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领导力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述评及展望

领导力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述评及展望

第35卷第4期科技进步与对策2〇18年2月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〇1.35N〇.04 Feb.2018领导力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述评及展望郭捷楠,任旭,郝生跃(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摘要:基于对领导力概念厘定和维度划分的文献回顾与分析,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按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研究层次4个角度,归纳和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领导力与知识转移关系的文献,重点围绕组织、项目团队和个体3个层面展开综述,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领导力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领导力与知识转移关系的跨层次研究、领导力与知识转移关系的动态演化分析。

关键词:领导力;知识转移%青境DOI:10. 6049/kjjbydc.2017060118中图分类号:F272. 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4-0153-08Review and Prosp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Leadership and Knowledge TransferGuo Jienan,Ren Xu,Hao Shengyu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 ,China)Abstract:Reviews the concept and dimension of leadership based upon existing literatures and points out its limitations.Li--erature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s conducted in terms of research content,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clusion and research level,of which organizational-,project team-,and individual-level emphasized.Several new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y are identified,including t he mechanism of transfer,the c ross-level examination of leadership and knowledge transfer,and the dynamic evolution analysis of leader­ship and knowledge transfer.Key Word s:Leadership;Knowledge Transfer;Contextb引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营格局全球化,使得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知识作为企业核心资源已成为其生存和获得 的根本保证,如何将组 个体拥有的知为 为一个关 题。

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目前,關于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知识转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包括影响因素、转移模式、转移绩效等。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知识源、知识、知识受体、转移媒介、转移情境等方面;知识转移模式包括双螺旋结构等,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多个因素和单个影响因素入手,本文从风险评价以及知识转移机制等几方面总结了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并论述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标签:研究生;创业教育;知识转移一、研究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许多学者认为,知识转移过程是以知识需求为纽带,以知识流为载体进行的,主要包括知识发出方、知识接收方、知识库和知识需求等要素。

因此,在研究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时,焦点会集中在知识源、知识、知识受体、转移媒介、转移情境等方面。

从知识的复杂性、可表达性、内嵌性,知识源转移知识的意愿和能力,知识接收方的吸收意愿和能力及知识转移情境的信任和沟通四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初始、匹配、实施、调整和整合五个阶段,分析各个阶段中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知识本身的因素,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知识转移的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距离;知识本身、知识供方的转移意愿及能力、知识受方的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文化、信任和转移渠道对知识转移存在影响作用;合作伙伴、管理沟通、利益分配、知识特性、合作风险这五个主范畴对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合作存在显著影响;知识转移过程中,初始阶段主要受政府推动或市场需求影响。

吸收阶段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知识接受方学习吸收消化新知识的能力。

教育理念、领导者重视程度、教学体系的完善程度、评价制度以及资源利用则会影响研究生创业教育中知识转移的效果。

二、研究生创业教育中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模式研究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显隐知识通过四种方式进行转移和扩散,分别为显性知识间的转移、隐性知识间的转移、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和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技术转移的知识双螺旋结构模型,把物理学中“场”的理论引入到知识转移方面,利用该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的机制。

知识转移论文: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知识转移论文: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

知识转移论文: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摘要]分析1996年以来发表的129篇国内外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学术论文,对当前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的研究层次、研究视角、研究对象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一个包含3个维度、15个要素的知识转移研究框架,并总结目前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理论研究的不足,以为将来知识转移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知识转移合作创新创新网络文献综述[分类号]f062.3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后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不仅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而且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的需求非常迫切,培育并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

创新有多种分类方式,比较常见的有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等区分。

创新能力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就是利用知识来产生新的知识,有效的知识转移可以为创新能力的提升积累和增加知识基础。

知识转移是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基于合作创新的知识转移往往是双向互动、在多个行为主体之间同时进行的,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经过文献研究,本文构建一个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国内外学者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着重梳理中国学者近几年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研究现状1.1 文献统计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选择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和检索工具,以“知识转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出1996-2010年6月份发表的相关文献1419篇,并以“创新”作为并列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291篇,再以“知识转移+创新”作为并列题名进行二次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70篇,剔除重复论文1篇,得到相关文献6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62篇,以其作为本研究的中文文献集合。

在emerald数据库以“knowledge transfer"与“inno -vation”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出1990—2010年6月份的相关文献142篇,再以“knowledge transfer”与“innovation”为题名进行二次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67篇,这67篇论文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外文文献集合。

我国大学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我国大学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1 校企 知识转 移角 度
林晶晶 ,周 国华 …认为 企业——大 学问 的知识 转移 既 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的重要途径 ,也 是大学 科研 院所 的知 识资源实现价值 的途径 。文章 探讨 了企业与 大学合 作 中知 识转 移的影 响因素 ,认 为所 转 移知 识 的特 性 、组 织特 性 、 组织文化及人会 对 知识转 移产 生 主要影 响 。在 此 基础 上 ,
( 摘 要 ]大学知识转移是知识转移研 究中重要 的一部 分,有 关大学知识转移的价值 已引起 了研 究者们 的重视 ,并从 不 同
角度进行 了广泛的研 究。本文从校企知识转移角度、大学之 间知识转移 角度 、大学内部知识 转移 角度及其 它方面对近 几年 我 国 大学知识转移的研 究情况进行 了分析、总结,肯定了已取得的成果,同时指 出了其 中的不足 ,对我 国大 学知识 转移今后进 一步
20 09年 l 月 】
现 代 情 报
J un lo d m fr t n o r a f Mo e I omai n o
No , 2 0 v. 09
第 2 卷第 1 期 9 1
V0. 9 N . 1 1 2 o 1
我 国大学 知识 转 移 研究 述 评
袁永久
( 黑龙 江工程 学 院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 滨 105 ) 500
frh s at ce h e a t td te ̄s ac es a e t n a d h s c n u td te e tn ie rsa c rm ie e t n ls T i a t l n lzd a r e l h l ’ t n i , n a o d ce h xe s ee rh fo df r n ge . h s r ce a ay e ' ' t o v a i a d sa ma id te r sac i ain o n v ri n w e g a e U o nr n rc n e r o te e a g s n w e g n t n r ee rh s u t f iest k o l e t mf r n O E c u t i e e t a sf m s n l :k o ld e e h t o u y d r i y y r h e t n frb t e n u ie s y a d id sr ,k o ld et n f r ew e nv ri n n v ri , k o ld et n fr n u ie s y a d r se ew e nv ri n ut a t n y n w e g a se t e n u i es y a d u i e t r b t sy n w e g a s n v ri n r ei t k o ld e t / frb h e n u ies y a d o e rn z o . Tf r ce aa me ea he e n n on e u e is f ce c n w e g l i e e v e nv ri n t r g ii n as t h o i f isat l l r d t c iv me ta d p itd o t h u i in y i h t n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_唐炎华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_唐炎华
【 1】
势至关重要
【 3】
。 众多实证表明能有效地在组织内部
【 4】
实现知识转移的组织比那些不能有效转移知识的组 织更具生产力和生命力 。Nonaka 认为 , 只有那些
【 5】
。 此后知识转移 , 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关注
热点 。 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界的知识 共享 , 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 间的转移或传播 , 此处用转移而不是扩散这个词 , 是强调知识转移不仅是知识的扩散 , 而是跨组织或 个体边界的有目的 、 有计划的共享
【 2】
持续创造新知识 , 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 , 并迅速 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 。
1 组织知识转移的层次及过程
知识转移可 以通过一系列机 制发生 , 其中包 括: 人员迁移 、 培训 、 交流 、 观察 、 技术转移 、 逆 向工程 产品 、 复制惯 例 、 专利 、 科学出版 物和说 明 、 与供应商及客户的交互作用 、 联盟或其它跨组 织间的关系等等
知识总是附着在某些载体之中的 , 按照 Nonaka &Takeuchi 的划分 , 知识在主体间分四个层次 :即 个体 、 团体 、 组织与组织间 , 如图 1 所示 。 知识 主体的这四个维度 , 可以明确组织知识的形成与基 础 。 因此 , 知识 的转移也就在 是这四种层次 间发 生 , 即个体与团队 、 个体与组织 、 团队与组织 、 组 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 。 其中前三个层次属于组 织内部的知识转移 。
【 6】

Kogut &Zander 认为 , 企业转移知识的 能力是 企业存在的重要理由 。 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 识和有效利用新知识 , 通过知识转移 , 将那些使组 织获益的知识加速 应用 , 从而 使组织获得竞 争优 势 。 企业有效的进行知识转移 , 对企业提高竞争优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_林枫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_林枫

管理论坛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6卷第5期J O U R N A LO FC H O N G Q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V o l.16N o.52010收稿日期:2009-06-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2045)作者简介:林枫(1977-),男,湖北武汉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司发展研究;徐金发(1946-),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司发展研究。

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林 枫,徐金发(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摘要:知识的创造和转移是公司竞争优势的基础,文章通过对现有有关知识转移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分别从知识内涵、知识转移的定义、理论基础和视角、过程、领域、测量以及评价等方面,对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转移的研究局限以及未来展望,明确组织知识转移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知识;知识转移;内隐性;网络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0)05-0047-08 业务环境的动态性和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使得组织知识成为发展公司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1]。

公司需要转移和获取新的知识以寻求发展和生存,因此知识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

它影响了主要的组织成果,包括企业的能力、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绩效,高新技术公司的新产品开发以及短期的新产品财务绩效等[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内和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进行了许多研究,组织内和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已成为战略和组织研究的根本主题[1]。

学者们从组织学习理论、网络理论等视角来考查知识转移有关的问题,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国内对知识转移文献的综述较少,有的也不系统,因此做一个基于知识转移的文献评述是必要的,以厘清:(1)该研究领域所运用的主要理论基础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2)做一个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归纳和总结,启发新的研究内容和完善现有的研究,以利于知识转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述评
际产 业 转移 轻 区际 产 业转 移 ;重 经 济 因 素 轻 非 经 济 因素 等 诸 多不 足 亟 待 完善 。
到 价优 链层 而 。
程 的有机 体 ;在年 轻期 , 市场 扩 张和要 素集
本 文主要 致 力 于对 国内外 产 业 转移 理 论 研 究现 状进 行 梳 理 、 归 纳和 评 述 ,并对 理 论 研 究发展 方 向提 出一 些 看 法 , 以期
界 通过 考 察 产业 转 移 现 状 归纳 其 特 点 。魏 后凯 (0 3 为 产、 转移 具有 以 20 )认 I 下特 点:发达 幽家 向 发展 中国家 转移 速度 加 快 、范 围和 规模增 加 ,技 水 次提 升 ;制 造 转移扩展到包括研究与_= 设计等牛产 =发、 L } 经营环 内的产业链转移; i 了 城乡产业转移 成为大l城市产业转移丰流。 + J 胡俊l 2 0 ) 殳(0 4 从微 观视 角总 结产 业转 移持 :通过 价值链 拆 分实现 “ 头脑 业”和 “ 干产 、 同 际 分 _;通过 外 包 方式 将 品牌经 营和 加工 制造 r 舒 离;f用前后 …生 产和 关联 市场 形 成产 、 J . l I , 集科 。赵楠 (0 7 20 )从产 业演 进 的角 度总结 H 产业转 侈 发展 趋势 , 为转移 客 体遵 循 认 从卡 级 产 列 T业 制 成 品 再 到 服 务业 的 规 玎 伴; 之 十 术路 遵 循 从技术 垄断 到标 准 化技术 转 到 边 技 术转移 到研 发投 资 的转变 ; 投 资方式 经 历 从直接 投 资 向服 务外 包 的转变 。 } 武 (0 9 研 究 表明 人世 后 中困产 业转 20 ) 移 发生 大 变化 , 产业 承接 制度环 境更 优 即 化 、 、承接 动 力机 制更依 赖市 场 、歧府 行 产『 为 更规 范 、 同 公一对 华研 发投 入增 j以及 跨 j j 口 重 新探 索 中国产 业 外移 。 刈‘ 圈际 产 l转 移 的特 点 沦界 已基奉 I I , 达 成 识 , 而对 际产业 转 移特 点研 究较 稀 缺 , 一 是 广为 当 自产 业 i要 是跨 国 界转 这。要 大 1 干, j 而一 国 内部 的 区际 J业 转移 厄 沦是规模 ; 。 : 还是影 响都 九法 与以国 际 易 投资 为途径 的 国际产 业转 移相 比。此外 , 理论 研 究还 没 有 深 化到 _业 链 、价值链 s节 ,利用 价值链 产 4 , 的相 关理 沦 , 价值 链的 视 角 纳 其特 点和 F I 从 D 无法街 释 。 犁 卢 鑫 (9 4 研究认 为 “ 19 ) 重 发展 趋势 的 文献 更 为匮 乏 。 合产业 ”是 产业 转移 基础 条件 ,随着 贸易与 投 资 发展 ,重 台产业 不断 成 和演 变 ,发展 三 、 动 因研 究 中国家 有 成本 优势 , 发达 国家必 须通 过 重台 沦 界时 丁 产业 转 干 动 囚研 究 ,呈 现 产 、转 移 来摆 8成 本劣 势 , 现重 合产 业价 j ; I l , 兑 实 r l 从宏 观层 面 ( 罔家 和 域 )发展 中观层 值增 值 。V ro ・ (96 e1 1 R 19 )产 晶 命 蒯期 ]] 叫 ( 业 和 品 )最 后至 微 观层 面 ( 业 ) 论认 为产 业转移 足介 、为顺 应产品生 命同期 企 I 的趋势 , 成具 有代表 的解释 产业 转 移现 变 化 ,回避 比较 劣势 的被迫 性 行为 ,产 业转 形 象 学说 。 移始 于产 品和技 术完全 标准化 以及 国内市场 M E NB SN S 坝 代 商 业 OD R U IE S

国内知识转移综述

国内知识转移综述

国内知识转移综述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也同步在高速进展,知识的比重也原先重要了,随即知识转移使用的频率与日俱增。

唐炎华、石金涛指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族之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机制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还特别指出动词用转移而不是扩散这个词,目的是强调知识转移不仅使知识的扩散,而且是跨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共享。

一、知识转移的各个阶段段描述知识转移的存在与否与人们对其关注程度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即使在人们没有提出知识转移这一概念的时候知识转移也是客观存在的,在对知识转移各个阶段的研究中提得最多的,最著名的是Nonaka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再次模型中指出知识创新是通过社会化、外部化、整合化和内部化这四个过程螺旋发展的,在这四个过程中是对只是在隐性、显性,个体、组织之间的转换来说明的。

在此需要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作一下说明,波拉尼1958年的时候把知识分类维克表达的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以后在人们的学习和应用的时候为了方便和一致便用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来代替可表达知识。

在对知识进行如此分类后再来看Nonaka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的各个阶段的具体过程,社会化阶段是指只是从个体到个体之间的转移,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也是个体之间分享经验的过程;外部化阶段是知识从个体到团体的转移,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也是挖掘隐性知识并将其发展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整合化阶段是指只是从组织或团体打另一个组织或团体的转移,即从现行只是到显性知识的转移,在这个阶段也是将显性知识发展更复杂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阶段是指只是从组织或团体到个体的转移,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

通过这四个过程螺旋式的转移,把知识转移形象化的在这个模型中展示。

Szulanski等通过交流模型来研究组织内知识转移的过程,提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条件下从知识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经过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和整合阶段来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A
综述与述评
Shannon和 Weaver' s的电子 通信传播 模型中 引进了 噪音 , 也为众多知识转移研 究学者所认可 。 1.1.2 知识转移影响因 素研 究 知识 转移涉 及的 因素主 要有 :知识 本 身 、 知 识 发 送 者 (知 识源 )、 知 识 接 受者 (知识受体 )、 转移媒介 、 知识源与知识受体的距离等 。
从 SECI知识螺旋 模型可 以看 出 , 知识 转移 在不同 层 次的主体间发生 , 即个体与个体 、 个体与团队 、 团队 和组 织 、 组织与组织 及组织与个人等多种层次 。 知识转移 的对 象既有 显性知识 , 也有隐性知识 。 知识的转移是知识 不断 转化 、 知识得到扩散 、 共享和创新的过程 。 这一过程 少不 了人力资源的作用 , 知识发展过程由于人力资源的投 入才 使得知识实现增值 [ 3] 。
国外对知识转移的研究日 益广泛化和深入化 。 以前学 者们研究的对象 主要是 公司 内部 、 合 资企 业 、 跨国 公司 、 企业联盟等之间的知识转移 , 所属研究 领域主要是企业知 识管理 、 人力 资 源管 理 、 组 织行 为 学 、 信 息 系统 、 心理 学 、 经济学和战略管理 。 目前知识转移受到 教育学 、 社会 学甚至医药卫生等诸 多学科领域的普遍关注 。 1.1.1 知识 转 移 的 模 式 、 过 程 及 要 素 研 究 Nonaka和 Konno基于对知识显 — 隐性分类 的研究 , 提出了 知识转移 的 SECI模型 , 将知识转 移分为 4种 模式 :①从个 体到个 体的隐性知识的转移 , 称之为 知识的群化 ;②从个体到团 体的隐性知识向显性 知识的转移 , 称之为知识的外化 ;③ 从团体到组织的显性 知识的转移 , 称之为知识的融合 ;④
知识自身因素 。 从知识本 身特性来看 , 知识转移依赖 于知识是否易 于被移 植 、 理解 和吸 收 。 Kogut和 Simmonin 的研究表明 , 知识的隐性 、 复杂性 、 可编码 性 、 专有性等 都对知识转移有较大影响 。 通常情况下 , 知 识越隐晦 、 越 复杂 、 越难于编码 、 越专有就越难 于转移 。 Zander发现知 识的隐性程度对知 识转移 过程的顺 利与 否有着 重要 影响 。 显然 显 性 知 识 与 隐 性 知 识 转 移 的 难 易 程 度 明 显 不 同 。 Kogut和 Zander证明编码知识可以快速转移 。 Lord和 Ranft 研究得出隐性知识在 转移过程中存在困难 。
转移媒介因素 。 转移媒介 即转移渠道 , 用于数据和信 息传输的所有工具和 手段 , 它 是指由人 、 制度 、 组织 、 社 区和符号系统 、 工具组件 、 网络软件等 综合形成的转移通 道 。 转移媒介包括两个要素 :编码和渠道 , 编 码是对用于 交流信息的专门化表 示 , 渠道 则是编码传输的手段 。 媒介 的优劣依赖于编码与渠道的有 效结合 , 二者的有效结合会 使知识的交流更具容量和丰富 性 , 媒介 的大容量有利于减 少不确定性 , 而丰富性则有利 于减少歧义性 。 如人与人之 间的信任程度及 人员流 动 、 社区 、 制度 建设的 完善 程度 、 组织的规模与正规程度 、 符号系统和工 具软件的准确清晰 程度及和可操作性等 都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 [ 1] 。
基于传播或交流理论对知识转移研究的学者们都 对知 识转移的构成要素有所论述 , 虽然这些理论在术语上 有所 区别 , 涉及的 要 素也 或多 或 少 , 达 成的 基本 一 致是 :知 识 、 知识发送者 、 知识 接受 者 、 传 输渠 道 、 传 输情 境 [ 8] 。
— 466 —
· 第 31卷 2008年第 3期 ·
从知识螺旋模型可以看出 , 知识转移并不是静态 发生 的 , 它 必须经过不断的动态学习 , 才能达到目标 。 知 识的 转移包括知识的发送和知识的接受两个基本过程 , 这 两个 过程是由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分别完成 , 并通过 中介 媒体连接起来 的 [ 4] 。 或者 说知 识转 移 是一 个教 与 学的 过 程 , 是 由知识提供者教导知识接受者如何将新的信息 与现 存的知 识基础加以联结 [ 5] 。 因此 , 知识转移是 指当知识接 收者能够获得原 则上 与知 识转 移者 相 同的 知识 的 类似 认 识 [ 6] 。 Szulanski认为 , 可以用 交流 模型来 研究 知识 转移 , 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 从知识源单元到接 受单 元的信 息传播过程分为 4个阶段 :①确认 、 识别受体 需要 的知识 ;②双方促成转移通道 , 受体对知识调整 ;③受体 对新知识 进 行 鉴 别 、 理 解 ; ④受 体 对 转 移 知 识 吸 收 利 用 [ 7] 。
缺乏这 种知识往往会造成知识转移过程中大量有价值 知识 的丢失 。 1.1.3 知识转移机制 与规 律研究 国外学 者对 知识转 移 的各个方面都有研究 , 但针 对知 识转移 机制 的研 究较少 。 最早提出知识转移机制的学者是 Davenport和 Prusak等人 。 其中最 知名的是 Zack和 Hansen等人 。 将知 识转移机 制分 为两种类型 :即个 人化策 略和 编码 化策 略 [ 14] 。 个 人化 方 法中 , 知识是 通过 面对 面的 交流 转移 (称为 F-2-F);编 码化的 方法中 , 知识是被仔细编码 , 技术在知识转移 中扮 演中心 角色 。显 然这是按知识类型进行的划分 。 根据 这种 思想 , S.M.Jasimuddin提出了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机制 , 即根据隐 性 知识 的 成 分多 少 从 电 话 、 电 子 邮件 、 F-2-F、 LotusNotes等 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 , 很 明显 , 他所认 为 的机制主要是技术 手段 。 S.M.Jasimuddin是针 对从事 软 件开发的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 , 他认为知识机制涉 及 3个 方面的变量 :人际关系 、 地位身份 、 知识发送者与接 收者 的距离 [ 14] 。 Kim研 究了 知识 转移 机制 , 将 知识 转 移的 媒 介分成市场媒介与非市场媒介 , 并基于知识转移媒介 与知 识供应者的态度两个维度给出 了知识转 移机制 [ 5] 。 Morten 等人在 对企业知识管理策略考察中发现企业知识管理 需要 同时采取针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策略 , 这优 于那 些只重视其一而使另一种策略处于次要地位的企业 [ 15] 。
综述与述评
ITA
○郭春侠 1 , 马费成2 , 储节旺1 (1.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 , 安徽 合肥 230039;2.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 湖北 武汉 430072)
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
摘 要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 也是其重要研究领 域之一 , 国内外对此都有较多的研 究 。 本文分两个部分 , 对国内外知识管理学界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进行 了梳理和评析 。
知识接 受者 (知识 受体 )因素 。 考察 知识 转移 最终 效果的重点就是知识接 受者 (知 识受体 )对 知识的 吸收 、 理解及 创新 。 因此 , 知 识接 受者 (知识 受体 )对知 识发 送者的信任 , 对知识 接受 的主动 意愿 [ 10] , 对接 受知 识价 值的预见 、 捕捉能力 、 接受动机和机会成本 、 其自身原有 的知识存量 、 对知识的领悟吸收能力 , 即其 学习能力 、 思 维能力 、 交往能力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智 商即综合素质的高 低直接影响知识转移 的效果 [ 9] 。
知识发 送者 (知识 源 )因 素 。 其 知识 转移 的主 观意 向 、 动机或受激励程度 [ 9] , 对自身知识的意识程度 , 对知 识的保护意识 , 其知 识 转移 的代 价 (经济 成本 及 收益 ), 以及其编码能力 、 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对 知识转移的质量与 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 在信息系 统环境下 , 当个体认为自己 能力强就会有更大的知识转移 倾向 , 而 认为自己知识不够 时 , 是不大可能与他人共享知 识的 。社 会对知识发送者的 认同程度 , 或说个人 的影响 力也与 知识 转移有 密切 关系 。 Davenport等人认为 知识 转移 的发 生与 知识 发送 者的 能力 正相关 。 因此 , 专家更易转移知识 。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 科体系构建研究 ” (项目 编号 : 06CTQ009)及安徽 大学人才 建设 计划项目 “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 、 “知识管 理学科 体系构建研究 ” 的研究成果之一。
从组织到个体的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移 , 称之为 知识 的内化 。 4 种 模 式依 次 发生 , 构成 了 创新 知 识 的一 般 过 程 [ 2] 。
Keywords:knowledgemanagement;knowledgetransfer;impactfactor;review
1 国外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对知识转移 的关 注较 早 。 1966年 , 波兰 尼 (M. Polanyi) 首 次 对 知 识 进 行 了 显 性 (Explicit /Codified Knowledge)与隐性 (TacitKnowledge)知识的 划分 ; 1977 年 , Teece首次提出知 识转 移的 概念 ;此 后知识 创造 、 转 化利用等 模型 逐渐 产生 。 1995 年 , 日 本学 者野 中郁 次郎 和竹内提出了最 为著名 的 SECI模型 , 为知识转 移 、 知识 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 1] 。 从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 国外开 始了对知识转移的众 多讨论 。 1.1 国外知识 转移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转移 ;影响因素 ;述评
Abstract:Knowledgetransferisakeylinkaswellasanimportantresearchfieldofknowledgemanagement. Therearealotofresearchesonitathomeandabroad.Thispaperisdividedinto2 parts.Itgivesareviewoftheresearchesonknowledgetransferbydomesticandforeignacademiccirc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