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孟 子》读书笔记

《孟 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孟子》,感觉像是跟一位智慧又亲切的长辈来了一场深度交流。

说起孟子,那可是儒家的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言论,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人性、道德、治国等好多方面的认识。

在《孟子》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啊,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在公园里的经历。

那天阳光特别好,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男孩儿在卖自己做的手工小风铃。

他的眼睛里透着那种特别纯真的光,他说卖风铃的钱是要给流浪猫买食物的。

当时我就在想,这难道不就是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吗?这个小男孩儿,他可能还不太懂什么大道理,但他心里那份想要帮助弱小的善良,是天生就有的。

还有孟子提到的“仁政”思想。

他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要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整改。

之前那个菜市场又脏又乱,大家买菜都不太方便。

后来社区的工作人员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整改。

重新规划了摊位,加强了卫生管理,还设置了公平秤。

现在大家去买菜,心情都舒畅多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社区治理,但也体现了那种关心百姓生活,为大家创造更好环境的“仁政”理念呀。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

他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可吃了不少苦。

先是到处找合适的店面,被房东坑过,也遇到过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了学做咖啡,他每天都练习到手酸。

但他从来没放弃过,就这么坚持着。

现在他的咖啡店生意特别好,回头客很多。

这不就是孟子说的那种经历磨难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嘛。

再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观点。

这让我想到了疫情期间的那些事儿。

政府把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计成本地投入医疗资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医护人员不顾危险冲在一线,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普通百姓也都自觉遵守防疫规定。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笔记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笔记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孟子之道”。

下面是孟子书中的三章笔记:
1. 心性之善恶
孟子在第一章中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善良的本性,这种本性使人们有自我发展和追求美好的愿望。

然而,这种善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否则就会被各种不良的因素所侵蚀。

因此,孟子强调了人们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善性,并通过行为来体现出来。

2. 君子之德
第二章中,孟子讨论了君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并通过这些美德的实践来影响和改善社会。

孟子强调了君子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通过尊重和关心他人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君子应该追求道义的高尚和真理的智慧。

3. 教育的重要性
在第三章中,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潜力并成为君子。

孟子提出了“教育有度”的观点,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平衡,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些是我对孟子书中三章的简要笔记。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梁惠王上读书笔记

孟子梁惠王上读书笔记

孟子梁惠王上读书笔记
《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的首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梁襄王的对话,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读书笔记:- 本文首先提出了“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一疑问,孟子则通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一反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孟子所倡导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 在孟子看来,梁惠王“以土地之故,以羊易牛”的做法虽然有“不忍之心”,但却没有“仁政”的实质。

而真正的“仁政”应该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样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 孟子还提出了“与民同乐”的主张,认为统治者应该与百姓同忧同乐,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繁荣。

这一观点也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即以百姓为本,关注民生、倾听民意。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孟子》读书笔记【1】吃苦,其实也是一种资本——再读《孟子》时的一点想法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小学九年级班王仙在学校举行的读经典活动中,我幸运的在老师处借到了他所收藏的《孟子》一书,读起来感觉比在课本中见到的节选深邃多了。

在《孟子•告子下篇》中我又找到了那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感觉较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广的认识。

时下,人们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却没有人在重视品德的高尚,重视知识的渊博;孩子正忙于比吃的,比穿着,却没有比学习的成绩,比思想的进步。

社会依然不够富有,可我们却盲目地攀比着各种各样的享受。

大人们失去了从前创业的斗志,孩子们失去了刻苦用功的想法。

在“拜金主义”的凶涌洪流中,我们认为大家都应该放弃那种“金钱至上”的狭隘观念,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人的文章了。

不是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于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们就不会给孩子太多的金钱,同学们也就不会盲目的在吃的方面追求奢侈和精细,在穿的方面追求时尚与名牌,在生活当中追求安逸与享乐,在学习方面却又自认弱智与无能。

真的,孙敬、苏秦吃尽了读书的苦——悬梁刺股,于是有了汉代的大儒,有了战国时期六国大封相的成功。

车胤、孙康吃尽了生活的苦——囊萤映雪,于是纷纷成为晋时有名的饱学之士。

匡衡吃尽了贫穷的苦——凿壁偷光,于是有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篇一:《孟子》读书笔记 5000字】《孟子》读书笔记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写读后感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积累素材,为日后的思考和创作提供灵感。

怎样才能写好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这里给大家提供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篇1今天在开始正文之前,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坏消息是因为7月6日是期末考试,所以7月1日—五日我会停更,等到7月8日或9日才能更新孟子趣说(下)(因为7月7日可能还考),还请大家谅解!好消息是这学期的作文比赛我得了二等奖。

通过这件事也能让大家放心,虽然这个公众号只是我—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创办的,但里面文章的内容绝对不是一派胡言,也说明了我的文章是有足够的水平、质量的。

当然,今后我也会让我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的,争取下次拿到一等奖。

话不多说,赶紧步入正题。

《孟子趣说》(中)—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本册是公孙丑篇,主要讲的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但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谢幕:不要相信我的话》这一篇,让看似两个不相关的人物做了结尾,这两个人物就是:张良与赵高。

这篇的观点是人民群众的眼睛可能不是雪亮的,只要达到预期目的就行。

下面就看我的详细介绍吧。

张良,他原本是韩国贵族,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灭了六国后,年轻的张良为了替故国报仇,要刺杀秦始皇,于是就有了博浪沙大铁椎的行刺事件。

虽然行刺失败了,但秦始皇可是气坏了,紧急派人展开搜捕行动。

如果在春秋战国时期,逃跑是很容易的,因为有那么多国家呢,在国际社会来回辗转呗。

可当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想逃都逃不了。

而且以秦始皇的凶残手段: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看样子张良想逃都逃不了。

可张良改名换姓藏起来,让秦始皇找都找不着。

据说是被神秘黑衣人给藏到自己家里了。

是谁呢:赵高。

那么秦朝著名的大奸臣怎么会帮助张良呢?这时,又有人说:赵高是关公唱白脸,好人扮反派。

他是赵国贵族遗孤,想要为国家报仇雪恨,于是进入了宫殿。

先设计死扶苏,再祸害秦二世胡亥。

《孟 子》读书笔记

《孟 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孟子》,感觉就像和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

孟子主张“仁政”,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百姓的福祉。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小事,虽小却让我对“仁”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那天的天气阴沉沉的,似乎随时都会下起雨来。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

我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位卖菜的老奶奶。

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头发花白,眼神中透着一丝疲惫。

她的菜摊不大,菜品也不算丰富,只有一些青菜、萝卜和土豆。

我走过去,随意挑选了几样,在称重的时候,我发现老奶奶的秤有些破旧,刻度都不太清晰了。

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这秤准不准啊?别坑我啊。

”老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赶忙说道:“姑娘,你放心,我的秤绝对准,我在这卖菜这么多年,从来没骗过谁。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粗糙的手把菜整理好,装进袋子里递给我。

我付了钱,正准备离开,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大声嚷嚷:“你这老太婆,怎么卖这么贵,人家那边比你便宜多了!”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正对着老奶奶发脾气。

老奶奶一脸无奈,解释说:“我的菜都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价格已经很公道了。

”那中年妇女不依不饶,非要老奶奶便宜点,不然就不买了。

老奶奶显得有些为难,犹豫了一下,还是给她减了点价钱。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老奶奶辛辛苦苦种点菜拿来卖,赚点钱不容易,却还要受这样的委屈。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

雨来得很急,大家都开始匆忙收拾东西。

老奶奶手忙脚乱地想要把菜盖上,以免被雨淋湿。

我赶紧跑过去,帮她一起把菜遮好。

老奶奶感激地看着我,说:“姑娘,谢谢你啊。

”我笑着说:“没事,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在帮老奶奶收拾菜的时候,我发现她的手长满了老茧,还有几道干裂的口子。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为了生活付出了多少辛劳。

回到家后,我一直在想这件事。

老奶奶就像孟子所说的那些普通百姓,他们勤劳、善良,却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读完《孟子》后,我深受启发。

孟子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和发展这些萌芽,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这让我明白了,道德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疾苦。

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取决于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精神。

他认为,在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使我深刻理解到,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勇气。

《孟子》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道德、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人。

同时,书中所蕴含的智慧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公孙丑上》读书笔记政治与行政学院1204博雅班王新1230020187关于“仁政”、“王道”和“霸道”的思考《孟子•公孙丑上》主要涉及“仁政”、人格修养以及人性等问题。

这几个话题还是继续《孟子•梁惠王》篇的问题。

简言之,即何为好的政治,何为好的人格及关于人性的假设。

首先,本篇开篇孟子与其学生公孙丑讨论什么样的政治是好的政治。

需要明确的是,儒家意义上的理想政治是“王道”政治而非“霸道”政治。

而“王道”政治的一个层面就是“仁政”。

在《孟子•梁惠王》中,孟子强调“仁政”就是保民养民重民,甚至在某种层面上表现为“民贵君轻”的思想。

而关于“仁政”的问题,在此篇中又得到深化。

开篇,公孙丑问孟子一个问题:“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①孟子借用曾申之例回答道:“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②公孙丑又问道:“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③孟子回答道:“以齐王,由反手也。

”④思考:此处,通过之上公孙丑与孟子关于齐国制霸问题的对话,可反映出孟子与公孙丑对齐国制霸不同的态度。

公孙丑认为齐国制霸依赖于管仲与晏子所提供的制霸之术,是值得效法的。

然而,孟子却用曾申之例来反驳公孙丑的这一观点,其认为管仲制霸之术是不切合儒家所期望的方式。

再者,齐国实力本身就远超于其余各国,其凭借自己的实力称霸于天下是轻而易举的。

管仲与晏子只不过①《孟子•公孙丑上》②《孟子•公孙丑上》③同上是利用了这一大好形势罢了。

而在历史上对管仲与晏子的评价绝非如孟子所评价的这般低下。

更多的评价基本上的观点与公孙丑的评价相类似。

那么,如何认识二者评判标准的不同,这就成了该问题的关键。

孟子与公孙丑在此问题上评价的着眼点不同。

从对此讨论的分析中可得出,公孙丑注重的是其政权的所能最终达到的结果,即制霸天下的目的,而较少关注达到此目的的手段,此观点亦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观点。

更甚,公孙丑此处的分析切入点与当代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相类似。

亨氏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反复阐述其政治秩序论,主张淡化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着重对优良政治秩序获得渠道的分析。

纵观全书,其对政治组织、革命及政党等的分析皆指向于优良政治秩序这一目的。

而将意识形态差异淡化,强调政治统治效果的观点颇有目的论的考量。

⑤而孟子更多地强调制霸于天下的手段的正当性。

目的是一方面,更多地是注重实现该目的的手段。

而手段问题就是孟子思想当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即“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的问题。

随后,孟子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提及了这一观点。

公孙丑随后问孟子:“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是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答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⑥思考:这段对话是孟子对公孙丑所提文王值不值得效法问题的回答。

文王是儒家学说中“王道”政治的重要人物。

然而,在公孙丑的观点是,文王具有及其高尚的德性,到百岁之时仍未能将其仁德遍施天下。

而齐国在管仲和晏子的管理下能够形成霸权。

这样就会使孟子对管仲与晏子的看法自相矛盾。

而孟子在此处的答复较为切要,也重申了文王之制是值得效法的。

孟子在此处对文王之德行无法推行的原因分析颇具现代政治分析的韵味。

孟子在此处的分析主要基于惯性政⑤观点详加: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译者序言,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治的分析,认为文王之制推行困难是因为商之民众已适应商的统治之法,若改变惯有的其政治思维及行事方式,需要较长时间的改造。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突破现有的政治与社会运行范式。

突破的方法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凭借自身实力与地位完成对政治架构及社会形态的塑造;二是运用某种强力手段将当前政治架构与社会形态完全打破,然后在政治与社会的重建谋求主导地位。

⑦而这种强力的手段在周人看来,就是自下而上的革商运动。

然而,之上多提及两种形式的突破,对于一个远离政治中心且力量孱弱的部落来说,无疑是困难的。

在回答完之上的问题之后,孟子又对齐国之政做出了如下之评价。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⑧思考:首先,孟子敏锐地观察到,齐国之世与文王之时已有极大之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齐国在其内部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物资提取能力及能够进行有效的社会人员的管控。

⑨此点在“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⑩。

因此,齐国是有实力能够推行其政治的。

基于此,孟子强调,齐国具备推行“王道”之政治的物质条件;其次,孟子开出推行“王道”政治诱人的结果,即“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在所有政治类型中,“王道”政治所能达到的效果最佳。

而较为明确评判的标准就是民众对此政治的反映。

孟子将民众的渴求形容为“犹解倒悬也”。

还有一条隐线,孟子在下文中提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⑦观点参见:【美】乔治•S•米格代尔,强社会和弱国家【M】,前言第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⑧《孟子•公孙丑上》⑨此两个层面亦是米格代尔的观点,其衡量“强社会”的标准就是基于这两个层面。

其认为一个“强国家”是能够进行有效的社会物资提取与社会人员的管控。

若对此两点进行分析,进行有效的并且社会物资提取与社会人员的管控离不开良好运转且具有较大权威的政治组织。

而政治组织的运转离不开良好政治秩序。

故此观点与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也。

”11这段话力图表明一个原理,即“王道”政治优于“霸道”政治的一个优势在于其能塑造较为稳定且向心的政治心理。

毫无疑问,稳定且向心的政治心理有助于民众形成自下而上的普遍服从。

这种民众在政治心理上普遍服从对统治阶层无疑是有利的。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权存在的合法性理由更加充分。

孟子此处的论述,将古时解释政权合法性的理由从“受命于天”慢慢向民意相悖转化。

虽然这种转化仍不完全,但从一定层面上推进了解释政权存在合理性的解释;其二,这种基于民众主观服从的政治互动机制,从某些层面上来说能够增加政权的凝聚性。

孟子在前一段举例对比周时文王推行自身德行之难与齐时推行之易,意在强调时事之不同,齐时明显优于周时,即所谓“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12此处就有一问题,孟子的观点所依靠的基础是什么?结合孟子此处对公孙丑论述的命题及结论,孟子对此命题的阐述可能建构在这一事实之上,即齐国的国力优于文王时期且社会现实亦优于文王时期,故其施行“仁政”比文王时期更容易,亦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片面地说,我认为孟子此处对齐国可能施行“仁政”的论证基于其独到的政治分析。

从其对人性的分析就可看出,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由此可大致推断,孟子学说相对于儒家学说的内向化并非产生于其政治现象的把握和分析,而是其他面向上的问题。

人之四端及其延伸随后,孟子提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3思考:此处,孟子依旧对其语境下的“仁政”进行释义,以“不忍人之心”作为仁政兴起的起点。

关于“不忍人之心”,孟子随后描述道,“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4在《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列举了个极好的例子。

孟子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11《孟子•公孙丑上》12《孟子•公孙丑上》13同上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5对牛羊有“不忍人之心”,转到对人百姓“有不忍人之心”,就产生了孟子意义上的“仁政”。

而二者的转换就是孟子所谓的“推恩”,此点后面再加以解释。

此处,孟子从某些层面上将“仁政”等同于“不忍人之政”,其所能达到的效果是治天下可运于掌上,此点与孟子在《孟子•梁惠王》所提观点一脉相承。

稍有不同的是,孟子在此处向内追溯“仁政”的来源,而《孟子•梁惠王》一章多侧重阐述“不忍人之政”的核心及大致措施。

而要使这条自内而外架构的“不忍人之政”设想的链条保持连贯,还缺少对“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路径地阐释。

而这个路径就是孟子意义上有关“仁心”的“推恩”。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6思考:在此处,孟子将“不忍人之心”归结为人之四端,即“仁义礼智”并将此四端分别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一一对应。

孟子认为此四端是界定人性优劣的根本指标,亦是判断君主良善与否的重要条件。

而此四点亦是孟子“仁政”发微的重要条件。

一个君主若不具备此四端要求之品德,即被认为是“贼君”,而“贼君”就意味着其统治的合法性将无法确保,人人皆可诛之。

从这个层面而论,孟子将君主置于一个十字路口下,而选择的核心是君主自我道德的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