悟古文的思想感情)1.剖析“名句”。

叫学生哪个句子他有启。

(如“ 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惟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心”)2.明确“ ”和“求”的思想感情内涵。

(1)提:你以在本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的感情呢?()从哪个句子能够看出呢?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酒当歌,的是人生苦短)(2)那么从本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的感情呢?(求)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作者了什么而“求”呢?(求才己用,一天下的宏壮志)(板:求若渴,求的是一天下)3.解决“ ”和“求”的一:合板,提:既然曹操那么“ ” ,又深知“人生苦短” ,什么没有真的“惟有杜康”了呢,要那么辛苦地“但君故,沉吟到现在” ,要去“明显如月,何可掇”呢,要去“ 从中来,不行断”呢,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 一大”呢?不很苦?因世上多的是“享受人生”的人,多的是碌碌无为但安适的人。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07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07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芙.蓉(fú)赠遗.(wèi)譬.如(bì)B.慷慨.(kǎi) 子衿.(qīn) 鼓瑟.(sè)C.采掇.(duō) 阡陌.(mò) 哺.育(pǔ)D.羁.鸟(jī) 守拙.(zhuō) 樊.笼(fán)【解析】A项,“譬”应读pì;B项,“衿”应读jīn;C项,“哺”应读bǔ。

【答案】 D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之欲遗.谁(赠送) 还顾.望旧乡(看)B.但.为君故(但是) 何时可掇.(收获)C.少无适.俗韵(迎合) 山不厌.高(满足)D.桃李罗.堂前(罗列) 复.得返自然(重新)【解析】 B 项,“但”,只是,仅仅;“掇”,拾取,采取。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采之.欲遗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B.⎩⎪⎨⎪⎧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何以.解忧C.⎩⎪⎨⎪⎧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忍尤而.攘诟 D.⎩⎪⎨⎪⎧ 所.思在远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解析】 D 项,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

A 项,代词,代“芙蓉”/助词,的。

B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

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

【答案】 D4.下列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B.譬如朝露,去日苦多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解析】A、B、C项,都使用了比喻。

A项,“尘网”喻“官场”;B项,“譬如”是喻词;C项,“樊笼”喻“官场”。

D项,采用了借代,“杜康”代“酒”。

【答案】 D5.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误落尘网中B.开荒南野际C.马之千里者D.狗吠深巷中【解析】C项,是定语后置句,“千里”修饰前面的“马”。

A、B、D三项是省略句,都省略了介词“于”。

人教版必修2课时优案2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2课时优案2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优案21.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完成填空。

答案 □01对酒当歌 □02招贤纳士 2.第一段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是 ,分析这两个字在行文中的作用。

答:答案 “忧思” 作用:它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时光流逝而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求贤若渴埋下了伏笔。

3.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

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答案 D解析D项,“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错误,从诗中来看,最后两节应是运用比兴和引用的手法,而不是借代,如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比贤才的投奔。

1.[高考源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几句诗的表达好在哪里?我的答案:答案(1)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2)以“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

(3)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2.[高考源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下面的句子各有什么比喻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乌鹊南飞(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3)山不厌高我的答案:答案(1)“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诗人以此情景来启发贤士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与审美:理解内容情感,鉴赏艺术手法。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激趣导入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于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涉.(徒步渡水,蹚水)江采芙蓉..(莲花的别名,这里说“芙蓉”与“夫容”双关),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多芳草。

采之欲遗.(赠送)谁?所思在远道。

请概括段意:叙述女子采摘芙蓉,营造思乡氛围。

(第二段)还顾..(指感情深...(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回顾,回头看)望旧乡..(故乡),长路漫浩浩厚)而离居..(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分居异地),忧伤以终老请概括段意:写情深意笃的两人相隔两地、无法相聚的悲伤。

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中体现情感变化的相应内容。

答案①欢乐洋溢②黯然痛苦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诗句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采摘荷花想要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远方的道路上。

(得分点:遗、所,句意对)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忧伤中慢慢变老。

(得分点:同心、离居、终老,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理解内容情感,鉴赏艺术手法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风和日丽,女子荡着小船去采摘美丽的莲花,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散发着芳香的兰花香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11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11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word版含答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诗歌【学生分析】由于教师长期按传统模式教授诗歌,对内容机械讲解,原本优美精致的诗词常被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变成了生物系讲解剖学的学者,赏析诗词变成了将一首首诗词“五马分尸”,原本营造的典雅绝美意境也变得支离破碎。

学生对鉴赏诗词兴趣并不高,对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翻译诗句,背诵诗句就完成任务的认识上。

故而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才能进入诗境,锻炼想象能力,与诗歌发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本诗是一首反映游子羁旅异乡的游子诗。

大意是讲,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看起来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少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难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

泛泛而读,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复咀嚼赏鉴,则回味无穷,始觉甘如饴。

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审美体验的灵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

训练拓展迁移能力,用类比法鉴赏诗歌)中国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游子羁旅异地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游子诗”不在少数,宛如诗坛一支奇葩,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彩。

下面回忆背诵并简单赏析以前学过的游子思乡诗。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了诗人因看见明月引发思乡之情。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借萧瑟悲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的诗人形象。

二、朗诵(师朗诵,学生朗诵。

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1.先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诗三首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也许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魏晋就如一股怪异的风早就吹过,却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它的惊恐和记忆。

不可否认,那是一方灵性的空间。

没有虚伪,没有名利,没有言不由衷,没有虚与委蛇,有的只是飘逸的人格操守与风流的处世态度,无所羁绊而又真诚自然。

魏晋没有“寿阳公主嫁时妆”,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魏晋只有一抹斜阳、一朵流云、一江春水和一群超逸的风流人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那一方天地养育了那一批坦诚潇洒的风流人物。

你可以陪伴嵇康在火炉边打铁,听着他高深的说教,对不远千里来拜访自己的人报以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不慕名利的质朴中透着至真至纯,他会使你认识到,教养就是心胸宽广,不为世俗所绊。

你可以到广武山下倾听那回荡在天际的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面对那楚汉相争的旧迹,你会感受到教养就是让心灵释放,去体验真实自然。

你可以去学阮籍,驾一小车,没有方向地驰向远方,在天边留下自己的影子,你会明白教养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与痛,能给自己一种放松。

你可以骑驴上东平,体验一下那种被李白称颂的“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你会领悟教养就是在潇洒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魏晋时人用飘逸阐释了我心中的教养,教养不是虚伪做作,而是真诚坦直;教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光明磊落;教养不是恣意放任,而是自由洒脱;教养就是静静地生活,淡淡地思考,轻松地驾驭心灵,直到智慧的高地,而永存是一种理性的美丽。

如果选择,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一、学习目标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作者连线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者——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背景探寻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2. 《短歌行》这首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本诗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为明证。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四、文体知识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无主名且无诗题的五言抒情诗,被笼统称作“古诗”,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文选》,并加上一个“古诗十九首”的题目。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都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诗歌所表现的无非是游子思妇的情怀,间或也从侧面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它对建安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2.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3.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五、归纳整理(一)通假字契阔谈.,心念旧恩通“宴”,宴饮(二)古今异义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义: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多少。

今义:一门数学学科。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义:轻柔地飘升。

今义:因留恋而不忍分离。

(三)一词多义1.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敲击、吹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钟鼓.之音一种乐器2.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过去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离开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大江东去.往,到……去为汉家除残去.秽除掉3.归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归附,归依守拙归.园田回到不图子自归.回娘家返璞归.真复归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4.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动词,断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身怀绝.技形容词,高超绝.有力而其害人焉副词,极、非常5.但但.为君顾,沉吟至今副词,只是但.使龙城飞将在连词,只要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副词,只管(四)文言句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宾语前置句(五)文白对译一、合作探究《涉江采芙蓉》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风和日丽,女子荡着小船去采摘美丽的莲花,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花香草。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芙蓉”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答案因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所以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的联想。

《短歌行》3.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4.如何理解“明月”“乌鹊”等比喻?答案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5.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归园田居(其一)》6.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农村生活图景?这样的刻画有什么作用?答案这几句描绘了恬淡宁静、安谧悠闲的田园风光。

诗人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回到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这纯朴清新的画面,既是田园实景,又是诗人胸中真趣。

7.诗歌结尾四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答案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直接抒发回归园田的感受。

“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

最后两句也回应了诗的开头。

8.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答案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

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到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语,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

解释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9.通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是否可以看出曹操的消极思想?答案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爱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所以他对“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索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