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1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月球和地月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月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理解地月系的构成和运动规律。

3. 培养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掌握月球的形成、月球的物理特征、月球的地理意义等基本知识。

同时,需理解地月系的构成,包括月球轨道、月球运动等。

2. 观察与记录(1)月相观察:学生需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晚记录下月亮的形状和位置,并绘制简图,以观察月相变化。

(2)星空观测:选择晴朗的夜晚,观察星空,特别是月亮的位置和与其他星座的关系,并记录下自己的观测感受。

3. 制作与展示(1)制作月球模型:学生可利用手边的材料制作简易的月球模型,包括月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和地貌。

(2)展示地月关系:学生需将地月系的关系以图示或动画形式进行展示,清晰表达地月之间的距离、运动关系等。

4. 实践操作与探究(1)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查找关于月球的最新科研成果或探索计划,并撰写简短的报告。

(2)设计一次模拟太空旅行的活动,包括模拟月球表面的环境、太空行走等环节,并记录下活动过程和感受。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作业内容,并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观察记录要详细,包括时间、地点、天气状况、观察到的现象等要素。

3. 制作模型和图示要具有科学性,能准确反映月球和地月系的特点。

4. 报告和展示要结合所学知识,内容充实、条理清晰。

5. 实践操作与探究环节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准确度、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1. 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2. 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和准确性。

3. 制作模型和图示的科学性和创意性。

4. 报告和展示的条理性和内容充实度。

5. 实践操作与探究环节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月球和地月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月球和地月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月球和地月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月球与地球的物理特征及运动规律。

2.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认识地月系的基本概念。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及现状。

二、教学内容1. 月球的特征和运动规律1.月球的物理特征:大小、质量、表面特征等。

2.月球的运动规律:公转、自转及其对地球引潮力的影响。

2. 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1.地月系的基本概念:距离、运动轨道。

2.地球和月球的相互作用:引力、引潮力、日食、月食。

3.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现状1.人类探月的历史:苏联、美国、中国等。

2.人类探月的现状:计划、目标及探测器。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月亮为什么会有圆月、半月和月蚀等现象?2.人类探月的历史有哪些呢?2. 月球的特征和运动规律1.讲解月球的物理特征。

2.指导同学们进行实验,模拟月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

3.讲解月球对地球引潮力的影响。

3. 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1.讲解地月系的基本概念。

2.模拟地球和月球的相互作用,引导同学们观察日食、月食等现象。

4.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现状1.讲解人类探月的历史,介绍苏联、美国、中国等国家的探月计划和任务。

2.介绍当前人类探测月球的最新进展,如嫦娥探测器、中国未来的探月计划等。

5. 总结与评价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同学们总结月球和地月系的基本概念、物理特征和运动规律,并结合课上实验,理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同时,评价当前人类探测月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月球与地球的物理特征及运动规律。

2.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认识地月系的基本概念。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及现状。

2. 教学难点1.理解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的影响;2.掌握地球和月球引力、引潮力的作用机理。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2.讲授法3.合作探究法4.知识问答法六、教学工具1.幻灯片2.月球实验模型3.相关图表和图片七、教学评价1.掌握月球、地球及地月系的相关物理特征和运动规律;2.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认识地月系的基本概念;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及现状;八、教学延伸1.欣赏相关科学纪录片,深入理解人类探月的意义和历史。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月相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月相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关注月相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月相的形成原理及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月相的形成原理及变化规律。如:“月相的产生是什么原因?”,“月相的变化与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如:“你们对月相现象还有哪些疑问?”,“你们认为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月相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月相知识来判断时间?”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月相的变化。
2.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月亮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地理实验,如模拟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月相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本节课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感受月相之美,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二节 月球和地月系》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二节 月球和地月系》_2

《月球与地月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2017版新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软件等资料,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其运动特征。

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析其成因。

第一条课程标准是运用资料,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图表数据来分析获取地月系的组成及其特征。

此为,此条标准还包含一个行为动词“简述”,这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了要求,及能通过简洁的语言描述。

本节课应着重介绍月球的知识,包括月球的大小、质量、表面重力加速度、月地距离、月球表面状况等。

地月系的运动特征主要包括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周期、自转等内容。

充分运用图片、计算机软件、实物模型等资料和资源来描述。

第二条课程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观察现象、运用图表”,行为动词是“描述、解析”,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的基本方法。

可利用视频及图片资料进行学习。

这里的描述是指会用通俗的语言说出这些现象的形态和过程。

在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时,要注意把握深度,重在定性分析和说明,不要求定量计算。

例如分析月相的成因时,重点在分析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分析还要潮汐的成因时,重点在说明日、月引力对地球潮汐的作用过程。

二、【学情分析】地月系是地球和它的天然卫星——月球共同组成的绕转系统。

地球的知识在之前的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已有较多的学习。

在生活中月相变化、潮汐涨落都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学生所熟悉的内容,高二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中提取、解读、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可借用真实的视频和图片,将知识转化为更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呈现。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图表分析数据,能够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其运动特征,通过观察图像、影视,能够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现象,能绘制示意图解析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资料,能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月球的概况;(2)运用图片展示地月系的运动过程,能简述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方向、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3)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及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图,描述月相现象的形态和过程,并解析其成因;(4)展示月食、日食变化的图片,及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图,描述月食、日食现象的形态和过程,并解析其成因;(5)展示海洋潮汐原理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完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课件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完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课件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为什么没有生命?
前一天推迟50分钟? 环 形 山(月坑)
2、大小——地球体积的1/49 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见明月当空逐日推迟的道理。
二环、形月球月山绕(地球月球坑的在)轨道公运动转轨道上平均每日自西向东移行了13.2°,因地球自
转所造成的月球自东向西的周日视运动,必然逐日向后推迟,
地球自转13.2°约需52分钟,所以月球每日出没地平的时间平
地球质量的1/81
月球和地球都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而运动(共同质心在地球内部位置的变化)
3、引力——地球引力的1/6 为什么没有空气和水? 即月球绕地运转+地球绕日公转
为什么是无声的世界? 环 形 山(月坑)
4、温差很大——(127ºC— -183ºC) 月球和地球都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而运动(共同质心在地球内部位置的变化)
二、月球绕地球的轨道运动
1、轨道形状椭圆,偏心率0.0549 ;
2、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3、黄白交角:白道面相对于黄道面的交角 ; 4、周期:27.32日(恒星月); 3、黄白交角:白道面相对于黄道面的交角 (5°09′ )
月地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 方向:自西向东
5、速度:角速度:13°10′/日,或者33 ′/小时, 2°,因地球自转所造成的月球自东向西的周日视运动,必然逐日向后推迟,地球自转13.
练红兰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田家炳中学
第二节 月球和地月系(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月球概况
• 1、距离——离地球38.44万公里
• 2、大小——地球体积的1/49 2、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为什么没有生命?
2、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4、温差很大——(127ºC— -183ºC)

月球和地月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月球和地月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月球和地月系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状态,掌握月相变化规律;2.掌握地球和月球的物理特征和天文地理位置;3.了解月球的成因和地球的各层结构及其特征;4.了解月球勘测和探测的历史和现状,探索未来月球探测的可能性。

二、教学重点1.月相变化规律;2.地球和月球的物理特征和天文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1.地球和月球的各层结构及其特征;2.月球勘测和探测的历史和现状。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及月相变化规律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其影响;2.月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其影响;3.月相的定义和形成原因;4.月相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课时:地球和月球的物理特征和天文地理位置1.地球的物理特征和天文地理位置;2.月球的物理特征和天文地理位置。

第三课时:地球的各层结构及其特征1.地球的结构和性质;2.大气层和海洋层的特点;3.陆地与大洋板块及其运动规律。

第四课时:月球的成因及特征1.月球的成因和演化过程;2.月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第五课时:月球的勘测和探测1.月球探测的历史和现状;2.未来月球探测的可能性。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互动交流、听、说、看、思考。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模型展示。

七、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教学,让学生对地球和月球的运动状态、物理特征及其天文地理位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掌握月球成因及其特征,并了解月球勘测和探测的历史和现状。

通过多次课堂互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天地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选修1《2.2 月球和地月系》高频题集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选修1《2.2 月球和地月系》高频题集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选修1《2.2 月球和地月系》高频题集考试总分:52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1.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历经了近23天的月球采样之路后,成功返回我国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月球无人自主采样并返回的国家。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在月球背面可以观测到的自然现象有()A.日出前的黎明B.壮观的流星雨C.夜晚满天的星空D.绚丽多彩的极光(2)可能对“嫦娥五号”航天活动产生直接危害的太阳活动现象有()①高空极光闪烁②强烈射电爆发③强可见光照射④高能粒子喷发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2.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壤标本成功返回了地球。

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A.平均温度过低B.有机物质丰富C.风力作用强劲D.风化作用剧烈3. 2019年1月3日,“鹊桥”支持嫦娥四号着巡组合体顺利完成落月和两器分离任务,随后支持着陆器和巡视器完成了5个月昼的月面工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中继通信链路。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需要中继星转发信号才能将数据传输到地球,其原因主要是()A.距离地球过于遥远B.受太阳活动的干扰C.月球引力过于强大D.受月球本体的阻挡(2)“鹊桥号”中继星获取探测器信息并传回地球,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ARC.GISD.GNSS4. “到底谁在看谁?穿过岩壁上空洞的月亮,恰似一只正在回望你的眼睛”,这是美景“月眸”(如图)的诗意写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学参考:2.2月球和地月系 .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学参考:2.2月球和地月系 .doc

月球和地月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等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教学方法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太阳系中太阳、九大行星和主要天体的知识。

太阳系中包括一个重要的天体系统,这个天体系统和我们密切相关。

大家知道是哪个天体系统吗?学生回答:地月系。

【教师引导】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大家阅读课本上有关月球概况的知识,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同地球相比,月球在直径、体积、质量、表面重力加速度、表面积等方面有什么区别?会产生哪些结果?(2)月球表面有哪些特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3)“阿波罗”11号登月以后,有什么重大发现?(4)月球有多大年龄?这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小组代表发言,由学生小结:月球与地球相比在各个方面都小的多,导致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

假如地球上体重120千克的人,在月球上只有20千克重了。

由于月球的质量小,其引力小,因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

由于没有大气层,自然没有水汽、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

由于没有大气,其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阳光直射时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183℃。

月球上没有水,因而也没有生命物质。

月球表面有两种地形:一种是陆地,它占满月视面的83%,分布有10多条山系,它们都以地球上山脉的名称来命名。

另一类为平原和低地,地势低平,从地球上看,为比较暗的阴影区好似“海”,它们是被暗褐色熔岩覆盖的地区。

整个月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它们都是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阿波罗”11号登月以后,发现月面布满了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球绕地的角速度为13°10′/日,太阳周年运动 速度为59’/日,二者相差: 13°10′/日-59′/日=12°11′/日 此即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会合速度,月球以此速度 赶超太阳的周期为: 360°÷ 12°11′=29.53(日)朔望月
月球自转
A′
方向:自西向东。
E
周期:27.32日。
月球自转与公转方向相同,周期相等。
第五节 月球和地月系
据测定,月球的地平视差为
57' ,它与地球半径r 和月地 距离d 的关系为:
csc57' = d/r d=rcsc57' = 60r
即月地距离为地球半径的60倍。 月地平均距离:384 400公里.
地平视差 天体位于天顶时,视差为零; 天体位于地平时,视差最大,
称为天体的地平视差

凸月
满月(望) 凸月
上弦月
蛾眉月
西


新月(朔)
残月

下弦月
上半月由亏转盈,下半月由盈转亏。
月相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间。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朝西面。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依月球公转周期可求出月球公转平均角速度:
360°÷27.3217日=13.2°/日
月球和地球都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而运动
月球绕转地球
❖ 轨道形状椭圆,偏心率0.0549 ; ❖ 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 黄白交角:白道面相对于黄道面的交角,5º9′。 ❖ 周期:27.32日(恒星月); ❖ 方向:自西向东; ❖ 速度:角速度:33′ /小时, 13°10′/日;线速度
1.02km/s。
说出下面的月相
凸月
娥眉月
下弦月
上弦月
1.望月时,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A.日地在月球同B侧.日地在月球两侧
C.月球在太阳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且月球处在太阳与 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为:
A.新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D.满月
(近地点约为15°/日;远地点约为11°/日。)
月球在公转轨道上平均每日自西向东移行了 13.2°,因地球自转所造成的月球自东向西的 周日视运动,必然逐日向后推迟,地球自转 13.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需52分钟,所以月球每日出没地平的 时间平均向后延迟52分钟。这就是我们日常所 见明月当空逐日推迟的道理。
上图:旧历上半月 傍晚所见的月亮; 下图:旧历下半月 清晨所见的月亮。
黄昏 清晨 半夜 正午
彻夜无月 通宵见月 上半夜西天 下半夜东天
月相、方位和时刻
❖ 月相变化周期:29.5306日(朔望月) ❖ 月亮愈圆见月时间越长;月牙愈窄,见月时间愈
短。满月通宵可见,弦月半夜可见,新月则不见。
上半夜凸面朝西,西半边天空可见; 下半夜凸面朝东,东半边天空可见。 上上西,下下东
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 环形山
三、 月面的物理状况
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的1/6,不能保持 大气。所以可以看到清晰的月亮。
没有大气,无法保持水分,没有天气变 化,没有生命
没有大气、水分的调节,温度变化剧烈。
没有大气,声音无法传播。
内部结构与地球相似,无磁场。
月球上的引力只有 地球的1/6,在月球表 面物体会变得很轻。
月球和地月系
一、 月球的距离和大小 二、 月球表面 三、 月面的物理状况
一、 地月系的绕转 二、 月相和朔望月
一、 月球的距离和大小
月地平均距离:384 400公里 半径:1738公里,地球赤道半径的27.25% 表面积:地球表面积的7.4% 体积:地球体积的2.03% 质量:7.196×1022kg,地球质量的1/81.3 平均密度:3.34g/cm3,约为地球的60.5% 月面重力加速度:约为地面的1/6
地球的半径约为6378千米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 约为地球直径的3/11 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 月球体积约为地球的1/49
月球质量约为地球的1/81
二、 月球表面
月海 月陆 环形山 辐射纹 月谷
美国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在返 回地球途中拍摄的月球照片。
月球表面明暗相间
明亮部分 高原、山脉 月陆 阴暗部分 平原、盆地 月海
月相、方位和时刻
月相 距角 与太阳出没 月出 中天 月落 见月时间
新月 满月 上弦月 下弦月
月相、方位和时刻
月相 距角 与太阳出没 月出 中天 月落 见月时间
新月 0º 同升同落 满月 180º 此起彼落 上弦月 90º 迟升后落 下弦月 270º 早升先落
清晨 正午 黄昏 半夜 正午 黄昏 半夜 清晨
称同步自转。
月球始终以同一 半球对着地球
月球的背面
二、 月相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 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 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月相名称
新月
峨嵋月
上弦月
凸月
满月
凸月
下弦月
残月
月相成因
月相成因:太阳照射方向;地球观测方向
方向相反,新月; 方向相同,满月; 方向垂直,上下弦月。
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 可达127℃,晚上的 温度低至-83℃,昼 夜温差达300℃。
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来 传播声音,所以在月球 上听不到声音。
第五节 月球和地月系
一、 月球的距离和大小 二、 月球表面 三、 月面的物理状况
一、 地月系的绕转 二、 月相和朔望月
一、地 月 系 的 绕 转
几个概念
❖ 恒星月:月球在白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 (无明显自行)所需的时间:27.3217日。
❖ 朔望月:从这一次新月(或满月)到下一次新 月(或满月)所经历的时间:29.5306日。
❖ 近点月:以月球近地点为参考点,月球的公转 周期:27.5546日。
❖ 交点月:以月球升交点(或降交点)为参考点, 月球的公转周期:27.21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