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优秀范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名著之一,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以供大家参考借鉴!《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老子》, 又称《道德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 从东方走到了西方, 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 只觉意蕴深远, 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 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 分为道、德两篇, 虽只五千余字, 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 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 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 消极避世”的印象上, 直至谨慎品读后, 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境界, 收益匪浅。
“上善假设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确实,最善的人就似乎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爱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 以这样的沉着姿态、包涵性品德、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 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 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 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才智的, 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气的, 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 有踊跃行动力的人能更加漫长。
的确, 始终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 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与谛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我, 才能取长补短, 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法自然, 提醒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那么。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4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4篇)《道德经》读后感500字1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
《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
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
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
《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
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
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
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
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
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2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一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
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
“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
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
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
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部分是“治国”。
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
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
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
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可以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
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
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
“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4篇)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1《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
《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
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
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
《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
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
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
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
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
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2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的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根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开展的规律。
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根源呢?那么宇宙的根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根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根源问题的。
相对而言,我更赞成道是万物运动变化开展的规律。
我认为道是道理原那么一类的,说简单就是天道,地道,人道。
天之道指自然变化开展的规律,地之道是指治国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为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是自然的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是治国之道。
《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资治通鉴》的“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战国策》的“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是为人处世之道。
《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孟子·公孙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篇那么是讲整个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
“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精神,充实生活。
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
如果,有闲暇时间,请放下手机、游戏,多读一些好书吧!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道德经读后感一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
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
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
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
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
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
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
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
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
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道德经读后感一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们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因为富贵加骄傲,使自己招来祸患,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肯下来,继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愿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到底全都封死了.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因此,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最后,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只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道德经读后感二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_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_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重.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是顺其自然吧.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好吗?道德经读后感三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应当表现坚强,不表现柔弱;应当表现聪明,不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可表现柔弱,不表现坚强,可表现愚鲁,不表现聪明,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良方.天文地理,各有专著论述.在为人处世这方面,道家可谓击中要害.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谈论了诸子思想的造旨,并历数了儒法墨等诸家长短,却惟独对老子的道家思想褒而不贬.《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揭示了为人处事中极奥秘的观点.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对万事生长历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让人感到它们的任何注释都是多余累.或许你以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顺,就可以以正压邪,什么事都好办,其实不然.在严酷的现实中,却容易处处碰壁,事事不顺.这时你不妨看看《老子》.它并不要求人们消极遁世,它貌似出世的书,谈的却尽是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达到目的,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些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天下竞争之术化为艺术的智者.有时,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与人争强胜斗胜.结果呢?也许表面上你胜利,痛快淋漓地将对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顿,可事实上,这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埋下了更大隐患,无形中给自己留下更多障碍.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将大大超过那一时的风光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行不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达到目的,战胜强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何乐而不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拙,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都是深奥而又检朴的道理.为人处事,或与人竞争中,只图一时快意的以强压强,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能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到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大柔排柔,至刚无刚.其实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儒法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入世出世,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壮烈奋进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静.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可是对领导用人之术的至理名言,可古今会意者又有多少?曹操深知此之重.,赤着脚去迎许攸,得以火烧乌巢,大破袁军;刘备也知此理,三顾茅庐去请村夫诸葛亮,得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共产党人也明此理,将军与士兵同食同宿,终克天下.相反,如果领导者只知用严刑酷法来维护自己神圣的尊严,既使让臣民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他的部下会给他卖命?他的天下会长久?中国有古训:得人心者得天下.试问,不以怀柔来安抚人民,又怎可得人心?田氏小斗进米而大斗出而施惠于民,结果归之如流,终以田氏代齐.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拿破仑等好战者不明此理,自恃武力强大,穷兵黩武,最后〝世界主人〞末做成,反例被囚于孤岛.悲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是无法表达一切道理的.了解〝道〞的人无法很明白地向不了解的人语明白,就像明眼人无法向瞎子解释什么是颜色(这句话个人不是很看好——转者注).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所以,理想的人格是:挫锐.解纷.同尘.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含敛光辉.道德经读后感四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读了道德经之后,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读后感五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存在着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问题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就掌握了获胜的法宝,答案是〝不争而善胜.〞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个人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个人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冷静地看待问题并保持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如何成功和怎样才能战胜对方上面,而是要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这并不是说不要胜利,而是说不要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着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心态.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关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符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的成功,〝为学〞与〝为道〞必须并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修道来修炼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同样非常重要.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道德经》1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当前这个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远。
相比于老子的《道德经》,人们更趋于选择孔子的《论语》。
至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还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与保守倒退的观点。
在大部分人眼里,老子的“无为”在这个倡导“有为”的社会里是不适应的。
事实确实是这样吗?老子可谓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民间对于他的传说是千奇百怪。
其中一个传说是由老子的“老”字联想开来的。
传闻老子的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胎,后于李树下生下老子,老子生来白眉白发,长着白白的大胡子,因此被命名为“老子”。
这传说闻之荒唐,但却更为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晕。
正是因为正史对于老子的记载惜墨如金,才会产生这么些荒唐的故事。
即使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老子只是寥寥几笔。
自史记记载,老子担任过周国的史官,即相当于掌管国家的图书馆。
老子的博学与睿智怕与此职位是分不开的吧。
后来周国内乱,即将覆灭之时,老子离宫隐退。
到函谷关时,因一位名为关尹的守关员的恳求著下传闻后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却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长。
初读《道德经》,我读得恍兮、惚兮。
对于其中意味,我并非咀嚼透彻。
尤为此书的第一章,更是晦涩难懂。
首先,“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此十二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地位非常。
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是《道德经》的大纲。
假设是此句无法理解,那么老子的思想更是无从入手。
根据对于中国古文字的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含首部,意为智慧,是这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而第二个“道”应是动词,意为行走前进。
而第三个“道”是名词,意为途径,道路。
那么前半句可以理解为,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是可以寻得的,但是要通过非同寻常的道路才可以寻得。
而后半句根据前半句的理解可以译为:名是可以求得的,但是不是按照寻常道路就可以求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优秀范文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道德经》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1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
”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
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
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
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
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
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
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2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
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
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
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
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
所以他告诉我们,名
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
”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
”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
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3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
《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
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4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
《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