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s交流调速论文

合集下载

交流调速论文

交流调速论文

交流调速技术概述与发展方向班级:自动化十二班学号姓名:王慧广摘要:从电力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和现代电机控制理论等相关技术的角度阐述了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情况与动向,介绍了先进控制理论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展现出交流调速技术更为广阔的前景。

并简要说明了交流调速节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变频技术在交流调速系统中的应用和高电压、大容量交流同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关键词:交流调速;节能;变频;大容量一、交流调速技术概述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流拖动的薄弱环节逐步显现出来。

由于换向器的存在,使直流电动机的维护工作量加大,单机容量、最高转速以及使用环境都受到限制。

人们转向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便于维护和价格低廉的异步电动机,但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性能难以满足生产要求。

于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就致力于交流调速技术的研究,然而进展缓慢。

在相当长时期内,在变速传动领域,直流调速一直以其优良的性能领先于交流调速。

60年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交流调速性能可以与直流调速相媲美、相竞争。

目前,交流调速逐步代替直流调速的时代已经到来。

1、电力电子器件的代换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晶闸管,由晶闸管构成的静止变频电源输出方波或阶梯波的交变电压,取代旋转变频机组实现了变频调速,然而晶闸管属于半控型器件,可以控制导通,但不能由门极控制关断。

因此,由普通晶闸管组成的逆变器用于交流调速必须附加强迫换向电路。

70年代后期,用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GTR,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功率MOS场效应管为代表的全控型器件先后问世,并迅速发展,通过对这些器件门极(基极、栅极)的控制,既能控制导通又能控制关断,又称自关断器件。

它不再需要强迫换向电路,使得逆变器构成简单,结构紧凑。

此外,这些器件的开关速度普遍高于晶闸管,可用于开关速度较高的电路。

在80年代后期,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为代表的复合型器件异军突起。

交流调速系统综述

交流调速系统综述

1
交流调速系统综述
一、交流调速系统的发展
交流传动与控制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 这是和冉力电子器件 制造技术、 变流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密切 相关。 通用变频器作为早期商品开始在国内上市,是近十年的事,销售额逐年增 加,于今全年有超过数十亿元(RMB)的市场。其中.各种进口品牌居多,功率 小至百瓦大至数千千瓦;功能简易或复杂;精度低或高;响应慢或快:有 PG(测 速机)或无 PG;有噪音或无噪音等等。 对于许多用户来说,这十年中经历了多次更新,现所使用的变频器大都属 于目前最为先进的机型如果从应用的角度来说, 我们的水准与发达国家没有什么 两样。作为国内制造商,通过这十年来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销化,也正在积极 地进行国产变频器的自主开发.努力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回顾近十年来国外通用变频器技术的发展对于深入了解交流传动与控制 技术的走向, 以及如何站在高起点上结合我国国情开发我国自己的产品应该说具 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作为动力的交流电动机是无需调速的。它的调速是 由外界的皮带和齿轮传动来实现的。随着工业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电子方 面的发展和起重运输机械的发展,对电动机提出r调速的要求,进而出现了直流 电机。它提高了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的产量及质量,以其快速正反转,准确的定 位取代了简单可靠的交流电动机,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80 年代以来,在各个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交流调速系统,并取代直 流调速系统 (直流调速系统造价高, 维护投入大) 。 这主要是因为电力电子器件, 脉宽调制技术、 矢量控制技术特别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的全数字化控制等关键技 术的发展,才使得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交流电机调速系统得以取代结构复杂、 维修不便的直流电机调速系统, 并且它具有无速度传感器和矢量控制的功能,调 速范围宽,且可依靠数控技术的支持,不断进行硬件软件化,把硬件减少到最低 限度,提高设备的免维护性、可靠性。其次,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其容量和速 度也不断提高。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促成了矢量控制的出现,奠定了现代交流电机 调速技术的理论基础, 使交注电机调速系统性能可以与直流电机相比。行进的交 流电机调速系统控制理论与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 交流电机调速在电气传动领域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成为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 化设备。随着各种交流电机调速系统的开发,应用、普及,不但能节约大量的能 源,而且将使传统产业发生巨大变革。 从电力拖动的发展过程来看, 交、 直两大调速系统一直并存于各个工业领域, 虽然由于各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它们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 但它们始终是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而在相互竞争。随着电 力电子器件, 单片机的迅速发展, 以及现代控制理论向交流电气传动领域的渗透, 为交流调速系统的开发研究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流电机调速综述课程设计论文

交流电机调速综述课程设计论文

课程设计(报告)题目:交流电机调速综述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摘要最近几年,随着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涌现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性能的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显著的节能效果和灵活的运行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论文首先论述了变频调速的基础技术,简述了它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今后在这方面应做的工作;其次对系统的主电路、控制电路、电气控制电路以及实现控制的软、硬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对调速系统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

在此基础上,调速系统主电路采用了交-直-交型电路形式,并采用IGBT作为主电路的功率开关器件;根据SPWM波形的生成原理,从硬件和软件上探讨了基于MA818,用于IGBT控制的数字化PWM波形产生器的实现方法;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选择了转速负反馈控制,提高了系统的精度和稳定度;最后完成了相应的电气控制电路。

经相关的实验及仿真波形分析,表明该系统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关键词:交流调速,变频调速,IGBT,SPWM,MA818西安工程大学课程设计(论文)目录第1章概述 (1)1.1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2变频调速技术的优点和发展方向 (1)第2章交流变频调速异步电机. (4)2.1变频调速异步电机工作原理............................................................... ... .42.2 变频器供电对电机绝缘结构的影响. ....................................................... ... .42.3 谐波对电机效率和温升的影响. ....................................................... ... .42.4 谐波对电机噪声和振动的影响........................................... ... .5第3章系统硬件. (6)3.1 SPWM生成原理...................................................................................... .. (6)3.2 MA818结构及工作原理 (6)3.3 单片机89e28rd2特性 (7)3.4 A/D转换 (8)第4章软件 (10)4.1 数字PID控制 (10)4.2数字滤波技术 (10)4.3模数转换方式............. ........................................ . (13)4.4 MA818编程................. (14)总结 (15)参考文献 (16)附录 (17)第1章概述1.1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范围的工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工厂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交直流调速控制论文

交直流调速控制论文

交直流调速控制论文浅谈交流调速控制摘要:众所周知,直流调速系统具有优良的静、动态性能指标,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调速传动领域基本上被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所垄断。

直流电动机虽有调速性能好的优势,但也有一些固有的难于克服的缺点,如机械式换向带来的弊端,使其事故率高,无法在大容量的调速领域中应用,维护困难。

随着交流电动机理论问题的突破和调速装置性能的完善,交流电动机调速性能差的缺点已经得到了克服。

目前,交流调速系统的性能已经可以和直流调速系统相匹敌,甚至可以超过直流调速系统。

因而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交流调速电气传动将替代包括直流调速传动在内的其他调速电气传动。

关键词:交流调速变频调速正文:1、交流调速系统的特点对于可调速的电力拖动系统,工程上往往把它分为直流调速系统和交流调速系统两类。

这主要是根据采用什么电流制型式的电动机来进行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而划分的,所谓交流调速系统,就是以交流电动机作为电能—机械能的转换装置,并对其进行控制以产生所需要的转速。

纵观电力拖动的发展过程,交、直流两大调速系统一直并存于各个工业领域,虽然由于各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它们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但它们始终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而在相互竞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直流电动机的优良调速性能,在可逆、可调速与高精度、宽调速范围的电力拖动技术领域中,几乎都是采用直流调速系统。

然而由于直流电动机其有机械式换向器这一致命的弱点,致使直流电动机制造成本高、价格昂贵、维护麻烦、使用环境受到限制,其自身结构也约束了单台电机的转速,功率上限,从而给直流传动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的限制。

相对于直流电动机来说,交流电动机特别是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坚固耐用,运行可靠,维护方便,惯性小,动态响应好,以及易于向高压、高速和大功率方向发展等优点。

因此,近几十年以来,不少国家都在致力于交流调速系统的研究,用没有换向器的交流电动机实现调速来取代直流电动机,突破它的限制。

交流调速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交流调速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交流调速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白锐;张健【摘要】交流调速控制系统是自动化学科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实用性较强等特点,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针对该课程本身的特点,提出了3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手段的创新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所提出的改革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进行了实践,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AC regulation speed contro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automation specialty. This cour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capability of student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 teaching reform for this course, which wa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course, was proposed. The proposed reform included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ination method. The proposed reform method was applied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results have prov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s.【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3页(P56-57,63)【关键词】交流调速控制系统;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改革【作者】白锐;张健【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121001;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1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0自动化学科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是该学科的重要特征[1]。

交流电机调速器的设计

交流电机调速器的设计
本课题要求用单片机来控制调频芯片,用电位器经过A/D转换来作为频率的输入,并用显示器来显示频率的数值,启动和停止参数的设置用键盘输入。拟订控制方案,选择合适的电气元件,用Protel绘制电路图,编写单片机的控制程序。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3.对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图表、实物样品等〕:
12 12 胡乾斌,李光斌,李玲等.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版社,2004
13 Bolognani S,Buja G. Control System Design of aCurrent Inverter Induction Motor DrDrive.IEEE Trans.IA-21 No.5.1985.9/10
14 Bose B K.Power Electronics and AC.Drives.Prentice-Hall,1986
15 Adkins B G.LSI Circuit for AC Motor Speed Control.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Application. Vol.2,No.4,1980
淮阴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系(院):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号:
设计(论文)题目:
交流电机调速器的设计
起迄日期:
2012年2月16日

2011年6月1日
设计(论文)地点:
淮阴工学院
指导教师:
刘刚
专业负责人:
侯志伟
发任务书日期:
2012

1

18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浅析交流调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交流调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交流调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电气技术已成为诸多高新技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之一。

电气技术的外延十分广阔,内涵十分丰富。

本论文将浅析交流调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交流电动机固有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坚固耐用,事故率低,容易维护;但它的最大缺点在于调速困难,简单调速方案的性能指标不佳,这只能够依靠交流调速理论的突破和调速装置的完善来解决。

交流传动系统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和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有关。

它们是功率半导体器件(包括半控型和全控型)的制造技术、基于电力电子电路的电力变换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

逐步提高交流传动系统的性能,国内外有关研究工作正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采用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和脉宽调制技术、采用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和脉宽调制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新型可关断器件,如 BJT(双极型晶体管)、MOSFET(金属氧化硅场效应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实用化,使得开关高频化的PWM 技术成为可能。

目前功率半导体器件正向高压、大功率、高频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典型的电力电子变频装置有电压型交-直-交变频器、电流型交-直-交变频器和交-交变频器三种。

电流型交-直-交变频器的中间直流环节采用大电感作储能元件,无功功率将由大电感来缓冲,它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当电动机处于制动(发电)状态时,只需改变网侧可控整流器的输出电压极性即可使回馈到直流侧的再生电能方便地回馈到交流电网,构成的调速系统具有四象限运行能力,可用于频繁加减速等对动态性能有要求的单机应用场合,在大容量风机、泵类节能调速中也有应用。

电压型交-直-交变频器的中间直流环节采用大电容作储能元件,无功功率将由大电容来缓冲。

对于负载电动机而言,电压型变频器相当于一个交流电压源,在不超过容量限度的情况下,可以驱动多台电动机并联运行。

电压型PWM变频器在中小功率电力传动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

交—直—交电力机车调速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交—直—交电力机车调速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维普资讯 httpLeabharlann //第 6卷 第 2 期
20 0 2年 6月
电 机 与 控 制 学 报
ELECTRI C M ACHI NES AND CONTROL
VO1 6 N O. . 2 J une 20 02
父 一 直 一 交 电力机 车调速 系统控 制方 法 研 究
的运 行 性 能 。 合 电力 牵 引调速 系统 的特 点 , 绍 了牵 引 电机 在 低速 、 结 介 高速 以及 弱磁 条 件 下 的 控 制 方
法, 合 定 子磁 链 定 向理 论提 出 了电机 在低 速 下 的转 差 计 算模 型 , 结 并进 行 了仿 真研 究 , 真 结 果 表 明 仿
所 用 方 法 的有 效 性 。 关键 词 : 电力机 车 ;运 行 性 能 ;磁链 定 向 ; 牵 引 电机
中 图 分 类 号 : M 33 1 T 4.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 7 4 9 2 0 )2 0 0 — 3 10 — 4 X(0 20 — 15 0
- ..
土 一 .
宋 昌林 , 李 治
( 南 交 通 大 学 电气 工 程 学 院 , 川 成 都 西 四 603 ) 10 1

要 : 一 直 一 交 电力机车 相对 于直 流机 车 有 着 更优越 的运 行 性 能 , 其 开 发 却 是 一 个 慢 长 的 过 交 但
程 , 因是 异 步 电机 的控 制 系统 比较 复杂 , 发难 度 大 , 原 开 并且 电机 的控 制 方 法 会直接 影 响 到 整 个 机 车

弱 磁条 件 下 的 直 接 转 矩 控 制 方 法 , 在 自主 开 发 的 并 分散 动 力 型 机 动 车 仿 真 系 统 中 , 牵 引 电机 的 控 制 对 方 法进 行 了仿 真 研 究 出了 部分 仿 真 结 果 。 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摘要:本文根据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于Matlab 软件构造了按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实现了系统的解耦控制。

关键词: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 Matlab 仿真Simulation of Vector Control System for Asynchronous Motor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duction motor vector control,this paper constructssimulation model of rotor magnetic field oriented vector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the MATLAB software.It verifies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by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t has good dynamic performance,andit realizes the decoupling control system.Key words:asynchronous-motor; vector control; matlab simulation0 引言异步电动机具有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的性质,要获得良好的调速性能,必须从其动态模型出发,分析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和磁链控制规律,研究高性能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案。

矢量控制就是基于动态模型的高性能的交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控制方案之一。

所谓矢量控制,就是通过矢量变换和按转子磁链定向,得到等效直流电动机模型,在按转子磁链定向坐标系中,用直流电动机的方法控制电磁转矩与磁链,然后将转子磁链定向坐标系中的控制量经变换得到三相坐标系的对应量,以实施控制。

1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原理及基本方程式1.1基本公式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控制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矢量,根据磁场定向原理分别对异步电动机的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异步电动机转矩的目的。

具体是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流矢量分解为产生磁场的电流分量 (励磁电流)和产生转矩的电流分量(转矩电流)分别加以控制,并同时控制两分量间的幅值和相位,即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所以称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矢量控制方式。

矢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以产生相同的旋转磁动势为准则,将异步电动机在静止三相坐标系上的定子交流电流通过坐标变换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上的直流电流,并分别加以控制,从而实现磁通和转矩的解耦控制,以达到直流电机的控制效果。

异步电动机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包括电压方程、磁链方程和电磁转矩方程。

分别如下:⎥⎥⎥⎥⎦⎤⎢⎢⎢⎢⎣⎡⎥⎥⎥⎥⎦⎤⎢⎢⎢⎢⎣⎡+-+-+--+=⎥⎥⎥⎥⎦⎤⎢⎢⎢⎢⎣⎡rq rd sq sd r r r s m ms r s r r m m m m s s s m m ss s rq rd sq sd i i i i P L R L P L L L P L R L PL P L L P L R L L P L L P L R u u u u ωωωωωωωω11111 (1)⎥⎥⎥⎥⎥⎦⎤⎢⎢⎢⎢⎢⎣⎡⎥⎥⎥⎥⎦⎤⎢⎢⎢⎢⎣⎡=⎥⎥⎥⎥⎥⎦⎤⎢⎢⎢⎢⎢⎣⎡rq rd sq sd r mr m m sm srq rd sq sd i i i i L L L L L L L L 0000000ψψψψ (2) )(rq sd rd sq m p e i i i i L n T -= (3)当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按转子磁链定向时,应有r rd ψψ=,0=rq ψ即得:r sq rmpe i L L n T ψ= (4) r m r sd L PT i ψ+=1 (5) sd r mr i PT L +=1ψ (6)sq rr ms i T L ψω=(7) 式中: 1ω为同步转速;ω为转子转速;s ω为转差角速度; u 为电压;ψ为磁链;i 为电流;R 电阻;L 为电感;p n 为极对数;r T 为转子时间常数;dtd P =为微分因子。

s 表示定子;r 表示转子;d 表示d 轴;q 表示q 轴;m 表示同轴定、转子间的互感。

1.2解耦问题为了使两个子系统完全解耦,除了坐标变换以外,还应设法消除或抑制转子磁链pr 对电磁转矩Te 的影响。

把ASR 的输出信号除以r ψ,当控制器的坐标反变换与电机中的坐标变换对消,且变频器的滞后作用可以忽略时,此处的两个子系统就完全解耦了。

这时,带除法环节的矢量控制系统可以看成是两个独立的线性子系统。

其结构图如图1:2仿真模型2.1 空间矢量的坐标变换矢量变换是简化交流电动机复杂模型的重要数学方法,是交流电动机矢量控制的基础。

矢量变换包括三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两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旋转坐标系的变换,以及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的变换等。

2.1.1 三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简称3s/2s 变换)在交流电动机中三相对称绕组通以三相对称电流可以在电动机气隙中产生空间旋转的磁场,在功率不变的条件下,按磁动势相等的原则,三相对称绕组产生的空间旋转磁场可以用两相对称绕组来等效,三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则建立了磁动势不变情况下,三相绕组和两相绕组电压、电流和磁动势之间的关系。

设为两相对称绕组的电流,为三相对称绕组的电流,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为:⎥⎥⎥⎦⎤⎢⎢⎢⎣⎡=⎥⎥⎥⎦⎤⎢⎢⎢⎣⎡⎥⎥⎥⎥⎥⎥⎦⎤⎢⎢⎢⎢⎢⎢⎣⎡---=⎥⎥⎥⎦⎤⎢⎢⎢⎣⎡c B A C B A i i i C i i i i i i 230212121232302121132βα (8) (1)式中,是便于逆变换而增加的一相零序分量。

C3/2 为3s/2s 变换矩阵。

2.1.2 两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旋转坐标系的变换(简称2s/2r 变换)两相静止绕组,通以两相平衡交流电流,产生旋转磁动势。

如果令两相绕组转起来,且旋转角速度等于合成磁动势的旋转角速度,则两相绕组通以直流电流就产生空间旋转磁动势。

从两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旋转坐标系的变换,称为两相旋转-两相静止变换,简称C 变换。

其变换关系为:⎥⎦⎤⎢⎣⎡=⎥⎦⎤⎢⎣⎡⎥⎦⎤⎢⎣⎡-=⎥⎦⎤⎢⎣⎡qd s r q d i i C i i i i 22cos sin sin cos ϕϕϕϕβα (9) (9)式中,为d-q 坐标系d 轴与坐标系轴之间的夹角,是d-q 旋转坐标系的旋转角速度。

为两相旋转到两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矩阵。

即⎥⎦⎤⎢⎣⎡-=ϕϕϕϕcos sin sin cos 22srC (10)对( 10 )式进行逆变换可以得到两相静止到两相旋转的变换矩阵为⎥⎦⎤⎢⎣⎡-==-ϕϕϕϕcos sin sin cos 12222sr rsC C (11) 2.1.3 三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旋转坐标系的变换在得到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和两相静止到两相旋转的变换矩阵后,也可以得到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任意旋转坐标系的变换⎥⎥⎥⎦⎤⎢⎢⎢⎣⎡=⎥⎥⎥⎦⎤⎢⎢⎢⎣⎡=⎥⎥⎥⎦⎤⎢⎢⎢⎣⎡=⎥⎥⎥⎦⎤⎢⎢⎢⎣⎡C B A rs C B A s s r s a r s a i i i C i i i C C i i i C i i i2323220220ββ (12) 式中,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任意旋转坐标系的变换矩阵为⎥⎥⎥⎥⎥⎦⎤⎢⎢⎢⎢⎢⎣⎡+----+-212121)120(in )120(in sin )120cos()120cos(cos 32 ϕϕϕϕϕϕs s (13)相应的两相任意旋转坐标系到三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矩阵为==-12332rs srC C⎥⎥⎥⎥⎥⎥⎥⎦⎤⎢⎢⎢⎢⎢⎢⎢⎣⎡+-+----21)120(in )120cos(21)120(in )120cos(21sin cos 32 ϕϕϕϕϕϕs s (14)图2 C2r/3s 仿真模型2.2 建立dq 坐标系下,电机模型dq 坐标系下,可得异步电机的基本公式:)(rq sd rd sq pi i LrLmn Te ψψ-= (15) dtdw n J T Te rp L =- (16)ssc m r rds sc sd sd R s L s L L R s L U i +-+=1ψ (17) ssc m r rqssc sq sq R s L s L L R s L U i +-+=1ψ (18) )(1rq r r r m sd r r rd L w R L i sL R ψψ-+= (19))(1rd r r r m sq r r rq L w R L i sL R ψψ++=(20)由(15)~(20)可搭建如下电机模型:2.3 建立整个系统仿真模型3仿真参数及仿真结果3.1 仿真参数交流异步电机模型各个参数如下:Lsc=9.136,Rs=9.53,Lr=0.505,Lm=0.447,Rr=5.619,TL=2,np=2,J=0.0026给定转速w=120—100,Flux=0.5ACR中调节器各个参数为:Ki=10,Ti=0.1,限幅为-10~10。

3.2 仿真结果(1)wr仿真曲线(2)flux仿真曲线(3)Ia,Ib,Ic仿真曲线(4)Id, Iq仿真曲线(5)Te仿真曲线4结语通过以上仿真过程可以看出,采用MATLAB 环境下的SIMULINK仿真工具,可以快速地完成一个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

且无须编程,仿真直观、方便、灵活。

对于开发和研究交流传动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并为系统从设计到实现提供了一条捷径。

5参考文献[1]黄忠霖. 控制系统MATLAB 计算及仿真[M] .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2] 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朝泽云,康勇,钟和清等.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07,34 (3) : 11214.[4] 杨耕,陈伯时.交流感应电动机无速度传感器的高动态性能控制方法综述fJl.电气传动.2001,(3):3-8.5] Joachim Holtz.Sensofless Control of Induction Machines—With of Without sis.al Inj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 plications,2006,53(1):7-9.[6]陈伯时,陈敏逊.交流调速系统(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00-209.[7] R.Jotten,G Macder.Control methods for good dynamic per- formance induction motor driver based on current and voltage柚measured quantit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 tions,1983,19(3):356-363.[8]邱阿瑞,尹雁,王光辉,等.基于DSP的无速度传感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2001,4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