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降水的概念、形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天气预报引入气温和降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气温和降水的知识,强调其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让学生感受气温和降水差异。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及成因。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款适合不同气候特点的服装,增强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气温和降水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地理教材《气温和降水》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视频、数据等。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气温、降水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本章内容涉及气象知识和地理实际应用,对于学生了解气候和地理环境非常重要。
1.教材内容概述:–气温的概念与计量单位–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特点–降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特点2.教材关联:–与第一章《地图与地球》中的气候分区有关–与第二章《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的降水有关二、学情分析7年级学生处于初中学业的起始阶段,他们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有限。
对于气候现象和气象学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陌生程度。
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了解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特点–了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掌握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特点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塑造和改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理世界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及其变化规律–了解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特点–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各地降水分布特点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区域差异五、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兴趣,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并与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2. 知识讲解a. 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分析气温的物理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含义。
•通过教师讲解和参考实例,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计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温度计量单位的原因。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认识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了解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认识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图,分析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第一篇:《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百汇学校:胡婵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学理念首先我认为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进行有效益的教学;其次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同时教师需要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还要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以下过程:<一>分析教材,确定重难点《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王民主编的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节内容是在第一章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后面世界的气候类型的入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
关于“世界气温”部分,教材在分析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之后,总结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海陆、地形和洋流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的地区差异,同样,世界的降水也是受这四个因素的影响。
依据教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影响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四个因素。
我确立这个重点的依据是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课本“学习指南”的提示和要求所确定的。
教学难点:1、理解并能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2、能判读等温线图及认知南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月份。
我确立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所受影响因素多,比较复杂;二是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强,判读等温线图挖掘地理信息的需要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气温和降水》。
本章知识是在前面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等大气状况的基础上,再来认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的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初一学生刚刚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
本节课是对他们的又一次挑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读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说出降水的条件及类型。
4、能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2.通过对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并逐渐掌握地理分析的方法和角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的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读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读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说出降水的条件及类型。
4、能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二)教学难点:1.读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读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四、教学过程:【课前检测】1、天气的特点,气候的特点为。
2、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绿色表示,白色表示,颜色越白表示云层。
3、说出下列符号表示的内容:【自主学习】一、知识点一:(自主合作探究)气温的测定及气温的变化(一)气温的测定:1、和对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使我们最关注的气候要素。
2、气温是指。
常用(读作摄氏度)表示。
3、气温的观测一般在离地面的处来测定,测量工具是。
4、观测时间:对气温的观测一天观测次,分别在北京时间的时、时、时、时。
5、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二)气温的变化:【自主学习】(联系亲身的体会及已有的知识来回答下列问题)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时,气温日较差是。
气温日较差大,说明气温日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1)一年当中,陆地上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一年当中,陆地上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一年当中,海洋上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甘先凯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气温和降水》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预测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1、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这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2、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
主要讲了气温与气温的变化、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
本节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体现了地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也为后面天气和气候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根据以上课标解读和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会读、会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气温分布图的阅读,让学生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认识程度,我确立了如下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归纳我国气温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优点:好奇,爱置疑、爱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自主学习,分析、归纳能力不够。
抽象思维差,空间想象力不够。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多提供生活中图片和案例,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小组合作探究案例,使得小组成员优势能够互补。
三、教法学法:、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范文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范文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一、总体设计的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发现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
并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
在本册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现有水平、学习预测三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的认知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读图、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
2、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但基础不牢固。
本课时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抽象,学生分析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独立归纳地理变化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还需逐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所呈现的知识以及教材的前后联系,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五、主要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以学定法”。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气温和降水》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领域: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温和降水规律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降水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
4.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五年级上册。
2. 气温和降水图示资料。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概念: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 讲解降水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毫米、英寸等。
4. 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 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讨论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服装、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 课堂练习:运用计算器进行气温和降水数据的换算练习。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1. 观察天气现象: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和降水情况。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规律,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数据收集:让学生收集家庭成员所在地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5. 制作手抄报:以“气温和降水”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展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的能力。
3. 手抄报展示:评价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气温和降水情况,检验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和降水》
说
课
稿
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
甘先凯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预测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这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2、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
主要讲了气温与气温的变化、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
本节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体现了地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也为后面天气和气候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课标解读和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会读、会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气温分布图的阅读,让学生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认识程度,我确立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归纳我国气温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优点:好奇,爱置疑、爱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自主学习,分析、归纳能力不够。
抽象思维差,空间想象力不够。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多提供生活中图片和案例,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小组合作探究案例,使得小组成员优势能够互补。
三、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情景教学法——导入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探索新知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法——遇到重难点时,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
2、学法
读图法——充分锻炼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
自主探究法——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展示法——激发学生团队荣誉感,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归纳总结法——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是播报天气两大主要内容。
意识到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引入本节课气温的学习。
【设计意图】这里采用了情景教学法,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观看到的天气预报视频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既复习了天气预报的知识,又从中点出了本课内容。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0分钟)
活动一:认识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和年变化)
①看一看:播放藏袍早中晚的三种穿着方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找出三种穿着方式有哪些不同,并分析原因,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一天中气温的不同,知道气温是不断变化的.
②想一想: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思考相应的问题,然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归纳总结出气温日变化的规律。
这样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③画一画: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接下来我就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制出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我将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然后各小组交流展示各自的作品,并评选出全班最好的作品,并把它张贴在黑板上。
④练一练: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及时巩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类比迁移气温日变化图,用多媒体给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分小组探究问题,最后小组代表归纳出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活动一的看——想——画——练四个步骤,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活动二:认识我国冬季与夏季气温的分布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海南三亚和黑龙江漠河的景观图,通过读图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冬季各地气温的差异。
探究:这里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根据我国一月份城市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自南向北分三个小组分别扮演三亚,武汉,哈尔滨的市民,小组代表用几句话来介绍各自城市冬季气温的特点,然后全班同学通过计算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应用: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我在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问题的处理上,采用类比迁移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的方法,通过我国七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计算出南北气温年较差,然后总结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活动二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规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讨论交流、归纳总结(8分钟)
请小组同学归纳出知识结构图,请各小组代表上来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充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巩固练习、能力提升(4分钟)
展示几道练习题,由易到难,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地。
五、板书设计
我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明扼要,能概括主要教学内容,真正起到教学纲要的作用。
六、预测与反思
本课亮点是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小组展示和小组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爱思考,爱动手,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