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含答案)

诗三首《归园田居》学习目标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1、感受田园风光构成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归田园前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学习难点:1、感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幼年时,家道已衰落,家境贫寒。

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而且,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7 诗三首《短歌行》(共1课时)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7 诗三首《短歌行》(共1课时)含答案

诗三首《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会诗人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人大家认识吗?大家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经常见到他。

《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兵临赤壁城下,想要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船头,慷慨而歌,即《短歌行》。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三、听范读,齐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第7课 诗三首学案1 文本研读(一)实词1.古今异义(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遗⎩⎪⎨⎪⎧ 采之欲遗.谁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2)适⎩⎪⎨⎪⎧ 少无适.俗韵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始适.还家门 适.得府君书3.词类活用(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榆柳荫.后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鼓.瑟吹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去日苦.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山不厌.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虚词4.以⎩⎨⎧ 忧伤以.终老 而吾以.捕蛇独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三)文言句式5.(1)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依依墟里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翻译6.(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学案及教案内容感知《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的艺术成就颇高。

本诗主要写的是采芙蓉送给心爱之人。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但最后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短歌行》是曹操借乐府旧题抒发怀抱的代表作之一,颇能体现曹操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曹操的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主要写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后半部分主要写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古雅雄浑,气度非凡,体现了曹操的王者风范和英雄气度。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

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几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误入官场)→思归→归隐田园。

中间写自己回归田园的生活、居住、守拙。

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

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叙写自己真正找到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

全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遗(wèi)还顾(huángù)三匝(zā)羁鸟(jī)阡陌(qiānmò)故渊(yuān)榆柳(yú)后檐(yán)守拙(zhuō)暧暧(ài)墟里(xū)狗吠(fèi)掇(duō)衿(jīn)颠(diān)樊笼(fán)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遗:赠送。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1:第7课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1:第7课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含答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诗歌【学生分析】由于教师长期按传统模式教授诗歌,对内容机械讲解,原本优美精致的诗词常被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变成了生物系讲解剖学的学者,赏析诗词变成了将一首首诗词“五马分尸”,原本营造的典雅绝美意境也变得支离破碎。

学生对鉴赏诗词兴趣并不高,对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翻译诗句,背诵诗句就完成任务的认识上。

故而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才能进入诗境,锻炼想象能力,与诗歌发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本诗是一首反映游子羁旅异乡的游子诗。

大意是讲,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看起来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少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难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

泛泛而读,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复咀嚼赏鉴,则回味无穷,始觉甘如饴。

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审美体验的灵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

训练拓展迁移能力,用类比法鉴赏诗歌)中国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游子羁旅异地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游子诗”不在少数,宛如诗坛一支奇葩,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彩。

下面回忆背诵并简单赏析以前学过的游子思乡诗。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了诗人因看见明月引发思乡之情。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借萧瑟悲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的诗人形象。

二、朗诵(师朗诵,学生朗诵。

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1.先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与审美:理解内容情感,鉴赏艺术手法。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激趣导入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于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涉.(徒步渡水,蹚水)江采芙蓉..(莲花的别名,这里说“芙蓉”与“夫容”双关),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多芳草。

采之欲遗.(赠送)谁?所思在远道。

请概括段意:叙述女子采摘芙蓉,营造思乡氛围。

(第二段)还顾...(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指感情深..(故乡),长路漫浩浩..(回顾,回头看)望旧乡厚)而离居..(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分居异地),忧伤以终老请概括段意:写情深意笃的两人相隔两地、无法相聚的悲伤。

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中体现情感变化的相应内容。

答案①欢乐洋溢②黯然痛苦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诗句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采摘荷花想要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远方的道路上。

(得分点:遗、所,句意对)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忧伤中慢慢变老。

(得分点:同心、离居、终老,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理解内容情感,鉴赏艺术手法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风和日丽,女子荡着小船去采摘美丽的莲花,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散发着芳香的兰花香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11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11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word版含答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诗歌【学生分析】由于教师长期按传统模式教授诗歌,对内容机械讲解,原本优美精致的诗词常被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变成了生物系讲解剖学的学者,赏析诗词变成了将一首首诗词“五马分尸”,原本营造的典雅绝美意境也变得支离破碎。

学生对鉴赏诗词兴趣并不高,对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翻译诗句,背诵诗句就完成任务的认识上。

故而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才能进入诗境,锻炼想象能力,与诗歌发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本诗是一首反映游子羁旅异乡的游子诗。

大意是讲,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看起来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少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难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

泛泛而读,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复咀嚼赏鉴,则回味无穷,始觉甘如饴。

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审美体验的灵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

训练拓展迁移能力,用类比法鉴赏诗歌)中国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游子羁旅异地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游子诗”不在少数,宛如诗坛一支奇葩,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彩。

下面回忆背诵并简单赏析以前学过的游子思乡诗。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了诗人因看见明月引发思乡之情。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借萧瑟悲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的诗人形象。

二、朗诵(师朗诵,学生朗诵。

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1.先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把握诗歌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歌的意境及主旨品味2.《短歌行》中的情感把握以及运用典故的技巧3.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三、书目推荐2009年,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

墓室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

但随后部分专家质疑曹操墓真假。

而曹操出生地安徽亳州称为抵制安阳抢夺名人资源将大打曹操故里牌,拟举办一场高规格的曹操学术研讨会。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如今又一次再掀波澜。

那么,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请大家去看看《三国演义》或读读《曹操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或从网上查找有关他的传记或诗文,对曹操作一自己的评价。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

大家课后可以去网上阅读一下《古诗十九首》所有作品及其赏析,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

四、文本教学《涉江采芙蓉》(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是夫妻朋友的关系,但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加上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

这就成为许多私人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因此,,《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二)课文解读(1)反复诵读《涉江采芙蓉》,说说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一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诗三首
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也许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魏晋就如一股怪异的风早就吹过,却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它的惊恐和记忆。

不可否认,那是一方灵性的空间。

没有虚伪,没有名利,没有言不由衷,没有虚与委蛇,有的只是飘逸的人格操守与风流的处世态度,无所羁绊而又真诚自然。

魏晋没有“寿阳公主嫁时妆”,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魏晋只有一抹斜阳、一朵流云、一江春水和一群超逸的风流人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那一方天地养育了那一批坦诚潇洒的风流人物。

你可以陪伴嵇康在火炉边打铁,听着他高深的说教,对不远千里来拜访自己的人报以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不慕名利的质朴中透着至真至纯,他会使你认识到,教养就是心胸宽广,不为世俗所绊。

你可以到广武山下倾听那回荡在天际的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面对那楚汉相争的旧迹,你会感受到教养就是让心灵释放,去体验真实自然。

你可以去学阮籍,驾一小车,没有方向地驰向远方,在天边留下自己的影子,你会明白教养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与痛,能给自己一种放松。

你可以骑驴上东平,体验一下那种被李白称颂的“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你会领悟教养就是在潇洒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魏晋时人用飘逸阐释了我心中的教养,教养不是虚伪做作,而是真诚坦直;教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光明磊落;教养不是恣意放任,而是自由洒脱;教养就是静静地生活,淡淡地思考,轻松地驾驭心灵,直到智慧的高地,而永存是一种理性的美丽。

如果选择,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作者连线
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者——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
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
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
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三、背景探寻
1.《涉江采芙蓉》
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2. 《短歌行》
这首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本诗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
(一)通假字
契阔谈,心念旧恩通“宴”,宴饮
(二)古今异义
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义: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一门数学学科。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古义:轻柔地飘升。

今义:因留恋而不忍分离。

(三)一词多义
1.鼓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敲击、吹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
钟鼓之音一种乐器2.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过去的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大江东去往,到……去为汉家除残去秽除掉
一、合作探究
《涉江采芙蓉》
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风和日丽,女子荡着
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观点二: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观点三: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

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已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

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1.《涉江采芙蓉》
2.《短歌行》
短歌行慷慨悲歌
3.《归园田居(其一)》
主旨探微
1.《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
的妻子,通过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的举动,表现了对“所思”的铭心刻骨的思念之情。

但花草无从寄出,这又增加了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2.在《短歌行》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3.《归园田居(其一)》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一、百变素材
1.爱惜、招纳人才
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

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麾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阡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断人肠”;你东临碣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

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潇洒!马背上,勒缰捋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
2.胸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