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语境及其未来动势透析
试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与特点

那 么 ,拉克劳和墨菲 的后 马克 思主 义是 如何在 历史
中发 生的呢?换言之 ,它 在马 克思 主义 理论 发展 和运 动 史 中 占有 什么样的地 位?后 马克思 主义 是否 是马 克思 主 义谱 系和传统 内部 的批 判性 发展 ,只有 在梳 理清楚 它 与 历 史上的马克思主义 流派 的关 系之后 ,才能 明 了它 的基
一
面是作 为理论 传统 的承继 ,另 一方 面是作 为社 会运 动 的
前进 。从历史 的实际情 况来 看 ,作 为理论 的马克思 主义 与作为 国际社会 主义运 动 的 马克 思主 义 总是 相 互影 响 ,
、
“ 马克 思主 义 ” 的 历史 发 生学 后
交织在一起 的。l 9世纪 中叶 ,自由竞 争 的资本 主义在英
菲合 写的 《 领导权与社会 主义策 略》 一 书的 出版标 志着
后马克 思 主 义浮 出水 面 。具 体 来 讲 ,拉 克 劳 和 墨 菲 的 “ 后马克思主义 ”是在 18 9 0年 代西 方马 克思主 义衰 落之 后 崛起 的 、以后现代哲学 、后现 代性 批判为哲学 基础 的 、 试 图把社 会主义计划 与批判 资本 主义社 会重 新连 接起 来 的秉 承马克思主义传统 的左 翼理论话语 。
展 的 历 史语 境 和 继承 “ 正 主 义 ” 的 基 本 特 点 。 修
[ 关键词 ]拉 克劳 ;墨菲 ;后马 克思主义 ;修 正主义 [ 中图分 类号] B 8 .t 0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3 4 (0 0 4- 15- 5 00— 5 1 2 1 )0 0 0 0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

价值 取 向 , 使它 不 同于存在 主义 、 实用 主义 、 构主 义等 思想 流派 , 结 它 没有 思想 领袖 , 有统 一 主张 , 没 没有 同意脉 络 , 以至今 尚未形 所
成 统一 的流派或范 式。从 理论上 , 我们很 难以给 它下准确 的概念 或
定 义。
福柯、 利奥 塔德 、 鲍德 里 亚有着 类 似 的经历 , 们 曾经信 仰 马 他 克思 主义 , 宣称 要 比马克思 主义更 激进 , 并 更具 有革命 性 。福柯认
主义现代性批判 中有 着相通之处。 文主要从正面去 分析 两者的相遇 , 本 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主 义不可超越 的视界 , 同时马克思主义 在后现代语境 中不断发展 , 不断获得更赋时代性 的意义。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解构 ; 现代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 : 1 B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 5 ( 0 0 0 - 0 4 0 1 7 — 6 3 2 1 )7 0 3 — 2
产 生于 1 9世纪 中叶 的马克 思主 义与源 于 2 0世纪 中 叶的后 现 代主义 , 两者 相差一 个多 世纪 , 用詹姆 逊 的话 说 : ‘ “ 马克 思 主义 ’ 已 被理解 为列 宁 和苏 维埃 革命 时期 泛 黄 的老 照片 , ‘ 现代 主义 ’ 而 后 则产生 的是最豪 华 的大 酒店 的想 象” _ 这两 者似乎 沾不到边 , 它 。】 但
们却在 当代“ 遇” 还擦 出 了火 花 。马克思 哲学属 于现代 唯物主 相 了, 义 ,但 它对 现代资 本主义 社会 的批判 以及 对后 工业社 会某 些特 征 的准 确预测 ,使得 以对 现代性 批判 为己任 的后 现代 主义无 法忽 略 和漠视 。对 于后现代 主义说 , 马克思 主义是从 现代走 向后现代 的桥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西方语境与中国解读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西方语境与中国解读“Why Marx Was Right”(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是英国当代知名学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新近出版的专著所使用的一个带有论战性意味的标题。
众所周知,马克思(包括恩格斯)自19世纪中后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真知灼见足以使‘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一个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的标签”。
[1]而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后,马克思主义在现、当代中国的传播和确立,也一直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原则。
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兴起以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在西方后现代社会和当代中国,一再发出否定或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杂音。
正因此,特里?伊格尔顿对于“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理论申辩,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西方和中国社会引人注目的一个焦点话题。
一、特里?伊格尔顿申辩“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西方语境:后现代的合法性危机及意识形态问题关于《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写作缘起,特里?伊格尔顿坦诚其对“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申辩,主要是对于近20年来西方后现代社会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回应:“有一种盛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已经可以安息了――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样的观点更显得格格不入,滑稽可笑。
马克思主义曾经是所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理论最丰富、政治上最坚定的,但如今,人们似乎觉得可以把它作为久远的历史抛在脑后了。
……(另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期苏联的解体推动了这种‘觉醒’,当代最成功的激进思潮――革命民族主义――此时已成强弩之末。
后现代主义对所谓‘宏大叙事’不屑一顾”,并满怀豪情地宣称‘历史的终结’”。
[2]在这里,特里?伊格尔顿一语道破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论题所对应的西方当代社会语境中的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合法性问题,其二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回归文本、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面向时代和实践。
在三种路径中,回到文本是前提,借鉴西方是参照,面向实践是根本。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亚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超越路径依赖,实现不同研究路径的互补,使三种路径之间既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而并行发展,又相互借鉴和补充。
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主渠道,为此,特别需要确立研究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超越意识。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前所未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代和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为其创新提供了新的问题和新鲜经验。
二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格局确立,开启了文本解读和阐发的研究路向。
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译介,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视角。
如何理解及实现三种路径的统一,关系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前景。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路径之一,是回归文本。
对文本的学术化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依据。
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总是强调唯一性,定于一尊,不允许有其他的解释。
从实现意识形态功能来说,这一做法不无理由,但同时也造成了相关研究中的单一性甚至僵化,似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有一种形态,其他的皆为谬误甚至异端邪说。
事实上,任何理论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以给予不同视角或层面的阐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亦不例外。
内容的博大精深、新文本的陆续发现以及时代的变迁,决定了无论从逻辑还是历史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不应只有一种理路。
多样性的理念,使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取向成为可能和必要,而学术取向的重要表现,是回归文本,即通常说的“回到马克思”。
回归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起点。
回归文本当然要做出深入的版本考证,明确相关的语境,厘清字句的原意,分析语句的逻辑关联,以及探究某一观点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等。
但回归之要义并非拘泥于文字,而在于阐发真精神,或如德里达所说的马克思的“某种精神”,这就是它的理论内核、基本原理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论断的语境、要义及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论断的语境、要义及价值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重要论断。
这一论断顺应国际形势剧烈变革,立足民族复兴历史趋势,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诉求的时代语境。
坚守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深刻理解和有力把握这一论断,对于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学;意识形态;鲜亮底色作者简介:王婧馨(1996-),女,辽宁阜新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高校思政工作专项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师德典型选树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01201SZ)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4-08中图分类号A81;G641文献标识码A王婧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我国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基地,一直以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当前,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相互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的重要论断,旗帜鲜明地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大旗,使高校成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堡垒,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重要论断的时代语境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转型期,“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重要论断,正是在顺应国际形势剧烈变化的世情,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国情,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教情的时代语境下应运而生。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趋势与新的端倪

【哲学与当今世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趋势与新的端倪魏小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摘要: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国外左翼学者以一定的学术刊物和国际范围的学术会议为载体进行学术活动,他们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批判与马克思的时代比起来,具有了显著不同的特征,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问题在当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被更多地从政治领域所关注。
世界经济多级化与资本逻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打破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阵营的壁垒,带来了语境的趋近与问题意识的趋同,随着“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交流的广泛展开以及不同学术派别、不同学术话语的相互交融,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题、热点问题在不断突破不同学派的学术戒律、学术语言隔阂的情况下被相互认同,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在新的时代语境、广泛交流的背景下进行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批判。
关键词:国外马克思主义;新趋势;新端倪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4)01-0025-05收稿日期:2013-11-30作者简介:魏小萍(1955-),女,江苏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14年1月(第1期,总第201期)Jan.,2014(No.1,General No.201)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广义上涵盖西方马克思主义,两者所涉及的时间和范围有所不同,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我国学术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上个世纪末以来,这一范围又扩大至原苏东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我国学术界很少谈论南半球的马克思主义。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风格上来看,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在时代境遇下从更加广泛的理论视野对马克思的批判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后者则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社会的改造功能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功能。
从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

为西方理论家从西方社会的现实出发理解 和调整 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要么认为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 的理解背离了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没有实质价 值。事实是否的确如此呢?
一
、
后 马克 思主 义 与马克 思 主义大 众 化 比对 的理 论空 间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思想派别 ,后马克思主义以一种激进 的解构思路和热情的解放规划重新
2 0 1 3年第 1 期
N o . 1 2 0 1 3
四川 大 学学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S i e h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总第 1 8 4期
S u m No . 1 8 4
§哲 学研 究 §
从后 马克思主义视 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学理
刘 红 梅
( 重庆邮 电大学 思政 部 ,重庆 4 0 0 0 6 5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理层 面上关注主体 、方式和 内容 ,后 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 可以为此提
关键词 :马克思 主义 ;后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
中 图分 类 号 :B 7 1 2 . 7 ;A 8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0 7 6 6( 2 0 1 3 )0 1 - 0 0 0 5 09 -
后 马 克思 主义 进入 中国学术 视 野后 ,中 国不 少 学者 在理 论立 场上 进 行 了非 此 即彼 的选 择 ,要 么认
理 解 马克思 主义 ,通 过对 马 克思 主义主 义话 语 系统 ,以期 为马克 思 主义 在西 方 的生存 和发 展 找 到出路 。马克思 主 义大众 化 涉及 到马 克思 主义理 论 为社 会 主义 社会 人 民大众 的认 可 、理 解 和 应 用 的 问题 ,也 特 别 关 注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的现 实 价值 。今
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辨析

有独 钟 . 他们甚 至宣称 “ 政 治 已经终 结 ” , 一 个 新 的 时
代—— “ 后政治 ” 时代 已经到来 . 正 如后 马克 思主义 的理论 旗手拉 克劳和墨菲宣 称的那 样 , 后马克 思 主义是 新 时代下 对 马克思 主义传统 的继承和 发展 . 就其 隶属 于现代性 抑或 后 现代性 的 问题上 , 他们坚 称后 马克思 主义 既是 后现 代又 是 现代 的. 因此 , 拉克劳和墨菲 的后 马克思 主义政 治观既是
语境下 的一种马克思 主义思潮后 马克思主义对政 治似乎情
治 和政治 活动是 派 生的 , 受 到 根本 性 的经 济 关 系的制 约. “ 生产归根 到底是 决定 性 的东 西” _ 2 j . 而拉 墨 则断 言 , 马克 思主义 的这 种政 治观是 一种经 济主义 , 而 经济 主义是 本质 主义 的最后堡 垒. 因此 , 根 除这个 经济 主义 的最 后堡 垒, 也
后 马克思主义 的政 治观 辨析 “
茅 根 红
(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 广东 5 1 0 6 3 1 )
摘 要: 后 马克思主义是后 学语境 下的一种马克 思主 义理论 思潮. 在政 治观上 , 后 马克 思主义利 用后 现代主 义、 后
结构 主义的“ 解构 ” 利器对马克 思主义传统的经济 决定论、 工人 阶级 主体地 位 以及 “ 社 会地形 学” 进行 解构 , 扫清
1 消解传统 : 马克思 的政治概念
离一系列 的控制关 系而存 在 , 同样 , 在垄断资本 主义 出现 以 前, 资本 主义 的劳动组 织必然 成为 生产 的技术 和控制 的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I 1 .9 9 j i n 10 0 :0 3 6 / . s .0 4—2 3 .0 0 0 . 1 s 2 7 2 1 .4 0 8
提 供 了 宽 泛 性 的 学 术 氛 围 和 诸 多 可 能 性 的 发 展 空 间 。但 是 , 目前 我 国 学 界 x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过 - , t 量 译 介 , 没 有 产 生 原 先 设 想 的 那 种 轰 动 效 应 , 反 并 相
把 研 究 中 的 “ 克 思 学 化 ” 同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科 学 马 等
化 , 为 只有 摆 脱 种 种 “ 义 ” 政 治 羁 绊 才 能 真 正 认 主 的
收 稿 日期 : 0 0—0 21 3—2 3
课 题 项 目: 河南 省 高校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 中 心 资 助 课 题 : 后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问 题 研 究 ( d9 0 h) —1 )
作者 简介 : 朱荣荧(93一) , 16 , 河南埘 氏人 , 河南 大学马列德_ 仃部教授 , 从事西方 马克思 主义Il q 沧研究。
8 2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1( 3 ) 0 0 第 0卷
从事科 学化研 究 , 有 克 服显 性 的或者 隐性 的意识 只 形态 的禁锢 才能 张扬 一种超 越政 治指 向的纯 学术性
一
般 地 说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生 了 疏 离 与 隔 膜 。究 其 原 因 , 于 在 缺 乏 对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背 景 源 流 的 追 索 、 切 意 确
涵 的 梳 理 、 效 值 域 的 厘 定 、 理 脉 络 的 描 述 , 了 有 学 为 深 化 国 #-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并 延 伸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后 现 l 马 代 性 特 征 的 考 察 , 很 有 必 要 对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就
脱 离 我 国 当 代 社 会 文 化 环 境 的 纯 粹 话 语 运 作 的 结
果 , 像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本 身 不 能 够 完 全 拒 斥 马 就
克 思 主 义 一 样 ,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社 会 和 思 想 根 对 源 的 理 论 透 视 也 离 不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中 国 式 分 析 在 具 体 研 究 中 , 方 有 人 将 马 克 思 学 与 整 个 马 克 思 西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不 论 作 为 一 种 思 想 倾 向 还 是 作 为
一
种 确 定 的 理 论 立 场 , 的 生 成 、 立 和 盛 行 都 不 是 它 确
选择 。马克 思 主义 在后 政治 语 境 中的激 进影 响 从深
层 展 现 了 它 在 当 代 的 思 想 张 力 , 成 了 后 马 克 思 主 构 义实现 理论 跃 迁 的一个 重 要政 治 出 口。
第 3 第 4期 O卷
21 0 0年 8月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 HA F S NGl 0 认 NOI t MA1 UNI VERS Y nf
V1 . O. . ) 3 No 4 1 A g2 0 u . 01
“ 现 代 马克 思主义" 后 的 政 治 语 境 及 其 未 来 动 势 透 析
主 义 的 精 神 资 源 , 活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内部 的 后 现 代 精 神 意 蕴 。 可 见 ,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与 马 克 思 主 义后 学 激 马
化必须 内在打通 , 否则 离开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指 向就 不会 有后 现代马克 思主义的真正 出场。
关 键 词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 政 治 语 境 ; 来 动 势 “ ; 未 中图 分 类 号 : 1 B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 272 l)4 o 1 6 10 2 3 (ooo —08 —0
主义 研究 集 体对 立起 来 , 导 “ 主义化 ” 究指 向 , 倡 祛 研
时下 , 后 现代 主 义话语 的鼓 噪 和喧 嚣声 中 , 在 试
图 建 构 中 国 版 的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方 案 , 渐 进 入 渐 国 内学 术 界 的 谋 划 日程 。 我 国 学 界 关 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义 向何处 去 问题 的争 论 和探 讨 , 疑 又 给后 现代 无 马 克 思 主 义 带 来 言 说 的 某 种 方 便 , 为 之 迅 速 崛 起 并
的研究 。 ’ 是 , 样 一来 . 重 的理论 问题 就会 但 这 严 浮 出水 面 :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的 “ 克 思 学 化 ” 否 替 马 马 能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的历 史 科 学 化 ? 能 否将 马 克 思 的
与 马克思 主 义在 当代 不期 而 遇并 实 现视 域融 合 过程 中 的 理 性 产 物 。 它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晚 期 资 本 主 义 文 化 逻 辑 的 自觉 批 判 , 种 批 判 仍 然 是 认 识 与 剖 析 这 后 资 本 主 义最 有 力 的 理 论 武 器 , 本 不 会 因 为 后 现 根
朱 荣 英
( 南 大 学 , 南 开 封 450 ) 河 河 70 1
摘
要: 对后现代 马克思主义如何 可能以及 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走 向何方的 问题 进行 简单 的远化 处理或者
盲 目乐观 的予以接 纳 , 皆非明智之举。惟有培植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的 时代 立场和 中 国方 向 , 才能借助 西方 马克思
代 主 义具有 特定 解 构功 能 而失 去信 誉 , 恰 相反 , 恰 马
克思 主义 与后 现 代 主 义 的积 极 牵 手 , 是 面 对 后 现 正 代 剧 烈 变 化 的政 治 语 境 而 必 须 进 行 理 论 创 新 的 正 确
的政 治指 向和当代 立场 进 行学术 分 析 。 … ’ 知 道 ,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