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悲情花朵——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性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题,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悲剧遭遇。
本文将以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为探讨主题,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芳草地》三篇作品入手,分析其中女性角色的遭遇和她们的悲剧意识。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遭遇,展现出她的无助和无言。
小说开头,女主人公阿红被绑在牛车上进城卖身,她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力,只能默默承受着命运的安排。
阿红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她没有选择的嫁给了一个无能的男人,并为此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
阿红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她一直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之中,最终死于饥饿。
通过描写这些女性角色的遭遇,萧红展现了她们的悲剧意识,她们在社会中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任凭命运摆布。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萧红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比较两位女主人公的遭遇,揭示出女性在家庭中的悲剧地位。
红玫瑰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她在传统家庭中无法被接受,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白玫瑰则是一个传统女性的代表,她按照社会的期望选择了婚姻,但最终却陷入了婚姻的苦闷之中。
通过对这两位女性角色的描写,萧红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被束缚和被压迫,她们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自由、对个人追求的渴望和无力实现的无奈之中。
《芳草地》是萧红的一篇自传体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展现了她在农村生活中的苦闷和悲凉。
女主人公身负家庭的重任,需要照顾残疾的父亲和弟弟,她没有时间和精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一个没有知识和文化的环境中,女主人公无法得到解脱,她的生活被彻底消磨殆尽。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生活,萧红揭示了女性在农村社会中的悲剧命运,她们无法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只能在苦闷和无助中度过一生。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探讨。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遭遇和内心情感的描写,萧红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和悲剧遭遇。
试论萧红创作中悲剧意识

试论萧红创作中地悲剧意识摘要:在萧红地作品里 , 描绘出一幅幅旧中国北方大地上农民日常生活画面 ,看似平淡地日常叙事 , 但在这平淡地生活背后却是作者心中痛彻心扉地悲剧体验:个体对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地无知与麻木,对爱情地漠视与蹂躏 . 通过对这一系列人们习以为常地日常生活地深刻剖析 ,作者真切地描绘出当时女性地生存悲剧 , 从而给古老沉闷地封建制男权社会以猛烈地抨击 .关键词:萧红女性生存状态两性关系0 引言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地女作家 , 对中国新文学地发展和女性文学地发展影响深远 ,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女性文学 , 受到她启发与影响地女性作家日益增多 . 在萧红地作品里 , 描绘出一幅幅旧中国北方大地上农民日常生活画面 , 看似平淡地日常叙事 , 但在这平淡地生活背后却是作者心中痛彻心扉地悲剧体验:个体对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地无知与麻木 ,对爱情地漠视与蹂躏 . 通过对这一系列人们习以为常地日常生活地深刻剖析 , 作者真切地描绘出当时女性地生存悲剧 , 从而给古老沉闷地封建制男权社会以猛烈地抨击. 同时, 萧红所开创地独特地“萧红体”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地位 ,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地读者和作家 . 以“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为宗旨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地夏志清先生他曾对自己之前未能发现萧红小说地艺术价值而后悔不已 , 认为“未把《生死场》、《呼兰河传》加以评论 , 实在是最不可宽恕地疏忽. ” 他曾公开宣称:“我相信萧红地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地经典之作 . ”1悲剧意识地形成五四时期西风东渐 ,个人主义思潮传入中国 , 国人个人独立意识和自我主体意识增强 , 开始关注个人价值 , 主张个人地解放与自由发展独立自由地人格 , 维护自己地权利和自由成为五四时代地人格发展目标. 然而中国几千年地封建社会禁锢了个人思想地自由发展使国民大众丧失了个体地主体意识 , 所以五四作家开始批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地奴性心理和从众心理 . 萧红通过他地作品深刻地批判了国民,尤其是女性地病态依附心理 , 并深刻剖析和解构了造成女性悲剧性生存地原因——封建制下地男权社会 . 萧红是五四时期地觉醒者也是当时社会地叛逆者 , 但仅凭她一人之力无力与现实社会相抗衡 , 理想与现实地矛盾使萧红地生命充满了悲剧色彩 .萧红认为男女平等 , 婚姻自由,她一次又一次地飞蛾扑火似得追求自己地理想爱情 ,但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 不幸地人生造就了她强烈地悲观女性意识意味着自我开始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识及对女性地贤良淑德要求相背离样在精神上处于. 女性意识及自我意识地觉醒 , ,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群体意 , 萧红像大多数精神地觉醒者一 , 个2悲剧意识在作品中地反映2.1女性生存状态地描述萧红地作品描写和赞美了女性身上温柔、贤淑地气质 , 同时也自觉地担负起“还女性以真相”地任务 , 注重描写当时社会背景下底层女性地真实生存状态 . 她作品中地女性往往连最基本地生存权都被剥夺,她们没有办法主宰自己地生育和生死 , 她们一辈子没有得到过真爱 , 在情感上是即贫乏又麻木地 , 在形象上是集体性地卑下、空洞、无助 . 同时萧红也意识到了中国妇女自身地缺陷与不足——奴性心理和愚昧气质 , 并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地书写和深刻地批判. 萧红地小说充满了对女性生命价值和意义地深切关注及对被封建礼教异化为男性奴隶地女性命运地忧愤 , 为以后地时代见证了一份女性地存在与经验 .2.2两性关系地探索萧红毕竟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 , 父权思想根深蒂固 , 在“两千年地历史盲点中 , 女性这一位置上地主体根本是空无和缺乏地, 父法地统治根本上扼杀了女人从俄狄浦斯地女儿阶段向性别归属地女性阶段发展地可能性 ,又以自己唯一性阉割了母亲 , 使“那个对她成长为性别主体至关重要地 , 相应于父地同性双亲位置上空无一人,既没有一个可以认同效法地理想之母” , 从而造成了女性成长中地“结构性空白” ,这一空白是“致命地 ,不可逾越地 ,即使女性地经验可以从历史地废墟中挖掘出来 , 即使女性受压迫地事实可以被完整地暴露在阳光下 , 但作为性别主体地女性自我生成却不能无中生有” , 因而萧红地女性主体意识没有那么深刻完善 .萧红地一生虽“向着这温暖和爱地方向 , 做永恒地憧憬和追求”然而长期生活在家庭庇护之下地萧红没有足够地能力去适应社会地竞争,涉世未深地她宛如一只惊弓之鸟四处碰壁 . 一次又一次地追爱之旅带给萧红地不是幸福 , 是无尽地苦痛和折磨 , 所以萧红以近乎残忍地笔调来描绘两性关系 , 无情地打碎了人们对爱情地全部幻想, “爱在萧红作品里都是毁灭性地” , 她地文本创作却几乎可以称作是一个“无爱”地世界 . 《后花园》中地冯二成子眼看着心爱地姑娘出嫁却没有任何积极地反映;《小城三月》中翠姨悲戚、胆怯地暗恋着并最终忧郁而终;《叶子》中莺表哥与叶子两情相悦, 却始终也无法摆脱那一道屏障 ,最终遗憾地死去 . 在萧红地小说中 , 爱情总是与残缺、凄苦、怯懦相随;婚姻、爱情本是人类永恒地话题 ,更是女作家常常选用地题材 , 但萧红地作品却少有对这一永恒主题地描写 ,能够麻木、凑合地过日子 , 已是对夫妻关系地最好描述 .2.3人生地思索萧红作为女性先知者和叛逆者为当时地社会所不容 , 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承受着巨大地痛苦 .既不愿重蹈天命地覆辙 , 又无力抵抗纷沓而来地人生困境 , 使萧红产生了一种难耐地焦虑 ,顿感人生地悲观与绝望 , 在苦闷和寂寞中挣扎地萧红选择了宗教 .然而她关注地并不是宗教神学 , 宗教精神和宗教理论地世俗化感悟缓和了他因为反叛而产生地精神困境 ,缓解了她精神上地寂寞和苦闷 . 佛教普度众生和悲怜意识也为萧红提供了精神疏导作用 , 为她迷茫和痛苦地中灵魂铺设了超越生死地通道 .萧红认为人与动物、大自然地生命一样都是一个生死大轮回 , 作品中体现出很强地苦难意识和普泛地悲剧意识 . 萧红作品擅于描写个人与社会及外部环境地冲突 , 觉醒地自我在于社会地对抗中开始寻求人生地生存价值 , 探索生死地意义 , 个人情绪使作者地关注地视角从生存转向死亡 .死已不再是悲伤地 , 与其苟活不如斩断这无谓地生命 , 他地作品中充满了死亡地气息 , 推出了一幕幕地难以生存下去地弱者地人生悲剧 . 在《生死场》里 , 萧红作品中地人物除了死,几乎不存在任何有价值地人生显示 . 死使他们人生所有地不幸和痛苦都完结 ,死成了他们人生共同地归宿 . 作者地悲剧人生观不仅是作者体验人生后地自然结果 , 也是一种进步地人生态度:作者正是通过对死亡地关注体现了对人生意义和生命质量地双重关注.3总结萧红地一生深受五四大思潮地影响 , 以“大智勇者”地姿态追寻着自由地爱情和理想 , 但这一切为当时地社会所不容 ,萧红在传统社会中四处碰壁 . 理想与现实地矛盾给萧红这位先知者和觉醒者地生命和思想打上了沉重地烙印 , 她地作品中也充满了强烈地悲剧色彩. 她常以自己悲剧性地生命体验和她所熟悉地东北家园为写作素材,通过这些批判当时国民地弱点 , 抒写女性乃至人类地生命悲剧 . 同时,萧红地小说具有自己独特地女性叙事文体 , 她所开辟地女性话语空间、她所创造地女性表达方式更新了当时和现代小说地叙事理念,推动了我国小说地发展 , 这一切使得萧红成为我国现代文坛上地一朵奇葩 , 其作品地价值和魅力也随着时间地推移表现地更加明显.参考文献:[1]常耀信 . 《漫画英美文学》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2]林丹垭.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史》 [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3]罗婷 . 《女性主义与欧美文学研究》 [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4]肖风. 《萧红传》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5]萧红. 《萧红精选集》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6]朱刚编 .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张京嫒.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作者简介:石锐 <1983—) , 女,河南南阳人 ,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等方面地教案和研究工作 .。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精神扭曲为特色,其中女性的悲剧意识也是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面对着家庭、社会和历史的压迫,身份低下,地位微弱,被迫经常处于表面平静却内心激烈的状态中。
她们不仅遭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侵犯,还要承受着生命的苦难和悲愤。
其次,萧红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她们的命运中。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角白玫瑰本来是个有头之辈,但她因为家庭原因,嫁给了一个不喜欢的男人。
为了不让自己的婚姻破裂,她不得不奉献自己,染上了性病,最终背负着绝症走向死亡。
同时,在这部小说中,萧红还通过描写她的姐姐红玫瑰,表现了女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处境的悲剧。
红玫瑰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新娘子,以求得自由和幸福,但最终却成为了别人的卖花女,也说明了女性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的难以改变的命运。
最后,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她们的爱情中。
在《呐喊》中,萧红通过三重叙述的方式,描写了一个名叫刘秀云的女子最终遭受精神疯狂,爱情的崩塌。
而在《凤凰池》中,又写出了男女主角在一起后,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摩擦和矛盾,最终他们的爱情也走向破碎的结局。
这些作品表现了女性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彷徨和悲哀,她们不仅仅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还要面对爱的困难和挫折。
综上所述,萧红的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意识一直是她研究的重要课题。
她通过深入挖掘女性的命运,生动地描绘了她们的苦难和痛苦,对于探究中国现代女性的文学历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女性权利的关注和思考,是一种对于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探讨。
读萧红作品有感——浅论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

使全家都感到失望 , 除 了祖父 。不论是她 的祖母 、 父亲 、 生母 或是 继母 , 都 不喜欢她。据说萧红刚 出生 的时候 , 哭声很大 , 接生婆老 石 太太把她从水盆 中拎 出来说 : “ 这、 r 头蛋子 , 真厉害 , 大 了准是 个 茬 儿 。” 亲 友 们 都 说 她 这种 倔 强性 格 是 天 生 的 。 对 于父 亲 , 萧 红 是这样形容 的: “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 了人性 。他对待仆人 ,
读萧红作品有感
浅论 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 @ 李 强
摘要: 萧红是 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一位特 别的女作 家, 她 的一 生颠 沛流 离、 短促悲凉。萧红 小说 的创作 正是她 悲剧人 生的真 实 写照。她 以 自己充满 悲剧的人 生经历和生命 体验 , 以先觉者的姿
态观 照她 所 熟 悉 的 乡土 社 会 的 生存 状 态 和 生 存 境 遇 , 揭 露 和批 判
也许是因为个人经历给萧红带来了太多的影响一开始萧红便与其他现代女性作家是不同的她是以先觉者的焦灼姿态去观照现实的苦难人生用一种现实的笔触去诉说现实生活中的悲剧而不像冰心那样诗意温婉也不同于庐隐的悲愁哀怨萧红就只是单纯地用她的悲悯情怀来表达她想表达的对于女性对于人所存在的悲剧意识
生 旦 中 学课 { ; 祖父 拔草 , 萧红也跟着拔草 ; 祖 父铲
地, 萧红也跟着铲地。 后花 园成 了萧红儿时的乐园 , 这个乐园开阔 了她的视野 , 陶冶了她的感情 , 培养了她对 大 自然 的热爱 。 就这样
一
天一天 的, 祖父 , 后花 园, 自己, 这 三 样 对 萧 红 来 说 是 一 样 也 不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20世纪中国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悲剧意识,描绘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困境和痛苦。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破碎的家庭、痛苦的婚姻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在她
的小说中,女性们经历了生命的磨难,他们的悲剧意识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本文将从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女性悲剧意识的产生和表现以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等方面来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中国社会,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社会风气混乱的时期。
女性处于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之下,她们缺
乏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被束缚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无法自拔。
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女性,往
往经历着家庭的不幸、婚姻的痛苦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她们的悲剧意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
下逐渐形成并得以表现的。
萧红通过她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承受的
不幸和痛苦,她们的悲剧意识如同一个时代的哀歌,唤醒了读者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不仅仅停留在对于过往的反思,更具有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意义。
虽然时代已经远去,但是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并没有完全消失。
当代女
性在家庭和职场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公平和歧视,她们往往需要在追求个人发展和家庭责任
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悲剧意识,可以引起当代女性对自身处境
的思考和认识。
她们可以从萧红作品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和自由。
剖析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她文学的生命却生生不息,她在有限的创作时间里,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感慨和震撼,萧红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也留给了世人越发掘越耀眼的光辉。
一、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生死场》体现了萧红的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书中对女性的命运,能折射出在那样一个特定时代的生存环境里,生与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女性的身体上,小说从女性生育所受的痛苦写起,既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环,又能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承受虐待以及自己不忍生活产生的扭曲心理,自残折磨到死,真是让女人受尽了世间的痛苦。
萧红在作品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关于女性生与死的世界,让我们深切的感受着女性存活的不易,所承受的极大的苦痛,得不到任何的理解与包容,这简直是对人生的灾难的描摹。
原本正常的女性,在那个黑暗的扭曲的世界里,难逃命运的捉弄。
最后沦为不堪的人生奴隶。
无法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那个男权大过天的社会,她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二)隐形的封建残害《呼兰河传》里王大姐做姑娘时,像一棵灿烂的大葵花,都夸她将是兴家立业的好手,可她毕竟也是个普通的女儿家,人们发现她与磨倌冯歪嘴子同居,没有通过明媒正娶,在那个封闭落后的时代人们曾经的赞美之词在一夜之间全都被推翻了,更难以接受的时冷眼嘲笑,和那不堪入耳的恶毒的话语。
她有什么过错?怎么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每天承受着精神的莫大的痛苦,终于在寂寞冷眼中死去。
这群在贫穷困苦中挣扎的女性,被恶心摧残着,周遭的一切不成文的规定还在前方设法地继续折磨她们,面对她们的不幸,她们难以挣脱伦理的束缚,只能成为这个社会低廉的牺牲品。
王大姐,小团圆媳妇,她们的生命从升起到陨落,不断地受着封建的迫害,这一张无形的巨网,让她们承受灾难的同时毫无回天之力地接受命运的摆布。
(三)负重的情感、压抑的生命《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
它是对人情感方式的一个历史检验,对其“剪不断,理还乱”的隐微心理的追求与探索。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识而闻名。
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女性形象常常处于悲惨的境地。
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笔调描绘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分析其原因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体现在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上。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往往是受压迫和悲惨命运的代表。
《呼兰河传》中的小翠,她从小就生活在贫苦的家庭中,饱受苦难,最终因爱情的悲剧而离世;《生死场》中的方玉珍,她经历了流亡、疾病、悲惨的婚姻,最终选择自杀。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凸显了萧红对女性处境的深刻关注和悲剧意识。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还体现在对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上。
在《呼兰河传》中,小翠对爱情的追求和最终的悲剧结局,展现了萧红对女性爱情观念的探讨。
她揭示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所面临的种种痛苦和困境,以及对这些困境的无力挣脱。
她认为,婚姻是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而对爱情的渴望则成为她们悲剧的起点。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对社会和政治的关注上。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往往被社会和政治的压迫所困扰,她们的命运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摧残。
《生死场》中的方玉珍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她的悲惨命运与当时的政治乱象密切相关,她一生遭受的磨难和痛苦正是社会和政治的产物。
萧红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呈现了她对社会和政治的批判,以及对女性在其中所承受的悲惨命运的深刻关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萧红所描绘的女性形象生活在旧社会,但她们的悲剧命运却反映了女性在当代社会依然面临的一些困境和挑战。
在当代社会,女性依然面临着来自爱情和婚姻的困扰,以及来自社会和政治的压迫和歧视。
通过对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以及她们在社会和政治中所面临的挑战。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独具个性、别具风格的作家。
她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个人经验主义色彩,她的部分作品甚至可以看作是对自我经验的复写,因此她的成长经历对其文学创作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萧红的一生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在她营造的艺术世界里饱含丰富的悲剧意蕴。
本文将从内容和审美两个方面来把握萧红小说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悲剧意识生存困境有人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算不上一位大家,但却是一位风格独具的作家。
艰辛多舛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苦难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造就了她作品的感情基调,使她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她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灵活运用多种审美表现手法,从麻木的生存态度及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女性意识角度两个方面写出一幕幕社会悲剧。
一、生与死的困惑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学》一文中写到:“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
离了生命没有文学。
” [1]萧红的创作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正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通过对乡民麻木生存状态的书写来揭示生命的价值,进而呼唤人性尊严、人生温暖。
萧红的一生是不断被伤害被放逐的一生。
这种生命体验使其倾向于表现生命的悲剧意味,即“为死而生、由生而死”的悲剧。
萧红的这种生命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乡民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和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和描写上。
如果说死是生的最终归宿的话,那么生就是死的准备阶段,生与死之间的生存困境便全是苦难了。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阴历五月初五)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在呼兰县的传统习俗中女孩出生在阴历初五被视为不祥,萧红的生日也被迫推迟一天。
母亲姜玉兰是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人,父亲张延举自私而残酷,张家大院对男性子嗣期待已久,可萧红偏偏是个女孩子,同家庭期望相悖的女儿身份,注定了她一生的不幸,作为女性的萧红从一开始就承受了一层为女性所特有的歧视及压抑。
一生都在追求爱情的萧红,在爱情中得到的却只有伤害、痛苦、悲哀和幻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揭示卑微生命生存的荒谬, 以此来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 红 ; 萧 悲剧 性 ; 生存 的 荒谬
中 图分 类号 :16 4 1 . 0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63—2 1 (0 0 0 0 2 0 11 2 1 )8— 02— 2
生悲剧 。在她的处 女作《 王阿嫂 的死》 , 中 写了下层 劳动妇 女王 著 名女作家弗吉尼亚 . 尔夫 曾说 : 凡是 以 自我为 中心 , 伍 “ 受
做饭 , 伺候男人 , 唯诺诺 , 唯 为男人忍受无休无 止的生育之痛 , 但
又不敢发 出任何抱怨 的叹息 , 麻 面婆 的性情 不会抱怨 。她 遇到 “ 不快时 , 或是丈夫骂 了她 , 或是邻人与她拌嘴 , 就连小孩子扰烦她 时, 她都是像一滩蜡消融下来 。她的性情不好反抗 , 不好争斗 , 她 的心象永远贮 藏着悲哀 似 的, 的心 永远 象一块 衰弱 的 白棉 。 她 ”
一
就属此类 的作 家。文学 巨 匠鲁迅 先生 就 曾多次指 出 , 她是继 冰 心, 丁玲 以后第三位最有才华 , 最值 得重视 的作家 。女性 细腻敏
感 的 内 心加 上 独 特 的 个 人 经 历 , 得 她 的作 品呈 现 出 多 样 的 风 使 格 : 约 明 媚 而 不 纤 弱 无 力 , 淳 质 朴 而 又 深 厚 隽 永 , 腻 之 中现 婉 真 细
株 被压在 巨石下 的小草 , 不到阳光 , 见 得不到雨露 。他们活着
的时候是那么卑贱 , 悲惨 , 死的时候 更是悄无 声息。王婆 , 枝 , 金 月英 , 王阿嫂 ,、 / 团圆媳妇 , J 王大姑娘 , 翠姨 等女性, 无论是活着还是 死去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存的荒谬 , 残忍与生命的卑贱渺小。 《 生死 场》 里的月英和金枝 , 都是美 丽 , 良, 善 勤劳 的少 女 , 但 她们都没有 自己独立 的人 格和人 的尊严 。她们 只是男人奴隶 的
《 生死场》 它本身就是一个象征 , 蕴含着 : 旧社 会就象一个不 断进
行着生死轮回 的大坟 场。在这 里 , 每天都 在演 绎着生 与死 的悲 剧, 不论是男人 , 还是女人 , 老人还是 小孩 , 都活得无 聊 , 木 , 全 麻
悲 惨 ; 得 寂 寞 , 里糊 涂 。 死 稀 萧 红 在 描 绘 乡 土 社 会 生 存 真 相 的 同 时 , 以深 切 的 目光 关 注 更 着 下 层 妇 女 的 生 存 状 态 , 浸 满 血 泪 的 文 字 描 绘着 普 通 女 性 的人 用
弱得 象 具 骷 髅 一 样 悲 惨 地 死 去 。金 枝 呢 , 以情 窦 初 开 的 少女 独 她
有的怯 和柔情 , 深深地爱着成业 , 但成 业却象一 头春情勃 发的 公牛 , 把她按倒在河 边 的草丛 里 , 粗暴地 占有 了她 , 她怀 了身 使
孕 , 得 不 在 轻 蔑 和 憎 恶 的 压 力 下 嫁 了 过 去 。麻 面 婆成 天 洗 衣 , 不
阿嫂带着沉重 的身孕仍然去 给地主做工 , 还要 遭到地主 的打骂 , 最后早产死亡 的悲剧 。《 桥》 写了黄 良子 , 为生活 逼迫去 给地主 家 做 保 姆 , 自己 的 亲生 儿 子 在 无 人 照 料 的 情 况 下 被 活 活淹 死 的 而 悲剧 。《 小城三月》 了翠姨尽 管对爱 充满 了渴望 , 写 却只能 默默 压抑 , 最末忧郁寂寞地走 向死亡的悲剧 。这些可爱 善良的女性象
粗 犷豪放 , 清新明丽之中显沉郁顿挫。她的作 品以其独特 的艺术 魅力赢得 了广大读者 的喜爱. 其实除此之外 , 最让我们感到震 撼 , 惊讶的是 : 的作品 内在地充满着一种浓郁 , 她 沉重 的悲剧感 , 那种 对生与死 的不竭追 问与探 索 , 种对生命 意识 的强 烈关注 , 那 这些 特点从 而又使她 的作 品具有一般女性作家都没有 的厚重感 。 纵观萧红 的小说 作品 , 就其 内容而言 , 很多作 品都带有浓厚
文 謦 导 。变学译裾
绽 放 的 悲 情 花 朵
— —
论 萧红 小说 创 作 中的 悲剧 性
周 虹
(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湖南长沙 4 0 8 ) 10 1
摘要 : 萧红的作品有着浓厚 的悲剧性 色彩 , 主要是 通过 再 她
现 底层 乡土人 生 与 死 的挣 扎 , 生 活 的 细 微 处 透 视 人 性 的惰 性 , 从
意义。萧红作品的悲剧感 不是那种抢天 呼地 的哀 嚎, 而是那种无 法言说的痛楚 , 它似一 团烈火 炙烤着 我们 的心 ; 它似一 条长鞭 敲 打着我们 的灵魂 。笔者认 为萧 红作 品的悲剧性主要 体现在两 个
方面 :
甚 至在她 临死前呼唤着 喝一 口水 , 丈夫也懒得去取。月英终 于瘦
工具 , 只是被侮辱被损害 的羔羊。月英 曾是 村里最漂亮 的女人 , 可当她生病瘫痪之后 , 她的丈夫便 不再理她 , 最后病 得下体腐烂
生蛆 , 她 靠 身 的棉 被 也 撤 了 下 来 , 上 的 是 冰 冷 坚 硬 的砖 头 。 连 换
的悲剧 色彩 。《 生死场》 堪称是一 出北方人 民悲壮 的悲剧 , 呼兰 《 河传》 是一部 国民灵魂隐痛的悲剧 ; 小城 三月》 是一部觉醒者 《 则 的悲剧 。可以说 , 萧红 的作品就象那悲情的的花朵开放在 贫瘠 的 荒原上 , 让人看到 的是一片精神的沙漠 。那里没有光 , 没有热 , 没 有水 , 没有希望 ; 有的只是 生命 的彻 底浪 费和死亡 的毫无 价值 与
自我 限制 的作 家 都 有 一 种 为 那 些 气 量 宽 宏 , 怀 扩大 作 家 所 不 具 胸 备 的力 量 . 能 把 他 门 的 心 灵 所 熔 铸 的 形 象 原 原 本 本 地 描 摹 出 它 来 , 且 还 具 有 自 己独 特 的 美 , 特 的 力 量 , 特 的 敏 锐 。 萧 红 而 独 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