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看孔子“君子”观念的指向
冯友兰: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

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冯友兰《光明日报》编者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今年第四期,刊登了冯友兰先生《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
他的文章中,在批判孔子反动思想的同时,也对他自己过去的尊孔思想,以及他宣扬的对中国哲学遗产的“抽象继承法”,有所批判。
这是一个进步,值得欢迎。
这两篇文章,本报分今明两天转载,供读者一阅。
孔子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
几千年来,他的反动思想,为古今中外反动阶级所利用。
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也吹捧孔子,利用孔子思想为其反革命复辟阴谋服务。
正因为这样,深入开展批孔斗争,批判尊儒反法的观点,是当前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批林整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领域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长期任务。
从冯友兰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进步,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批林整风运动中取得的,也是在积极参加批孔斗争中取得的。
我们欢迎广大知识分子,包括过去受孔子思想毒害较深的人,积极投入当前的批孔斗争,在斗争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自我教育,在斗争中提高路线觉悟,改造世界观,努力跟上社会主义革命的步伐。
正文:从五四运动以来,打倒“孔家店”和保护“孔家店’,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是一向保护“孔家店”的。
在解放以前,这是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民党反动派服务的。
在解放以后,这是为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服务的。
文化大革命提高了我对于孔子的认识。
我现在对于孔子的批判也是对于我自己过去保护“孔家店”的思想和行动的自我批判。
孔子的思想有许多方面,先从孔子所宣扬的“德政”说起。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国君能够用“德”统治人民,他就可以象一颗北斗星,坐在那里不动,而别的众星都拱卫着它。
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馮友蘭(弓玄按:馮友蘭先生文中所論證之內容為:以六藝教人或不始於孔子;但以六藝教一般人則實始於孔子。
孔子的行為,開創了士階層,與希臘之‚智者‛相仿,其影響與蘇格拉底相似。
)廖平說: “六經,孔子一人之書;學校,素王特立之政;所谓道冠百王,师表萬世者也。
劉歆以前,皆主此說,故移書以六經皆出於孔子。
後来欲攻博士,故牽涉周公,以敵孔子,遂以‘禮’‘樂’歸之周公,‘詩’‘書’歸之帝王,‘春秋’因於史文,‘易傳’僅注前聖。
以一人之作,分隸帝王周公,如此是六藝不過如選文選詩。
或並刪正之說,亦欲駁之,則孔子碌碌無所建樹矣。
蓋師說浸亡,學者以己律人,亦欲將孔子說成一教授老儒,不過選本多,門徒眾。
……‛(《知聖篇》)康有為說:‚孔子為教主,為神明聖王,配天地,育萬物,無人無事無義,不范圍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聖也。
……漢以來皆以孔子為先聖也。
唐貞觀乃以周公為先聖,黜孔子為先師。
孔子以聖被黜,可謂極背謬矣。
然如舊說,‘詩’,‘書’,‘禮’,‘樂’,‘易’,皆周公作;孔子僅在刪贊之列。
孔子之僅為先師而不為先聖,比之于伏生,申公,豈不宜哉?然……六經皆孔子所作也。
漢以前之說,莫不然也。
學者知六經為孔子所作,然後孔子之為大聖,為教主,范圍萬世而獨稱尊者,乃可明也。
知孔子為教主,六經為孔子所作,然後知孔子撥亂世致太平之功,凡有血氣者,皆日被其殊功大德,而不可忘也。
‛(《孔子改制考“卷十》)這是清末‚今文家‛的學說。
孔子本來巳竟是一般人所承認的先聖先師,本來巳竟是一部分漢儒所承認的素王。
清末‚今文家‛猶以為未足,乃於先聖,先師,素王之外,又為上一‚教主‛的尊號。
孔子的地位,於是為最高;其風頭亦於是出的最足。
‚日中則昃,月盈則蝕‛,孔子的厄運,也就於是漸漸開始;他的地位,也就於是一天低落一天。
在以前,孔子是教主素王,制作六經之說,雖未必為盡人所承認,但他是先聖先師,會刪‚詩‛‚書‛,正‚禮‛‚樂‛,贊‚易‛,作‚春秋‛,則否認者極少。
从人生境界看冯友兰哲学

从人生境界看冯友兰哲学儒学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人生价值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进入新时代,如何将传统的哲学思想赋予新的意义,是现代中国哲学家们的历史任务。
在这之前,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这个方面首先走出了很大一步。
冯友兰是作为“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之一,虽然不是整个生涯都在研究儒学思想,但是冯友兰在其人生价值的哲学理论上很大一部分都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又同时根据当时的年代特征进行融合。
他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思想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也精炼的概括出去其在思想中对人生价值的看重,并且他也将这视为其哲学思想的支柱。
也正是因为其对人生价值的看重,也让他在他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中指出哲学是求好之学,他在文章中说:“人乃于诸好之中,求惟一的好(即最大最后的好),于实际的人生之外,求理想人生,以为吾人批评人生及行为之标准。
而哲学之功用及目的,即在于此。
故哲学者,求好之学也。
”他所说的“求好之学”,指的也就是人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确定的人生理想,进而确定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20世纪初,冯友兰还在大学任教时,就已经开始研究人生意义问题了。
当时其与几个朋友合办了一本杂志《心声》并亲自担任编辑,冯友兰经常在杂志中发表自身的新观念和研究。
当时他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新学生与旧学生》一书就引起当时哲学界的热议。
在这篇文章里面,冯友兰将“旧学生”进行了批判,说其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学问本身的奥妙,“旧学生”在思想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将过去看的比未来重要,将个人看的比群众重要,将理论空谈看的比实际情况重要等等。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热议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其对“旧学生”一针见血的批判,而且冯友兰试图用这篇文章来讽刺批判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观。
从这篇文章其实也可以看出当时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都还处于不成熟不系统的状态,其中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又有实用主义的影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冯友兰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提供知识,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分析活动”,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牢固的科学之根基,也不是纯粹的理性分析,哲学就是境界之学。
在于他所创立的人生哲学其核心和最终归宿都是人生境界说。
扬名海内外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这让人联想到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
倒不是他们思想有几多相似性,乃是他们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方式上的相似性。
他认为: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尚无清楚的了解,其行为常常是按个人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而进行,亦即“顺才或顺习”、“不著不察”而行。
冯友兰指出,自然境界是觉解较低的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自己所行之事并没有清楚的了解,始终处于一种浑沌的状态。
他们对于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的尊奉主要出自本能和习惯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
他们既没有自觉的自私自利之心,也不具备自作主宰的能力,始终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的自在生活。
这种生存状态与时代变迁和文明程度无涉,它不仅存在于原始社会而且也能存在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
这样的人生是缺乏意义的考虑也少有保罗蒂利希式的存在的焦虑,不用承担祁克果式的自由的冒险,但是却是缺少内在价值的人生,是不值得追求的。
自然境界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异化状态,是盲目地受外在规律或他物支配而自失真我的状态。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较清楚的了解,但其行为常常是“为自己的利”,从而未能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
功利境界中的人虽然有了自觉的自私追求,但并不等于他们具备了自我主宰的能力,依然受到名缰利锁的束缚。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行义”即以对社会作贡献为目的,从而超越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因而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觉解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因而要对宇宙有所贡献。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冯友兰名言名句 经典

冯友兰名言名句经典冯友兰,20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影响着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
他的名言名句充满着智慧和哲理,耐人寻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冯友兰的经典名言名句,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
1. "学问要以功绩为准绳,为天下寻找真理者即心甘情愿贡献自己智慧与力量者也。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
他强调学者应该以取得真知为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过程。
冯友兰认为,学者应该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审问其中的真伪,经过深思熟虑后明辨事物的本质,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践自己的理念。
3. "与鬼神共舞者虽仙未神矣,以人为本者不屑仙矣。
"这句话体现了冯友兰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与超自然力量共舞的人虽然可能具备某种超凡的能力,但是真正伟大的是能够坚守人性,关注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才是更可贵的。
4. "真理在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而不在于僵化的权威和教条。
"这句话传递了冯友兰对于真理的理解。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的知识,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接近真理。
5. "独立精神,独立思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 "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冯友兰对于教育的观点一直非常重视。
他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人们才能够在实践中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
7.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核心,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
"冯友兰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人文精神对于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人的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而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性关怀和情感关系。
浅析现代新儒家冯友兰孔子观演化历程

文化纵横浅析现代新儒家冯友兰孔子观演化历程杨迪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摘要:冯友兰毕生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本文将冯友兰的孔子观划分为四个时期,探讨他不同时期对孔子思想的不同评价。
并通过比较与分析,用理性的、开放的态度对待孔子以及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还原冯友兰思想中真实的孔子形象,肯定孔子儒学的历史地位及思想价值。
关键词:冯友兰;儒家思想;孔子观冯友兰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不同时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都是以孔子为开篇之首,可以看出孔子是他哲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来源。
冯友兰对孔子儒学思想的推崇,实际上也是体现了现代新儒家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根据冯友兰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孔子观的演变划分为四个时期,在不同时期中冯友兰对孔子思想既有肯定也有批判。
受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冯友兰的孔子观也有前后反差极大的时期,但是冯友兰经过不断的反思,抛开现实的政治影响,仅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去研究孔子,给予孔子一个中肯的评价。
一、早期:积极肯定阶段(一)培养人才是为了服务于国家的教育理念孔子教书育人的目的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学者,而是要将其培养成一个能够服务于国家的栋梁之材,即所谓的“成人”。
可以看出孔子教育的理念不单单是服务某个学派的,而是要培养服务于整个社会的人才。
孔子打破了当时社会中各家学派只讲自家的学说的传统教育方式,将“六经”作为教学的内容,并将其略加选择和删减,选择一些好的篇章,删除一些没有意义的篇章来进行讲解。
在讲解古代典籍的时候,孔子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诠释篇章的内容,也会在原本的内容上注入新的东西,而他的学生们也效仿老师,在传授经书的时候加入自己的见解。
孔子这种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统治。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推行平民化教育的教育家。
关于这一点冯友兰阐述了孔子与六艺的问题,他肯定了六艺先于孔子而存在,孔子用六艺教导学生也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孔子并非是第一个用六艺教导学生的人,但是他却是第一个用六艺去教导普通人的老师,这也是后世对孔子有着极高评价的原因之一。
论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中国传统思想元素

论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中国传统思想元素一、引言A.介绍冯友兰及其人生境界理论B.说明中国传统思想元素在此理论中的重要性二、儒家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A.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生境界的塑造B.通过儒家思想来理解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三、道家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A.道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生境界的影响B.通过道家思想来理解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四、佛教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A.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生境界的影响B.通过佛教思想来理解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五、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境界的影响A.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生境界的影响B.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六、结论A.总结各种中国传统思想元素对人生境界的影响B.阐述这些元素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参考文献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
他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思想元素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体现出真正的人生境界,而且还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生成功的要素,即知识、人格和情感。
其中,人格是最关键的,它代表了人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思想伦理境界,使得一个人可以行善、积德、奉献和做到自我完善。
本文将通过分析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全面阐述中国传统思想元素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人生境界,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儒家思想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首要的重点是人的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平衡。
道德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气、神、精神等概念说明了儒家的道德修养核心是个人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6期V ol.34No.6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6月20日
Jun.202014
21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6.010
在《论语》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词莫非“君子”。
据杨伯峻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可见孔子“君子”观念之深。
就人生而言,孔子培养君子人格,意在提升人之为人的人生境界,这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有不可磨灭的启迪。
一、四种境界
冯友兰曾从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出发,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面,从低到高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处在自然境界的人,其行为顺从人的动物属性或遵从社会的习俗,但并不清楚这些行为对于他自身的意义。
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凡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且清楚地了解这些事情对他的意义,但所了解的只是生物学上的特性。
处在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中的人不了解人之所以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属于较低的境界。
处在道德境界里的人,所了解的人性是人的社会性,了解哪些事情是该做的、那些事情是不该做的,所做的事情是为了对社会有利。
与功利境界的人不同,他的目的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是“事天”的,不仅了解社会的大全,而且了解宇宙的大全,达到天地上下流通的大无我境界。
孔子常论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实质上是人生境界的区别。
孔子主要从两方面界定“君子”与“小人”的含义。
当它们用来区别人的社会身份时,“君子”指国君、在上位的人等,总之是做官的人;“小人”指普通老百姓。
当它们用来区别人的道德修养时,“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小人”则指道德品质恶劣的人。
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是说做官的人学了道就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了道就容易听指挥。
也就是说,从社会身份的角度而言,普通人往往处于自然境界,他们顺从社会习俗而不问意义;做官的人则处于道德境界或更高的境界。
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而言的。
“小人”的基本特征是“求利”,“君子”的基本特征是“行义”。
“小人”将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因此要拉帮结派,以求一己之私,因而不合群;“君子”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立志造福天下苍生,因而合群却不勾结。
因此,在这一层意义上,“小人”是处在功利境界的人,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君子”则是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他们行动的目的是贡献社会。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总结出,在孔子的言论中,“小人”处于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而“君子”则处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
二、境界的提升
冯友兰认为,人的境界是可以变化的。
不常变化者,上贤及下愚。
而常人由于缺乏圣贤之维持在某种境界的功夫,故而常有变化。
因此,从逻辑上说,“小人”是可以通过某些努力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的。
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点,但他在培养君子人格方面的观念和美育实践正为“小人”如何进入更高境界提供了一条途径。
“小人”重“利”。
普通人往往碌碌一生,率其本性,谨守社会法则,却不觉解其所为。
自私自利的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私欲,也了解自己的行为。
因此,无论觉解还是不觉解,“小人”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己的本能欲念。
君子则重“义”。
君子重“义”是因为他有仁爱之心。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无论在顺境逆境,都不忘仁德。
孔子还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小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就要
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看孔子“君子”观念的指向
曾庆玲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面: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其中,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君子”观念正是要教育人们如何从较低的人生境界提升到较高的人生境界,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有不可磨灭的启迪。
关键词:人生境界;君子;小人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6-0021-02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曾庆玲(1990—),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向:中国古代文论。
从修仁爱之心开始。
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克己复礼”。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懂得爱他人,便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便会约束自己,便不强加于人,这是修仁爱之心的关键。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不仅要有内在的品质,还要有外在的礼仪。
“仁”是“君子”之“质”的核心,而礼乐文化是“君子”之“文”的体现。
君子以其仁德之心,制礼作乐并广而布之,正是要使人从“野人”变成有文化的人。
因此,“小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除了修仁爱之心,还需修礼乐文化,孔子教育弟子就主要是通过诗教、乐教让他们进修礼乐文化。
孔子是一位高明的艺术鉴赏家。
他综观《诗经》,得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精辟评论。
他会唱歌,会弹琴,能听出别人乐曲中的深浅,他曾指责子路,“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正是说子路弹的调子不高雅。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小人”要革除身上的陋习,就要学诗、学礼、学乐,做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有了仁爱之心,有了礼乐文化的修养,常人便可将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以上所讲主要是修身,为的是社会的利,即为的是“义”,这还只是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
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不仅了解社会,还了解宇宙;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他的目的是“事天”“乐天”“同天”。
“同天”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将儒家的人看作道德境界的人,将道家的人看作天地境界的人。
事实上,如果道家的人不了解社会甚至与社会隔绝,一味地顺应自然,他只是一个处在自然境界的人。
同样,如果儒家的人只是修身以爱人,无法认识到宇宙对于自身的意义,那么他最多能达到道德境界。
三、最高的境界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曾问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子路觉得足以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冉有认为能胜任一个诸侯国的管理者;公西华则倾向于做一个管理宗庙祭祀的傧相;曾皙与前三位弟子不同,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听后,欣然说道:“吾与点也!”
四位学生的不同志向,反映出的是他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子路、冉有、公孙赤还只停留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要实现的是个人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而曾皙所言实则是天地境界。
“吾与点也”表明,在孔子的心中,最高的人生境界应是像曾皙说的那样,人沉醉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喜乐融融。
这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当孔子赞成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相融合的境界时,并不代表他要抛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为社会所做的贡献。
实际上,在孔子的观念里,人们能自由地享受烂漫春光,是以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为前提的。
因此,曾皙的志向里,其实已经涵括了子路、冉有、公孙赤等人的志向。
只有当这个国家太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上的满足也相应地增长了,曾皙才会有时间和心情带着男女老少一起去赏玩春光,无忧无虑。
这就是曾皙高于其他三位学生的地方。
可见,孔子的“君子”观念最终指向的是天地境界。
在此一境界中,人实现了人之为人的大全。
不过,由于孔子讲的很多东西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很多人便认为孔子缺乏形而上的思考,认为儒家的人生境界低于道家。
但实际上,高一层的境界正是在日常行事中体现的,并不需要脱离日常生活。
冯友兰说:“任何日常底事,都可以‘尽性至命’。
”即是说,人在任何日常的行为中,都能做到知人知天。
很多人做着同一件事,却达到不同的人生境界,正是这个道理。
因此,笔者认为,孔子所言多是日常之事,但仍不妨碍他进入最高的人生境界。
四、结语
怎样去看待人生将决定人生的意义,也将决定人生境界。
而拥有不同人生境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行为,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孔子的君子观念正是要教会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梁士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