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肾上腺转移34页PPT
合集下载
肿瘤转移 ppt课件

倾向 。
ppt课件
22
(2)肿瘤转移器官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④组织器官的微环境差异也对肿瘤的器官选择倾向有 着重要的影响,继发脏器的微环境对转移肿瘤细胞具 有特殊亲和力是肿瘤转移的重要基础,
⑤其他:
A、 影响肿瘤细胞与继发脏器脉管内皮细胞的细胞 外基质粘附的因素
B、 化学趋化因子
C、 脏器相关免疫状态
不同组合的多个基因参与。
ppt课件
25
一、肿瘤转移的基因调控
肿瘤转移表型既取决于对转移起促进作用的基因激 活,又取决于对转移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的失活,以 及二者之间的失衡 。
已知至少有10余种癌基因与肿瘤转移相关 (如ras 家族,myc、erbB-2、p53等 )
转移促进基因:如ras 、CD44基因
粘附因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间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
肿瘤转移侵袭过程中的粘附类型 :同型粘附 、异型粘 附 、肿瘤细胞与ECM的粘附。
ppt课件
38
粘附分子种类 : 1、整合素:是一组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其配
体为细胞外基质(ECM)成分,主要功能是参 与不同细胞间的粘附、介导细胞与ECM的结合 等。
转移抑制基因 :如腺病毒2EIA基因 、nm23
ppt课件
26
(一) ras
最近通过对以ras基因蛋白为中心的信号传导 系统的阐明,将癌基因“网络化”,网络上游癌 基 因 有 src、fes、erb-B2 等 , 这 些 基 因 编 码 具 有酪氨酸激酶(PTK)活性的蛋白;下游基因有 raf、fos、myc等;
肿瘤微转移定义(CJCC标准 ):
最大直径在0.2-2mm之间的转移灶。
ppt课件
13
转移性肝癌护理查房PPT

治疗方案: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反应进行评估,包括肿瘤大小、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效果预测: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反应,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护理评估
评估内容:患者病情、心理状态、家庭支持等
评估结果:确定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评估目的:了解患者需求,制定护理计划
完善护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汇报人:
疼痛: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止痛药物、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过度劳累等。
并发症处理流程与注意事项
添加项标题
及时发现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添加项标题
及时报告:发现并发症后,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添加项标题
及时处理:根据医生指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添加项标题
加强护理:加强患者护理,如保持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患者皮肤清洁等
添加项标题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了解并发症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项标题
加强患者教育: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预防意识与处理能力。
并发症处理效果评估
处理方法: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评估指标: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评估频率:定期评估,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评估频率
预后: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生存期、生活质量等
临床表现与症状
体重下降:由于肿瘤消耗,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
腹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呼吸困难
食欲减退: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黄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治疗副作用:评估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肾上腺占位病变PPT参考课件

2
何时须作肾上腺影像学检查: (1)肾上腺功能异常,需评介肾上腺病变。 (2)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需检查有无转移。 (3)超声或CT检查偶然发现肾上腺区肿物,需定性检查。
3
CT检查评价: (1)为可疑肾上腺肿瘤首选方法,能发现大于0.5cm肿瘤。 (2)主要限制是特异性差。
MRI检查评价: (1)软组织对比佳。 (2)三维影像成像,有利于确定肿瘤来源。 (3)可对肾上腺病变作组织特性分析,
最常见原发转移肺、乳腺、甲状腺等。 无临床症状。 (2)影像学表现: 50%为双侧性。 圆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病灶较小,1~3cm最多。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 轻度至中度强化。
肺癌患者:肾上腺结节及肿块,约1/3为良性肿瘤
32
33
肺癌双侧肾上腺转移 34
转移瘤(肺Ca)
密度构成 局灶性钙化常见(20-30%) MRI肿块内脂肪信号与皮下脂肪信号相同,并在脂
肪抑制序列上信号强度明显下降 增强检查,肿块内软组织成分显著强化 如果缺乏脂肪成分,CT及MR诊断困难
45
46
47
48
9. 肾上腺结核 (1)临床表现: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乏力、体重减轻、皮肤粘膜色素沉着。 (2)影像学表现: 双侧性。 肾上腺肿大,形态不规则、部分成结节状。 整个或部分钙化。 强化不明显。
49
50
51
52
肾上腺血肿CT表现:
肾上腺区肿块,边缘清晰 增强扫描肾上腺血肿无增强 急性出血CT平扫密度大于50Hu,陈旧性出血呈不
23
24
25
26
27
异位嗜铬细胞瘤
28
4.肾上腺癌 (1)临床表现:
功能性:多见于女性,库欣征、男性化、女性化等。 无功能性:多见于男性。 (2)影像学表现: 肿块边缘不规则。 密度不均匀(坏死、出血、钙化)。 强化明显。 单侧性。
何时须作肾上腺影像学检查: (1)肾上腺功能异常,需评介肾上腺病变。 (2)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需检查有无转移。 (3)超声或CT检查偶然发现肾上腺区肿物,需定性检查。
3
CT检查评价: (1)为可疑肾上腺肿瘤首选方法,能发现大于0.5cm肿瘤。 (2)主要限制是特异性差。
MRI检查评价: (1)软组织对比佳。 (2)三维影像成像,有利于确定肿瘤来源。 (3)可对肾上腺病变作组织特性分析,
最常见原发转移肺、乳腺、甲状腺等。 无临床症状。 (2)影像学表现: 50%为双侧性。 圆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病灶较小,1~3cm最多。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 轻度至中度强化。
肺癌患者:肾上腺结节及肿块,约1/3为良性肿瘤
32
33
肺癌双侧肾上腺转移 34
转移瘤(肺Ca)
密度构成 局灶性钙化常见(20-30%) MRI肿块内脂肪信号与皮下脂肪信号相同,并在脂
肪抑制序列上信号强度明显下降 增强检查,肿块内软组织成分显著强化 如果缺乏脂肪成分,CT及MR诊断困难
45
46
47
48
9. 肾上腺结核 (1)临床表现: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乏力、体重减轻、皮肤粘膜色素沉着。 (2)影像学表现: 双侧性。 肾上腺肿大,形态不规则、部分成结节状。 整个或部分钙化。 强化不明显。
49
50
51
52
肾上腺血肿CT表现:
肾上腺区肿块,边缘清晰 增强扫描肾上腺血肿无增强 急性出血CT平扫密度大于50Hu,陈旧性出血呈不
23
24
25
26
27
异位嗜铬细胞瘤
28
4.肾上腺癌 (1)临床表现:
功能性:多见于女性,库欣征、男性化、女性化等。 无功能性:多见于男性。 (2)影像学表现: 肿块边缘不规则。 密度不均匀(坏死、出血、钙化)。 强化明显。 单侧性。
肿瘤转移ppt课件

生长因子EGF、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肝细胞生
长因子等)
③刺激肿瘤细胞运动但抑制其生长的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TGF、干扰素等 )
-
12
转移的形成及特点
1、肿瘤细胞从循环系统进入继发器官
通过侵袭突破ECM屏障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 胞绝大多数在短期内死亡 ,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 原因来自于肿瘤细胞本身及宿主环境:
-
10
3、肿瘤细胞运动性
运动方式包括阿米巴运动,借助鞭毛和纤毛 的泳动和成纤维细胞样运动 。
肿瘤细胞位移 伪足延伸 细胞膜波状起伏 定向位移 最能反映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
-
11
促使肿瘤细胞的运动的因素
①刺激肿瘤细胞运动和侵袭的因子 (自分
泌运动因子 AMF)
②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和运动的因子 (表皮
-
6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原发瘤的增殖 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 瘤细胞侵袭基底膜
在循环系统中存活
侵入血管或淋巴管
形成瘤栓并转运到远隔靶器官 滞留于靶器官微小血管中
肿瘤血管形成,转移癌灶增殖
穿出血管并形成微小转移 灶
-
7
肿瘤侵袭
肿瘤侵袭是指癌细胞侵犯和破坏周围正常
组织结构,进入脉管系统的过程
1、原发瘤的增殖扩展
原发瘤的增殖有利于其侵袭和浸润,肿
瘤细胞不断增殖导致肿瘤组织内部压力增高,
细胞趋向于向周围扩展
-
8
2、肿瘤细胞同型粘附与肿瘤细胞的分离
导致肿瘤细胞间同型粘附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包 括:
①癌细胞间连接装置不发达 ②肿瘤细胞表面负电荷增多 ,使肿瘤细胞
间排斥力增加
③肿瘤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下降
-
9
肾上腺转移癌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治疗
手术方式多采用单纯肾上腺切除,腹腔 微创手术是目前肾上腺肿瘤的金标准 。
Schomer等报告双侧肾上腺同时发生转 移癌时,可行一侧全切,另一侧部分切 除,以保留肾上腺生理功能。
肿瘤切除困难时,瘤体无水乙醇注射亦 可取得良好效果。
预后
肾上腺转移癌切除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0 个月,5年生存率为25%~40%,文献 报道为31%。
醛固 酮腺 瘤
高血压、乏力、 血尿醛固酮升高,血 肾上腺肿瘤直径
夜尿增多
钾降低,肾素活性低 1-3cm
于正常
嗜铬 细胞 瘤
头痛、多汗、 心慌、高血压
尿儿茶酚胺或24h香 草扁桃酸升高
最小为 1.0x1.0x0.5c m,最大为 20x19.6x18c m
库兴氏 高血压、向心 综合症 性肥胖、皮肤 (腺瘤 紫纹 型)
肾上腺转移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放疗科
解剖基础
肾上腺供血动脉丰富,肾上腺动脉进入 肾上腺后,血管扭曲,粗细分界清楚
肾上腺毛细血管网呈网格状,血管内皮 由利于癌细胞附着。
转移途径
血行播散(主要) 经淋巴转移或直接蔓延
临床表现
多无特异表现 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同侧腰背部不适 晚期患者可出现肿瘤恶液质表现 常常在原发肿瘤诊治过程中或在肿瘤治
血尿17-OH、17KS升高,小剂量地 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被 抑制
肾上腺肿瘤直径 1-3cm
比例
肾上腺是人体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 仅次于肺、肝、骨居第四位
原发癌以肺癌、乳腺癌、胃肠道癌、肾 癌、黑色素瘤,亦有尚不知原发癌病灶 却首先发现肾上腺转移癌。肺癌占15%
在肾癌根治标本中发现肾上腺转移癌为 1.2%~10%,但在扩散的肾癌病例中 尸检发现肾上腺转移者高达7%~23%
治疗
手术方式多采用单纯肾上腺切除,腹腔 微创手术是目前肾上腺肿瘤的金标准 。
Schomer等报告双侧肾上腺同时发生转 移癌时,可行一侧全切,另一侧部分切 除,以保留肾上腺生理功能。
肿瘤切除困难时,瘤体无水乙醇注射亦 可取得良好效果。
预后
肾上腺转移癌切除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0 个月,5年生存率为25%~40%,文献 报道为31%。
醛固 酮腺 瘤
高血压、乏力、 血尿醛固酮升高,血 肾上腺肿瘤直径
夜尿增多
钾降低,肾素活性低 1-3cm
于正常
嗜铬 细胞 瘤
头痛、多汗、 心慌、高血压
尿儿茶酚胺或24h香 草扁桃酸升高
最小为 1.0x1.0x0.5c m,最大为 20x19.6x18c m
库兴氏 高血压、向心 综合症 性肥胖、皮肤 (腺瘤 紫纹 型)
肾上腺转移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放疗科
解剖基础
肾上腺供血动脉丰富,肾上腺动脉进入 肾上腺后,血管扭曲,粗细分界清楚
肾上腺毛细血管网呈网格状,血管内皮 由利于癌细胞附着。
转移途径
血行播散(主要) 经淋巴转移或直接蔓延
临床表现
多无特异表现 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同侧腰背部不适 晚期患者可出现肿瘤恶液质表现 常常在原发肿瘤诊治过程中或在肿瘤治
血尿17-OH、17KS升高,小剂量地 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被 抑制
肾上腺肿瘤直径 1-3cm
比例
肾上腺是人体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 仅次于肺、肝、骨居第四位
原发癌以肺癌、乳腺癌、胃肠道癌、肾 癌、黑色素瘤,亦有尚不知原发癌病灶 却首先发现肾上腺转移癌。肺癌占15%
在肾癌根治标本中发现肾上腺转移癌为 1.2%~10%,但在扩散的肾癌病例中 尸检发现肾上腺转移者高达7%~23%
肝癌切除术后肾上腺转移PPT课件

Fumoi等报道可以采用手辅助腹腔镜技术进行 肾上腺转移瘤的手术,这样可以减轻对病人的 创伤打击,可以作为肾上腺转移瘤的备选治疗 方法。
15
化疗栓塞(TACE)
由于此时病人多合并有肝内多发病灶,TACE 治疗可以同时兼顾肝脏病灶和肾上腺转移灶, 根据吴阶平的理论任务,肾上腺转移瘤的血供 特点与原发灶相同,肝癌肾上腺转移灶具有丰 富的动脉血供,这为TACE治疗奠定了基础。
4
从解剖上看转移
一、肝门静脉途径 肝门静脉经第一肝门入肝,反复分支,最后汇入
肝小叶的肝血窦。癌细胞常沿肝门静脉播散, 在肝内蔓延和转移,形成转移癌结节,这是 PLC肝内扩散的最主要形式。 门静脉癌栓被认为是PLC 的门静脉转移,也是 肝内广泛转移的根源。研究表明,门静脉癌栓 与门静脉逆流有关。
5
10
原发性肝癌肾上腺转移
肾上腺是肝细胞性肝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 根据尸检结果,肝癌病人发生肾上腺转移的几 率为8%,占肝外转移的12%,在肺、淋巴结、 骨转移之后,居第四位,而肾上腺转移癌中, 来自肝细胞癌的转移占42.7%,居第一位。
原发性肝癌肾上腺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为主, 也可经淋巴转移或局部转移(包括直接侵犯和 通过肾周间隙移的一种,后者包括 肾周脂肪、肾上腺、肾及肾门。
Lim等经尸检及新鲜尸体右肾周间隙灌注造影及CT扫 描证实:右肾周间隙上口实际是开放的,且与肝裸区 相通,形成“解剖通道”。发生于肝右叶的HCC经肝 裸区向右肾间隙扩散除肿瘤直接侵蚀破坏筋膜的途径 之外,尚存在沿解剖间隙扩散的另一重要途径。
肝外转移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到肝门淋巴结、上腹部
7
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
四、胆道转移
肝癌合并胆道癌栓的发病率为1.3%~4.9%,尸检的发 现率为10.1%~10.8%。
15
化疗栓塞(TACE)
由于此时病人多合并有肝内多发病灶,TACE 治疗可以同时兼顾肝脏病灶和肾上腺转移灶, 根据吴阶平的理论任务,肾上腺转移瘤的血供 特点与原发灶相同,肝癌肾上腺转移灶具有丰 富的动脉血供,这为TACE治疗奠定了基础。
4
从解剖上看转移
一、肝门静脉途径 肝门静脉经第一肝门入肝,反复分支,最后汇入
肝小叶的肝血窦。癌细胞常沿肝门静脉播散, 在肝内蔓延和转移,形成转移癌结节,这是 PLC肝内扩散的最主要形式。 门静脉癌栓被认为是PLC 的门静脉转移,也是 肝内广泛转移的根源。研究表明,门静脉癌栓 与门静脉逆流有关。
5
10
原发性肝癌肾上腺转移
肾上腺是肝细胞性肝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 根据尸检结果,肝癌病人发生肾上腺转移的几 率为8%,占肝外转移的12%,在肺、淋巴结、 骨转移之后,居第四位,而肾上腺转移癌中, 来自肝细胞癌的转移占42.7%,居第一位。
原发性肝癌肾上腺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为主, 也可经淋巴转移或局部转移(包括直接侵犯和 通过肾周间隙移的一种,后者包括 肾周脂肪、肾上腺、肾及肾门。
Lim等经尸检及新鲜尸体右肾周间隙灌注造影及CT扫 描证实:右肾周间隙上口实际是开放的,且与肝裸区 相通,形成“解剖通道”。发生于肝右叶的HCC经肝 裸区向右肾间隙扩散除肿瘤直接侵蚀破坏筋膜的途径 之外,尚存在沿解剖间隙扩散的另一重要途径。
肝外转移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到肝门淋巴结、上腹部
7
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
四、胆道转移
肝癌合并胆道癌栓的发病率为1.3%~4.9%,尸检的发 现率为10.1%~10.8%。
肾上腺肿瘤(医学PPT课件)

常见临床表现
阵发性高血压:为本症最重要的临床症状,多数为阵发 性发作,可因剧烈运动、体位改变、情绪波动、挤压或 按摩腹部、灌肠、排尿等诱发。血压突然升高,同时伴 有头痛、心悸、恶心呕吐、恐惧感、心律失常等,甚至 诱发左心衰竭和脑卒中。 代谢紊乱症侯群:基础代谢率升高、低热、多汗,血糖 升高,糖耐量降低,四肢乏力,体重下降。 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三联症(90%以上)
增强后腺瘤多呈轻~中度强化,少数肿瘤如Conn 腺瘤可 强化明显。 由于腺瘤细胞内含较多的类脂颗粒或空泡变性,MR化学 位移成像对于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化学位移成像 (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
原理
即使在同一均匀的磁场中,不同化合物中同一原子核 (1H)由于周围电子云的结构、分布和运动状态的不 同,其共振频率会因此有差别;
病理特点
含脂肪成分的良性肿瘤,Conn腺瘤的脂肪含量通常 高于Cushing腺瘤。
影像学特点
平片:价值不大 CT: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边缘光整的结节、肿块,直径多在5cm以下 密度较低,平扫CT值一般在-10~20HU,多小于
10HU; Conn腺瘤的平扫密度通常低于均,薄层
比较
正常肾上腺CT表现
平 扫
增 强
正常肾上腺MRI表现
易误为肾上腺病变的解剖变异
膈脚肥大 特点:双侧、连续
左膈下静脉增粗
胰尾囊肿
特点:正常肾上腺 受压改变
肾上腺的测量
长度和宽度变异较大,不宜作为测量指标; 测量指标
厚度≤10mm和面积≤150mm2
测量方法
目测:无局限结节, 厚度小于同侧膈脚 测量:垂直径和面积
内科学_各论_症状:肾上腺转移_课件模板

检查项目: 尿肾上腺、尿苦杏仁、尿儿茶酚、3-甲氧 基、尿17-生。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相关症状: 肾上>
相关疾病: 非肾上腺素增生性假两性畸形 肾上腺意外瘤。
谢谢!
内科学各论症状部分 肾上腺转移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身体部位: 腰部。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科室: 肿瘤科 内分泌科。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简介:
肾上腺转移瘤在肿瘤血行转移瘤的好发部 位中占第四位,多来自肺癌、乳癌、胃癌、 肝癌和胰腺癌。因此在有上述原发恶性肿 瘤的患者中,又发现肾上腺肿块,应首先 考虑肾上腺转移瘤。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病因:
1.肾肿瘤,尤其肾上极肿瘤的扩展、 浸润。
2.通过肾上极和肾上腺之间的小血管 丛扩散。
3.癌栓由肾静脉或腔静脉逆行蔓延至 肾上腺静脉最终达肾上腺。
4.肿瘤细胞的全身血液循环播散。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诊断: 需与原发肾上腺肿瘤鉴别。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相关症状: 肾上>
相关疾病: 非肾上腺素增生性假两性畸形 肾上腺意外瘤。
谢谢!
内科学各论症状部分 肾上腺转移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身体部位: 腰部。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科室: 肿瘤科 内分泌科。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简介:
肾上腺转移瘤在肿瘤血行转移瘤的好发部 位中占第四位,多来自肺癌、乳癌、胃癌、 肝癌和胰腺癌。因此在有上述原发恶性肿 瘤的患者中,又发现肾上腺肿块,应首先 考虑肾上腺转移瘤。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病因:
1.肾肿瘤,尤其肾上极肿瘤的扩展、 浸润。
2.通过肾上极和肾上腺之间的小血管 丛扩散。
3.癌栓由肾静脉或腔静脉逆行蔓延至 肾上腺静脉最终达肾上腺。
4.肿瘤细胞的全身血液循环播散。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
诊断: 需与原发肾上腺肿瘤鉴别。
内科学症状部分:肾上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