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官针(黄帝内经)

合集下载

《内经》中的刺法

《内经》中的刺法

《内经》中的刺法《内经》中记载针刺方法的篇幅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灵枢·官针》所载的26种刺法,这可以说是集上古刺法的大成了。

后世所用的各种针刺方法,很多由此而衍生。

所以在讨论各种针具的刺法以前,有必要先将九变刺、十二节刺、五刺进行讨论。

(1)九变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所谓变者是指九类不同的变异的疾病,故“九变刺”主要内容就是讨论这九类变异所生疾病的刺法。

现据《内经》原文,分别说明于下。

(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脏)腧也。

”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刺治方法,严格地讲,应列入配穴法的范围内,不能算是刺法。

《灵枢·寿天刚柔》说:“病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输。

”人体上的阴阳,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脏经属阴,腑经属阳,故此“阴之阴”即指五脏,“阴之荥输”是指五脏经脉的荣穴和输穴。

拿这段《内经》原文来引证输刺,则其意义就是说:五脏有病应该取用阴经的荣穴和输穴来治疗。

至于“藏输”二字的含义,与后面远道刺中的“腑输”一样,都是分别指应该取用的“脏经输穴”和“腑经输穴”而言。

(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腑)输也。

”这是一种上病取下,在离病处较远部取穴施治的刺法,所以也属于配穴法的范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合治内府……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人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人于阳陵泉。

”六腑之合均在足三阳府经,腑在躯干,位居下肢之上,内腑有病取合穴施治,故日“病在上,取之下。

”《灵枢·刺节真邪》中也说:“刺府输,去府病。

”所以远道刺是治疗腑病的刺法。

(3)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此法用于经脉之间气血瘀滞不通,所谓本经自病之时。

临床上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常常单独取用病经的输穴治疗,故名为“经刺”,也是一种取穴的方法。

(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黄帝内经·针解全文

黄帝内经·针解全文

【本章要点】一、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二、强调针刺时医者应做到思想集中、态度严谨、明确病位、端正手法,并注意调节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利于治疗。

三、根据天地阴阳与人身相应的道理,阐述了九针的作用与适应范围。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远如一①者,深浅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墯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②,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

巨虚者,矫足骨行独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③、六律、七星、八风④、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

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人肝目应之九。

【注释】①近远如一:近远,指针刺的深浅;如一,指候气的法则一样。

黄帝内针 (2)

黄帝内针 (2)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2)神为道之用于经络脏腑的体现 《素问.五运行大论》对于神在东方、南方、中央、北方、西方都做了一定的描 述,神作为道之用,乃是将天地人一系列相关因素统一起来的宇宙力量。李阳波 将其归纳为“宇宙神系”,发明了“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
五行中每一行各自类属的脏腑、六气等属于同一“神系”。六气即风寒暑湿 燥火,具体联系便是三阴三阳,即《内经》所言之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 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可以说,人体任何部位发生病变,实质上就是该部位经络的神用功能出现障碍 使其不能与天地相感应的现象。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针刺的作用说到底就是调动神用的力量来治病,即在针刺的治疗过程中实质就 是通过针刺作用于天地交通的经络上的穴位,调动行而上的神用力量使人体患病 部位与天、地恢复相感应来治病。
4、针刺治疗之阴阳互求法神本原理的本质揭示 《内经》在针刺的过程中强调治神,之所以要保持医患双方在清静的条件下,
摒除杂念,心灵相应,神气相随,即是为了发挥精神专直而通神明,与道相应, 身体自动调整向愈的作用。
合同于道的状态,则经络穴位神气游行出入,与天地相感应,或者说身体相关 “神系“与天地自然处于共振中,病患处便能在神用的生化作用中自然而然地得 到调整恢复而至痊愈。
怒在喜在思,,,,;心与道相应——心道一体
三、针刺治疗的阴阳互求法的神本原理
3)针刺调神之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来。”《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 不受邪矣。”《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 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通过 “恬淡虚无”“清静”的功夫达到志意和,如此则精神专一而阳气固,终 致“服天气,而通神明”以达到人神与天地大纪通应的境地——“合同于 道”,人与道合一,则自然之力便成为我们生命活力复原的根本之源。

黄帝内经目录

黄帝内经目录

目录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黄帝内经:灵枢┅┅┅┅┅┅┅┅┅┅┅┅┅┅┅┅┅┅┅┅┅1九针十二原第一┅┅┅┅┅┅┅┅┅┅┅┅┅┅┅┅┅┅┅┅┅1本输第二┅┅┅┅┅┅┅┅┅┅┅┅┅┅┅┅┅┅┅┅┅3 小钍解第三┅┅┅┅┅┅┅┅┅┅┅┅┅┅┅┅┅┅┅┅┅5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6 根结第五┅┅┅┅┅┅┅┅┅┅┅┅┅┅┅┅┅┅┅┅┅9 寿夭刚柔第六┅┅┅┅┅┅┅┅┅┅┅┅┅┅┅┅┅┅┅┅┅10 官针第七┅┅┅┅┅┅┅┅┅┅┅┅┅┅┅┅┅┅┅┅┅11 本神第八┅┅┅┅┅┅┅┅┅┅┅┅┅┅┅┅┅┅┅┅┅13 终绐第九┅┅┅┅┅┅┅┅┅┅┅┅┅┅┅┅┅┅┅┅┅13 经脉第十┅┅┅┅┅┅┅┅┅┅┅┅┅┅┅┅┅┅┅┅┅16 经别第十一┅┅┅┅┅┅┅┅┅┅┅┅┅┅┅┅┅┅┅┅21 经水第十二┅┅┅┅┅┅┅┅┅┅┅┅┅┅┅┅┅┅┅┅┅22 经筋第十三┅┅┅┅┅┅┅┅┅┅┅┅┅┅┅┅┅┅┅┅┅23 骨度第十四┅┅┅┅┅┅┅┅┅┅┅┅┅┅┅┅┅┅┅┅┅25 五十营第十五┅┅┅┅┅┅┅┅┅┅┅┅┅┅┅┅┅┅┅┅┅25 营气第十六┅┅┅┅┅┅┅┅┅┅┅┅┅┅┅┅┅┅┅┅┅26 脉度第十七┅┅┅┅┅┅┅┅┅┅┅┅┅┅┅┅┅┅┅┅┅26 营卫生会第十八┅┅┅┅┅┅┅┅┅┅┅┅┅┅┅┅┅┅┅┅┅27 四时气第十九┅┅┅┅┅┅┅┅┅┅┅┅┅┅┅┅┅┅┅┅┅28 五邪第二十┅┅┅┅┅┅┅┅┅┅┅┅┅┅┅┅┅┅┅┅┅28 寒热病第二十一┅┅┅┅┅┅┅┅┅┅┅┅┅┅┅┅┅┅┅┅┅29 癞狂病第二十二┅┅┅┅┅┅┅┅┅┅┅┅┅┅┅┅┅┅┅┅┅30 热病第二十三┅┅┅┅┅┅┅┅┅┅┅┅┅┅┅┅┅┅┅┅┅31 厥病第二十四┅┅┅┅┅┅┅┅┅┅┅┅┅┅┅┅┅┅┅┅┅32 病本第二十五┅┅┅┅┅┅┅┅┅┅┅┅┅┅┅┅┅┅┅┅┅33杂病第二十六┅┅┅┅┅┅┅┅┅┅┅┅┅┅┅┅┅┅┅┅┅34 周痹第二十七┅┅┅┅┅┅┅┅┅┅┅┅┅┅┅┅┅┅┅┅┅35 口问第二十八┅┅┅┅┅┅┅┅┅┅┅┅┅┅┅┅┅┅┅┅┅35 师传第二十九┅┅┅┅┅┅┅┅┅┅┅┅┅┅┅┅┅┅┅┅┅36 决气第三十┅┅┅┅┅┅┅┅┅┅┅┅┅┅┅┅┅┅┅┅┅37 肠胃和三十一┅┅┅┅┅┅┅┅┅┅┅┅┅┅┅┅┅┅┅┅┅38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38 海论第三十三┅┅┅┅┅┅┅┅┅┅┅┅┅┅┅┅┅┅┅┅┅39 五乱第三十四┅┅┅┅┅┅┅┅┅┅┅┅┅┅┅┅┅┅┅┅┅39 胀论第三十五┅┅┅┅┅┅┅┅┅┅┅┅┅┅┅┅┅┅┅┅┅40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41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41 逆顺肥瘦三十八┅┅┅┅┅┅┅┅┅┅┅┅┅┅┅┅┅┅42 血络论第三十九┅┅┅┅┅┅┅┅┅┅┅┅┅┅┅┅┅┅43 阴阳清浊第四十┅┅┅┅┅┅┅┅┅┅┅┅┅┅┅┅┅┅43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44 病传第四十二┅┅┅┅┅┅┅┅┅┅┅┅┅┅┅┅┅┅44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45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41 外揣第四十五┅┅┅┅┅┅┅┅┅┅┅┅┅┅┅┅┅┅47 五变第四十六┅┅┅┅┅┅┅┅┅┅┅┅┅┅┅┅┅┅47 本藏第四十七┅┅┅┅┅┅┅┅┅┅┅┅┅┅┅┅┅┅48 禁服第四十八┅┅┅┅┅┅┅┅┅┅┅┅┅┅┅┅┅┅50 五色第四十九┅┅┅┅┅┅┅┅┅┅┅┅┅┅┅┅┅┅51 论勇第五十┅┅┅┅┅┅┅┅┅┅┅┅┅┅┅┅┅┅52 背腧第五十一┅┅┅┅┅┅┅┅┅┅┅┅┅┅┅┅┅┅53 卫气第五十二┅┅┅┅┅┅┅┅┅┅┅┅┅┅┅┅┅┅53 论痛第五十三┅┅┅┅┅┅┅┅┅┅┅┅┅┅┅┅┅┅54 天年第五十四┅┅┅┅┅┅┅┅┅┅┅┅┅┅┅┅┅┅54逆顺第五十五┅┅┅┅┅┅┅┅┅┅┅┅┅┅┅┅┅┅55 五味第五十六┅┅┅┅┅┅┅┅┅┅┅┅┅┅┅┅┅┅55 水胀第五十七┅┅┅┅┅┅┅┅┅┅┅┅┅┅┅┅┅┅56 贼风第五十八┅┅┅┅┅┅┅┅┅┅┅┅┅┅┅┅┅┅56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57 玉版第六十┅┅┅┅┅┅┅┅┅┅┅┅┅┅┅┅┅┅58 五禁第六十一┅┅┅┅┅┅┅┅┅┅┅┅┅┅┅┅┅┅59 动输第六十二┅┅┅┅┅┅┅┅┅┅┅┅┅┅┅┅┅┅59 五味论第六十三┅┅┅┅┅┅┅┅┅┅┅┅┅┅┅┅┅60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61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62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63 行针第六十七┅┅┅┅┅┅┅┅┅┅┅┅┅┅┅┅64 上膈第六十八┅┅┅┅┅┅┅┅┅┅┅┅┅┅┅┅┅65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65 寒热第七十┅┅┅┅┅┅┅┅┅┅┅┅┅┅┅┅┅66 邪客第七十一┅┅┅┅┅┅┅┅┅┅┅┅┅┅┅┅┅66 通天七十二┅┅┅┅┅┅┅┅┅┅┅┅┅┅┅┅┅68 官能第七十三月┅┅┅┅┅┅┅┅┅┅┅┅┅┅┅┅┅69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70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71 卫气行第七十六┅┅┅┅┅┅┅┅┅┅┅┅┅┅┅┅73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74 九针论第七十八┅┅┅┅┅┅┅┅┅┅┅┅┅┅┅┅75 岁露论第七十九┅┅┅┅┅┅┅┅┅┅┅┅┅┅┅┅77 大惑论第八十┅┅┅┅┅┅┅┅┅┅┅┅┅┅┅┅78 痈疽第八十一┅┅┅┅┅┅┅┅┅┅┅┅┅┅┅┅79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8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8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84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86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87 阴阳离合篇第六┅┅┅┅┅┅┅┅┅┅┅┅┅┅┅┅90 阴阳别论篇第七┅┅┅┅┅┅┅┅┅┅┅┅┅┅┅┅9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93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93 五藏生成篇第十┅┅┅┅┅┅┅┅┅┅┅┅┅┅┅┅94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95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96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96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97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9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98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9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月┅┅┅┅┅┅┅┅┅┅┅┅┅┅102 玉机真藏论篇章第十九┅┅┅┅┅┅┅┅┅┅┅┅┅┅103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06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07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08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110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111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111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12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113 通平虚实论篇第二十八┅┅┅┅┅┅┅┅┅┅┅┅┅┅115 太阴阳明论篇章第二十九┅┅┅┅┅┅┅┅┅┅┅┅┅116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117刺热论篇第三十二┅┅┅┅┅┅┅┅┅┅┅┅┅┅┅118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119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120 疟论篇第三十五┅┅┅┅┅┅┅┅┅┅┅┅┅┅┅121 刺疟篇第三十六┅┅┅┅┅┅┅┅┅┅┅┅┅┅┅123 气劂论篇第三十七┅┅┅┅┅┅┅┅┅┅┅┅┅┅┅124 欬论篇第三十八┅┅┅┅┅┅┅┅┅┅┅┅┅┅┅124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25 腹中论篇第四十┅┅┅┅┅┅┅┅┅┅┅┅┅┅┅127 刺腰论痛篇第四十一┅┅┅┅┅┅┅┅┅┅┅┅┅┅┅128 风论篇第四十二┅┅┅┅┅┅┅┅┅┅┅┅┅┅┅129 痹论篇第四十三┅┅┅┅┅┅┅┅┅┅┅┅┅┅┅130 痿论篇第四十四┅┅┅┅┅┅┅┅┅┅┅┅┅┅┅131 厥论篇第四十五┅┅┅┅┅┅┅┅┅┅┅┅┅┅┅132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33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3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35 脉解篇第四十九┅┅┅┅┅┅┅┅┅┅┅┅┅┅┅136 刺要论篇第五十┅┅┅┅┅┅┅┅┅┅┅┅┅┅┅137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8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8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9 针解篇第五十四┅┅┅┅┅┅┅┅┅┅┅┅┅┅┅139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40 皮部论篇章第五十六┅┅┅┅┅┅┅┅┅┅┅┅┅┅┅141 经络论第篇第五十七┅┅┅┅┅┅┅┅┅┅┅┅┅┅┅142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142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144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148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49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152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154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155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157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59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62 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165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70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82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191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191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192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193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194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195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196。

黄帝内经古针法精要---三刺,五刺,九刺,十二刺,导气法

黄帝内经古针法精要---三刺,五刺,九刺,十二刺,导气法

黄帝内经古针法精要---三刺,五刺,九刺,⼗⼆刺,导⽓法三刺法 《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出者,先浅刺绝⽪,以出阳邪。

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致肌⾁,未⼊分⾁间也。

已⼊分⾁间则⾕⽓出。

故刺法:始刺浅之,以逐邪⽓,⽽来⾎⽓。

后刺深之,以致阴⽓之邪。

最后刺极深之,以下⾕⽓。

”概述:三刺是将⽪内、⽪下、分⾁间分为浅、中、深三层进⾏针刺的⽅法。

⽬的:驱祛外邪(阳、阴邪),保留⾕⽓(正⽓)。

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法,创⽴烧⼭⽕、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法。

五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

这是从五藏应合五体(⽪、脉、筋、⾁、⾻)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名五脏刺。

五刺包括:半刺、豹⽂刺、关刺、合⾕刺和输刺。

1、半刺 “半刺者,浅内⽽疾发针,⽆针伤⾁,如拔⽑状,以取⽪⽑,此肺之应也。

”半刺是浅刺快出、不伤肌⾁的刺法。

适⽤于肺系疾病。

如邪袭肺卫,发热咳喘等症。

因刺⼊极浅,不是全刺,故称半刺。

治疗⼩⼉疾病常⽤此法。

【⽅法】半刺的操作是“浅内⽽疾发针,⽆针伤⾁,如拔⽑状,以取⽪⽓”。

即浅刺于⽪肤,刺得浅,出针快,如拔毫⽑的⼀种刺法,主要作⽤是宣散浅表邪⽓。

因肺主⽪⽑,故半刺与肺相应。

【临床应⽤】主治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肺脏疾患及某些⽪肤病,⼩⼉腹泻、消化不良等证。

2、豹⽂刺 “豹⽂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者,此⼼之应也。

”豹⽂刺是多点散刺出⾎,形如豹纹的刺法。

适⽤于⼼系疾病。

如疮疡肿毒、红肿热痛等症。

【⽅法】豹⽂刺法是以⽳位为中⼼,在经⽳周围数针齐下散刺之意,刺时要使其⼊于脉络⽽出针后见⾎,因刺后出⾎点多如豹⽂,故称豹⽂刺。

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刺中的赞刺同属浅刺放⾎的⽅法。

因⼼主⾎脉,豹⽂刺可泻经络之⾎,故与⼼相应。

【临床应⽤】主要⽤于宣散⾎络壅滞之邪,治疗⼼经积热,诸疮肿毒,⿇⽊不仁等证。

3、关刺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出⾎,此肝之应;或⽈渊刺,⼀⽈岂刺。

《黄帝内经--官针》

《黄帝内经--官针》

《黄帝内经--官针》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官针》一篇被认为是针灸学方面的代表篇章。

本篇详细描述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了解。

通过阅读该篇,我了解到了传统针灸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方法。

从中,我了解到针灸的治疗原理并不像某些人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一个相对科学、系统而具有方法论的学科。

并且本篇所精细描述的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在当今现代医学中也逐渐获得了认可并得到应用。

针灸对于缓解许多疾病如疼痛症、头痛、失眠和高血压等都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另外,针灸在临床应用中,也有许多不同的针灸技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刺激穴位,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针灸体验。

而且,例如针刺的深度、针灸的部位和用针的方式都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症下阻。

因此可以说,针灸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需要在严谨的理论基础下进行临床应用。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的《官针》一篇,我认识到针灸不是仅仅是一项传统的医疗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科学理论的治疗
方法。

针灸技术需要具有学术性,需要严密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技能。

并且,传统的针灸技术也正逐渐受到现代医学的认可,成为一种协助现代医疗的方法。

运用《黄帝内经》经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

运用《黄帝内经》经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

运用《黄帝内经》经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经刺法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运用经刺法配合推拿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七天为一个疗程。

结论一个疗程后,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经刺;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一、正文经刺,是祖国医学中传统针刺方法之一,首载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中:“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

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输也。

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意思是说刺法有九种以应对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

经刺这种针刺方法刺在“结络经分”主要治疗的是经脉本身的病变,并且用病变经络的腧穴治疗,所以称之为经刺。

作者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对在我门诊确诊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针刺和推拿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1.患者情况在我门诊确诊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43例,L4-5突出28例,L5S1突出32例,L4-5突出合并L5S1突出30例。

接受治疗的患者无手术指征并且认可针灸推拿保守治疗,并未接受过其他形式的治疗,并未服用过药物,排出结核病变、椎体肿瘤和其他骨关节疾病。

2.分组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命名为“经刺组”,另一组命名为“非经刺组”,两组各45人。

全部患者随机分配。

3.治疗推拿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推拿治疗方法。

首先,术者立于患者右侧,用摩法放松腰部浅层肌肉,3-5遍。

其次,术者用掌根揉法放松腰部深层肌肉,5-10遍。

再次,术者用拇指点按法或肘尖点按法点按患者腰部及下肢的穴位(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环跳、殷门、委中、委阳、承山),每穴1-3分钟。

再次,等待患者腰部肌肉放松后采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面对术者,上面下肢自然屈曲,下面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两肘部分别置于患者肩前及臂部,相对用力,到患者腰部达到最大旋转角度后,再施加一个快速、小幅度的扳动,左右各一次,以上手法每日进行一次,一周七次为一个疗程。

灵枢.官针第七——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灵枢.官针第七——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灵枢.官针第七——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日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

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

三日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四日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五日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六日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七日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九日淬刺,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一日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

诸:指众,许多。

经:指人体十二经脉。

荥:指十二经脉荥穴。

输≠俞≠腧:“俞”:意为“捷径”、“直接”。

“人”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走捷径的人”。

古代象形文字“俞”字就像一房屋,也预示着俞家很富有,有房有财产,房屋边上趴着一个人,预示着有人要盗窃俞家的财产,谓之“偷”也。

“输”:运输,运送。

车”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车队走捷径”。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腧、经、合。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腧”:从肉从俞。

“肉”指身体、肌肉。

“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内部的捷径、通道”。

捷径或通道都有一个入口—“穴”《灵枢·四时气》:“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各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

这里的腧指十二经上的“腧穴”。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脏腧:《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这里的“腧”指背腧穴。

“刺诸经荥输脏腧也”:意思是人体外在经络出现疾病,应该首选取其相对应的十二经脉上的五输穴上的“荥穴”治疗,疾病继续发展传输到脏腑应该用其相对的“背腧穴”来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篇官针
【本章要点】
一、详述九针的九种不同刺法——腧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焠刺及其相适应的九类不同的病变。

二、介绍了适应十二经病症的十二节刺法——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三、介绍了适应邪气深浅程度的三刺法和适应五脏病症的五刺法——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

【原文】
凡刺之要,官针①最妙。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失针之宜。

大者泻,小者不移。

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病在脉,圆气少,当补之者,取以提针于井荥分俞。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

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输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②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刺此者,傍针之也。

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

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③出者。

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

此之谓也。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
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④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注释】
①官针:正确选用符合规格的针具,本篇以官针命名正是强调正确适用九针的重要性。

②大经:指深部五脏六腑的经脉。

③谷气:一般指胃气,在这里指水谷精微运化而成的经脉之气。

④合谷刺:这里并不是指针刺合谷穴,而是指针刺分肉之间的部位。

【译文】
针刺的要点,在于正确选用符合规格的针具。

九针各有其不同的功用,它各自的长、短、大、小也决定了各有不同的用法。

如果用法不当,病就不能祛除。

病在浅表的却针刺过深,就会损伤里面的好肉,发生痈肿。

病在深部的却针刺过浅,病邪就不能排除,反而会形成大的脓疡。

病轻浅却用大针,会使元气外泄而加重病情;疾病深重却用小针,邪气得不到排泄,治疗也就得不到效果了。

不正确的用针往往是宜用小针却因误用了大针而泄去了正气,应用大针却误用了小针而使病邪得不到排除。

这里已经说了错用针具的害处,那就让我再谈九针的正确用法。

病在皮肤而无固定的地方,可以用镵针针刺病变部位,但皮肤苍白的就不能针刺了。

病在肌肉间的,可以用圆针刺病变部位。

病在经络,日久成痹的,应用锋针治疗。

病在经脉,而气又不足的,当用补法,以提针按压井、荥、输等穴位。

对患严重脓疡的,应当用铍针排脓治疗。

痹证急性发作的,应当用圆利针治疗。

患痹证而疼痛又日久不止的,可以用毫针治疗。

病已入里的,应当用长针刺治。

患水肿并且关节不通利的,应当用大针刺治。

病在五脏而固留不去的,可用锋针,在井荥输等穴用泄法刺治,并依据四时与腧穴的关系进行选穴。

针刺有九种方法,以对九种不同的病进行刺治。

第一种叫做腧刺,腧刺是针刺十二经四肢的井、荥、输、经、合等各穴,以及背部两侧的脏腑腧穴。

第二种叫做远道刺,远道刺的意思是说病在上部的,从下部取穴,针刺足三阳经的腑腧穴。

第三种叫做经刺,经刺就是针刺在深部经脉触到的硬结或压痛。

第四种叫络刺,络刺就是刺皮下浅部的小络脉。

第五种叫分刺,分刺就是针刺肌肉的间隙。

第六种叫做大泻刺,大泻刺就是用铍针刺肠疡。

第七种叫毛刺,毛刺就是针刺皮肤浅表的痹证。

第八种叫做巨刺,巨刺就是左侧的病刺右侧的穴,右侧的病刺左侧的穴。

第九种叫做焠刺,焠刺就是用燔针治痹证。

针刺有十二种方法,以适应十二经的病变。

第一种叫偶刺,偶刺是用手对着胸部或背部,当痛处,一针刺前胸,一针刺后背,以治疗心痹的病。

但刺时,针尖要向两旁倾斜。

第二种叫报刺,报刺就是用针刺治痛无定处的病。

方法是垂直行针,用左手按其痛处然后将针拔出,再进针。

第三种叫恢刺,恢刺就是直刺筋脉的旁边,提插运捻向前向后,以治筋痹。

第四种叫做齐刺,齐刺
就是在病点正中直刺一针,左右两旁再各刺一针,以治寒邪小而深者。

此法又叫三刺,三刺可以治疗痹气小而深的病。

第五种叫扬刺,扬刺就是在病点正中刺一针,在病变周围刺四针,用浅刺法,以治寒气广泛的病。

第六种叫做直针刺,直针刺就是用手捏起皮肤,将针沿皮直刺而入,以治寒气较浅的病。

第七种叫做输刺,输刺就是将针直入直出,取穴少却又刺得深,以治气盛而有热的病。

第八种叫做短刺,短刺可以治疗骨痹病,方法是慢慢进针,同时稍稍摇动针体,使针渐渐深入骨部,然后再上下提插摩擦骨部。

第九种叫浮刺,浮刺是在病点旁浮浅的斜刺,以治疗肌肉挛急而寒的病。

第十种叫阴刺,阴刺为左右都刺,以治寒厥病,凡中寒厥的,应刺足内踝后面的太溪穴。

第十一种叫傍针刺,傍针刺就是在病点直刺一针,旁边也刺一针,以治久而不愈的痹症。

第十二种叫赞刺,赞刺就是直入直出,快速进出针并浅刺出血,以治疗痈肿。

经脉所在的部位,深而难见的,针刺时要轻轻地进入而长时间留针,以疏导孔中的脉气。

脉浅的不要刺,要先按绝经脉气,才可以进针,不使精气外泄,只使其邪气排出。

所谓经过三刺就使谷气流通的针法,是先浅刺皮肤,以宣泄阳邪;如果再刺就会使阴邪排出,稍微深刺,透过皮肤而接近肌肉,但没有刺到肌肉之间;当刺达肌肉之间时,谷气就会流通,针感也就出现了。

所以刺法讲:开始应当浅刺,以驱逐浅表的邪气,而让血气流通;然后再深刺,以使阴邪外泄,最后深刺到深处,以疏导谷气。

这就叫三刺。

所以用针的人,如果不知道每年运气的变化、气的盛衰所引起的疾病的虚实状况,就不能成其为医者。

还有五种刺法,可以与五脏有关的病变相应。

第一叫半刺,半刺就是下针浅而很快出针,不刺伤肌肉,就像拔除毫毛一般,以祛除皮毛间的邪气,这是相应于肺脏的刺法。

第二叫豹文刺,豹文刺就是在病变部位的左右前后下针,以刺中络脉使其出血为度,以消散经络间的淤血,这是相应于心脏的刺法。

第三叫关刺,关刺就是直刺四肢关节的附近,以治疗筋痹,但应当注意刺时不能出血,这是相应于肝脏的刺法,也叫渊刺,又叫岂刺。

第四叫合谷刺,合谷刺就是将针深刺到分肉之间,左右各斜刺一针,就像鸡足的样子,以治疗肌痹,这是相应于脾脏的刺法。

第五叫输刺,输刺就是直接进针又直接出针,将针深刺到骨部,以治疗骨痹,这是相应于肾脏的刺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