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200)2016年修订一、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

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

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

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3、具备基本学术能力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

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认识等能力。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了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

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相比较而言,本专业更侧重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包括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等。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中国古代史(断代史)研究的能力。

具体是:(1)具有阅读古籍并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2)能够利用史料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3)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基本能力;(4)为攻读博士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史学基础。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特别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专业性和理论性著作、论文,掌握国内外前沿研究动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和素养。

就业目标:可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新闻出版及党政事业等工作,或为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授予学位:历史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 秦汉史2. 隋唐五代史(含敦煌学)3. 清史4. 中国古代经济史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按高等学校有关研究生教学计划进行。

本专业的培养方式,一方面按照国家其他高校同类专业进行培养,同时考虑到民族院校的特点,本专业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但有关古代的民族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为此,本专业结合学校的特点,在民族史的学习和研究上较其他高校历史系为多;必要时,学生有可能选修一门或以上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对于研究民族史将有更大的作用。

七、论文撰写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中国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中国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先秦史专题 先秦诸子研究 秦汉史专题
42

发 164002MX702 秦汉典籍与传世文字资料研读 40 2
展 164002MX703 先秦-秦汉出土文献导读
40 2
方 164002MX704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40 2
向 164002MX705 隋唐五代史专题 课 164002MX706 辽宋金元史专题
40 2
164002MX720 中国近现代城市史
40 2
164002MX721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
40 2
164002MX722 中华民国史专题研究
40 2
164002MX723 港澳台史研究
40 2
164002MX724 近现代东北史专题
40 2
164002MX725 伪满洲国与日本侵华史专题
40 2
40 2
164002MX733 东北亚国际关系史
40 2
164002MX734 战后美国与东北亚关系
40 2
164002MX735 中日关系史导论
40 2
Ⅲ Ⅱ 学生须在导 Ⅱ 师指导下选 Ⅲ 修至少 8 学分 Ⅲ 的课程(另 1 Ⅲ学 Ⅲ 分为 Ⅲ 经典文献阅 Ⅲ 读报告)。 Ⅲ 为鼓励学科 Ⅳ 交叉,选修其 Ⅳ 他一级学科 Ⅳ (考古学、世 Ⅲ 界史)各类相 Ⅲ 关课程的,也 Ⅲ 可计入发展 Ⅳ 方向课课程
近代东北移民史专题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人文地理专题 历史城市地理 ※旅游与人文遗产保护 ※旅游教育学研究 ※旅游地域文化研究 中国当代史学思潮 中国史学思想通论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专题 中国古代学术史专题 魏晋南北朝史学史 明清史学史专题 中国古代经学史 当代西方明清史研究
40 2

中国史专业(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热受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情操高尚,具备严谨科学态度,优良学风、敬业和献身精神,善于团结合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古代史专业人才;并力求培养通史型的人才。

1.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中国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一定的创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中国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深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学术动态,学术思想活跃,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专业A:中国古代史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l)先秦史(2)秦汉史(3)魏晋南北朝史(4)隋唐五代史(5)宋元史(6)明清史(7)西北民族史(8)中外关系史(9)历史地理与地名学(10)江南区域史(11)南京城市史B:中国思想史(A、B两专业专业课基本相通)C:中国近现代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近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l)晚清史(2)中华民国史(3)当代中国研究(4)当代台湾研究(5)中国近现代社会史(6)中国近现代经济史(7)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8)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9)中国现代化研究(10)南京大屠杀史研究D:边疆学是综合研究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地关系、与境外毗邻人群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等状况的跨专业学科,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传统作为主干,研究中国疆域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中国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互动;中国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及人地关系等等;中国边疆治理问题;中国边疆地区与境外毗邻人群及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中国海上疆域问题等等。

0602Z4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602Z4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年月日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位课(政治理论课、第一外语、方法论课程)、学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拓展类课程)及非学位课等不同课程群。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生课程学分不低于31学分,其他培养环节不低于6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为9学分,学位专业课为6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0学分(其中本学科专业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两门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注:该表格可以根据内容进行调整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8
9
10
11
12
13。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内招博士)一、学科方向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中文名称二级学科英文名称方向一:060201 专门史History of Particular Subjects方向二:060202 中国古代史Ancient Chinese History方向三:060203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方向四: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方向五: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7年,外招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8年。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12-1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6学分,非学位课程2-4学分。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专门史必读书目1.张星烺编,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 2003。

2.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1995。

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05。

5.丹尼等编:《中亚文明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徐斌:《华侨华人研究中文书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专门史选读书目:1.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3、Geoff Wade.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V ol.1-6, London: Routledge, 2009.4、G. F. Hudson. Europe and China: A Surve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00.London: E. Arnold, 1931.5、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6、D. Sin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近现代史是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革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为了培养具备较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近现代史专业人才,各高校相继制定了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广泛的历史学知识储备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文献阅读能力、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以及较高的历史学研究和教学能力。

二、培养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学理论基础:包括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对历史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近现代史基础知识: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能力。

3. 学术研究能力:包括文献阅读、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学术论文写作等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

4. 历史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历史学研究领域:包括近现代史研究的不同领域和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对特定领域和专题的深入研究能力。

三、培养要求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修读课程: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公共课程包括历史学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包括近现代史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

2. 学术研究:学生需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并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

3. 学术活动:学生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4. 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参与相关历史研究机构或文化单位的实习实践活动,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历史学研究的应用。

中国史培养方案(一级学科:硕士生)

中国史培养方案(一级学科:硕士生)

中国史培养⽅案(⼀级学科:硕⼠⽣)苏州⼤学学术型研究⽣培养⽅案中国史(硕⼠⽣)(专业代码 0602)(⼀)学科简介(400字以内)本学科办学历史长,学术积淀深。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柴德赓、段本洛、董蔡时、余⾏迈、晁福林等著名学者的引领下,本学科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传统,在学科建设、⼈才培养等⽅⾯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海内外享有⼀定的声誉。

主要研究⽅向有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江南区域史)、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学术梯队合理,⽬前有博⼠⽣导师10位,硕⼠⽣导师21位(含兼职导师)。

在中国社会史、江南区域史(吴⽂化史)、先秦秦汉史、经济史等专业领域颇多建树,涌现出⼀批在学术界享有⼀定知名度的学者。

有科研平台的强⼒⽀撑,其中历史学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吴⽂化研究中⼼为江苏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红⼗字运动研究中⼼为中国红⼗字基⾦会⽂化研究基地以及博⼠后流动站。

在服务地⽅经济社会发展⽅⾯,已⾛出⼀条具有⾃⾝特⾊的路⼦,成效显著,社会反响良好。

本学科设有重点学科资料室,藏书丰富,科研条件优越。

(⼆)培养⽬标及基本要求(400字以内)根据《⼀级学科博⼠、硕⼠学位基本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泽东思想和邓⼩平理论,能够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法指导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作。

初步掌握并较为熟练运⽤本学科硕⼠要求掌握的通⽤⼯具性知识,融会贯通中国史硕⼠应当掌握的⼈⽂社会科学和⾃然科学知识,初步掌握中国史的学科核⼼知识。

⼀般了解中外中国史学术研究历史和当代中外关于史学理论和⽅法发展的最新趋势。

⼀般了解本学科中外⽂的基本⽂献。

初步具备阅读和使⽤中外⽂历史⽂献和档案的能⼒。

及时翻阅中国史研究的中⽂期刊,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

掌握较为宽⼴的基础理论和较为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作适应能⼒和创新能⼒,初步具备独⽴从事科学研究的能⼒。

要求品⾏端正、⾝⼼健康,遵制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遵守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尊重他⼈科研成果;遵守相关的保密制度和纪律;视抄袭为可耻⾏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内招)
一、学科方向
1、060201 专门史 History of Particular Themess
2、060202 中国古代史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3、060203 历史地理学 Historical Geography
4、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5、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二、学制
学制三年,内招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5年,如在学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

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课程设置
本学科要求修满28-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学位课6-8学分,非学位课程14-16学分。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
(一)专门史必读书目
1.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黄时鉴:《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4.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
5.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6.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专门史选读书目:
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3、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
(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

3、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

4、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中华书局。

5、梁方仲:《明代赋役制度》,中华书局。

6、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

7、何炳棣着、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三联书店。

8、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三)历史地理学必读书目
1、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1988
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 1982
3、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
4、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5、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7、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地图出版社,1982
9、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
10、徐宏祖:《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历史地理学选读书目
1、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
2、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1~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4、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5、史念海:《河山集(1~9集)》,三联书店等,1963~2007
6、谭其骧:《长水集、长水集续集》,人民出版社,198
7、1994
7、郦道元着,杨守敬等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8、玄奘等着,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
9、乐史:《太平寰宇记》,金陵书局,1882
1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四)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1、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
3、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
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4、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张宪文等着:《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7. 弗兰克·韦尔什:《香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 张静如等着:《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9.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五)历史文献学必读书目和宣读书目
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

2、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6、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五、在学期间成果要求
内招硕士生应在公开刊物发表与本学科领域、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论文1篇。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会主席、副主席(签名):
学院主管院领导(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