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柳州是国家文化名城建设试点城市,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总体上与柳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需求仍不相称。

应从市基本情况出发,科学选择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合理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引导、保护和市场化指向的促进作用,制定出具有柳州特色的政策体系来指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并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柳州成为文化名城。

标签:文化产业财政扶持对策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后,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柳州市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积极研究、培育和发展柳州市文化产业,科学选择柳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合理发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引导、保护和市场化指向的促进作用,制定出具有柳州特色的政策体系来指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并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柳州成为文化名城,对柳州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近年来,伴随着文化消费逐渐升温,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柳州市市委、市政府不断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规模和效益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主要表现为:1.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全市广播电视频道共有6个电视频道、3个电台频道,全市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43.89万人,无线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91.32万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8.62万户,特别是广播电视收视收听已经覆盖到边远山区,广播电视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柳州日报和柳州晚报发行量每年递增,收入每年大幅增长,柳州市区平均10人就拥有一份柳州日报或柳州晚报,新闻出版业持续稳定发展。

2007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85.0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1.18亿元;接待境外入境旅游人数5.0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4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重庆文化产业为例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重庆文化产业为例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重庆文化产业为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重庆文化产业为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尤其是在近几年,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本文将以重庆文化产业为例,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应对策略。

一、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重庆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底蕴。

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重庆文化产业涵盖了电影、音乐、舞台剧、美术等多个方面。

此外,重庆还拥有众多景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2.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重庆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密不可分。

众多的文化活动和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观光,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3. 科技与文化的结合:重庆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推动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

例如,重庆拥有高水平的电影制作和游泳模拟技术,使得文化产品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重庆的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我国的文化产业仍面临着一些挑战:1.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文化产业仍然以文化娱乐、广告传媒等领域为主,而文化创意、设计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2. 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我国文化产业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仍然存在问题,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3. 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而其他地区文化产业仍然相对落后。

三、应对策略为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 1. 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文化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2. 加强创新驱动:加大对文化产业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

而近年来,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也日渐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从现状、布局和发展对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当前,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各大城市纷纷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旨在通过创意设计、文化展示等形式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囊括了文化旅游、设计、影视、演艺、动漫、广告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旅游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通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另外,中国的设计产业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中国的设计水平逐渐提高,不仅在国际设计界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也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表现。

设计领域涉及到建筑、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各个方面,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各地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二是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首先,各地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各地拥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应该借助这些特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上海的滩头文化、广州的客家文化等,都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利用。

其次,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对于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至关重要。

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完善交通网络、推动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和香港可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格局,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P .。

.。

.—.地方研究I N N O VA TI O N N o .6J un .2009。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南宁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摘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是一个具有崭新综合效益的领域。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南宁有着重要启示,南宁市应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发展繁荣文化产业。

【关键词J 南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 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616(2009)06-0092-06C ul t ur alI ndus t r i es ’D evel opm entSt r at egi es i n N a nni ngT he R e sea r c h T eam of “C ul t u r alI n dus t r i es ’D e vel opm entSt rat egies i nN an ni ng ”A bs t r ac t :Thecul tur al i ndus tr i es of t he 21s t cen t ur yar esunr i s ei ndust r i es ,pil l ari ndust r ies ,呲newar eaofcom pr ehensi veben ef i t s .T he a rt i cl e anal yzes t hem aj ordevel opm e nt pr ob l em s of cult urali ndus tr i es i n N anni ng ,sum supt hes uccess f ulexper i encebo t h i ns i dea nd out si d e t he devel opm e ntofcul t u r ali ndus tr i esa ndgi vesen l i sh t en m entt oN anni ng .80ast opr ovi d e pr opos alt ode vel ope t he cul tur al i ndust r i es i n N anni ng furt he rl y .K e y w or ds :N anni ng ;cul t ur a l i n dust r i es ;dev el o pm ent ;c ount e r m e asur e s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将有利于提升南宁的城市竞争软实力,有利于南宁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南宁市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建设中国绿城的必然选择,是南宁市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南宁市持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其将对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综合联动效应。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

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

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

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

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

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

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

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

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

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董 华(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摘要:通过对考察过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总结思考,和在西安市内与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及省市直属文化单位(企业集团)的座谈讨论,以小见大地对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从七个方面给出了进一步发展陕西文化产业的对策与建议: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行业的企业化进程;做好省、市、县三级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相应产业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人才培养或引进计划;形成多渠道有效投入机制,实现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构建文化产业产品创新体系。

关键词:陕西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4-0112-002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和颇具世界影响的文化产业(资源)品牌,且不说历史文化资源有着不可估量的商业转化价值,也不说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颇具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单说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现已初见文艺复兴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可喜端倪。

网络文化和动漫业的兴起,助推陕西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仅高新区已有数十家动漫企业颇具规模。

陕北剪纸、安塞腰鼓、华县皮影戏等民间文化艺术已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开始走出国门。

尤其是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对曲江文化区的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功,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陕西文化产业创造更多品牌、做大做强,走向国际的时机已经成熟。

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不再受制于传统意义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脱颖而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鉴此,笔者通过对考察过的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总结思考,和在西安市内与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及省市直属文化单位(企业集团)的座谈讨论,以小见大地对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某些县的突出困难概述如下:一、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尚未成为文化产业大省。

长春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长春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2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79期)Total No .279本文为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关于培育长春市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为:108-202209204。

收稿日期:2011—10—20作者简介:张淑燕(1969—),女,吉林长春人。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告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品牌规划。

孙立(1968—),女,吉林长春人。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高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广告学。

长春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张淑燕1,孙立2(1.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117;2.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长春130022)摘要:本文对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客观剖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推进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品牌;长春市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094—03一、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长春市的文化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依托汽车文化、电影文化、雕塑文化、生态文化、萨满文化以及二人转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形成了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教育培训业、休闲健身业、演艺娱乐业、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印刷复制业、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网络服务业、新闻传媒业、民间艺术业等共计13大行业60多个行业细分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目前有文化企业从业人员15万人,业户1.42万家。

2009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高达63.5亿元,同比增长31%。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长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目录一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概述二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1长春市文化产业产值偏小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2长春市文化产业集聚度不高尚未形成规模经济3文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三推进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整合原有产业集聚区培育专业化特色化新型文化产业集聚区2着力发展创新网络作为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3将文化产业集聚与长春市空间发展布局有机结合起来4政府指导为辅市场运作为主5提升文化产业意识培育文化产业人才正文摘要
长 春 市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问题 研 究
鲁 雁
摘 要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具有其他 产业所无法比拟 的优 势。在长春 市经济结构的战略 布局调 整 中文化产 业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 位 。长春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坚 实的基础 ,更有广阔的发展 前景 。当前 长春的文化产业在原有 的文化基 础上呈现 出越 来越好的发展 态势,然 而,长春 市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 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背后 的原 因是什 么,该如何应对 ,是本文研 究的重点。
关 键 词 :文 化 产 业 ;支 柱 产 业 ;产 业 集 聚 长 春 市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概 述 近年来长春市文化产业发展 迅猛 ,对 国民经济 的贡献率稳 步增加 , 并逐步成为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从 2 0 0 5年到 2 0 1 1年长 春 市文化产业增加值 占全市 G D P的 比重逐 年增加 。2 0 0 5年长 春市文化 产 业产值 占全市 G D P的 0 .8 %, 2 0 0 7年 占 G D P的 0 .9 % ,到 2 0 0 8年 占 G D P的 1 .2 %,2 0 0 9年 上半 年 ,文化产 业增加 值高达 6 3 .5亿元 ,同 比增长 3 1 % 。2 0 1 0年达 到 G D P的 5 .9 % ,2 0 1 1增 加 到全 市 G D P 7 . 5 %。同时 ,长春市文化产业 的增 长速度惊 人 ,对第三产 业具有 明显 的 拉动作用。2 0 o 5年至 2 0 0 9年 ,文化产业 的平均 增速高达 2 6 .9 % ,大 大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增 长速度 。产业经济理论认为 :某一 产业 的增加 值 占到 G D P的5 %左 右,这个产业就可 以界定为支柱产业 。 2 0 1 0 年, 长 春市文化产业实现增 加值 1 9 6 .7亿 元 ,同比增 长 5 4 % ,占 G D P的 5 . 9 % ,2 0 1 1年长春市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 3 0 0亿元 ,比 2 0 1 0年增 长 5 2 .5 % ,占全市 G D P 7 .5 %。文化企 业大 约有 1 7 0 0 0多 家 ,从业 人员 达2 O 多万 。 …从 2 0 1 0 年和2 0 1 1 年的数据可以看 出,长 春市 的文化产业 已经成为指出产业 。在长春 市的 “ 十二五 ”规划中 ,已经将 文化产业 列 为重点产业 ,从产值 上看 ,文化产业 已经成为产值超千亿 的第 四大支柱 产业 ,文化 产业已经成为长春市经济发展 的新增长点 。 二 、长春市文化产 业发展 中的问题 1 、长春市文化产业产值偏 小,缺 乏必要 的资源整合 长春市文化产业起 步较 晚 ,基本处 于初 级阶段 。从 G D P占比上来 看 ,长春市文化产业 占比较低 、规模较小 ,同文化产业发达 的城市差距 较大 ,即使 在 1 5 个副省级城 市 中,长 春市 的文化 产业水 平排名也 不靠 前。长春市 文化产业 经济 总量仍较小 ,效益不高 。由于长春 市文化产业 在经济 总量 中的比重较小 ,虽然刚成为支柱产业 ,但是对经 济的拉动作 用尚不 明显 ,也没有充分 的带动就业 ,文化氛 围不够强烈 ,文 化市场前 景不 够 乐 观 。 2 、长春 市文化产 业集聚度 不高,尚未形成规模经济 在 长春市 文化产业 中,大企业集 团较少 ,大部分是不成规模 的小企 业 ,总体上缺 乏竞争力 ,制约 了市场主体地位 的确立 。文化产 业集 中度 低 ,虽然形成 了一些特色 园区和特色企业 ,但是各个 园区之 间 、园区 的 各个企业之 间的产业链不够健全 ,没有真正形成 以龙头企业 带动、优势 互补 的集群发展态势 ,更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 3 、 文化 产 业链 延 伸 不足 ,上 下游 产 业 缺 乏 有 效 关 联 产业演进 的规律告诉我们 ,文化产业是产业链高端 ,是产 业演进 的 必然趋 势。但产业边 际效益递增规律说 明:高端文化产业 的开 发一般都 遵循 “ 先难后易 、先弱后强 ”的规律。发展文化 产业最终会带来 巨大 的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但是前期需要较大的投入 。文化产业 是最有发展前途 的产业 ,文化产 品是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长春 市文化产 业链条宽松 ,产业 内部和产业链之 间不协调 ,没有形成上下游企业 相互 支撑带动 的文化产业链 。没有形成 园区 内的产业经济与园区外 的服务经 济 的良好互动 。 4 、 长春 市 文化 产 业 人 才 队伍 总 量 不 足 、素 质 不 高 长春市文化企业大约 有 1 7 0 0 0多家 ,从业人 员有 2 O余万人 ,人才 总量偏低 ,人员结构不合理 。在人员结构 中,高层次人才 占比较低 ,高 素质 的专业人才 、管理人才为数不多。调查显示 ,在从业人员 中有 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年 1 月 01 1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r a o h n z o a e cJ u l f o gh u n Z
第 6期 ( 总第 】6期 ) 8
NO ..01 V 2 1 No. 6
【 经济 理 论 与实 践 】
城 市 文 化 产 业 集 群 发 展 对 策 研 究
竞争状况 , 直接影 响着 这个 城市文化 产业竞 争力状 况。 ( ) 5

文化产 业 集群竞 争 力构成
文化产业集群竞争 力是指 大量 相互关 联 的文化企 业 以
及相关 支撑机 构在 空间上 的集 聚。通 过生 产和销 售文化 产
品, 提供文化服务 , 占有 文化 市场和获取利 润 , 创造 出 比其他 区域更 多文化产业增 加值 的能力 。按照美 国哈佛 大学 教授 迈克 尔 ・ 波特 有关 产业 竞争 优势的“ 钻石理论” 模型 , 文化产 业集 群竞 争力包括三个 结构 : 争力要 素 系统 、 争力模 块 竞 竞 系统 、 竞争力应效系统 。 ( ) 一 竞争力要素 系统 。竞争力 要素 系统 由生产要 素系 统、 需求状 况系 统 、 关辅助产 业系统 、 化企业 战略系统 、 相 文 政府行 为系统 等 5大要 素系统构成 。( ) 1 生产要 素系统 。文
收稿 日期 : 1—0 —_ 2 1 9 2 0 8
作者简介 : 赵豫林 , , 南工 业大 学常务 副校长 , 男 河 副教授( 郑州
5 2
城 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实力 。文化产业集群离不开相关辅助 产业群 的强 大支撑 , 信 息产业 、 教育产业 、 游产业 及其 他文 化相关 产业都 是文 化 旅 产业集群所赖 以发展 的基础产业 。( ) 3 环境竞争力模 块。主
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层次 , 对城 市的发展起着 明显 的
带动作用 。同时 , 城市的发展也会进一 步增 强区域经 济结构 的优 化和文化产业 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基础之上 。产业间的作用机制 是双向互动 , 只有通
过产业 间信息 、 技术 、 资本 、 人力 的相互 融通 , 形成一个 优 势 产业群之后 , 能形成 文化产 业 的真 正竞争 优势 。( ) 化 才 4文 企业战略系统 。文 化企业 是文化 市场 竞争 的主体 。城 市 文 化产业集群 中文化企 业 的经营 战略 、 治理结 构 、 营销 方式 和
化产业生产要 素包括 文化 资源 、 人力 资源 、 资本 资源 和基础
资源 等 , 这些要 素可 分为 基本 要 素 ( 包括 自然 资 源 、 地理 条
件、 气候条件等) 和高级要素( 包括技术人才、 科研机构、 通信
网络 等) 。在文化产业集群 的竞 争中 , 基本要 素 的重要 性逐 渐下 降 , 高级要 素 的重要 性 日益 凸显 。( ) 求 状况 系统 。 2需
其事业性而忽视其企业性。 由于认 识上 的偏 差 , 以致于把许 多文化经营部 门当作事业 单位来 看待 。既没有采 取合 理 的
市场化战略 , 也没有 引进 竞争机 制 ; 对文化 单位 的管理仍 沿 用行政管理的模式 , 文化单位还没有真正成为 “ 自主经营 、 自
负盈亏 、 自我发展 ” 的市 场竞 争主体。 二是管理体制僵化 。当前城 市现 行的文 化管 理体 制仍 然是传 统的文化事业 型。虽然这种 体制 已逐步 打破 , 力度 但
政府行为系统 。包括 文化 产业政 策制 定 的合 理性 、 时性 、 及
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序 , 文化产 业 的扶持力 度 、 对 文化 市场 的 规范程度等 , 政府行 为在 文化产业集 群的形成过 程 中发挥 着 重要作用 。
( ) 二 竞争 力模块 系统。竞争力模块 系统 由核心 竞争力 、 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 。( ) 1 核心竞争力模块 。主要 包括文化企业战略 、 需求 状况 两大要 素 , 文化 企业 战略包 括 营运基础 、 企业运作 、 竞争对手等三个竞 争面 , 求状况包括 需 需求结构和消费者行为两个竞争面 , 核心竞争 力是文化 产业 集群竞争力 的中心环节 , 直接体各城 市间 的文化 产业竞争 实 力和发展动力 。( ) 2 基础竞争力模块 。主要包括生产要 素和 相关产业集群两个竞争要素 , 文化产 业集群生产要 素竞 争力 反映人 力资源 、 文化资 源 、 资本 资源 、 基础设施 等方面 的竞争
群 的发展。
关键 词 : 市; 城 文化产业 ; 业集群 ; 产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 0 I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7 1 2 1 ) 6 02 3 10 - 0 5 (0 1 0 —0 5 —0 - -
文化 产业 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地域空 间进行 的 ; 经济全 在
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 , 能够不断激励 文化产 品 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 促进文化产业结 构的升级 和文 化产业集 群 的优化 , 使文化产业 的规模 不断扩 大。( ) 关辅 助产业 3相 系统 。文化产业 的竞 争优势 建立 在 由众 多相关 产业组 成 的
球化 的大 背景 下 , 文化产业主要是依 托城市而展 开。文化产 业集 群的发展 , 在为 城市带 来 巨大经济 价值 的 同时, 也极 大
赵 豫 林
摘 要 : 文化产业 与城市发展呈现 出双 向互动趋势 。文 化产业集 群 的形 成离不开 一定 的要素条 件; 市有着发 展 城
文化产业集群所需要的文化资源、 人才资源 、 资本 资源 、 环境 资源 、 消费 市场 和基 础设施 等条 件。文化 产业集群 竞 争力 由要素系统、 模块 系统和效应 系统构成。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应通过整合 文化资源 , 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 , 建 立科学的人才机制 , 拓宽文化产业 融资渠道 , 营造 良好 的制度环境 , 心塑造 文化 品牌 等措施 , 精 来促进 文化产 业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