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支持辛亥革命原因的多维透视

合集下载

浅析槟城华侨华人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浅析槟城华侨华人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浅析槟城华侨华人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民主共和思想随着革命的发展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革命的开展离不开华侨的大力支持,孙中山先生盛赞“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外华侨尤其是新马华侨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槟城作为当时同盟会的机关总部,它在地理和经济上的优势为华侨有财力和人力支持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革命思想在槟城华人社会中广泛传播,从上层到中下层革命热情高涨,为革命提供了巨大的财力支持;同时,槟城阅书报社也为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华侨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体现了“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

标签:辛亥革命;槟城;华侨华人;贡献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

革命的成功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心血,其中华侨为革命的顺利进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1917年孙中山为赵公壁著《同盟演义》作序中说:“同盟会之成,多赖海外华侨之力。

及满清既覆,人人皆以为有不世之功,而华侨类不自伐。

惟吾深知同盟会非有华侨一部分者,清室无由而覆,民国无由而建也”。

他甚至盛赞“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外华侨尤其是新马华侨为辛亥革命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而槟城作为当时同盟会的机关总部,对革命的贡献也非常大。

“一九一○年南洋支部之自新加坡移往槟城,则代表新加坡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地位的衰落;此后,马来亚即崛起成为中国革命的神经中枢了。

一九一一广州三二九(一九一一年的“黄花岗之役”)的起义即是在槟城筹备的;而在同年武昌起义后所有指导革命同盟会的行动指示,也是来自槟城;可见槟城在当时革命活动中的重要性”[1]339。

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学界已经有许多相关的著作和文章,前辈们都从不同的视角对辛亥革命进行诠释和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与华侨相关的研究著作也非常多。

其中以颜清湟先生的《星马华侨与辛亥革命》最为著名。

学界关于华侨与辛亥革命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个大的区域性的华侨对革命在人力、财力上的支持。

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作者:韩培培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年第03期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人们开始以各种方式纪念这场伟大的民主革命。

众所周知,革命期间,华侨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华侨为什么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呢?近代中国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迫害和奴役,衰弱、腐朽的清政府无力保护这些浪迹天涯的子民。

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弱国小民的切肤之痛,使海外华侨深深领悟到:祖国的强弱和海外华侨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华侨们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思想。

当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时,华侨们积极支持、踊跃参与。

本文拟从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这一视角缅怀先辈们的英雄事迹。

一、支持和参加孙中山在海外创立的革命组织华侨是革命组织的发起者,也是辛亥革命的先驱。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本人就是华侨。

根据相关记载: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首批加入兴中会的20余人都是华侨,他们有孙眉、邓荫南、何宽等。

数月之内,兴中会发展至百余人。

1895年春,兴中会在香港成立总部,得到了不少港澳同胞的热烈支持。

不久,日本、越南、美国和南非等地的华侨相继建立了兴中会分会。

据统计,后来兴中会的会员增加到300多人,其中华侨就有219人,占78%。

二、创办报刊,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呐喊助威华侨是舆论宣传的鼓动者。

为了发动广大华侨参加革命,把他们的爱国思想引上正确的轨道,孙中山一方面亲自到各地宣传,另一方面也依靠和发动华侨知识分子积极办报宣传革命,与保皇派展开斗争。

如福建华侨陈楚楠、张永福等人,于1904年合资创办《图南日报》。

该报对在南洋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被誉为“南洋华侨革命党机关报之鼻祖”。

自1904年起,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共创办了《图南日报》、《中兴日报》、《星洲晨报》、《南侨日报》等八种革命报刊。

大量革命报刊的创办,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了革命斗志,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孙中山的革命最初是在华侨中开始的,在他整个革命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华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许多革命组织的首批成员和最早的赞助人多为华侨,华侨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当时,华侨寄人篱下,长期受到异国统治者种种压迫和歧视,极其渴望有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作为自己的靠山,他们深感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因此寄极大希望于中国革命的成功。

1916年孙中山在《致海外革命同志书》中,提出了“华侨是革命之母”的观点,海外华人为了革命能够成功,不惜自己倾家荡产,甚至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踊跃参加革命组织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最初参加兴中会的20多人都是华侨,他们有孙眉、邓荫南、何宽等。

数月之内,兴中会开展至百余人。

1895年春兴中会在香港成立总部,得到了不少港澳同胞的热烈支持。

不久,日本、越南、美国和南非等地的华侨相继建立了兴中会分会。

据统计,后来兴中会的会员增加到300多人,其中华侨就有219人,占总数的78%。

1907年,南洋怡保、庇能、芙蓉等埠相继成立同盟会分会,多为华侨参加。

1908年4月1日,同盟会在缅甸仰光的分会建立,侨居缅甸的华侨,听到同盟会致力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时,喜形于色,纷纷报名参加,七日之内,就有500多人参加组织。

从1908年至1911年,缅甸参加同盟会的华侨有2343人。

1908年11月20日,孙中山与胡汉民等赴泰国,在曼谷建立同盟会分会。

曼谷至今有一条叫“演说街”的街道,就是当年孙中山宣传革命的地方。

为了统一领导南洋一带华侨革命,1908年秋,在新加坡成立了同盟会南洋支部,以胡汉民为支部长。

同年冬天,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也成立同盟会分会。

1909年12月25日,孙中山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同盟会纽约分会。

1910年1月21日成立同盟会芝加哥分会。

2月16日成立旧金山同盟会分会;并在温哥华成立同盟会分会。

继旧金山之后,美国西部一些城市亦相继建立同盟会分会达数十处。

浅析槟城华侨华人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浅析槟城华侨华人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浅析槟城华侨华人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作者:苏哲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8期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民主共和思想随着革命的发展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革命的开展离不开华侨的大力支持,孙中山先生盛赞“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外华侨尤其是新马华侨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槟城作为当时同盟会的机关总部,它在地理和经济上的优势为华侨有财力和人力支持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革命思想在槟城华人社会中广泛传播,从上层到中下层革命热情高涨,为革命提供了巨大的财力支持;同时,槟城阅书报社也为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华侨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体现了“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华侨精神。

关键词:辛亥革命;槟城;华侨华人;贡献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165-03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

革命的成功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心血,其中华侨为革命的顺利进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1917年孙中山为赵公壁著《同盟演义》作序中说:“同盟会之成,多赖海外华侨之力。

及满清既覆,人人皆以为有不世之功,而华侨类不自伐。

惟吾深知同盟会非有华侨一部分者,清室无由而覆,民国无由而建也”。

他甚至盛赞“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外华侨尤其是新马华侨为辛亥革命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而槟城作为当时同盟会的机关总部,对革命的贡献也非常大。

“一九一○年南洋支部之自新加坡移往槟城,则代表新加坡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地位的衰落;此后,马来亚即崛起成为中国革命的神经中枢了。

一九一一广州三二九(一九一一年的“黄花岗之役”)的起义即是在槟城筹备的;而在同年武昌起义后所有指导革命同盟会的行动指示,也是来自槟城;可见槟城在当时革命活动中的重要性”[1]339。

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学界已经有许多相关的著作和文章,前辈们都从不同的视角对辛亥革命进行诠释和分析。

第八章 华侨与辛亥

第八章 华侨与辛亥

1910年同盟会在旧金山正式成立美洲支 部,不久美国西部就组织了十五个分会。 在欧洲、澳洲、非洲亦有同盟会组织。 同盟会的著名人物冯自由在所著的《中华 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中所说:“凡有华侨所到 之地,几莫不有同盟会会员之足迹”。
有些华侨特地回国发展同盟会组织 厦门:同盟会在厦门的机构就是由华侨发起的, 新加坡华侨施铭和荷属东印度华侨王振邦就是厦门 同盟会的主盟人。 泉州:从泗水回国的同盟会会员蒋以麟,“他 回泉州后,就和当地党人许卓然……等人,和由南 洋各地归国的吴文楚……等华侨同志,陆续取得联 系,共同秘密工作,发展同盟会员及争取革命群众, 辛亥九月初(1911年10月)成立泉州地区同盟会组 织,设机关于泉州小开元西隅学堂,蒋被举为会 长”。 广东:在广东大浦,华侨张蔚然、郭守毅等“负 责奔走于南洋和内地之间,发展组织。 各地同盟会成为宣传革命,准备武装起义和筹集 革命经费的基地,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华侨参加辛亥革命活动 1、建立革命组织
同盟会在国外华侨中轰轰烈烈的开展工作,特别 在华侨最多的南洋。它的南洋支部,最初设在新加 坡“晚晴园”,后来迁移到槟榔屿。在西贡、马来 西亚、荷属东印度、缅甸、越南、柬埔寨 、暹罗 (泰国)和菲律宾等地都有同盟会的组织。 到 1908 年,在南洋英荷两属的殖民地就有同盟 会分会和通讯处共100多个。 从 1908年 3月 1911年,缅甸加入同盟会的华侨 就有2343人。 在新加坡,华侨前后加入同盟会的约有 500人左 右。
二、华侨参加辛亥革命活动
华侨在经济上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具有如下几方 面特点: 第一、华侨捐款范围广泛。 华侨中小资产阶级为革命捐资助饷作出了很大贡 献,有的不借顿家荡产。(邓荫南、李卓锋、张永 福) 经济困难的工人、小商小贩,也积极捐助。表现 出了较高的革命热情。(黄景南、关唐) 为数不多的大资本家有的也捐款支持革命(张榕 轩、张耀轩,孙中山亲笔题赠“博爱”)二、华侨Biblioteka 加辛亥革命活动1、建立革命组织

华侨与辛亥革命

华侨与辛亥革命

作者: 丘少伟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61-66页
主题词: 腐败无能;革命斗争;历史背景;革命组织;武装起义;革命团体;资产阶级政党;革命形势;爱国统一战线;上思起义
摘要:辛亥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首先从海外华侨中组织发动起来的,广大华侨积极地参加和大力地支援了这次革命斗争。

正如孙中山说:“华侨是革命之母”、“华侨有功革命”。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这次革命的特点,高度地评价了华侨对辛亥革命的伟大贡献。

(一)华侨参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人数众多,遍及五洲,大部分都是劳动人民,在海外谋生有着悠久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从奉
行“闭关锁国”到“宁赠友邦,毋予家奴”的卖国投降政策。

对海外华侨悲惨的处。

华侨支持辛亥革命原因的多维透视

华侨支持辛亥革命原因的多维透视

華僑支持辛亥革命原因的多維透視──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陳雲云∗“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僑居海外的炎黃子孫人數之多、分佈之廣。

縱觀中國近現代革命史,華僑作為一支特殊的愛國力量,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海外僑胞是中國民族民主革命不可忽視的動力之一。

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都佔有顯要地位。

歷史表明,華僑是這場革命強有力的支持者和參與者,不管是建立革命組織、傳播革命思想、資助革命經費,還是直接回國參戰、鞏固新政權,他們都付出了巨大犧牲、作了卓越貢獻。

孫中山曾多次讚揚說:“華僑有功於革命”、“華僑是革命之母”。

近年來,華僑與辛亥革命關係一直是近現代史研究的熱點。

2010年10月24日,據對中國知網(包含中國學術期刊總庫、中國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等)的檢索,題名為“華僑”+“辛亥革命”的記錄有69條;據對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檢索,題名為“華僑”+“辛亥革命”的專著則有6部。

可見,學界對華僑與辛亥革命的相關問題,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而關於華僑熱情投身辛亥革命原因的研究尚不多見,通過以上方法,未檢索到專文、專著研究該問題,只是零星涉及並散見已有成果之中。

本文擬以近代華僑愛國主義為主線,從文化淵源、國情驟變、思想發展、主體覺醒等維度對這一問題展開論析,以期有所裨益。

一、文化視點:投身革命的思想文化淵源歷經千百年積澱的中華民族精神是近代華僑心向祖國、支持辛亥革命的強大的精神動力。

近代華僑有着強烈的反清意識,並且最早接觸、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他們雖身處異邦,卻蘊含着包含愛國主義在內的中華民族一切精神特質。

(一) 華僑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內在要求華僑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海外支脈,民族屬性為中華民族。

《詩經》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千古垂訓化作海外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愛國主義(簡稱“華僑愛國主義”)。

列寧曾經說過:“愛國主義是由於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海外侨民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海外侨民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海外侨民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中国的海外侨民在这个历史时期也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辛亥革命和海外侨民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贡献。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政治转型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体制逐渐崩溃,民主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个时期的政治变革离不开一些先进的思想和现代化的方法。

而这些思想和方法大多是通过海外侨民的传播和推广而得到推动的。

中国的海外侨民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有大量的中国人移民到北美和东南亚地区。

这些移民很快就被当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所影响,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对本国的关注。

这些移民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现状,并开始在海外积极宣传各种民主化的思想和方法。

这些宣传活动有助于中国内部的政治变革,包括辛亥革命的发生。

这个时期的海外侨民分为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境内兴赞运动的宣传,一个是海外护国运动的宣传。

境内兴赞运动是当时的一种反对清朝政府的民间运动。

这个运动在境内秘密地发展,而在海外侨民圈子里,境内的兴赞运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宣传。

海外的兴赞思想家和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内地传播兴赞思想,积极推动革命浪潮的到来。

而海外护国运动则是一种关注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的运动,它一开始是由一些声称保护中国人权的组织发起的。

之后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护国运动逐渐被联合起来,成为了一种推动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力量。

许多知名的中国历史人物也和海外侨民有关联。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在辛亥革命前,他常常到海外宣传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方法。

在海外,孙中山接触到了很多海外华人,他们成为了孙中山的支持者,并在革命时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渠道。

孙中山的革命路线和思想也得到了海外侨民的支持和传播,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人物也与海外侨民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華僑支持辛亥革命原因的多維透視──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陳雲云∗“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僑居海外的炎黃子孫人數之多、分佈之廣。

縱觀中國近現代革命史,華僑作為一支特殊的愛國力量,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海外僑胞是中國民族民主革命不可忽視的動力之一。

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都佔有顯要地位。

歷史表明,華僑是這場革命強有力的支持者和參與者,不管是建立革命組織、傳播革命思想、資助革命經費,還是直接回國參戰、鞏固新政權,他們都付出了巨大犧牲、作了卓越貢獻。

孫中山曾多次讚揚說:“華僑有功於革命”、“華僑是革命之母”。

近年來,華僑與辛亥革命關係一直是近現代史研究的熱點。

2010年10月24日,據對中國知網(包含中國學術期刊總庫、中國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等)的檢索,題名為“華僑”+“辛亥革命”的記錄有69條;據對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檢索,題名為“華僑”+“辛亥革命”的專著則有6部。

可見,學界對華僑與辛亥革命的相關問題,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而關於華僑熱情投身辛亥革命原因的研究尚不多見,通過以上方法,未檢索到專文、專著研究該問題,只是零星涉及並散見已有成果之中。

本文擬以近代華僑愛國主義為主線,從文化淵源、國情驟變、思想發展、主體覺醒等維度對這一問題展開論析,以期有所裨益。

一、文化視點:投身革命的思想文化淵源歷經千百年積澱的中華民族精神是近代華僑心向祖國、支持辛亥革命的強大的精神動力。

近代華僑有着強烈的反清意識,並且最早接觸、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他們雖身處異邦,卻蘊含着包含愛國主義在內的中華民族一切精神特質。

(一) 華僑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內在要求華僑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海外支脈,民族屬性為中華民族。

《詩經》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千古垂訓化作海外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愛國主義(簡稱“華僑愛國主義”)。

列寧曾經說過:“愛國主義是由於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

”1這種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植根於一個國家或民族自身發展的堅實的歷史基礎之中,有着深遠的歷史文化淵源。

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核心要素的愛國主義,既是充當聚攏中華兒女心靈的“黏合劑”,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深深地紮根於海外炎黃子孫心中。

“愛國主義是一面光輝旗幟”2,牽引着無數愛國志士不斷踐行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振興中華”的信念,鼓舞着包括海外華僑在內的世代炎黃子孫,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鬥爭。

華僑不論何時出國,寄居何處,愛國之心,拳拳可見。

特別是在近代中國,華僑愛國主義表現得尤為強烈,對於這一點,中外史書,眾口一致。

經過長期薰陶培養起來的愛國主義感情是真摯和雋永的。

華僑愛國主義不僅根源於“生吾育吾”的故土鄉情,同時又是在漫長的蘸滿血淚的浪跡生涯中,以及長期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惡劣環境中變得更豐厚、堅實和持久。

艱苦的歲月、坎坷的人生,既磨礪了華僑吃苦耐勞、忍辱負重和堅韌不拔的品格和意志,同時也逐漸鑄就了他們那顆眷戀故土、熱愛祖國的赤誠之心。

華僑不僅身體力行地為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作積極貢獻,而且諄諄教誨子孫後代也要前仆後繼,使對祖國命運的關注成為薪火相傳的中華民族文化精髓。

所以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能夠得到廣∗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華僑支持辛亥革命原因的多維透視大華僑的積極支持,與華僑愛國主義有着深刻的聯繫。

(二) 華僑“反清復明”思想根深蒂固辛亥革命前,海外洪門在華僑中擁有相當大的勢力。

3海外洪門原是天地會的一個支派,是一個具有濃厚封建會黨色彩的反清組織。

毫無疑問,加入洪門的廣大華僑會員具有反清意識。

不少華僑是在國內無以為生才被迫出洋“淘金”,出洋後,早期的清政府拒絕予以保護,隨後國力孱弱,又有心無力。

當識破滿清政府腐敗賣國的本質之後,他們的反清思想不斷滋長。

因此,以“反清”為宗旨的海外洪門受到僑眾的認同,不斷發展壯大。

據《東方雜誌》記載,辛亥革命時期世界各地約有630多萬華僑4,“華僑列籍堂(“致公堂”)內者,佔十分之八九”5,在東南亞華僑中,情況也大體相同。

洪門所宣揚的“反清復明”等主張,客觀上啟發了華僑的革命意識,為後來他們走上革命之路、支持辛亥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傑出僑領孫中山本人,長期僑居海外生活學習,系統接受了西方新式教育,這種人生經歷使其更易接受並形成反封建的思想。

一方面深受洪門反清思想的啟蒙與薰陶,他創立的興中會的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便帶有洪門“反清復明”思想的歷史烙印;另一方面孫中山曾加入洪門,並受封為“洪棍”(即元帥),致力於改造洪門。

例如在舊金山與洪門致公堂大佬黃三德合作,全體美洲同盟會會員入堂,重新修訂致公堂章程,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黨的宗旨,因為致公堂會員在美洲華僑中佔大多數,他們的加入,給革命黨增添了不小的有生力量,此外,美洲致公堂屬下的華僑雖不明革命宗旨,但經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數年的宣傳、發動,紛紛轉向革命。

孫中山通過洪門發動華僑會員支持革命,不但保護了革命黨人的海外組織及各種活動,而且還將僑眾樸素的反清意識引向關心熱愛祖國、支持祖國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道路。

(三) 近代西方文化思潮為華僑支持革命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華僑熟悉西方事務”6,其中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理念和政治制度就是一個方面。

近代華僑由於生活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或這些國家的殖民地,是中國人中,最早接觸、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人,容易接受反封建主張。

特別是華僑中的知識分子、領袖人物,更能把握時代的發展脈搏,洞察清王朝的弊端,參政意識、民主觀念、革命性更強烈。

加上華僑精英的引領,僑眾更容易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全力支持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

胡漢民在南洋動員華僑捐助和參加革命時就感歎道:“華僑對於革命是很熱誠的。

大概是受了外國人的壓迫,對於祖國的觀念比較深切一點。

華僑中有頭腦的人總是想把中國造成一個體面的國家,那麼他們對外交際的時候也是光輝一點。

”7因此,廣大愛國華僑在輿論及革命實踐中無條件地支持辛亥革命,並且對中國封建宗法倫理思想進行無情地批判,是與他們在國外受西方民主、革命等文化價值觀念的薰陶分不開的。

率先覺醒的華僑成為革命的主要動力,他們“或輸財以充軍實,或奮袂而殺國賊,其對革命之奮鬥,曆十餘年如一日。

”8廣大華僑對於西方文化思潮的接受與認同,使他們轉而支持並投身中國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二、國情視角:民族危亡局勢的激發江澤民曾經指出:“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範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

”9華僑愛國主義的內涵和外延隨着國情的發展不斷延展變化,並打上鮮明的時代印記。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救亡圖存是中國近代社會的主旋律,這對華僑有着直接的關聯和影響,它是華僑愛國主義的核心內容,具體則表現為致力於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務,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前夜,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社會危機和高漲的革命形勢為華僑愛國主義加入了新的“催化劑”,促使無數華僑追隨孫中山,走上了救亡建國之路。

(一) 禦侮救亡成為喚起華僑愛國主義熱情的主要動力最能激發華僑愛國主義的,還是祖國因遭到西方入侵而面臨的危厄形勢。

華僑“無論貧富,都在中國發生對外戰爭時支持中國”。

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憑藉船堅炮利,狼攫虎揉,對中國發動了數次侵略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通過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逐漸控制了中國政治、經濟及其他方面,使中國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無數歷史事實證明,列強侵略是中華民族在近代歷史上蒙受一切屈辱、遭受一切災難的總根源,這決定着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革命首要解決的問題,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成為近代華僑愛國主義的《“一國兩制”研究》第7期主要表現。

事實上,華僑在中國近代史中煥發出的愛國主義精神,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廣大華僑面對中華民族慘遭蹂躪,眼看祖國河山遭到瓜分,“位卑未敢忘憂國”,毅然舉起愛國主義大旗,懷着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毫無畏懼地挺身而出,擔負起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歷史重任,融入辛亥革命的滾滾洪流。

有學者認為,近代海外華僑社會的民族覺醒並大規模參加祖國反帝反封建的救國運動,是在19世紀末民族危機加深前提下開始的。

10為挽救瀕臨危亡的中華民族,華僑愛國主義精神在近代得到空前光大。

(二) 推翻腐朽的晚清政權成為華僑支持革命的又一現實要求鴉片戰爭開始,晚清王朝“體制內”的部分人,在西方列強的淫威面前,惶然無措。

為求苟安,惟有委曲求全。

雖然包括華僑在內的中國人民曾以各種形式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了激烈的反抗,並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囂張氣焰,但遺憾的是這些反抗並沒有真正改變中國不斷遭受侵略和蒙羞的現狀,相反,中國更加深陷外國的干涉和控制之下。

同時,封建統治者同華僑之間存有尖銳的階級矛盾,正如一些華僑埋怨道:“我們害怕中國官吏的檢查,他們手下員司的壓迫和自家族人和鄰居的虐待。

在我們回國時,我們會被誣控為夷人的暗探,為奴隸的購買者和拐騙者。

很多長年的積蓄被盜竊了。

另一些人,家裏房屋被拆毀,而且禁止他們重新建房;更有些人被迫要償還偽造的借據,我們孤立無援……,四面八方被賊人所包圍。

”11有親屬在國內的華僑,更是受到晚清腐敗政府的敲詐和勒索,就像一位華僑史專家所說的,“華僑的民族覺醒與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主旋律完全吻合,是合乎時代潮流的覺悟。

因此說,這是偉大的民族覺醒。

華僑之所以有這種覺醒,是因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他們關心祖國的命運,並將祖國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而這種覺醒只有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才能出現,沒有辛亥革命的蕩滌洗禮,華僑思想深處的這種覺醒也就無從談起,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兩者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12因此,包括華僑在內的中國人民逐漸認識到近代中國之所以貧窮落後、屢遭列強侵凌,完全是由中國封建制度及其腐朽統治造成的,要徹底改變祖國貧困落後的現狀,尋求救國救民之路,必須推翻封建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三、思想視野:革命黨人的思想啟蒙華僑雖為“革命之母”,但並不是天然的革命者。

當時華僑社會普遍是“風氣未開,進行遲滯”。

華僑革命態度的轉變和對辛亥革命的支持,與孫中山等人對改良思潮的批判是分不開的。

此外,海外革命媒體對廣大華僑進行深入細緻的宣傳、動員和革命理論的啟迪,使其明白革命的宗旨和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思想啟蒙作用。

(一) 華僑中康梁改良思潮的肅清華僑向來是愛國的,但因受到以康梁為首的保皇黨改良思潮影響,起初對革命存有戒心,認為革命是大逆不道的,因為“保皇會此後在流亡狀態下繼續它的工作,大大地侵害了孫中山在海外華僑中所得到的支持”13,造成“大多數華僑傾向康梁的保皇會,不那麼贊助孫中山和其他革命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