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不同接触点位的发力
大成拳发力的原理和特点

大成拳发力的原理和特点作者:樊爱民来源:《少林与太极》2021年第08期发力,简单地说就是把身体的力量作用于体外。
武术项目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本质属性在于“技击性”,要体现出技击性就必须具备“打击”能力,也就是说必须具备发力的能力。
发力能力一般人都具备,只不过力量大小、实际效果和精密程度有很大差异,相比之下,训练后的发力更强大、更精密、更高效。
为了实现“技击性”的目的,武术项目有关发力的训练是不可欠缺的。
大成拳的发力和其他武术项目的发力既有共同点,亦有独特之处。
一、大成拳发力的前提条件以及力量特点大成拳的发力以武术内力为基础,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方可进行发力功法训练。
一般武术项目的发力训练可以不附加任何条件直接进行,而大成拳的发力功法训练是中后期进行的,需要有前期的功法做铺垫,只有训练出武术内力后方可行之,不可以直接学习发力。
为什么?这需要从大成拳对“力”的定义的特殊性入手来理解。
大成拳认为,武学上高级层面的“力”(武术内力)不同于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一般人的力量,没有经过大成拳系统训练的一般人的力量表现为力量绝对、方向单向、局部为主、协调有限、松时无力、松紧转换慢,而经过系统大成拳训练者的力量表现为力量含蓄、方向多向、专注整体、高度协调、松时含力、松紧转换快。
大成拳的力,需要经过站桩、试力功法的培育和体认才能够获得,力由站而得,由试而知,这也是多少代武林前辈实践、总结、积累并且小范围传承的智慧结晶。
没有经过大成拳系统训练的人,不可能具备含蓄、多向、整体、协调的特殊“力”,也就谈不上能够发出这种力。
二、大成拳力量以及相关因素的特殊性解析让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一下大成拳的力的特殊性。
1.力量的绝对与含蓄力量的绝对就是在动作做出时有力,没有做出时没有力,或者是经过普通的技击训练在发力之前有一种蓄势待发状态,这仍然是绝对力的表现。
这时尽管有精神的专注,但是缺乏肌肉改造的前提,换句话说就是肌肉的能力没有达到通过大成拳专门训练所要获得的那种效果。
大成拳七妙法门之四——发力

天下功夫专栏38李照山大成拳系列文/李照山大成拳七妙法门之四——发力人们的一切肢体活动都需要力量,比如用手提东西,则需要手、腕、臂的力量,这种力量越大,提的质量越大。
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生活中的各种运动都会由本能所产生的力量去满足相应的肢体活动,但如果想在某个专项的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则必须要经过后天的训练。
比如人人都会走与跑,但要想走得快、跑得快,则必须要经过专项的竞走和跑步训练才行;又比如,对着一个人打他一拳,如果不考虑其动作的合理性,不考虑拳轻拳重,可能人人都会打,但要想打出力度、打出效果,则不是人人都行,只有那些经过臂力、腕力或武术专项训练的人,才能打出绝好的效果。
什么是力呢?现代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力就是物体的相互作用。
从运动生物力学可知,生物力最重要的两大物质基础是骨骼与肌肉。
骨的密度比钢小得多,它的强度虽小于钢,但比花岗岩要大得多,这种质量轻、强度大的特征具有很好的支撑、保护和运动机能。
在骨骼作为载体的状况下,力的实质就是肌肉的收缩,如离心收缩、向心收缩和等长收缩等。
力的主要原理为:肌肉是由细胞组成的活机器,其功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这一转变过程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力做功实现的。
大成拳的各种力量实际上也是肌肉的收缩作用,大成拳所指的“内劲”则是一种为技击服务的优化力量。
站桩是力量的蓄积阶段,而试力和步法则是具有松沉性与整体性的力量进行的初步体验。
欲使这种具有“内劲”特征的力量得以真正的发挥,就必须进行发力过程,而发力的诱导练习是力量的引发,发力的效果验证是放人。
力量的引发又称作辅助动作。
该法易学易练,人人都能掌握。
此项辅助性练习实际上就是两臂的前后甩动。
辅助动作虽然简单,但意义重大,实用价值很高,还可由此衍生很多的技击方法。
操练方法:下肢呈丁八步,两臂置于体侧,整体放松。
然后两臂做前后的往返甩动(图1、图2、图3)。
图1图2图3天下功夫专栏39甩动时两臂不能伸得太直,幅度要尽量大,速度要足够快。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1. 玉佩式动作:1)缩足站立,两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五指半张,右手拳头置于左手掌心之上,双目注视前方。
2)稍稍倾身,下颌微收,舌抵上腭,两肘向外旋转,两肩下沉,脊椎挺直,腰腿自然松软。
3)两臂分开自然下垂,静气,保持15分钟到30分钟。
功效:1)以玉佩配之,起增益健身之效;2)可缓解颈椎疲劳;3)增强心肺功能;4)增强腰部力量,维持正常腰椎的生理曲度。
2. 小梁杠1)立正站立,两手自然下垂,双目注视前方。
2)两手各自向后伸展,并向上举至头顶位置,手掌面相对,手指向上。
3)收回双手,置于背后,两手掌心相对。
4)交叉双臂,左手伸出,手指向上,右手手腕搭在左手掌心上。
5)向上举起左臂至最高点,收回两臂,恢复起始原位。
6)重复以上动作15~30次。
1)促进全身血液循环;2)增强脊柱及肌肉的柔软度;3)结合呼吸方法能对内臓有一定的按摩效果,达到通畅气息的情况。
3. 翻江倒海1)斜倚于墙角或门缝中。
2)左脚向外侧迈出一步,右脚保持原位。
3)上半身向左侧弯曲,右手置于脑后位置。
4)一侧完成后,换侧重褪。
1)增强腰和臀部的柔软性;2)锻炼腹肌及腰部力量;3)缓解肩部和颈部的疼痛。
4. 落地捶1)足立于肩宽,二臂五指张开向前。
2)右手向前捶地,左手保持放松放在臀部。
4)交替完成。
1)提高身体中心的平衡能力;2)增强颈、肩、臀部和腰部的肌肉力量;3)改善心血管健康。
5. 站桩练功1)双脚与肩同宽,两手握拳置于耳侧。
2)上半身略向前弯曲,腰椎发力内收,双肩下沉,注意腰腹部微收。
3)两手向前缓缓推开,向外旋转,稍稍向下沉,同时用手握力贴住虚拟桩根部。
4)全身保持在同一个平面内保持15~30分钟。
2)改善所有部位的协调性,提高身体活动能力;3)调节人体内分泌,提高免疫力。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意拳又名大成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上乘的功法之一,源于心意拳。
整个训练体系包括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推手、实战散手等。
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欢迎阅读!意拳的试力的基本技法1、求争力: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均有争力。
前膝与后胯要有争力,同时又要有合力。
2、要留意肩部放松下来。
不少人肩都不松。
试力在于腰、手、腿之间发生争力:特别是两脚要有力,好像把两脚之间的地蹬裂(意识)。
肩不要想它,把它忘掉。
3、试力时手部应加大意念、加大精神力,因手部是接触点。
4、肩部不要来回晃,这是太极病。
对方击在中心线,晃也没有用。
肩应随身一起动,是个整体。
5、试力时应假借一切,同时考虑内部的转变。
形曲而力有余,气直养而无害,蓄而后发。
6、伸手就是矛盾。
手下身体上,手左身体右,反之如此。
不做矛盾的动作、神态,对手难以迷惑,给对手造成错觉,然后击之、伸手就是矛盾,矛盾也谓之争力。
肢体之间,肢体与身体之间,肢体、身体和空间的矛盾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中体会。
7、平常要练整体的力量,八方不空,立感即应,一触即发,练习本能。
8、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有整体劲,来回劲,捧、捋、挤、按不能单独讲用。
9、与假设大敌争地位,守着当中一点。
头胸为敌人要害。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劲断意断神连。
重心保持皆在腰。
头项要顶,要有顶天立地的精神和方向、四处横胀的感觉。
勿忘,切记。
10、身手的矛盾,在试力时也可以手向前去,身向后来,手向后来,身向前去(左右、上下亦然,也可反向练习之)。
越练身体越浑圆。
11、试力时意念活动有争力,动作也应有争力的表现。
12、身体活动的角度(架式)姿态要越来越大,再越来越小,大小动作都要练,以便适合各种冗杂的场合。
13、要练习西洋拳来商量中国拳,"洋为中用'。
14、有了物质基础以后,关键在于正确的精神(思想)作指导,精神是本拳的关键。
精神是什么?是假借产生的力量,假借是对象,有了目标、对象,再由精神支配,就是正确的意念支配。
大成拳不同重心移位的放人发力

1 、 夺 位发 力
形意拳讲 “ 脚 踏 中 门 夺敌 位 ,就 是 神 仙 也难 防 ” ,大 成拳 源 于 形 意 拳 ,发 力 当 然 也讲 究夺 位 。所 谓 夺 位 ,指 的是 远 距 离
步撞 ,身体重心 由后脚 向前脚的移位,属
于 重 心前 一 后 九 对 倒 。身 涌 发 力 因 为 中距 离 , 故侧 重 于 身 进 力 涌 ,属 于 重 心 前 三 后 七 对 倒 。如 果 敌 我 距 离 过 近 ,强 行 步 撞 只
步 法 上 ,属 于 上 静 下 动 发 力 , 上 身 尽 量 不
会把力量 憋在 自己身上 , 所谓中、远距 离 并没有 固定标准, 是相对 而言 。顾名思 义. 运 用身涌发力. 体 内一定要有 一种类似
波 浪 涌动 的 松 紧转 换 之 力. 这种力. 要 求 周
关 键 词 :物理 力学
大成拳 不 同重 心移 位的放 人发 力
◆文 / 于深金 ( 大连武术 学会 会员 辽宁 大连 1 1 6 0 0 0 )
摘 要 :笔者 试 图从 物理 力 学的 角度 来
多练拍放,分主次地练 。
之半步。夺位发力 因为远距离 ,故侧重于
解释 大成拳发 力。着眼于 不同重心移位的
放 人 发 力 ,有 类 属 于 运 动 能 量 等 量 传 递 的 夺 位 发 力 ,就 像 高速 行 驶 的 汽 车 突然 刹 车 后 产 生 的 惯 性 力 。 有 源 于 流 体 力 学 的 松 紧
踩 地 ,其 身 形 嘎 然 而 止 , 但 体 内的 强大 惯
式松紧传递。涌浪,是强风 区水域可 以观
察 到 的呈 圆 滑 状 的 波 峰 , 峰线 较 长 。 归根 结 底 在 物 理 学 上 ,身 涌 发力 属 于 流 体 力 学 的 一 种表 现 形 式 。体 现 出来 :脚 下 蹬 地 , 求 得 地面 给 自身 的 反作 用 力 并寻 求 身 体 重
大成拳推手与夺位放人

大成拳推手与夺位放人推手的核心是保持自己的中线部位不受对方侵犯,同时要尽力争取控制对方中线。
在力量的运用方面,整个推手过程要尽可能保持匀速运力,力量要刚柔适中,轻松圆整,双方手臂始终相互粘住除放人的一刹那,不可时断时续。
要明了推手是技击的训练阶段,而不是争夺胜负的比赛方式。
在推手的过程中,如果你想攻击对方,你必须使用“释放”的方式。
所谓释放,是指在推手过程中,通过触摸、粘住、连接、跟随等方式,将对方甩出,而不脱离对方手臂和身体的一种技能。
推手有单双之分:单推手单推手是敌我双方以单手腕部相搭,往来推荡。
一方不断以手指指向对方身体中线部位,常寓发力之意但并不发力;而另一方则不断通过划圈来化解对方力量并顺势指向对方中线。
单推手动释放单推手过程中,若欲做放人练习,可于单推手运行到图2位置时,右小臂按在对方右小臂上,运力定住对方,使对方身体受控而无法动转。
与此同时,我左手可轻扶对方右肘或右大臂处,作为辅助;然后进右步,形成步踏中门、进步夺位之势;然后我猛然发力,轻松将对方放出。
双推手双推手是敌我双方以双手腕部相搭接,往来推荡。
一方不断以两手手指轮番指向对方中线部位,同样常寓发力之意但并不发力;另一方亦不断通过划圈来化解对方力量,两手顺势轮流指向对方中线图7—9。
双推双放双推手放人,分为两种放法:一是放人者两手在下时放人,二是放人者两手在上时放人。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手在上一手在下时放人,这种情况实际与单手放人相同,这里不再重复说明。
首先,让我们谈谈双手放下释放人员的第一种方法。
它可以移动到双推手的位置——放下双臂的人,双手是拳头,拳头的心脏朝向自己的身体;此时,释放人员的双手接触点应同时收紧,两个拳头应同时向下,人员应在另一方的双臂下向该方向移动。
双手翻转成手掌,手掌心贴在对方胸前;释放者双手紧握,踩在中间的门上,形成抢占位置的势头;然后他突然试图释放另一方。
再谈第二种放法——两手在上时放人。
可于双推手运行到位置——放人者两手臂在上,两手为掌,掌心向下,两手运力定住对方,令对方身体及手臂无法动转;放人者两掌按实,按于对方胸口上,步踏中门,形成夺位之势;然后猛然发力,将对方放出。
意拳(大成拳)发力

意拳(大成拳)发力意拳(大成拳)发力·源于试力目录·意拳绪论:意拳创立、表现形式、风格特点、意拳现状。
·意拳发力效果:特定型、自由型、单一型、被动型。
·崔有成意拳发力:形体灵活协调、神意凶狠疯狂。
·于永年意拳发力:肌肉紧松、多点连接、方向扽筋、目标牵挂。
·金启荣意拳发力:发力源于试力、立脚试力钻裹拧横。
·发力训练总结:发力要求、发力入门、试力方法、试力量化、训练温度。
于永年发力方法:肌肉紧松,其根在脚。
1、力源其根在脚:王芗斋弟子于永年先生是研究“人体爆发力总根源” 的高级工程师,肌肉紧松“第二随意运动”新体系的学科带头人。
利用“人体大脑前回投影图”的生理成像,提出“练手好还是练脚好”的论据学说,明确指出人体爆发力总根源,在其脚掌小三角区,由脚掌蹉碾点、撑夹点、弹爆点三点连接组成的“弹爆区”是人体发力之源。
于永年(雅号:于石碑)= 肌肉紧松其根在脚从古到今,由于人类身体的直立行走,上肢手臂从支持功能成为劳动器官,功能灵活协调,关节囊松弛度大于紧张度。
在形态和结构上,手关节囊松弛薄弱,动作非常灵活敏捷。
相反下肢的关节囊紧张强厚,结合紧密,紧张度大于松弛度。
在形态和结构上粗壮有力,适应了支持和移动身体的功能。
在意拳发力、试力训练中,大脑皮层的运动分析器起着重要作用,原因是它与骨骼肌直接联系,实现随意运动。
运动分析器(位置、运动觉的分析器)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其兴奋性最高,分工最细,控制最严。
它接收来自关节、肌腱或骨骼的本体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以及各部位的运动。
人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分析器上,投影面积的大小,不决定于它们的实在形体,而决定于其机能上的分工程度。
例如,唇、舌、手等在大脑皮层上均占有较大的面积。
人类由于手的分化和在劳动中,手的活动极其频繁而复杂,因此,管理手的皮层运动区就比足区大得多。
其中五指所占的区域最广,拇指与食指所占的区域又是五指区域中最广的。
大成拳如何发力?于永年

大成拳如何发力?于永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力的作用,力是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
那么,工作中使用的力与大成拳发的力是否为同一种力呢?本人认为,大成拳的发力与其它运动的力在生理结构上有很大区别。
工作生活中的力是由一伸一屈的形式产生,而大成拳发力则是与之不同的运动体系。
古人们受到道家的影响总是把事物分成阴阳两种方式,这种哲学观也影响到武术的发展。
古人很早就发现,肢体的伸屈也是阴阳关系,同时受到植物从外表上看不动,却每天都在克服地心的引力而向上生长的启发,悟出了一种我们民族所独有的运动方式——站桩。
初学站桩的人要求四肢弯曲成一定的钝角,长时间站立不动。
同时放松多余的肌肉,这样做是在充分锻炼屈肌的力量,使它们更加强壮,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用意识来区分屈肌和伸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体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从功能上可分为屈肌和伸肌。
身体弯曲是由屈肌收缩带动两端的肌腱拉动骨骼使肢体产生以关节为中心的向内收缩造成的,伸肌则相反。
以腿为例,腿由直立状态向下弯曲时,屈肌收缩,伸肌放松。
向上伸直时,伸肌收缩,屈肌放松。
在站桩过程中,屈肌始终处于持久收缩的工作状态,对其要求要有较高的耐力,这就是为什么要求站桩往下深蹲的原因。
在屈肌持久收缩的同时,要求伸肌放松,这是为了让伸肌做试力前的蓄力。
试力前,屈肌保持角度不变,伸肌放松,用意识指挥伸肌工作,具体地说就是,四肢所有的伸肌均向着一个方向,即手的前端推进,身体可能产生小的位移。
前面说过,屈肌弯曲成一定的角度不变,它的作用就是不让伸肌产生的力让自己改变身体的形状,此时,一个要向上向前拉伸,另一个要向内向下保持身体的形状,身体内部就产生了一个应力,意念越大,应力也就越大。
达到平衡时,身体不发生运动,这就是“整”。
也就是芗老说的“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在上述过程有了一定功夫之后,就要继续做发力前的试力。
再下一步,就要做移动中的试力,即练习磨擦步。
人们走路是两条腿交替着地,但不同时着地,与鸡走路相似,所以也叫鸡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迹早现的是时行时停,但停 的时候很短几
乎看 不 出来 ,形 动欲 止,欲 止而 又 行 ,这 个 几 乎 看 出来 的 形 迹 停 顿 的刹 那 间 ,就
前项剌激对手而后横 向偏之,此谓丰动偏;
对 方前撞 力猛 ,我 顺势偏 之 再发 ,此 渭被动 偏 ,切记 守中用 中、得其环 _ f l ] 1 9  ̄J J 。
有 引 偏 动对 方 ; 可 以点 上 保 持 小 动 , 脚 下
力, 在 点 接 住对 手 的全 部 来 力 ,将 其 放
出或 打 出 。从 断 、 卸 、偏 、接 等 发力 方 法
们 熟 知 的钩 挫 试 力 为 例 。 该试 力 动 作 以前
后劲 为主 、左 右 劲 、 上 下劲 为辅 。 人们 通
大成拳不 同接触 点位的发 力
◆ 文/ 于深金 ( 大连武术学会会员 辽宁 大连 1 1 6 0 0 0 )
摘
要 : 所谓 点位 ,是 指 技 击 中形 戍敌 我
原则 ;二 则 是 把 偏 点 当 发
力量接 触的力点,通 常出现在拳掌与身休
的接 触 ,或 者彼 此 小臂 之 问的接 触 等。
过 火 ,要 保 持 定 的 项 力 , 即 指 向对 方 中 线 的 力最 ,迫 使 其 敢 抽 手 。 另 外 身 上 婴
以及 坡 此 功 力 的强 弱 ,大 成 拳 发 力 概有 断
点 、卸 点、偏 点 、接 点等方 法 。断 点, 足在点 j 瞬 间 断 开 相互 接 触 ,利 用 力 量 方 向 的突 然 改 变 ,发 力致 胜 。卸 点 ,是 点 上 不 脱 离 接 触 ,但 是 在 力 的方 向上 先 顺 对 方
.
击 上 乘 之 策 ;最 好 是 顺 着 对 方 力 稍 微 让 一 ‘ 下 ,但 还 要保 持 一 定 的项 力 ,点 上 不 要 脱
离接触 , 一 待 对 方 的 力量 稍 感 落 空 有 回 撤 之 意 时,再 力转 前发 , 气呵成 。 究 其 根 本 ,卸 点 放 人 ,是 利用 点 上适 当 回撤 ( 没 有 脱 离接 触 ),造 成敌 紧我 松
的 蓄 力 状 态 ,这 个 时 间很 短 ,机 会 干 肖 纵 即
含蓄 ,一 偏 即发 ,不能 拖泥 带水 。 3 . 2 、运用偏 点,尽量用 一 侧 手 臂 去
做 , 留着 另 一 边含 蓄 待 发 ,最 好 是 偏 、 发 几 乎 同 时 运 用 。 如 果 两 臂 同 时 做 偏 点 动 作 ,那 么 就 容 易 下 ‘ 步 的 发 力形 成 前 后 两个 动作 ,致使 时 间过 长,效 果 欠件 。
根据 敌 我接 触点 力量 的大 小 、方 向
2 、卸点放人
所 谓 卸 点 放 人 ,指 住 推 手 或 断 手 的
时候 ,碰 到 敌 我 对 项 或 称顶 牛之 际 , 己方 不 要依 仗 力 大 硬 把 对 方 逼 回 去 , 这 不 是技
力去做,其木来是个 蓄力动作 ,是为发
放 人 做 准 备 的 。运 用 偏 点 放 人 ,动 作 小 宜
偏 ,故意 E 挑 、_ F 、横拨,偏离己身中线
远 ,这 时 大 成 拳 是 允 许 断 点 放 人 的 。 时
是练习者和外 界阻力有卸点含蓄待发的细
微把 握 。读 者 不 妨 将 该 原 理 运 用 到 大 成拳
4 、接点放人
在 大 成 拳 再 项 发 力 技 法 中 ,接 点 放
其 它 试 力 动 作 中 ,举 一 反二 _ 三 , ̄  ̄ 4 x X。 - 需 要 提 醒 的 是 ,习 者 不要 把 卸 点放 人 的 卸 和 发 当成 两 个 动 作 。诫 然 ,卸 点 是 为 了蓄 力 ,但 蓄 力和 发 力 并 非 截 然 对 立 , 而 是 同 一事 物 的 正反 两 面 ,即 前 后 园 转运 动轨 迹 的 首 尾 两 端 。 把 这 个 轨 迹 缩 小 到 微 动 状 态 ,卸 点 放 人 的运 用宗 旨是 , 一紧 即 松 ,
3 . 3 、如 l 粜 做 偏点 的 时候 对方 力大 ,没
F,卸 掉 敌 力 ,然 后 冉 发 。偏 点 ,是 引
偏对 手 来 力方 向 , 点上 保 持 粘连 接触 , 再
寻 求 发 力 。 接 A , 是 依 仗 自 己强 大 的 功
逝 ,这 一 点 在试 力过 程 巾有 所 体 认 , 以 人
迅 速 移步 ,转 到 对手 外 侧 ,迅 疾 发 力・ 大成
拳 “ 敌 动 我 不 动 ,我动 敌不 动 ”便 是 根 据
来 看 ,巧 妙 控 制 力 点 上 的松 紧 、虚 实 、人 小 、 方 向 ,是 我 们 研 究 大 成 拳 精 髓 的 关键
所存 。
常以为做钩挫试 力的时候. 动 作 向 前 时 力 量 始 终 也 是 向前 的 ,反 之 亦 然 ,其 实 不 完
令 是 这 样 。真 正 的 试力 ,无 论 进 退 ,其 形
这个 说的 。 3 . 4 、偏 点放 人 , 有 主 动 偏 干 ¨ 被 动 偏
之 分 。对 方蓄 力 以待 肯 主动 出击 ,我有 意
1 、断点放人
原 则 推 手 不 允 许 惭 点 , 邯 点 蜕 离 接触 ,所 谓抽 冷手 发力 ;但 如果对平 用 力指
人 是 最 吃 功 夫 的 。严 格 地 说 , 以 E _ _ 三 种 放 人 皆 偏 于 技 巧 性 发 力 , 唯 接 点 放 人 需 要 深 厚 的站 桩 功 力 作 为 丛础 。其 此 功 力 的擎 家推 手 、断 手 ,胳 哺 j - 能 够 承 受 个人 的 体 重 , 或者 压 住 对 方 小 臂 时 令 敌 感沉 重 而 我 若 无其 事 , 身上 胸 腹 等 部 位 能 够 接 件 对 手 的 伞 部 来 力 ,却 仍 有 余 力把 其 腾 空 扔
下 仃很 多 人推 手 ,缺 少 严 谨 的 守 中 用 中 的 披 击 意 识 , 任凭 彼 此 划 人 圈 ,力 量 方 向 已 f 显偏 离 十 } ] 且 的 身体 中线 ,追 求 所 谓 的 粘 黏 连 随 ,把 推 手 成 种 脱 离技 『 旨 价 值 的 成 人 游 戏 。断 点 放 人 便 是 针对 这 种 推 手 游 戏 而 设 立 的 。如 果 对 方 划 的 是 偏 重 于上 下 方 向 的 圈 儿 ,没 有 指 向 自 己中 线 而 是 单 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