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的旧题乐府及其新变

合集下载

宋代词人王安石的“新乐府”创作模式及其影响

宋代词人王安石的“新乐府”创作模式及其影响

宋代词人王安石的“新乐府”创作模式及其影响简介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文化家和文学家。

他在北宋时期担任宰相时,提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改革政策,同时也以他独特的“新乐府”创作模式在文学领域引起了轰动。

本文将探讨王安石的“新乐府”创作模式,以及它对当时社会和后世词坛的影响。

背景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必要对新乐府的背景进行一些介绍。

乐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汉代。

它是一种以民歌为基础的文艺形式,曾经非常流行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但到了唐代,乐府逐渐式微,很少有人创作。

而到了宋代,王安石在这种形式上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开创了“新乐府”的创作模式。

王安石的“新乐府”1. 深入民间,关注社会王安石的“新乐府”创作模式与传统乐府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深入民间生活,关注社会现实。

他以描写农民的生活、抒发民众疾苦为主要内容,将乐府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这样的创作模式使得王安石的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 探索新的音乐形式王安石的“新乐府”创作模式还尝试了一些新的音乐形式,与传统乐府的格律有所不同。

他推崇五音平调,注重音乐的韵律感。

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他的新乐府更具有辨识度。

3. 表达个人情感与传统乐府以叙事为主不同,王安石的新乐府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

他在作品中以自己的视角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受,抒发内心的情感。

这种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为新乐府注入了更多的思想和思考。

4. 注重表达技巧王安石注重表达技巧,他的新乐府中常常运用变体技巧,创造新颖有趣的词句。

同时,他还注重提炼精华、抓住要点,使得作品更加简练,同时又别具风格。

5. 探索社会问题王安石的新乐府作品中常常探索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民生活困境、官员腐败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探索,让他的作品更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影响王安石的“新乐府”创作模式不仅在当时的宋代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而且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词人柳永对词体的变革与创新

北宋词人柳永对词体的变革与创新

北宋词人柳永对词体的变革与创新在柳永之前,词的表现艺术有一个相对定型的阶段,比如多用小令;讲究温柔细腻、缠绵含蓄;格调或艳冶或伤感等等。

但柳永登上词坛以后,一反传统的格调,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使词的表现艺术别开生面,从而推动宋词进入了一个全面革新的阶段。

大致说来,柳永在丰富词的表现艺术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有以下几点。

如果说最能体现花间南唐“面目”的词体形式是小令,那么,能够代表宋词“自家面目”的词体形式则是慢词。

因为从小令和慢词二者成就比较而言,宋代的慢词要相对高于小令,除宋初二晏、欧阳之外,诸大家名家的代表作品几乎都是慢词。

而这一局面的开拓之功当属柳永。

柳永和他经典之作的意境据薛瑞生先生《乐章集校注》柳词今存216首,薛先生指出:“一部《乐章集》,慢词几占三之二,这在两宋词人中,尤其在柳永之前,实为仅见。

”在他的推动下,北宋词坛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小令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词体由短变长,由简趋繁,内容题材也随之而扩大,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

杨海明认为,柳永这样大量创制慢词“开启了真正的‘宋词’(相对于令词的基本维持在晚唐五代遗风上面而言)的新天地。

”从此,“宋词”才以自己独有的体式出现于词坛。

因此,冯煦所谓以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晏殊虽是名家,但毕竟所作多为五代花间旧调,沿袭的痕迹相当明显,不但从内容到形式都未能给宋词带来创新性的变化,而且,还倡闲雅之风调,使宋词的路子越走越窄,有陷于山穷水尽的危险。

柳永作品舞台剧而柳永则放弃花间南唐的老路,以其力挽颓波之雄心奇才,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变旧声作新声”开启了宋词的全新面貌。

在他的影响下,北宋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贺铸、周邦彦等几乎所有的大家名家都写出了相当多的长调慢词,虽然他们也都有小令,但能够代表他们创作成就而传世不朽的篇章却是长调慢词。

慢词体式不仅推动了词在内容、题材方面的全面革新,而且也大大地推动了词体在表现手法、艺术技巧方面的全面革新。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北宋的旧曲新声柳永词二首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北宋的旧曲新声柳永词二首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柳永词二首词,兴于唐,成于五代,鼎盛于宋。

北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词坛在承传五代遗风的根底上酝酿创新,而首开一代词风的首推晏殊、欧阳修,他们承续花间词的余绪并有所创新。

晏殊词在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创了先例。

他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写出含意较深的意境,并概括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此类佳句。

而柳永因仕途坷坎,随即致力于词的创作。

他开创了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含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开展提供了最根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标准。

柳永的词作有其独特的情感特质及审美内涵。

他的词作着重表现自己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

他的“羁旅行役〞词就是倾泻他在仕途上挣扎沉浮的种种苦闷。

北宋中期,随着诗文革新运动的深化,词的创作日趋活泼。

晏几道、秦观等人延续宋初婉丽的词风进一步开展提高,所作词作和婉秀丽,情韵兼胜。

王安石、贺铸等赋词怀古议政,悲壮发奋。

而苏轼那么另辟新径,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跌宕。

语言和音律上亦有所创新,开创了豪放词派。

他的词作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荡涤胸怀的激情、豪迈奔放的感情、坦荡开朗的胸怀为基调,打破了音律的束缚,实现了词与音乐的别离,他吸收前人的诗句,创新了语言形式。

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北宋晚期,党争剧烈,金军南侵,社会动乱,而统治阶层却粉饰太平,反映在词作中,词的内容多失于空疏。

而周邦彦从这种空疏中脱离出来,能够审音创调,以赋为词,集婉约词大成。

本单元所选的词,都是北宋这几个时期的代表作。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词人离开都城汴京时所写,抒发了他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那么借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是北宋词坛的名篇。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而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那么表达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词人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浅谈乐府诗的发展与演变【浅谈乐府诗的发展流变】

浅谈乐府诗的发展与演变【浅谈乐府诗的发展流变】

浅谈乐府诗的发展与演变【浅谈乐府诗的发展流变】乐府诗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由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乐府而来的。

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收集和编录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人们才开始称这些歌诗为“乐府”或“乐府诗”。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体分类上,除《明诗》、《辨骚》以外,还分立出《乐府》一篇。

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在对所选录的诗文分体分类时,于“赋”、“诗”、“骚”之外也另立了“乐府”一门,从此以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便有了“乐府”或“乐府诗”这一门类和名称了。

乐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一直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这一诗体本身也不断推陈出新,对我国文体的演化、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因此,研究乐府诗体的发展流变也因此变得非常具有理论价值。

乐府诗自产生后经历了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等几个重要的发展流变阶段。

时代所铸就的不同文化氛围和背景为乐府诗的成长注入了多种元素,推动着乐府诗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嬗变。

汉乐府诗的体制特点两汉时代的乐府诗除《房中歌》、《郊祀歌》等贵族庙堂诗歌外,流传于后世的民间作品,大部分被著录在沈约《宋书・乐志》中。

汉代的乐府诗在体制上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汉乐府诗句式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体诗已不少见。

但一般是杂言。

如汉乐府著名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他如《有所思》、《战城南》等都是杂言诗。

乐府古辞的这种杂言体,一般以五字句、七字句为主,而间杂以长短不同的各种句式。

正由于五言句、七言句这两种句式在节奏和表现力上所具有的优点,逐渐被文坛上的文人所发现,而成为后世五言、七言古体诗赖以产生的土壤。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典诗歌样式的嬗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奏的,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谈谈“奉旨填词的柳三变”

谈谈“奉旨填词的柳三变”

谈谈“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当晏殊、欧阳修创作清丽闲雅的小令词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在广泛地争相创造“新声”了。

《宋史·乐志》记载:宋代初期设立教坊音乐机关,在旧曲的基础上创造“新声”,“新声”更加流丽动听。

大量为这种更加流丽动听的“新声”写词来歌唱的词人,就是柳永。

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在作举子时,喜欢去青楼妓院,他善于写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定请求柳永代为填词,这种新腔才流传于社会上。

可见柳永写词在当时即有较大影响。

宋翔凤《乐府余论》也说:“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富,歌台舞席,竞赌新声。

耆卿(柳永)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使人传习。

一时动听,传播四方。

”柳永,字耆卿。

初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生卒年不详。

他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

这种不拘礼法的行为,颇受到当时一些正统派人物的非难。

他的词就很有点浪子作风。

他在《鹤冲天》词中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把写诗填词的才子说成是不当官的公卿宰相。

白衣,是表示平民的身分。

他又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认为做官是“浮名”,还不如喝酒、唱曲。

有人向仁宗推荐他,宋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他因此受罢黜,郁郁不得志,每天和一些浮浪子弟纵游于娼馆酒楼,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因为宋仁宗嫌他行为放浪,不用他,说过让他“且去填词”的话,所以他自称“奉旨填词”。

他后来改名永,才在景祜元年(1034)考中进士,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盐官、余杭县令、屯田员外郎等小官。

死的时候很凄凉,棺木寄放在镇江的寺庙里,一说葬在枣阳县的花山。

后来每到清明节,远近许多人带着酒食在他的墓地祭奠饮宴,叫做“吊柳会”。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精通音律,又熟悉民间新曲,当时“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叶梦得《避暑录话》)。

他的词受到各阶层群众的喜受,不仅市井之人喜欢,而且宫中也传唱,佛门弟子、道教真人也爱好,可以说成了当时的流行歌曲。

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

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

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宋词,乃我国宋代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国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

宋词前与唐诗并称双绝,后与元曲争奇斗艳,无疑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丽闪耀的明珠。

犹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晏殊,欧阳修等流芳千古的人物,无一不是宋词鼎盛的代表人物。

然则,无论宋词曾发展到何等高度,在那之前,总会有一段从有到无,从坏到好的变化过程。

在此,便谈一谈宋词如何完成由俗至雅的重大转变,乃至成为国家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文化瑰宝的存在。

一.宋词的起源到出现(一)词的起源词乃诗歌的一种,始于唐朝,定型于五代,兴盛与宋朝。

词又因是合乐的歌词,故还有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琴趣等多种别称。

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是一种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适合寻常百姓的通俗艺术形式。

广泛地流传之后,文人依照乐谱上声律节拍而创作新词,称为“填词”或“依声”,有些类似于当今部分先有曲,后有词的歌曲创作形式。

(二)词的音乐性“音乐性则是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其主要包含两点:音乐的节奏美和音乐的语音美。

诗词是脱离了音符用文字表达的音乐。

”①可以说,词的出现,传播,创作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撇去最初词的创作是由乐谱填词不说,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各民族的音乐传入所致。

当时以胡乐为主产生的燕尔,整齐的五言,七言诗已无法适于。

这才出现了句子长短参差不起的格律诗,亦为“词”。

这样的转变使得诗词的形式更为的灵活多变,以歌曲所唱。

(三)宋词的出现就前文提到的燕尔,最初是由北周至隋时期的民间曲与西域胡乐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宴会娱乐之用,同时期便已形成配合燕尔的词地出现,二者早在隋代民间便已流传开来。

直到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才开始写词,正式将这一文学体式引入文坛。

随后到晚唐时期,文人所作的词已得到较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温庭筠等人所代表的“花间派”。

而后词不断成熟发展,进入人才辈出的宋代之后更是逐步呈现大观,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蔚然成风。

诗词鉴赏王安石变法与新乐府运动

诗词鉴赏王安石变法与新乐府运动

诗词鉴赏王安石变法与新乐府运动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变法思想和实践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新乐府运动则是一场在文学领域中引起轰动的运动,它打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和写作风格。

本文将以王安石变法与新乐府运动为主题,探讨其中的联系和影响。

首先,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大力发展农业、壮大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许多改革政策,如提倡私人土地经营、实施均田制和保护农民权益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新乐府运动中的许多作品也表现出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通过描写农事劳作和农田景色,传达出对美好农耕生活的向往。

其次,王安石变法与新乐府运动都积极提倡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注重考察民间疾苦,提出了“富国强兵”的理念,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和提高国家的实力。

而新乐府运动则通过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反映出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种以民众为中心的关怀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此外,王安石变法与新乐府运动都在诗词的形式和写作风格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在变法时,王安石提倡“新学”,主张文学创作要以自然之诗为主,弃用修辞华丽的旧体诗。

他的文章通俗易懂,报禁解除后,普通百姓也能够大量阅读。

而新乐府运动则以乐府诗为模仿,摒弃了严格的格式和规则,采用了新的体裁和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自由的写作风格和音乐化的语言使得诗词更加流畅和易于传唱。

综上所述,王安石变法与新乐府运动虽然处在不同的领域,但却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和影响。

他们都关心民生,激发了文化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

王安石变法对于提升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壮大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新乐府运动则打破了旧有的诗词形式和写作风格,开创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向。

二者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宋代时期的诗歌与思想变革

唐代宋代时期的诗歌与思想变革

唐代宋代时期的诗歌与思想变革唐代宋代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历程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杜甫、白居易、李白、苏轼等人。

这些文学家和诗人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而他们的诗歌作品也反映出当时的思想状况,存在了许多变革和创新,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一、唐代的思想变革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唐朝的文官武将和一些士大夫们都呈现出对秦汉时期的仿效之风,他们广泛研习历史,探索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塑造了一种新的劳动观念和个人精神。

在这个时期,诗歌成为了文人表达自己感情和思想的途径。

他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诗歌作品,其根源还是在于他们在思想上做出了一些新的变革。

首先,在政治思想上,唐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倾向,这就是“文治主义”。

文治主义的主张不再是强调军事力量和战争力度,而是通过加强教育和文化的普及,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在这个背景下,很多文人也展开了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也被反映到了他们的诗歌作品中。

其次,在宗教和哲学方面,唐代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思潮,例如道教、密宗以及禅学等。

这些新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人们的诗歌创作,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新的灵感和素材。

最后,在艺术方面,唐代的诗歌创作逐渐脱离了《诗经》的儒家传统,开始注重个性创新和艺术表现。

这种艺术上的创新,也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宋代的思想变革宋代是我国另一段伟大的文化时期,它在文学和诗歌创作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宋代的文化特点是“程朱理学大成”,“文人活动至文化成为全社会活动中的最活跃部分,成为正在形成的文化精英阶层”。

宋代的诗歌作品与唐代的诗歌作品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注重了诗歌的音律和韵律,这也称为“词”。

在宋代的词歌词中,曲调变得更加流畅柔媚,内容上也开始注重表达个人情感,而不是像唐代的诗歌作品那样,强调理性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 的诗 歌品类 , 放异 彩 于宋 代 诗坛 , 可 与新 题 乐 大 并
府 中的即事类乐 府 、 宫词类乐 府 、 歌行类 乐府 等互为媲 美 。


北 宋 1题 乐 府 的概 貌 日
在赵宋 立 国之初 的约 6 0年 ( 公元 9 0 1 2 6 — 0 1年 ) 间 时
里 , 诗歌创作 表现 出 了三 种引 人 注 目的现 象 : 是在 中 其 一 晚唐 诗歌 中讨生活 ; 是 唱 和之 风 盛行 不 衰 ; 是 以 近体 二 三 诗创 作为时 尚。这三 种现象 的互为融 合 , 虽然 使得 宋初 的 诗歌 创作甚 为繁荣发 达 , 于 旧题 乐 府 的 发展 来 说 , 是 但 却
收 稿 日期 :0 0—1 0 21 0— 2
基金项 目: 湖北省教 育厅 重点项 目《 宋元诗歌 史的文化观照》 中旧题 乐 府不 多 的原 因之所 在 。这 种 不 利
于旧题乐府发展的文学现象, 直至宋仁宗时期才得以基本
结束 。此后 , 的 旧题 乐府 即得 到 了长 足发 展 , 涌现 宋代 并 出了一 批 优 秀 的 旧题 乐府 诗 人 , 如梅 尧 臣、 彦博 、 方 文 张 干 、 紫芝 、 周 陆游 、 复古 、 克 庄 、 戴 刘 汪元 量 等 , 皆为其 中 的 佼佼者 。而正 是在这些 诗人 的努 力下 , 得 旧题 乐府 这 才使
第 2 卷 第 1期 1
Vo. No. 1 21 1
四川 文理 学院学 报
S c u n Un v r i fArs a d S i n e J u n l ih a i e st o t n c e c o r a y
2 1 年 1月 01
J n 2 1 a .0 1
论宋代的 旧题乐府及其新变
王辉 斌
( 樊学院 文 学院 , 襄 湖北 襄樊 4 15 ) 4 03

要: 旧题 f府是宋代 f府诗 的两大类别之一。宋代的 旧题 乐府 , t . t . 由于历 史等方 面的原 因。 至北 宋中 直
期才得 以繁 荣昌盛 。以梅尧 臣、 文彦博 、 张栽等人为代表 的北宋 旧题 乐府 , 主要存在着 两种情况 : 一是 以 旧题 写 新事 , 一是 以旧题 写旧事。南宋由于“ 靖康耻” 的现 实原 因, 以关注社会现 实、 充满爱国激情 的旧题 乐府 , 即成 为 了乐府诗 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具 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 , 变乐府 旧题之正格 为 变格 , 在形 式上以五 、 七言的 齐言体 为主, 并借 用近体诗 中的某些技 法 以进行 旧题 乐府 的创作 , 宋代 旧题 乐府表现在新 变方 面的几个主要 特点。 是
关键词 : 宋代 ; 旧题 乐府 ; 会 现 实 ; 变特 点 社 新 中 图 分 类 号 : 2 . 1 26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2 8 2 1 )1— 0 3— 7 17 5 4 (0 10 0 8 0
旧题 乐府作 为乐府 诗的一种 重要类 别 , 其之 于赵 宋 一 代, 虽然 没 有 如 李唐 时 期那 样 兴 旺 发达 , 与 其 后 的元 、 但 明 、 朝相 比 , 一 点也 不逊 色。 以 旧题 乐 府 的 发展 史 清诸 却 而 言 , 唐王朝虽 然是 旧题 乐 府创 作 的一 个高 峰 期 , 出 李 且 现 了如李 白、 李贺 那 样 的 “ 乐府 ” 家 , 古 大 但其 因受 元 稹 、
诗) ( ) 。 二 宋初 乃至 整个北 宋 时期 , 人们 宗 唐 时所 选取 诗 的师学对 象 , 都是 中晚 唐诗 人特 别 是 “ 白诗 派 ” … 几乎 元 , 而元 白诗 派则 是 “ 新乐 府 运 动 ” 的肇 始 者 与 中坚 力 量 , 因 之, 以关注社 会现 实 、 映 民生 疾苦 为 创作 宗 旨的 新题 乐 反 府( 新乐 府 ) 自然 更 能 引起 宋 初诗 人 的注 意 , , 而此 , 是 也 即事类乐府 能盛 行于 当时 的原 因之所 在 。 三 ) 【 ( 由于“ 2 新 乐府 运动 ” 中唐元 和 年间 的兴 起 , 使得 旧题乐 府 在 当 在 而 时就 很少有 人创作 , 晚唐 与 五代 则 更 是 每况 愈 下 , 一 现 这 实之 于宋初 旧题乐 府 的创 作而 言 , 然会产 生一 定 的负 面 必 影响 。正是 由于这 三个方 面的原 因 , 使得 旧题 乐府 的创 才 作于北宋 初期 出现 了又一 次的低谷 。但尽 管 如此 , 宋初 北 期 也还 是有不 少诗人 进行过 旧题乐 府 的创 作 的。 据对 《 宋 诗》 全 的检 索 可 知 , 宋第 一 位 创 作 旧题 乐 北 府 的诗人 , 由南 唐 而仕 于 宋 的徐 铉 , 是 因之 其 《 虚 词 五 步 首 》 也就 自 成 为 了北宋 最早 的一组 旧题乐 府诗 。其后 , , 然 田锡 、 咏 、 禹傅 等 诗 人 , 创 作 了数量 不 等 的 旧题 乐 张 王 亦 府 , 田锡 的《 南 曲 》 《 莲 曲》 《 歌行 》 《 寒 行 》 如 江 、采 、短 、苦 等 , 的《 张咏 阳春 曲》 《 门行 》 , 禹傅 的 《 酒 吟 》 、东 等 王 对 、 《 战城 南》 《 热行》 , 皆为宋初 旧题乐 府 中的 上乘 篇 、苦 等 即
自居易 等人新乐 府 的影 响 , 故于 中唐 、 晚唐 、 五代 乃 至北 宋 初期 , 几乎处 于无人 涉笔 的地步 。而此 , 即是 导致 北宋 初 、
相 当不利 的 。其 原 因 主要 在 于 : 一 ) 论 是 新 题 乐 府 抑 ( 无
或旧题乐府 , 其于诗体形式而言, 均属于古体诗即“ 古诗” 的范畴, 而与近体诗不相关联 ( 各类 唱和之作亦属 近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