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双液系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双液系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双液系实验名称:双液系的制备与性质研究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双液系的形态、性质等方面,加深对非均相体系的理解,为日后研究类似的化学体系作铺垫。

实验器材:鼓涡器、烧杯、移液管、磁力搅拌器、溶液A(无色)、溶液B(黄色)。

实验原理:非均相体系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种性质和组成不同、不相溶的相在一定条件下共存,并且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有明显差异的体系。

其中最常见的体系就是双液系。

双液系是由两种液体组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不相溶,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但会相互溶解。

由于两种液体的密度、黏度等属性不一样,它们自然形成了两个润湿性不同的液相界面。

在烫杯中加入不同的溶液,可以制备出不同的双液系,并通过观察其形态、稳定性等方面研究其性质。

实验步骤:1. 将烧杯放在鼓涡器上,开启鼓涡器;2. 分别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溶液A和溶液B,并进行混合搅拌;3. 观察并记录双液系形态的变化,记录其稳定性等性质;实验结果:将溶液A和溶液B混合并搅拌后,可以观察到两种液体在烧杯中分层,形成了明显的双液系。

在搅拌过程中,双液系的形态会因为搅拌的速度、时间等因素而发生改变。

在停止搅拌后,双液系会逐渐恢复到其稳定状态。

通过向烧杯中加入大量的溶液A或溶液B,可以观察到双液系的基本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浓度发生改变,上下两相之间的界面位置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双液系的形态发生变化。

加入过量的溶液会导致如下四种情况:1. 溶液A 大量加入:双液界面下移,上层液相增大,双液界面面积减小。

1. 双液系是一种非均相体系,它由两种或多种性质不同、不相溶的液体共存形成的。

两种液体间界面形成一定的曲率,并且会导致曲率处的表面张力对双液体系产生影响。

2. 双液系的形态、稳定性等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液体的性质、稠度、浓度以及搅拌的速度、时间等。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2》实验报告课程:物理化学实验专业:环境科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实验日期:5月24日实验一、溶解焓的测定一、实验名称:溶解焓的测定。

二、目的要求:(1)学会用量热法测定盐类的积分溶解焓。

(2)掌握作图外推法求真实温差的方法。

三、基本原理:盐类的溶解通常包含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一是晶格的破坏,为吸热过程;二是离子的溶剂化,即离子的水合作用,为放热过程。

溶解焓则是这两个过程热效应的总和,因此,盐类的溶解过程最终是吸热还是放热,是由这两个热效应的相应大小所决定的。

影响溶解焓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溶质的性质以及用量等。

热平衡式:△sol H m=-[(m1C1+m2C2)+C]△TM/m2式中, sol H m 为盐在溶液温度及浓度下的积分溶解焓, J·mol , m1 , m2 分别为水和溶质的质量, M 为溶质的摩尔质量,kg·mol -1 ;C1 ,C 2 分别为溶剂水, kg; 溶质的比热容,J·kg -1;T 为溶解过程中的真实温差,K;C 为量热计的热容, J·K- 1 ,也称热量计常数.本实验通过测定已知积分溶解焓的标准物质 KCl 的 T ,标定出量热计热容 C 的值.四、实验主要仪器名称:NDRH-2S型溶解焓测定实验装置1套(包括数字式温度温差测量仪1台、300mL简单量热计1只、电磁搅拌器1台);250mL容量瓶1个;秒表1快;电子;蒸馏水天平1台;KCl;KNO3五、实验步骤:(1)量热计热容 C 的测定 ( 1 ) 将仪器打开 , 预热 . 准确称量 5.147g 研磨好的 KCl , 待用 .n KCl : n水 = 1: 200(2)在干净并干燥的量热计中准确放入 250mL 温室下的蒸馏水,然后将温度传感器的探头插入量热计的液体中.打开搅拌器开关,保持一定的搅拌速度,待温差变化基本稳定后,读取水的温度 T1 ,作为基温.(3)同时, 每隔30s就记录一次温差值,连续记录8 次后, 将称量好的 5.174g KCl 经漏斗全部迅速倒入量热计中,盖好.10s记录一次温度值,至温度基本稳定不变,再每隔 30s记录一次温度的数值,记录 8 次即可停止.(4)测出量热计中溶液的温度,记作 T2 .计算 T1 , T2 平均值,作为体系的温度.倒出溶液,取出搅拌子,用蒸馏水洗净量热计.KNO3 熔解热的测定:标准称量 3.513g KNO3 ,代替 KCl 重复上述操作.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KCl溶解过程中数据记录:KCl质量:5.1774g 平均温度18.295℃未加KCl之前:t=19.24℃由图可知: T=1.89℃:△sol Hm(KCl)=18933J/mol;C1=4200J/kg·℃C2=699000J/kg·℃;M(KCl)=0.0745kg/mol;m1=0.25kg;m2=0.0051774kg由△sol Hm=-[(m1C1+m2C2)+C]△TM/m2得:C=-4673.7898J/KKNO 3溶解过程中数据记录:KNO 3质量:3.510g 平均温度:18.735℃ 未加KNO 3之前:t=19.11℃加KNO 3后:由图可知: T=0.75℃;C=-1049.9943J/K;C1=4202J/kg ·℃C2=894900J/kg ·℃;M (KNO 3)=0.103kg/mol ;m1=0.25kg ;m2=0.0035112kg由△sol Hm=-[(m1C1+m2C2)+C]△TM/m2得:△sol Hm(KNO3)=23.45123kJ/mol七、实验问题讨论1.样品颗粒的大小和浓度,对溶解焓测定有什么影响?答:粒度太大不好溶解要受影响,溶解过程过长温差变化过小,就会产生误差;浓度太大也是影响到溶解速度的,时间太长温差数值变化过大,溶解焓的测定就不准了。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引言: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次物理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气体的状态方程,探究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一定条件下的适用性。

实验原理: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P为气体的压强,V为气体的体积,n为物质的物质量,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温度。

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和气体的体积来研究气体的压强变化,从而验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气密容器、压力计、温度计、气体源等;2. 将压力计插入气密容器内,并调整到适当的位置;3. 打开气体源,使气体进入气密容器,观察压力计的读数;4. 将容器放入恒温水槽中,控制温度,并记录压力计的读数;5. 根据压力计的读数和已知的温度、体积等数据,计算气体的压强。

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温度和体积情况,记录了气体的压强数据。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温度的控制:在实验中,我们遇到了温度难以精确控制的问题。

由于恒温水槽的温度变化较缓慢,导致实验结果可能受到一定的误差影响。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使用更精确的温度控制装置或者采用多种温度下的数据来绘制气体的压强-温度关系曲线。

2. 气密容器的泄漏:在实验过程中,气密容器可能存在泄漏现象,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更好的密封性能的气密容器,并检查容器是否存在漏气的情况。

3. 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关系:通过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温度和压强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根据理论知识可以得知,在恒温条件下,温度和压强成正比,即温度升高时,气体压强也会增加。

这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预期结果相符合。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一定条件下的适用性。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报告四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报告四

二组分完全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一.实验目的1.学习测定气—液平衡数据及绘制二元系统相图的方法,加深理解相律和相图等概念。

2.掌握正确测量纯液体和液体混合物沸点的方法。

3.熟悉阿贝折光仪的原理及操作,熟练掌握超级恒温槽的使用和液体折射率的测量。

4.了解运用物理化学性质确定混合物组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两种液态物质若能以任意比例混合,则称为二组分完全互溶液态混合物系统。

当纯液体或液态混合物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就会沸腾,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

在一定的外压下,纯液体的沸点有确定的值,通常说的液体沸点是指101.325Kpa下的沸点。

对于完全互溶的混合物系统,沸点不仅与外界压力有关,还与系统的组成有关。

在一定压力下,二组分完全互溶液态混合物系统的沸点与组成关系可分为三类:(1)液态混合物的沸点介于两纯组分沸点之间(2)液态混合物有沸点极大值(3)液态混合物有沸点极小值。

对于(1)类,在系统处于沸点时,气、液两相的组成不相同,可以通过精馏使系统的两个组分完全分离。

(2)、(3)类是由于实际系统与Raoult定律产生严重偏差导致。

相图中出现极值的那一点,称为恒沸点。

具有恒沸点组成的二组分混合物,在蒸馏时的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完全一样,整个蒸馏过程中沸点恒定不变,因此称为恒沸混合物。

对有恒沸点的混合物进行简单蒸馏,只能获得某一纯组分和恒沸混合物。

液态混合物组成的分析是相平衡实验的关键。

本实验采用折射率法。

采用制作工作曲线的内插法得到未知液态混合物的组成。

折射率是温度的函数,测定时必须严格控制温度。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仪器:沸点仪,阿贝折光仪,超级恒温槽,调压变压器。

试剂:环己烷(AR),无水乙醇(AR)。

四.实验步骤1.工作曲线的制定(实验室已完成)。

2.相图数据的测定。

(1)安装沸点仪检查带有温度计的软木塞是否塞紧及温度计的位置。

加热用的电热丝要靠近容器底部中心。

(2)测定沸点取样口中加入20~25ml乙醇,开冷却水,缓缓加热,沸腾液体喷在水银球上,蒸汽在冷凝管中凝聚,温度计读数稳定,记录温度计度数。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篇一:物理化学------各个实验实验报告参考1燃烧热的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萘和蔗糖的燃烧热的测定,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

了解氧弹式热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和相互关系。

3.学会应用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为恒容燃烧热(QV),恒压条件下测得燃烧热为恒压燃烧热(Qp)。

若把参加反应的气体和生成气体视为理想气体,则Qp?QV??nRT。

若测得Qp或QV中的任一个,就可根据此式乘出另一个。

化学反应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常用恒压热效应(Qp)表示。

在盛有定量水的容器中,放入装有一定量样品和样体的密闭氧弹,然后使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使水和仪器升温,若仪器中水量为W(g),仪器热容W?,燃烧前后温度为t0和tn,则m(g)物质燃烧热QV?(Cw?w’)t(n?t0。

若水的比热容)C=1。

摩尔质量为M的物质。

其摩尔燃烧热为QMV??m(W?W?)(tn?t0),热容W?可用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QV=26.434J?g?1)来标定。

将其放入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速度,求W?。

一般因每次水量相同,可作为一个定量来处理。

QMV?m(tn?t0) 三.实验步骤1热容W?的测定1)检查压片用的钢模,用电子天平称约0.8g苯甲酸,倒入模具,讲样品压片,除去样品表面碎屑,取一段棉线,在精密天平上分别称量样品和棉线的质量,并记录。

2)拧开氧弹盖,擦净内壁及电极接线柱,用万用表检查两电极是了解燃烧热的定义,水当量的含义。

压片要压实,注意不要混用压片机。

否通路,将称好的棉线绕加热丝两圈后放入坩埚底部,并将样品片压,在棉线上旋紧弹盖,并再次检查电极是否通路,将氧弹放在充氧架上,拉动扳手充氧。

充毕,再次检查电极。

3)将氧弹放入热量计内桶,称取适量水,倒入量热计内桶,水量以没氧弹盖为宜,接好电极,盖上盖子,打开搅拌开关,开始微机操作。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篇一:物理化学------各个实验实验报告参考1燃烧热的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萘和蔗糖的燃烧热的测定,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

了解氧弹式热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和相互关系。

3.学会应用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为恒容燃烧热(QV),恒压条件下测得燃烧热为恒压燃烧热(Qp)。

若把参加反应的气体和生成气体视为理想气体,则Qp?QV??nRT。

若测得Qp或QV中的任一个,就可根据此式乘出另一个。

化学反应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常用恒压热效应(Qp)表示。

在盛有定量水的容器中,放入装有一定量样品和样体的密闭氧弹,然后使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使水和仪器升温,若仪器中水量为W(g),仪器热容W?,燃烧前后温度为t0和tn,则m(g)物质燃烧热QV?(Cw?w’)t(n?t0。

若水的比热容)C =1。

摩尔质量为M的物质。

其摩尔燃烧热为QMV??m(W?W?)(tn?t0),热容W?可用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QV=26.434J?g?1)来标定。

将其放入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速度,求W?。

一般因每次水量相同,可作为一个定量来处理。

QMV?m(tn?t0) 三.实验步骤1热容W?的测定1)检查压片用的钢模,用电子天平称约0.8g苯甲酸,倒入模具,讲样品压片,除去样品表面碎屑,取一段棉线,在精密天平上分别称量样品和棉线的质量,并记录。

2)拧开氧弹盖,擦净内壁及电极接线柱,用万用表检查两电极是了解燃烧热的定义,水当量的含义。

压片要压实,注意不要混用压片机。

否通路,将称好的棉线绕加热丝两圈后放入坩埚底部,并将样品片压,在棉线上旋紧弹盖,并再次检查电极是否通路,将氧弹放在充氧架上,拉动扳手充氧。

充毕,再次检查电极。

3)将氧弹放入热量计内桶,称取适量水,倒入量热计内桶,水量以没氧弹盖为宜,接好电极,盖上盖子,打开搅拌开关,开始微机操作。

物化实验实验报告与数据分析

物化实验实验报告与数据分析

物化实验一 实验报告1. 摘要弹式量热计,由M.Berthelot [1][2]于1881年率先报导,时称伯塞洛特(Berthlot bomb )氧弹。

目的是测∆U 、∆H 等热力学性质。

绝热量热法,1905年由Richards 提出。

后由Daniels [3]等人的发展最终被采用。

初时通过电加热外筒维持绝热,并使用光电池自动完成控制外套温度跟踪反应温升进程,达到绝热的目的。

现代实验除了在此基础上发展绝热法外,进而用先进科技设计半自动、自动的夹套恒温式量热计,测定物质的燃烧热,配以微机处理打印结果。

利用雷诺图解法或奔特公式计算热量计热交换校正值∆T 。

使经典而古老的量热法焕发青春。

1mol 物质完全氧化时的反应热称为燃烧热,燃烧产物必须是稳定的终点产物CO 2(g )和H公式:(2.1.1)求水当量C J 及萘的燃烧热Q VQ J V -样 (2.1.2)第一次燃烧,以苯甲酸作为基准物,求水当量C J (热量计热容),单位为J ⋅K -1。

第二次燃烧,测被测物质萘的恒容燃烧热Q V ,利用(2.1.1)式再求算Q p 。

两次升温值都利用雷诺校正图求∆T 值。

或用奔特公式校正∆T :1关键词:燃烧热 氧弹式热量计 水当量 误差传递 2. 仪器与试剂氧弹热量计 1套 氧气钢瓶 1只 压片机 1台 容量瓶 2000mL 1个 万用表 1个 烧杯(1000mL 2000mL ) 各1只专用燃烧丝(中间绕几圈成电炉丝状) 10~15cmHR —15B 多功能控制箱 1台 可与微机连接并打印输出 苯甲酸(A ⋅R )1.0~1.2克 萘(A ⋅R )0.6~0.8克 均压成片状。

经典式: 贝克曼温度计现代式: 铂电阻+电桥代替贝克曼温度计 新式氧弹与压片机半自动: 热敏电阻探头,数显型或微机型外夹套恒温式。

全自动式:铂电阻传感,WZR -1微电脑精密快速自动热量计,自动数据处理。

半自动式:WHR —15A (B )数显型氧弹式(B 型可配微机)热量计主机部分:3. 预习与提问(1) 什么是燃烧热?其终极产物是什么?(2) 实验测仪器常数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水当量是什么含义?(3) 氧弹式热量计测燃烧热的简单原理?主要测量误差是什么?如何求Q p ? (4) 为什么说高精度的燃烧热数据较之生成热数据更显得必要? 4. 操作注意 准备工作:①检验多功能控制器数显读数是否稳定。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引言】:物理化学实验是物理化学学科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实验中我们将运用物理原理和化学知识,通过实验设备进行观察和测量,从而得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XXX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相关理论。

【实验目的】:探究XXX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相关理论。

【实验原理】:根据XXX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实验方案和理论推导:(这里可以按照实验方法和理论推导进行详细叙述,尽量准确简明地描述实验原理和相关公式)【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我们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 实验准备:(描述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准备,以及实验环境的调整)2. 实验操作:(详细描述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实验参数的设定和实验数据的记录)3. 实验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可以包括数据的统计、曲线的拟合等)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进行对比和讨论)【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中所获得的数据和数据处理结果,我们进行以下结果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使用图表或实验数据来支持分析过程)【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和讨论,可以对结论进行一定的展望或建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描述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展示实验者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和数据处理对于得出准确结果的重要性。

同时,我进一步了解了XXX现象和相关理论,并对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步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节,并加强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致谢】:在此,对参与本次实验的同学表示感谢,以及对指导教师的教诲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根据需要列出所引用的相关文献,不需要列出URL链接)【附录】:(可以附上实验数据记录表、仪器设备清单等相关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