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附汤

合集下载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提要:最近很多人在网上及各种讲座看到黄芪保健养生是极上品,咨询有哪些禁忌症及配伍?黄芪虽然说是补养上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那么,黄芪在应用和搭配时又有什么样的禁忌呢?下面介绍:一、服用禁忌: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

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但是,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用药的时候也要注意合理搭配。

黄芪也是有配伍禁忌的,因为中药的传统是以养为主,既然要养,不要养出病来,同时一种药是养不出来的,而且还需要其他辅助配伍的支持,2、从身体疾病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3、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

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

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4、黄芪是一味好药,作用强大且独特,一般临床使用数10至30克后患者的脉象马上就会有反应,精神和体力会有改善,正确合理地使用则收效明显。

但必须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同样强大。

黄芪性温而药力向上升(补气升阳),如果在春夏两季气候温暖,湿热之气盛,使用黄芪容易导致以热助热,特别不利于黄芪药力的充分展开;更重要的是,使用黄芪在中医临床上容易补火上火(性温补气)助邪(疾病或一些致病因素),一旦缺乏准确全面的辨证水平和控制其副作用的技术,那补药入口就可能会变成毒药,危害很大,就会养出病来。

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

宋代名方:芪附汤,共2味药,一个补气,一个温阳,可治低血压病

宋代名方:芪附汤,共2味药,一个补气,一个温阳,可治低血压病

宋代名方:芪附汤,共2味药,一个补气,一个温阳,可治低血压病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低血压的事。

临床上,低血压其实比高血压更容易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难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黄帝内经》曰:“心主身之血脉。

”在生活中,要把一楼的水抽到十楼去,用小功率的抽水泵是不行的,得功率够大才能把水泵抽上去。

同样人体血脉能鼓动起来,靠的是心脏,心脏就是一个泵。

心脏吃饱饭就功率大,气血就一下子灌溉到周身百骸去。

心脏劳损后,功率减小,射血无力,脉管就瘪、下陷,血压就偏低,人就容易头晕,记忆力减退。

高血压是内脏不调在血脉上的反映,低血压也是同样的道理。

看到这里,朋友们就应该明白了,调理低血压,就是补养好气血,调养好心脏。

那么低血压人群怎么样才能补好气血,调养心脏?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宋代的经典方剂:芪附汤,源自北宋《魏氏家藏》的古方。

组成:炮附子、蜜炙黄芪。

加入姜十片,加水适量,水煎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心律失常、低血压病,汗出异常、水肿、胃脘痛等属气虚阳弱者。

怎么回事呢?在我们中医上,人的身体被称为阴,太阳之光穿透大气,注入人体,激发人体活力,阴阳调和。

人体五脏,肺最先接受阳气的注入,主气,气之宣降要靠脾运化水谷相帮。

黄芪,甘而微温,补肺气又补脾气,气行血行。

但凡中焦不振,脾胃虚弱,清气不升,气虚发热,以及气虚失血,气虚血滞伤津,均适用。

又脾胃气虚,肺气先绝,脾胃和缓,则肺气旺而肌表坚固紧实,故能益卫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证。

脾主肌肉,黄芪补脾益气,令气血充足,能托疮生肌,故为治气血不足之疮痈内陷,脓成不溃,溃后不敛圣药。

脾得甘补则健运,肺得温化而肃降,脾肺气旺,水湿得化,自无内蓄外泛之患,故又为气虚水肿,小便不利常用药。

肺所主之气,一直下降于肾,就像人回到了家。

作为一家之主,肾阳可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为全身诸阳之本。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

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学教育网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当归,如四物汤;白芍—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生地,如炙甘草汤。

中药巧治漏肩风(肩周炎)

中药巧治漏肩风(肩周炎)

中药巧治漏肩风(肩周炎)绍奇谈医: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围,但古代文献亦有在痹证之外,另立“肩背痛”、“臂痛”名目者。

民间称之为“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

一般对肩周炎多按痹证治疗,效果欠佳。

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数肩周炎患者以虚为本,风寒湿痰瘀为标,如果仅仅祛风散寒逐湿化痰行瘀,则本末倒置。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学中医的人何人不知?但每每将此二语草草读过。

古往今来,唯清人叶天士能于此会意,提出“阳明络虚”的观点,如《临证指南医案·肩臂背痛》:邹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

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

俞妪高年阳明气乏,肩胛痛,难屈伸,法当理卫阳通补。

我在叶氏启发下,进一步考虑到肩周炎的病变,在骨、筋和肌肉,而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

人至中年以后,脏气渐亏,气血不足,尤为突出的是阳虚而失温煦,筋骨肌肉皆失温养,营卫空疏,风寒湿邪乃得乘虚而入,病久,留连不去,则更变生痰浊、瘀血,以至有形之邪,阻于经隧,故肩周疼痛不已,上举、外展、内旋、外旋受限。

这样,我治疗中老年肩周炎,便确定了以通补为法,以健脾益气、补肾、养肝为主体,佐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痰、通经络、调营卫。

常用药如黄芪、白术、淫羊藿、山萸肉、赤白芍、桂枝、附子、姜黄、海桐皮、羌活、当归、防风、鹿角片(或鹿角胶)、甘草、生姜、大枣。

这里面包含了益气温阳固表的芪附汤(黄芪、附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两补气血的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宣痹止痛的舒筋汤(赤芍、海桐皮、片姜黄、羌活、当归、白术、炙甘草)和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几张方子。

体丰,多湿多痰,苔厚腻者,去山萸肉、黄芪,加苍术(燥湿健脾)、炮南星(善去经络之痰)、炒白芥子(善去皮里膜外之痰);用力不当或外伤后而致瘀血阻络,痛剧而痛点固定者加红花、威灵仙、川芎、乳香、没药(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即活络效灵丹);寒盛,畏寒,患处冷感,每于睡觉时肩露于被子外即痛剧,舌淡脉沉者加制川乌、细辛、生姜温经通阳。

附子论——精选推荐

附子论——精选推荐

附⼦论附⼦论附⼦被历代医家视为补⽕要药,明?张景岳将附⼦与⼈参、熟地、⼤黄列为"药中四维"。

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为⽴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

⽕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为百药之长",⼀语道尽附⼦重要性。

但附⼦⼤热,药性峻烈,⽽且有毒,应⽤起来不⽆顾忌,本⽂拟对附⼦的应⽤作⼀探讨。

⼀、应⽤指征:仲景为善⽤附⼦第⼀⼈,《伤寒论》中⽤附⼦者有20⽅,37条;《⾦匮要略》中⽤附⼦有11⽅,16条。

其⽤附⼦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神两点,此为附⼦应⽤纲领,后世演绎出的⼀切⽤药指征概未离此。

此外,仲景还强调了"⼩便⾊⽩"亦是少阴病特点,《伤寒论》:"若⼩便⾊⽩者,少阴病形悉具。

"吴⼜可释⽈:"凡阳证似阴,外寒⽽内必热,故⼩便⾎⾚;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便清⽩,但以⼩便⾚⽩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

"南京中医学院黄煌先⽣长期研究《伤寒论》,总结出"附⼦证"和"附⼦脉",颇感切当:1.精神萎靡,嗜卧欲寐。

2.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膝以下清冷。

3.附⼦脉--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沉伏(重按⾄⾻⽅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或脉突然浮⼤⽽空软⽆⼒。

笔者以"微"(脉微细) 、"萎"(精神萎靡)、"畏"(畏寒)三字概括之。

当代伤寒名家陈慎吾(1897⼀1972)先⽣认为,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

临床实际并⾮如此简单,绝⾮都是单纯的"阴象""阴⾊",⽽可能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真假难辨。

这就需要鉴别真假寒热,阴证阳证,此乃应⽤附⼦的看门功夫, "⽕神派⾸领"郑钦安所谓"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语道尽其义。

hz

hz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 盗汗者,此劳 盗汗 气也。”“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 盗汗 也。” 《丹溪心法》“自汗 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 自汗 盗汗属血虚、气虚。” 痰”,“盗汗 盗汗 《景岳全书》“自汗、盗汗 自汗、 自汗 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 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医林改错》对血瘀导致自汗、盗汗 自汗、 自汗 盗汗的治疗作了 补充。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3.脱汗
主症: 主症:多在病情危重之时,出现大汗淋漓,汗 出如油。 兼症: 兼症: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 舌脉: 舌脉:舌萎少津;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 治法: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 方药:参附汤加味。可加生黄芪益气止汗。病 情危急,亦可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等急救之品。若在热病中所见,尚可加麦冬、五 味子敛阴止汗。汗多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麻 黄根等敛汗之品。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自汗 (2)肺气虚弱
主症: 主症:汗出恶风,动则益甚。 兼症: 兼症 : 久病体虚,平时不耐风寒,易于感冒, 体倦乏力。 舌脉: 舌脉: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 方药 : 玉屏风散。汗多加麻黄根、浮小麦、五 味子、煅牡蛎以止汗敛阴。病久脾胃虚弱合用四 君子汤培土生金。兼中气虚者加补中益气汤补中 益气。
一、概述
(三)西医学范畴 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 年期综合征、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 脱、休克及肝病、黄疸等某些传染病以汗出 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位
汗证的病位在卫表肌腠 卫表肌腠,其发生与 卫表肌腠 肺、心、肾密切相关。
三、病性

心阳虚的偏方

心阳虚的偏方

心阳虚的偏方心阳虚在中医上也叫心阳不振,是心气虚的一种重症表现,除了会出现心气虚的症状以外还会有大出汗,四肢畏冷,严重的心悸,甚至还会出现昏迷不醒,会引起心力衰竭和休克的现象,这是很严重的,出现了心阳虚一定要及时的去治疗,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很不错的,特别是治疗心阳虚的偏方。

★心阳虚的偏方一内服方药1.基本方药:(1)参附龙牡汤加味:炙党参20克(或红参10克)、附片10克、炙黄芪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山萸肉15克、肉桂6克。

本方适用于心阳暴脱偏于亡阳者。

(2)芪附汤加味:炙黄芪15克、熟附片10克、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山萸肉10克。

本方适用于心阳暴脱偏于亡阴者。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每日3次。

2.加减变化:喘急不能卧者可于基本方中加黑锡丹10克、蛤蚧粉6克,以益元补肾,摄纳肾气。

若见阴伤,症见舌质偏红,脉细数无力加玉竹15克、天冬10克、太子参30克以养阴生津。

若兼见胸部闷窒者,宜加沉香10克、檀香10克理气舒胸。

若兼见痰浊阻滞,胸满闷痛、舌苔腻浊加陈皮10克、枳壳10克、胆星10克、佛手12克以理气化湿,疏畅气机。

若兼见心胸疼痛剧烈者加丹参15克、藏红花6克、郁金12克、三七6克或用冠心苏台丸1粒等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若兼见心气贯脉不匀,脉见结代者可在基本方(1)中重用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麦冬10克、苦参10克等。

心阳虚的偏方二外敷药物:亦可生姜、桂枝、樟脑、冰片、松节油、木瓜、阿魏、羌活、当归、没药等制成狗皮膏,贴于心绞痛的疼痛敏感区,每2天换一次,停药一天,连贴2~3次为一疗程。

★心阳虚的偏方三饮食疗法:1.心阳暴脱证是继发在心阳虚基础上,因此,饮食的调理是重要的辅助治疗。

此证患者,应进食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

忌辛辣、慎油腻及难于消化的食物。

2.食疗方:(1)用黄芪30克、鹿茸3克,取3~5斤重鸭一只,剖去内脏洗净,文火炖烂。

二丁三草汤治疗泌尿系感染疗效观察

二丁三草汤治疗泌尿系感染疗效观察
于对照组 。 【 键 词 】泌 尿 系 感 染 ; 中医 疗 法 关
【 中图分类号 】R 4 23 【 文献标识码】A 【 章 编 号 】1 0 — 5 7 ( 0 0 1— 8— 文 0781 21) 4121
近几年来 ,笔者用 自拟 “ 附汤 ”治疗顽 固性 口腔溃疡 芪 2 例 ,收 到 较 好 效 果 ,现 小 结 如 下 。 4 1 临 床 资 料 本 组 2 例 均 经 西 医 诊 断为 口腔 粘 膜 溃 疡 ,并 经 中西 药 治 4 疗欠佳或 反复发作者 。男性1 例,女性8 。年龄2 一 3 岁4 6 例 O O 例 ,3 —4 岁8 ,4 —5 岁 1例 ,5 —6 岁 1 。病程 1 5 1 0 例 1 O O 1 O 例 — 年 1 例 ,6 1年8 ,l— 1年 6 。有烟酒嗜好者 1 例 , O — O 例 1 2 例 6 辛辣嗜好者2例 。 0 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为 口颊粘膜 、软腭 、舌面及舌根等 部位均有大 小不等的溃疡 ,用棉拭子擦未见假膜 、出血 ,色 灰 白 ,有 轻 度 灼 痛 感 。 2 治 疗 方 法 2 例 均 内服 “ 附汤 ”治疗 ,其组成 为黄 芪3 g 4 芪 0 ,制 附 片lg ( O 先煎3 分钟 ),白术 lg O O ,薏苡仁2 g 0 ,土茯苓 3g 0, 甘 草1 g 0 。舌苔黄 腻者去制 附片 、白术 ,加黄柏 、苍术 ;舌
【 摘 要 】 目的:观察山西名老 中医靳文清 自拟 的二丁三草 汤 治 疗 泌 尿 系 感 染 的 疗 效 。方 法 :选 取 泌尿 系 感 染 病 例 6 例 随机 分 为 2 治疗 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口服二丁三 草汤和氧 氟沙星O 2 次 ,日2 ./ 次, 照组 口服氧 氟沙星0 2 次 , 次 治疗 。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 对 . / 日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芪附汤
芪附汤(赤水玄珠)
黄茂附子
芪附汤《赤水玄珠》
[组成] 黄芪去芦,蜜炙(30克)大附子炮,去皮脐( 10克)各等分
[用法] 每服四钱,姜十片,水一盅,煎八分,食前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剂量按比例酌情而定)。

[功用] 温阳固表。

[主治] 阳虚自汗证。

自汗不止,畏寒肢冷,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组成:黄芪30克,制附片(先煎30分钟)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10克,土茯苓30克,甘草10克。

简介:
【辨证】阳气虚弱,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解毒祛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4次,治疗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临床应用】可用于顽固性口腔溃疡。

类别:其它
出处:《中医杂志》
[案例]
风疹
谢某,男.30岁,农民。

自诉于5年前患皮肤病,每逢寒风细雨及下水干活,常发皮疹,奇痒难忍。

前医多以消风散与四物消风饮化裁为治,均未获效。

余观疹块,大小不一,其色淡白,遍布全身,抓后微有血痕。

按其脉虚而稍浮,观其舌淡苔薄白,口不渴,略畏寒,二便如常。

综合上述情况,断为气虚表弱,腠理稀疏。

卫阳不固,风邪乘虚侵入所致。

治以实表固卫,扶正御邪。

处方:北芪60克附子15克(久煎)防风15克。

10帖,空腹日服1帖。

第二次来诊,自诉疹块消失,痒亦缓解。

效不更方,继服10帖,病告痊愈。

随访4年来复发。

[陈赞恒.1983.加味芪附汤治疗风疹瘙痒.上海中医药杂志,(7):34]
〔按〕风疹而逢寒风细雨则发,疹色淡白,畏寒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显然是卫,阳虚弱,肌表不固,风邪入侵,郁于肌肤腠理所致。

既非风热湿毒,亦非血虚血燥,用消风散、四物消风饮是以宜其不效,当温阳固表,祛风散邪。

芪附汤温阳益气固表,使阳气旺则既能祛邪外出,更能防风邪复入。

妙在加入一味防风,以为祛邪之主,使风邪去则疹消痒止。

来源/view/1191235.htm
菜系及功能:哮喘食谱芪附汤组成:生黄芪30克,熟附子10克(先煎),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红枣10克,炙甘草10克,路路通30克,防风15克。

功用:温阳护卫。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证属卫阳不足为主者。

症见喉问痰鸣,呼吸喘急,以夜间发作为主,伴畏寒背冷,鼻头青冷,咳痰清稀,反复感冒,或鼻流清涕,喷嚏多,舌质暗,苔白润,脉细弦滑。

注意事项:痰热为主,症见气粗息涌,痰黄稠,咳出不利,汗出,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不宜用本方。

本方附子为有毒之品,宜先煎。

方源:赵凤达,洪广祥.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的经验.来源
/2010/1208/17312.html 芪附汤治疗
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作者:张向春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芪附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用自拟芪附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24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6例,占66.6%,好转8例,占33.4%。

临床服用本方未见有任何副作用发生。

结论:自拟“芪附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确行有效。

【关键词】芪附汤;顽固性口腔溃疡【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182-1
近几年来,笔者用自拟“芪附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收到较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24例均
经西医诊断为口腔粘膜溃疡,并经中西药治疗欠佳或反复发作者。

男性16例,女性8例。

年龄20—30岁4例,31—40岁8例,41—50岁10例,51—60岁1例。

病程1—5年10例,6—10年8例,11—12年6例。

有烟酒嗜好者16例,辛辣嗜好者20例。

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口颊粘膜、软腭、舌面及舌根等部位均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用棉拭子擦未见假膜、出血,色灰白,有轻度灼痛感。

2治疗方法24例均内服“芪附汤”治疗,其组成为黄芪30g,制附片10g(先煎30分钟),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

舌苔黄腻者去制附片、白术,加黄柏、苍术;舌质红、苔少者去制附片、白术,加生地、麦冬。

每日一剂,日服2—4次。

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3临床结果临床疗效分治愈、好转、无效三项。

(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追访一年未再复发;(2)好转: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或部分消失;(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按以上标准判定效,本组24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6例,占66.6%,好转8例,占33.4%。

治愈者服药10剂4例,服药20剂10例,服药30剂的2例。

好转8例,服药5—15剂后未坚持治疗。

临床服用本方未见有任何副作用发生。

4典型病例例一:李某,男,49岁,工人。

素有烟酒嗜好史,1998年患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8年,经服中西药效果不显,于2006年9月25日来诊。

口颊粘膜、软腭及舌面有黄豆大小溃疡8处,色灰白,灼痛,纳呆食少,大便溏
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给予“芪附汤”内服治疗。

处方:
黄芪30g,制附片(先煎)10g,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

服10剂感疼痛减轻,溃疡缩小,继服10剂获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

例二:陈某,女,28岁,小学教师,2007年10月27日诊。

主诉:5年前患感冒发热,致口腔糜烂,经用搞
菌素、维生素B12等药治疗好转,半年后复发且加重。

检查
见口颊粘膜、舌下及口唇内均布有小如绿豆,大如黄豆的溃疡面12处。

面部少华,纳少脘闷,口淡,舌制裁偏淡,苔薄白,脉细。

给予“芪附汤”内服治疗。

处方:黄芪30g,制附片(先煎)10g,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

服5剂后口腔溃
疡面缩小,继服10剂溃疡全部愈合,观察1年未见复发。

5讨论与体会顽固性口腔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疮”的范畴,其主证是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迁延日久。

《景岳全书》指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寿世保元》中也有“口
疮白,脾脏冷”的记载。

至于其治疗,沈金鳌指出:“凡口疮者,皆病之标也,治者当求其本焉。

”本病多由过食辛辣,脾胃积火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起,从本组证候分析,由于病情迁延日久,致阳气虚弱,脾失健运。

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制附片温脾
散寒祛湿,薏苡仁健脾渗湿,土茯苓清热解毒祛湿,再配甘草清热泻火以治肿痈疮疡。

全方具有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解毒祛
湿之功。

在治疗过程中忌食烟酒及辛辣食物,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来源
/Template/default/DownLoad.aspx?TitleI D=zgmx201007179 主治卫阳不固,汗出不止而欲脱者。

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及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缺血性脑中风。

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增强免疫功能,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1.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芪附注射液对诱发大鼠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和对抗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用附子和黄芪。

附子对代表心肌缺血的ECG的ST段降低的对抗作用仅维持5分钟,而芪附注射液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可持续15分钟。

此外,给芪附注射液后,动物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也较单用附子为强。

芪附注射液给结扎冠脉的狗静注,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平均动脉压下降,ST抬高段显著下降,增加心搏指数,减轻结扎冠脉后室壁变薄的程度,保护缺血心肌,缩小心肌损伤范围。

2.抗炎、增强免疫功能:黄芪有增强免疫、利尿、强壮、镇静等作用。

附子尚有抗炎、增强免疫、镇痛等作用。

本文来自: 医学生网() 详细出处参考:
/yao/fangji/201002/38756.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