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8年中考语文写作十讲第9讲情感要“真切充沛”含范文
全国2018年中考语文写作十讲第1讲审题求“准”含范文

全国2018年中考语文写作十讲第1讲审题求“准”含范文作文审题的终极目标是准确到位、不偏不倚。
可以说,准确审题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作文保险分的“奠基石”。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一)单个词的审题方法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这种形式浅显而醒目,较为容易。
如:2015年福州作文题目:生活中时常可见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等情景。
让,是待人接物的素养;让,是宽宏大量的胸襟;让,是聪明睿智的取舍。
请以“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正确立意写好本文的第一步,是准确析读提示语中的关键字词。
如,由“互让”这一提示语,我们会想到,作文的材料可以涉及多人关系,可以写师生、同学、亲子之间的故事;看到“礼让”这一提示语,我们会想到,“礼”是一种秩序,更多表现出一个人的素养;提到“谦让”,我们都会有一个共识,谦让是君子、绅士的风范与高风亮节;说到“忍让”,我们会想到,忍让是受到委屈,吃了亏,有割舍,却愿意承受的宽宏大量;而提到“避让”,我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提及“退让”,我们都肯定会联想到“六尺巷”的典故美谈。
2.选择文体由于文题是观点型话题,因而如果写记叙文,就一定要写成情感类或感悟类的作文,即在文中写出人物“让”的精神品质、“让”的思想境界,或者“让”的聪明睿智等,写法上,必然要采用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的写法。
如果写议论文,就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自己对“让”的认识、见解与看法,并且要围绕自己的观点,灵活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充分的论证。
3.推敲写法我们不妨试着给“让”进一步组词。
除了提示语提到的“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我们还可以组出许多与“让”字相关的词语,如:让座、禅让、当仁不让等等。
有了这样的组词过程,我们就可以把文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当然,我们也可以围绕“让”字展开联想。
如,我们可以联想与“让”相关的故事、典故;孔融“让梨”、王泰“让枣”、魏武帝曹操“礼让一寸”等,从而忆古思今,将与“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对照。
全国2018年中考语文 写作十讲 第3讲 立意要“深”(含范文)

第三讲立意要“深”“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意”即文章的主题,这一表述形象地表明了千古文章意为高的观点。
综观2015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满分作文,因立意而胜出者不在少数。
考生如何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做到立意深刻、高远,是有法可循的。
一、留心生活,由小见大法在作文时,我们常常选取的是小角度,叙述的是小事情,描写的是小场景,刻画的是小人物,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时却能表现出大的思想、意义。
中考作文中,考生不妨借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小人物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善于类推,由此及彼法由此及彼,即运用发散思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
针对此类立意的文章,作者可以通过横向、纵向组合的方式展开笔墨,在横纵对比中表达主旨;也可用板块式行文,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支撑文章的主旨,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为丰厚,更为深刻。
三、关注热点,由浅入深法作文时,考生要聚焦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及时代性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
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四、展开联想,由实到虚法由实到虚,是指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
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描述所选对象的表象,而且要揭示其蕴涵的精神实质,即由对现实中某一事物的描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虚拟内容。
(2015,黄冈)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从前,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有人却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的。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
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要求: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600字以上。
②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讲解篇:第四篇第二部分第七节 情感要“真切充沛”

第四篇语言运用第二部分作文指导第七节情感要“真切充沛”情感真切充沛有两层含义:一是情感要真,不能为情造文,更不能无病呻吟;二是情感要饱满充实,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要做到情感真切充沛,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事件真实,有感而发有的同学在写作上下了很大工夫,可是写出来的作文却不感人,主要原因是叙述的事件不够真实。
只有真实的事件,才能有感而发,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所写的蔡芸芝老师就是实有其人,文中所叙述的七件事也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因此,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才能不时被这些事所感染。
叙述第一件事“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后,作者写道:“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这种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的感情就显得非常真实。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写记叙文或小小说的时候,也可以虚构,但这种虚构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即生活中这样的事确实存在过或将来会发生),也非凭空编造。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即是如此,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强迫这些地方的学校改学德语,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二、抓住细节,精心雕琢朱自清的《背影》何以如此动人?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父亲几次“背影”的细节,尤其是为“我”买橘子过铁道时的细节,作了细致的描绘。
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对父亲外貌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爱,和父亲不顾年迈亲自为儿子买橘子的深沉的爱。
生活中每个人的外貌和动作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抓住这些细节作精心描绘,你的情感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了。
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与景总是不可分割的。
有时候我们只要把景物描绘出来,情感和心情也就表现出来了。
如鲁迅的《故乡》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中小学资料】全国2018年中考语文 写作十讲 第8讲 情节要“波澜起伏”(含范文)

第八讲情节要“波澜起伏”一般来说,中考作文应避免平铺直叙,特别是那种内容不具体的叙事更应该避免。
精心选材,把握材料的特点和亮点,巧妙设计,讲究叙事与情节的波澜起伏,是考生写考场作文一个较好的努力方向。
叙述性的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转变为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变得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考生要想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常用的方法有:一、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人本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将这一心理欲望激发出来。
所以,悬念法是最容易收到引人入胜效果的方法之一。
二、误会法误会法,是指利用时间、地点、人为等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间的误解,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丰富情节戏剧性的一种表现技巧。
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处显示出情节或主题的精彩。
三、铺垫法为了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对要写的人和事先不直说,而是先作种种铺垫,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与此同时,往往要不惜笔墨,渲染气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收到“山外有山”的表达效果。
四、倒叙和插叙法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读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样更符合生活的实际。
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
这是使文章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2015,武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
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
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
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
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吉林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优秀范文20篇【word版】.docx

优秀范文20篇范文一:真情无价真情比泉水还纯净,比黄金还珍贵,它是无价之宝。
——题记幸福的剪影秋日的夕阳下,相依的两个背影映在这美景之下。
他们是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夫妻。
他们身上洒满了岁月的痕迹,他们互相搀扶着在枫叶下漫步。
秋风骤起,漫天金黄的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为他们铺上幸福大道。
夕阳照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美极了。
他们一边走着,一边聊着,脸上写满了暖暖的幸福。
虽然饱受岁月的沧桑,但他们相互搀扶着,在夕阳下漫步,那场景犹如神话般美好。
他们之间爽朗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引得路人不禁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他们真挚的情意犹如山泉一般,清澈纯净。
渐渐地,他们走远了,夕阳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焦急的等待随着一阵铃声响起,中考开始了。
门外的父母顶着炎炎烈日,等待着在考场上奋战的子女们。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焦急,其实他们此时的内心,比坐在考场里的子女还紧张。
他们一边擦拭着满头的大汗,一边不时地往考场里张望。
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很漫长,很漫长。
他们在原地焦急地踱着步子。
时间到了,铃声响了。
他们迅速冲上前去迎接子女,为子女缓解压力。
这就是伟大的父母,他们总是无怨无悔地为子女付出一切,他们对子女的爱超出了一切,纯真而美好。
真情,一个独特的词,它既不华丽也不优美,却珍藏了人心底最宝贵的东西。
温馨的依偎真情不是浓烈的醇酒,不是甜美的饮料,它是一杯平淡却温馨的白开水,它跨过了血缘的障碍。
一位中年妇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为一位瘫痪的老奶奶按摩,两人绘出了一幅岁月静好的温情图。
在她们脸上,洋溢着幸福。
她俩相依为命,生活艰难,但在她们脸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悲凉。
虽然生活艰难,但她们内心却是快乐的,吃着粗茶淡饭,却整天乐呵呵的。
她们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在外人看来,她们却是无比亲密的娘俩。
这就是人间真情,它巨大的能量令我心潮澎湃。
它超越了一切,抵达了人性的最高峰。
真情是彼此的搀扶,是焦急的等待,是温暖的相伴。
真情是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东西,它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它永远是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解析汇编: 作文(附范文)

"作文1.【2018 年中考安徽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
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天的能够学会谦虚, 自私的也会懂得感....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已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取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力,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原来我也很勇敢说我是男子汉,胆子却小的像女生,说我胆子小?可总爱顽强抗争!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两面派,唉,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我自己似乎也说不清,如果――你真想知道,看看此文便知。
一个阴沉的冬天的下午,风“哗哗”地吹着,我和几个女孩去公园,约好比比谁的胆子大些,我想我应该勇敢点,起码我是唯一的男生,北风像鬼在呼叫,黑云像妖怪在咆哮,我顿时感到万分恐怖,小心肝“咚咚咚”地在跳,腿抖得像根在开水里的面条,我就是这样吓得脸发青、发白、发紫,抖动地腿带着我前进,不知不觉和那些女生走到“鬼屋历险记”面前。
“鬼屋历险记”是公园刚开张的一个游乐项目,听说里面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处处都有,小于十岁的孩子进去保证会被吓得大小便失禁。
今年我十二岁了,可是一看到这个地方,立刻心惊胆跳,心中忙言:“上帝啊,让那些女同胞改变一下主义吧,千万别让我进去,进去可能要丢大人了,千万千万保佑了!”可是该来的还是要来,只听见那些女生说:“peter,我们进去吧,你是唯一的男生,可要保护我们喔!”“是呀!”“对,我们进去吧!”女生们“叽哩哇啦”说成一团,唉,什么保护你们,偶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保得住,看着那些女生们半是鼓励、半时激将的眼睛,我唯一的男生只能说:“好,没问题!”没办法,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嘛!我只有进啦。
踏进鬼屋的第一步,我在想那声“好”是怎么说出口的,想的同时,突然一个发亮的头骨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全身抖动地我刚想往别人身后躲,才发现那些胆小的女同胞们早已尖叫着躲到我的身后,我万分无奈,只好做唯一的顶梁柱了!虽然,我也害怕……我安慰好自己和女生后,暗暗地对自己说:“千万别在女生面前丢脸,反正你也买保险了,吓死也没关系,不,不能在女生面前吓死,你还要英雄救美呢,对!勇敢起来,尝试一次应该没关系,再说这都是游乐项目,假的,有什么好怕的?”说着,我走向深处……当我在女生的尖叫声中重新走出来时,我自豪极了,鬼哭狼嚎的北风和黑云我也不害怕了。
2018年吉林省中考作文真题解析及考场佳作展示(上)

2018年吉林省中考作文真题解析及考场佳作展示(上)作者:李辉来源:《初中生写作》2019年第03期真题再现从以下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50分)(1)家(2)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由蝌蚪到青蛙,褪掉尾巴,才能长大。
从蝌蚪到青蛙,可能转身并不需要华丽,但一定需要彻底。
即使能生活在岸上,也不要永远留在岸上;即使能生活在水里,也不要永远生活在水里。
冬天来了,它也需要蜷伏一个冬季;但春天来了,它一定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文题解析与全国各地争奇斗艳的命题形式相比,吉林省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作文命题方式,通常是选题作文:一篇命题作文+一篇材料作文。
这种命题方式,给考生创造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在考场上大胆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和文体,自由抒写真情实感。
先说第一个题目“家”。
这是命题作文,一个字的题目,没有给出任何提示语,也没有给出任何限制条件,这样的命题更宽泛,学生写作的范围更广。
这是一个单字式题目。
家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在家中,我们可以感悟幸福、品味烦恼、体验快乐、经历痛苦……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
这个题目,关注的是考生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检验考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能力,符合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原则,有利于考生调动生活积累,彰显写作个性,展示自我才情,显现创新精神。
第一步,深刻感悟题目内涵。
“家”这个题目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亲人一起居住的地方,这是家的最基本含义。
写作时,一定要选取能体现家的温馨与美好的事情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事实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家无处不在。
我们学习的班级也是我们成长的家,我们生活的祖国也是我们的家。
如果能选取这两个方面来写,立意会显得更加高远。
写自己的班级这个家,要重点体现家的团结、和谐、友爱;写中国这个家,要重点表现家的昌盛、繁荣、强大。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抒情性文体阅读专题含解析-优选.doc

抒情性文体阅读专题一、【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细读的妙处肖复兴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
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
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
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
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
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
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
”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
”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
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
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
恰恰错了。
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
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
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
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
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
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
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
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情感要“真切充沛”
情感真切充沛有两层含义:一是情感要真,不能为情造文,更不能无病呻吟;二是情感要饱满充实,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要做到情感真切充沛,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事件真实,有感而发
只有真实的事件,才能有感而发,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所写的蔡芸芝老师就是实有其人,文中所叙述的七件事也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因此,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才能不时被这些事所感染。
叙述第一件事“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后,作者写道:“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这种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的感情就显得非常真实。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写记叙文或小小说的时候,也可以虚构,但这种虚构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即生活中这样的事确实存在过或将来会发生),也非凭空编造。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即是如此。
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强迫这些地方的学校改学德语,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二、抓住细节,精心雕琢
朱自清的《背影》何以如此动人?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父亲几次“背影”的细节,尤其是为“我”买橘子过铁道时的细节,作了细致的描绘。
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对父亲外貌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拳拳之心,和父亲不顾年迈亲自为儿子买橘子的深沉的爱。
生活中每个人的外貌和动作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抓住这些细节作精心描绘,你的情感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了。
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与景总是不可分割的。
有时候我们只要把景物描绘出来,情感和心情也就表现出来了。
如鲁迅的《故乡》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几句深冬荒凉景色的描写,就将“我”悲凉的心情融入了其中。
此外,还可以融情于事,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不动声色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2015,天津)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
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儿什么呢?
请以:“晒出我的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
什么是“晒”?材料给出的答案是“分享”,如此“晒出我的________”也可以理解为“分享我的________。
横线上补充的内容,试题材料有三个简短的提示:“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从中可以提炼出“友情”或“友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从中可提取出“个性”或“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横线上可以是读某本书的感受,听某首歌的心得,喜悦、幸福、快乐或悲伤、痛苦等等,“……”则提示考生,可以“晒”的内容很多很多,要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独到、收获最大的经历或往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满分作文】
晒出我的思念
妈妈去另一个世界七年了。
七年间,我对妈妈的思念越来越浓。
照片上妈妈面容依旧年轻美丽,温婉得如一潭泛着涟漪的湖。
手捧照片,就那样静静地看,仿佛怕惊扰她的休息。
拿出一张纸巾,轻柔地擦拭照片,心也便仿佛落在了一颗仙人球上一般刺痛。
咬着嘴唇告诫自己不能哭,
否则妈妈也会难过的。
但最终还是没忍住,泪落了下来,滴在照片上。
曾经那么活生生的一个人,现在剩下的只有那么一张照片,可怕、凄凉。
俯下身,贴近了仔细端详着那张美丽的脸,照片上的妈妈在对着我微笑,多么熟悉多么美丽的笑容。
“尽管您听不见,我依然要说,我爱您,也很感激您把我带到这世界上,让我体味到这缤纷世界的酸甜苦辣。
小时候的我不懂事,总是惹您生气,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定会让您成为这世上最幸福的人,我定要让您亲耳听到我有多爱您……”
声音由清晰而模糊到哽咽,终于还是抑制不住,我轻声哭泣:“七年了,我始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每次醒来,总会想要找寻您那慈爱的目光;每次打开梳妆盒,看到那对您最喜爱的发卡,总感觉那是您刚从头上取下来的,上面好像还有您的温度和香气;每次翻开您的日记本,总会看到您坐在桌边,认真写着,嘴角还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我跑过去想要抱住您,却发现怀里有的只是冰冷的空气和我自己咸涩的泪……”
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我都能感觉到妈妈好像就在我的身边,默默地注视着我,对我微笑着。
可我却什么都看不到。
总会感觉妈妈并没有真的离开,只是出去散步,一会儿就会回来。
每次门口有一点动静,我都会满怀希望地跑去看,可我等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相思无尽,我知道,妈妈会一直伴随我,陪我走向幸福的明天!
【名师点评】可以看出考生是个感情细腻、善于表达的孩子。
文章从手捧妈妈的照片写起,睹物思人回想记忆中凝缩的一个个珍贵的片段与细节,辅以近乎乱真的想象与幻觉,把对妈妈的思念表现得真实、真挚。
语言自然,描写细腻,叙述舒缓,真诚的诉说,能感动阅卷者,催人泪下。
文中有对比,如“活生生的人”与“眼前的一张纸”,希望妈妈只是出去散步与一次次的失望;有联想,如看见发卡、笔记本,就会想起她生前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这些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的切身体验与感受的基础上,有生活,又能“过滤”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