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式研究_王冬春
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障碍与优化对策研究

392006年第9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客然后用良好的产品质量服务加上大力的内部推销和外部广告来完善自己3要重视品牌营销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早已过时要想餐饮品牌经营成功营销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何营销餐饮企业就要学会利用营销四步曲行销活动SP 如展示会拍卖会新产品发表会广告为推销观念或产品用电视报纸等方式做出的支付代价的表现手段人员销售为了销售产品而做出推广行动的人员公关PR 经公关人员利用不付广告费用的大众传播媒体来做公开宣传的一种营销活动四种营销方式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品牌营销体系当然不同的营销方式各有优缺点餐饮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适合的选择广告及公关可以以较低成本价来对大众传播讯息缺点是内容规格化无法为个别顾客量身订做而人员销售不像前两者只能把讯息传给少数人且速度慢其成本也最高但可以配合每位顾客个别解答问题并按不同形态的服务组合SP 活动即行销活动属于短期效应主要目的在于增进销售成本介于广告与人员销售之间所以小型企业为了成本因素采用人员销售居多而大型餐饮企业除人员销售外还可运用大众媒体与公关活动4要重视品牌保护一直以来我国餐饮品牌被抄袭和搭便车的现象十分严重如北京一品世家东饮食管理有限公司不但广告文案招商广告培训教材VCD 内部报刊被人抄袭有些公司不择手段的挖一品世家的科研人员一些加盟店也挖空心思打总部技术人员的主意一时之间总部的生存发展受到了极大威胁所以品牌保护刻不容缓而这也正是每个餐饮企业都应考虑的问题如何保护自己的品牌成立知识产权部门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来管理加强内外产权管理工作如完善用工合同完善加盟合同申请专利向外界公布企业维权成果等5要不断创新因为消费者的口味在不断的变化所以餐饮企业也应根据情况不断创新当然创新不仅仅包括产品创新还包括观念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体制创新和人才创新等餐饮管理者需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突破固有的模式打造具有本土个性的简洁务实的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结束语随着本土餐饮业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和国外品牌携成熟品牌运作经验的大举进入未雨绸缪开展品牌经营管理时国内餐饮业的当务之急而且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会有大量游客来华这对中国餐饮业将是难得的机会以此为契机中国可以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饮食文化让外国游客体验吃在中国的乐趣奥运会也可成为中国推出自己餐饮品牌的绝佳机会参考文献1ht t p://w w w .w xcyw .com 创造成功的餐饮品牌2005.8.32ht t p://w w w .w xcyw .com 一个知名品牌成功之路2005.8.3一引言企业战略联盟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是指参与联盟的各企业之间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进行知识共享转移或共同创建新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资源和竞争优势的互补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从战略联盟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战略联盟可分为价格联盟产品联盟知识联盟三种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战略联盟的主导形式正由传统的价格产品联盟向知识联盟过渡[1]战略联盟能给企业带来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实现知识资源和竞争优势的互补最终服务于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一目标二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机理战略联盟的知识共享目标知识主体管理平台三个层面构成了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综合体系首先在目标层联盟成员企业持续竞争优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障碍与优化对策研究张德茗1黄晓明2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知识型战略联盟正在成为企业战略联盟的主导形式如何促进战略联盟的知识共享,创造或维持联盟的竞争优势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从联盟目标知识主体管理平台三个层面分析了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机理讨论了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提出了针对这些障碍的优化对策关键词战略联盟知识共享障碍对策势的建立或进一步提升始终是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战略目标联盟成员企业各个层次的知识共享行为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从知识拥有的主体来看战略联盟内的知识可分为个体层知识群体层知识企业层知识[2]在战略联盟中知识共享可以发生在在组织的不同层次内或层次之间它可以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3]的单向转移或交流互动因为主体的不同这三个层面的知识的形式和特点也不相同如表1所示.表1战略联盟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知识共享的内容隐性知识K now -how K now -w ho 个人的信念灵感洞察力心智模式个人掌握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等团队信念默契协作技能团队掌握的技术诀窍运作流程等企业战略洞察企业愿景价值体系管理诀窍企业惯例企业文化等显性知识K now -w hy K now -w hat个人掌握的概念原理规范数据事实等团队掌握的概念原理规则事实等企业掌握的原理制度规范技术文档专利数据等编码化知识个体层群体层企业层类别层次40经营管理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管理平台包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结构激励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是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激发因素E na bl i ng Fa ct or s[4]当这些管理平台因素满足知识共享的要求而且相互协调匹配时这种激发或促进功能才得以有效发挥三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障碍1企业层在联盟中有许多课题需要联盟各方共同决策但由于诸多不确定性企业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成员间将出现信任危机[5]不利于联盟内知识的共享此外联盟企业在阶段目标行动计划共同投入收益分配等方面产生分歧和矛盾从而对联盟自上而下各层主体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不利影响2群体层战略联盟内存在大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如研发团队兴趣小组利益群体等在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中知识团队已成为基本的创新和业绩单位[6]如果联盟内的团队因授权或激励不够而不能实现相对的自主性团队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将大大降低或者联合团队不能超越企业部门之间的利益分割团队知识共享受到制约对于非正式群体一方面是个体交流感情交换信息的重要场合成为正式群体知识沟通渠道的补充另一方面如果管理者不能正确对待和引导有可能成为联盟实现正式目标的绊脚石和知识共享的阻碍3个体层尽管学者普遍认为知识一旦产生后其使用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8]但对于个体而言知识共享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1个体价值观的差异个体的价值观差异影响个体间的相互信任而个体之间的信任程度影响知识共享的意愿和行为2个体知识垄断的心理知识员工出于对个人声望权利与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共享知识员工缺乏知识共享的动力3个体沟通能力的差异一方面个人沟通能力制约知识的表达另一方面知识接受者也很可能由于理解能力差异影响知识的传播共享四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优化对策1联盟组织管理的变革传统的企业仍大多采用金字塔型的层级管理结构[8]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权利高度集中管理层次繁多而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战略联盟组织协调的范围更广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所处的环境更加多变集中决策的难度提高因而组织分权成为必然的趋势优化的组织形式将满足知识共享提出的扁平化柔性化和员工参与的要求打破了企业部门之间刚性的知识壁垒有效的促使知识在联盟的各个层次流动和交流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设立联合的知识主管担负起知识共享环境创造者的角色也可以以联盟各方知识主管的定期会议的形式来协调促进联盟的知识共享行为2联盟信息沟通平台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为企业在物质基础上改善知识共享的环境提供了契机一方面从静态角度协调联盟各的需求加强企业团体和个人的知识库建设合理设计各知识库的访问权限打造一个方便友好高效安全的显性知识共享平台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为各级主体提供诸如高层战略研讨群组BBS企业博客BLO G 等隐形知识交流互动的场合和机会3激励机制的创新激励体系反应了组织价值观的倾向性知识共享需要联盟各方调整激励考核体系建立知识导向的激励体系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工作激励等方面突出知识的价值和知识提供者的贡献,鼓励企业团队和个人分享自有的知识例如,莲花发展公司在其对为消费者服务的职工进行业绩评价时,知识分享指标占了25%的权重需要强调的是培训是激励知识拥有者分享知识的有效手段首先培训能改变员工对知识共享的态度理解互惠合作的重要性其次培训能改善个体或群体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库的内容此外培训也能提高知识主体的沟通能力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益4联盟组织文化的提升战略联盟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这样的目标创造一个鼓励知识分享和创新的宽松环境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首先应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开放而非保守提倡合作而非各自为政鼓励变革创新而非害怕变化其次组织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制度规范思维模式等的总和因而需落实到主体的思维模式企业规章制度权力和利益的分配等层面持久而深入地引导和激发知识共享行为五结束语战略联盟内的知识共享是一个系统过程正如知识共享障碍因素并非孤立的影响战略联盟的知识共享这些优化对策也应该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发挥其作用战略联盟知识共享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联盟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推进知识共享从而实现共享知识提升效益竞争优势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参考文献[1]徐立军.从产品联盟到知识联盟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J].经济师,2002,10:81-82.[2]王立生.论战略联盟视角的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障碍[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8(4):90-95.[3]N onaka I ,T akeuchi H .T he K now l edge C r eat i ng C om pany[M ].N ewY or k,N Y :O xf or d U n i ver sit y Pr ess,1995:39-41.[4]M ar t in J.E pp l er ,O l i ver Sucko w ski.M anaging t eamknow l edge:C o r e p r ocess,t o ol sandenabl ingfactor s[J].E u r op eanM an ag em ent Journal.2000,3(18):334-341.[5]徐锐.战略联盟知识共享的关系风险及其控制方式[J].情报方法.2005(8):2-4.[6]于立宏郁义鸿.知识团队自我激励有效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105-111.[7]R obert M .G r an t.T ow ard a kn ow ledg e-basedt h eory o f t h e fi r m [J].Str ateg i c M an agem en t Journal,W i nter Speci al Issu e,1996,17:109-122.[8]望俊成陈远等.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和对策分析[J].情报方法20057:10-12.。
战略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

重要的生产要素。然而,对于知识经济时代 的任何一个企
业 来说 ,在知识资源 方 面要做到 “自给 自足 ” 几乎 是不 可 能的。 因此 ,通过各种 有 效 的渠 道 和 方式从 外部 知识 源 获 取 企业所需 的各种 知识 ,就 成 为每 一 个 企业 的 必然 选 择 。
过联盟实现知识换取知识或 以知识换取市场这样 动机的联
22 知识 受体 因素 .
等的共同影响。知识供方因素由知识转移动机 、 知识转移
能力 、转移知识 的意 愿组 成 ;知识 受 体 因素 由知识 受 体 吸 收知识的动机 、吸收意愿 、吸收能 力 、知识 挖掘 能力组 成 ;
知识 因素 由知识复杂性 、形态 、 用性 、 量等 因素组成 ; 专 数
愿 比较 强烈 。因其 目的是通 过知识 转 移获得 利润 ,而转 移
的又是 过时 的知识 ,转 移成 功意 味着 即可 获 利。所 以 ,转 移知识 的意愿就 强 ,知 识易 于在 组织 间转移 。而对 于拟 通
权形式 的共 担 风 险 、共 享 收 益 的 长 期 联 合 与 合 作 协 议 组 织… 。在知识经 济时代 ,知识 已取 代 土地 、资本 ,成 为 最
知识源具有起码的知识输出 ( 传授)意识或意愿、知
识 受体具有 起码 的知 识吸 收 ( 接受 )意 识是 知识 得 以转 移 的前 提 。 可以说 ,知识 供方 的转 移 意愿 越强 ,知 识传 播
到受体就越 容 易。反之 ,转移 意愿越 弱 ,知 识则 越 不 容易
间实现 知识 转移并 非易 事 ,因为影 响 战略联 盟 中组织 间 知 识转移 的因素多 种多 样 、错综 复 杂。尽 管 国 内外 学者 已对
战略联盟企业间动态关系与知识转移研究——联盟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

业 间 的 知 识 转 移 效 果 和 效 率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影 响 。 因 此, 企业 间 知识 转 移 的 开 放 性 主 要 受 到 企 业 间 竞 争 、 企
争 优 势 的 动 态 能 力 。在 分 析 战 略 联 盟 企 业 间 动 态 关 系 对 知识转移 的影 响时 , 必 须 考 虑 到 核 心 企 业 拥 有 的 联 盟 管理能力 的影 响 , 才 能 够 清 楚 地 解 释 联 盟 企 业 间 动
联 盟 管 理 能力 的调 节 作用
周 杰 , 张 卫 国 。
(i . 重庆 大学 经济 与工 商管理 学 院 , 重庆 4 0 0 0 4 4 ; 2 . 西 南政法 大 学 管理 学院 , 重庆 4 0 1 1 2 0 ;
3 . 西 南大 学 经 济管理 学 院 , 重庆 4 0 0 7 1 5 )
很 大程度上影 响着 企业对 知识 的保护 , 对 战 略 联 盟 企
在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战 略 联 盟 企 业 间 的 关 系 , 有 利 于 核
心企业更好地 利用 联盟 资 源 , 协 调 联 盟 企 业 间 的 关 系 以实现协 同, 从 而 更好 地 适 应 外 部 环境 的 动态 变 化 。
业 问 信 任 和 企 业 间 冲 突 程 度 的 影 响 。此 外 , 按 照
S c h r e i n e r等 的 观 点 , 联 盟 管 理 能 力 是 指 一 个 公 司 能
收 稿 日期 : 2 O 1 2 O 3 — 2 2
态 关 系 对 知 识 转 移 的影 响 。
l 战 略 联 盟 企 业 间 动 态 关 系 影 响 知 识 转 移 模 型
江苏省高教学会2017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按奖项排序,相同奖项按学校首字母排序)
一等奖(共5项)
序号 1 2 3 4 5 江南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扬州大学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单位 申报人 王志军 汪雅霜/汪霞 戚湧 袁传明 王斌 成果名称 刊物&出版社 奖 项 一 等 奖 一 等 一 等 一 等 一 等 奖 项 二 等 奖 二 等 奖 二 等 奖 二 等 奖 二
王文乐/张轶/严 陈/季惠/张鹏程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赵慧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陶梅 方超 范雯 潘静 陈明学 张劲柏 俞跃/赵玉阁 季卫兵/刘琳 张弘钧 刘琳/朱敏 陈荣明 刘奕琳 曹文军 胡燕/朱志平/章 云清 林乐芬/顾庆康
申报人 刘海燕 戴丽君 丁静/周南平 邹月辉 孙旭 阙明坤 柴江 李海龙
成果名称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供给侧视角下的特色文科建设发展战略研究——以行业 型高校为例 体育:还原“文明病”下身体的自由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 独立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研究 《高等教育收费政策评价与学生实际付费能力研究》 高等教育学的常识、传统与想象
奖 项 三 等 奖 三
第 4 页,共 7 页
序号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通大学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理工学院 陆红 赵嫚
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管理要素分析

知识 资产作 为一种 非实物 性资产 , 以通过 市场 化 的机制 难 进行 交 易 , 尤其是 对 于难 以 书面 化 , 含在 组织 运 作过 程 蕴 中的 隐性 知识 更是如 此 在知识 对于企业 越来越 重要 的前 提 下 , 盟通 过提 供有 效 的知 识共 享途 径 , 联 成为 了一 种 重 要 的组织 间合作 形态 |m 9 。此外 , 着科学 技术 的发展 , _ 随 企
第2 卷 第 2 期 6 3
2 0年 1 09 2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O.6NO-3 1 2 2 De . 0 c 2 09
Sce c in e& Te h olg r g e sa ol y c n o yP o r s ndP i c
战略联盟 中知识转移的管理要素分析
转移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人际沟通 、 编码传播和内嵌转移3
种 知识 转移方 式能够转 移不 同类 型的知 识 , 并且具 有不 同
的转移 特点 ; 联 盟 中的 正式 控 制不仅 会 促进 , ② 而且 也 会
阻 碍知 识转 移 ,而非 正 式控 制 能够 促进 联 盟 中的知 识 转
以及 多样化 的市场 需求 。 向于通 过建立 战略联 盟来 利用 倾
和 质量 。知识 型 战略联 盟 在商 业 活动 中 的重要 性 日益 突 出, 已成 为企业 获取 竞争 优 势 、 现快 速增 长 的一 种重 要 实
形 式 “。然 而 , 圉 企 业 在 与 国 外 企 业 结 成 联 盟 的 时 候 , ] 我 并 不 能 有 效 地 学 习 和 使 用 国外 联 盟 伙 伴 的 先 进 知 识 和 经 验 , 这 对 我 国 企 业 竞 争 力 的 提 升 产 生 很 大 影 响 。 因 此 , 究 哪 研
企业战略联盟的知识协同与共享模式探析

次 ,知识具有边 际效益递增 的独特优势 ,在联盟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协同机
制的作用下 ,这种优势会被放 大,它会 因为被不 断使 用而得
到 累积 、提炼 和 增 值 。
2 12 战略联盟知识协 同的范围经济效应 .. 范围经济效应更 能够反映 出协 同的实质 ,即通过不 同联 盟企业之间的分工合 作、交 流与 沟通 所引起 的成本 的节约。 这种成本的节约不是 由对 同一产品进行分工协作产生 的,而 是由对不 同类型产 品的分工协 作而产生 ,否则等同于单一产 品的规模经济效应 。通 常企业 用平均成本 来定义 规模经 济, 而用相对总成本来定义范 围经 济,也就是企业 多个业务 同时 进 行 的 总成 本 小 于 单 个业 务 各 自分别 进 行 的成 本 总 和 。
本 。如通过联盟 中知识 共享 网络平 台的软件支持条件 ,使得 多位联盟成员可以共 同登陆联盟知识库 ,这样 比成员企业单
2 战略联 盟知识 协 同优势 效应分析
2 1 战 略 联盟 知 识 协 同的 规模 与 范 围经 济效 应 . 凭借完善 的知识 协同机制 ,战略联盟可实现知识转 移与 共享 ,并形成一定 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
企业 战略 联 盟 的知 识 协 同与共 享 模 式探 析
刘 超
( 天津科技 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天津 30 2 ) 02 2
摘要 :企 业战略联 盟的成功不仅依 靠有形资产 的共享 ,更多的竞争优 势应 当来 自企业间的知识共 享和协 同作 用 的结 果 。 以讨 论 战略 联 盟 企 业 间 的知 识 协 同的 意 义为 出发 点 ,从 演 化 博弈 论 的 角度 研 究 了企 业 战略 联 盟 知识 协
战略联盟中影响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知识转移能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 。美 国学者维娜 - 艾丽认 为:知识是不 “ 定型物 。 是神话 中能呈现多种形态 的精灵 。 它一直在变化, 它是有机 的而 不是机械 的。 ……知识是 ‘ 实体 ’ ‘ ’ 和 过程 的统一体 . 也就是说 , 知识既是 静态的实体 , 同时又是动态的过程 。这种动态的观点把知识视为一种过 ” 程 , 多关注的是知识的共享 、 更 转移 、 学习和运作。 知识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 由于知识分工 、 知识分布不均 , 产生了知 识需求与供 给。 知识转移的过程一般包括借助于中介载体从知识源发送 到知识汇 的整个过程。由于知识深嵌于知识的载体中, 的转移必须通 他 过载体之间的交换和沟通 , 从而实现知识在各 载体之间的转移 , 如图 l 所示 。 其本质是知识由知识供方 向知识受体转移的过程 。 同时 , 知识转移 具有方 向性 , 通常都是从 高区位 向低区位转移。 由于知识 的特性 , 知识供 方发 出来的知识将 不可避免的含有噪声 , 且通过载体传向知识受 体时还 会进一步吸收环境中的各种噪声 。因此 , 知识受方 必须对含有大量噪声 的知识进行选择和过滤 , 根据 自已的经验和需求接受并修整来 自于知识 源的知识 。 同时在知识 转移过程完成后 , 反馈也是 非常重要的。 正是 由于 知识 的动态性 , 要求 知识转移 的过程也必须是 动态 的过程。从这一过程 可 以看 出, 知识受体 的需求并非 总是 能清 晰地传 递给知l 识供方 , 而知识 供方发 出来 的知识亦并非能够全部地 、 不走样地 传递给知识受体 , 双方 的知识 、 经验 、 感受将影 响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 二、 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在战略联盟 中组织 间知识转移的过程 中 , 知识供方因素 、 知识 受体 因素 、 知识因素 、 联盟因素 、 知识转移通道因素等共 同对知识转移产生影 响。知识供方 因素 由知识转移动机 、 知识转 移能力 、 知识转移的意 愿组
战略联盟中的知识分享与知识创造

战略联盟中的知识分享与知识创造
江旭;高山行
【期刊名称】《情报杂志》
【年(卷),期】2007(026)007
【摘要】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向合作伙伴学习并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分析了战略联盟的知识基础理论,对合伙企业间的组织学习、知识分享和知识创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学习在联盟知识管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吸收性学习决定了知识分享的程度而开放性学习对知识创造具有决定性作用.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江旭;高山行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
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5
【相关文献】
1.知识分享和知识分享中的信任因素 [J], 周诗豪;李丽霞
2.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知识分享与知识创造 [J], 邹勇;周艳榕
3.创新激情、知识分享意愿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r——心理安全感的调节作用 [J], 商燕劼;庞庆华;李晓峰
4.图书馆知识管理对知识分享与知识创造的影响研究 [J], 李复达;黄华乾
5.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J], 张明;江旭;高山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期 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89
2 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模式
2.1 战略联盟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 为了描述上的简便 , 假设参与联盟的是两个企业,
收稿日期 :2006 — 02 — 10 基金项目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40698027) 作者简介 :王冬春(1978—), 男 , 河南人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 生 , 主要研究方向 :知识管理 、信息管理 ;
Teng 对战略联盟的分类方法移植到联盟中知识转 移模式的划分上 , 将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分为四种 基本模式(如图 2 所示)包括 :合资企业式战略联盟 知识转移模式 、参股式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式 、双
图 2 战略联盟知识转移的四种基本模式 图中实箭头表示知识转移 , 虚箭头表示知识遗漏
边契约式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模式和单边契约式战略 联盟知识转移模式 。为了画图和叙述上的方便 , 本
Research on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
Wang Dongchun , Wang Yingluo , Wang Nengmin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Xi' an Jiao Tong University , Shan Xi Xian 710049 , China)
采用那一种知识转移模式 , 知识遗漏与知识转移经常
是相伴相随的 , 只是不同的知识转移模式其知识遗漏
的可能性及大小不一样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 本
文假设参与联盟的企业有两个 , 把企业参与联盟做出
的贡献分为三种情况 :以隐性知识为主 、以显性知识
为主和以资金等其他非知识类贡献为主 。这样我们
就得出如表 1 所示的九种情况下的联盟 , 下面分别介 绍这九种不同情况下的知识模式的选择问题 。
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尽管对战略联 盟中知识转移的研究已经非常之多 , 但有关联盟中 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式一直没有学者进行总结 。 Eric
W .K .T sang 在 1999 年曾对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各种 具体方式作过分类的详细论述 , 但也没有概括出战略 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式 。战略联盟的具体实现 形式多种多样 , 每一种形式的知识转移的过程 、影响 因素和绩效的衡量标准都不尽相同 。 所以 , 归纳总结 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式 , 不仅可以使对战略 联盟中知识转移有更清楚的认识 , 而且有利于对其作 更深入地研究 。 本文的目的就是在综合上述国内外 学者的研究成果 , 概括出企业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 几种基本模式 , 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
1 引言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美国 DEC 公司总裁简· 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 , 是指两个或 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济实力的企业 (或特定事业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 、共同使用 资源等战略目标 , 通过各种协议 、契约而结成的优势 互补 、风险共担 、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 一种松散的网络组织(于厚海 , 2003)。 由此定义可 以看出 , 企业战略联盟是适应竞争的组织形式 , 它的 最终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单边企业式战略 联盟是指联盟各方通过契约
如 :许可证协议 、特许权协议和交钥匙等形式与另一 方或几方达成的联盟 , 联盟成员在这种形式下往往 是知识的单向转移 。一方贡献知识的企业希望从伙 伴企业处得到的往往不是知识 , 而是的如市场占领 、 收入 、规模经济等其它收益 ;另一方贡献非知识类的 资源的企业希望获得的主要是对方的知识 。
90 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 24 卷
文假设参与联盟的有两个企业 , 对于多个企业参与
联盟的情况同样适用 。下面本文就对这四种知识转
移模式进行详细的介绍 。 2.2 战略联盟知识转移的四种基本模式 2.2.1 合资企业式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模式
图 1 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演进图
关于企业内部的 知识转移 , 日本学 者 Nonaka 曾做过详细的论述 , 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 知识 , 提出了企业内部以隐性知识为起点的隐性知 识和显性知识互相转化的知识 创造螺旋模型(SECI), 该模型认为 , 企业内部知识起源于个人的隐形 知识 , 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s)、外在化(Ex 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 部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过 程 , 逐步从个体知识上 升到团队知识 , 再上升为组织知识 。
这类知识转移模式的特点是 :企业间知识转移 受契约的严格限制 , 知识相互学习目的性很强 , 主要 是对方的显性知识 , 隐性知识的转移存在很大的局 限性 。 所以虽然存在着知识遗漏现象 , 但由于有契 约做严格限制 , 企业核心知识泄漏的风险较小 。 2.2.4 单边契约式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式
双边契约式战略联盟是联盟各方通过契约的形 式建立合作关系 , 进行技术交流 、合作研究 、合作营 销等 , 不发生资产的转移 。 此类知识转移模式中主 要以契约规定的显性知识为主 , 隐形知识转移较少 , 但是有些情况下需要参与企业 在契约规定的 范围
内 , 投入各自的资源一起进行合作 , 因此在契约规定 范围内的隐性知识也可以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转移 。
由于这里假设的企业 A 和企业 B 是没有差别
的 , 所以表 1 是个对称的表 , 也就是说 :2 、3 、6 分别 与 4 、7 、8 是相同的 , 所以 , 我们这里只需要讨论六种
情况即可 。
表 1
知识模式的选择
企业 A 企业 B
以隐性知识为主 以显性知识为主 以非知识类贡献为主
以隐性 知识为主
这类知识转移模式的特点是 :企业间知识转移 同双向契约形式一样 , 转移的范围严格受限于契约 规定的范围的显性知识 , 而且转移的方向主要是单 向流动 , 基本没有回路 。伴随着知识转移 , 知识遗漏 的数量很少 , 企业一般不大担心核心知识的泄漏 。
3 知识转移模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 , 我们可以看出 , 无论战略联盟中
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可以认为是在两个企业间的知识转 移。这个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企业内部 的知识转移;一部分是企业边界上的知识转移 。不同部 分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也不完全一致 , 这些影响因素和 知识转移的进程在企业形成联盟的过程中随着联盟的发 展也在不断演化(如图 1 所示)。本文主要任务是研究联 盟中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式 , 暂不讨论各种模式随着联盟 的发展的演化过程。
合资企业式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模式的特点是 : 各母公司的成员在合资企业内全面交流 , 知识转移 和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 , 不仅可以有效地传递显性 知识 , 如 :各种文档 、规章和技术资料等 , 还可以通过 “干中学 、学中学 、研究中学”等多种方式有效地传递 隐性知识 , 使联盟企业充分的相互融合 。 但这类知 识转移模式 , 由于员工的充分接触 , 从而使知识遗漏 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这种知识遗漏 (虚线表示)可以发生在各个层次 , 而这些母公司预 期之外的知识遗漏是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 , 因为过 多的知识遗漏可能导致母公司核心知识的丧失 , 从 而导致联盟的解体 , 所以在此类知识转移模式下 , 母 公司知识看护人(knowledge gatekeeper)的职责和任 务非常重要 。 2.2.2 参股式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式
1 4 7
以显性 知识为主
2 5 8
以非知识类 贡献为主 3 6 9
第 1 种情况下 , 由于双方所贡献的知识都是以 隐性知识为主 , 而且每个企业所希望从合作伙伴那 里得到的也主要是隐性知识 。从上面对知识转移模 型的分析可以看出 , 合资企业式知识转移模式最有
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 。 于是有以下假设 : P1 :当参与联盟的企业所贡献的和希望从获得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问题相关 研究的 总结 , 提出并 详细论 述了战 略联盟中 知识转 移的四 种 基本模式 , 并对知识转移模式的选择作了深入分 析 , 最后 , 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
关键词 :战略联盟 ;企业合作 ;知识管理 ;知识转移 中图分类号 :G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115X(2006)03-0088-04
关于企业边界的知识转移 , 由于战略联盟的具 体实现形式非常复杂繁多 , 其知识转移的方式也不 尽相同 。当面对各种各样的战略联盟方式 , 为了更 清楚准确地研究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规律 , 本文首先 对企业战略联盟进行了分类 。 为研究基于资源理论 的战略联盟 , 综合联盟结构分类的方法 , 将联盟分为 四种形式 :(1)合资企业(joint vent ures)(2)参股联 盟(mino rity equity alliances)(3)单边契约型联盟(unilateral contract -based)(4)双边契约型联盟(bilateral contract -based)。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战略联盟 中的知识转移问题 , 因为知识本身就是企业非常重 要的资 源 , 所以 本文 将 T .K .Das 和 Bing -Sheng
此类知识转移模式中 , 联盟企业通过相互持股 建立起知识学习的通道 , 与合资企业式知识联盟相 比 , 这里没有中间的合资企业实体 , 母公司之间通过 互相持股来控制对方 。
参股式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式的特点是 :各 母公司之间主要通过互相监督进行学习 。学习的过 程主要由监督人员负责 , 监督人员学习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 。显性知识转移 相对容易 , 隐性知识由于缺乏企业间的密切沟通 , 转 移效果相对较差 。 不过该知识转移模式中 , 知识的 保护相对容易 , 知识遗漏虽然仍不可避免 , 但母公司 通过对监督人员的严格控制 , 可以有效地减少核心 知识的外泄 。 2.2.3 双边契约式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