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4节 重力势能1 -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1节 追寻守恒量__能量2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1节 追寻守恒量__能量2
2.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在物理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因此使学生跟踪伟大先驱的足迹,领会他的探究思路,获得从常规教学中得不到的感悟,有助于他们获得认识世界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3.解释“碰鼻子”实验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用守恒规律可以简单而准确地解决这些问题,从中又使他们感受到物理规律的简捷美。
7.1追寻守恒量-能量
1.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定位很重要,既不是讲能量守恒定律,也不是讲人们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历史,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对于守恒量的认识和探究过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树立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同时通过展示自然、生活和生产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普遍性。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是认识守恒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能量守恒。本节课意在启迪学生,在学生心中埋下物理守恒思想的种子。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追寻守恒量能量”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第1节,与旧教材相比,本节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研究方法,重视视学生的体验,所以课堂上我采用了“探究与体验式”教学模式。本节课主要是观念性教育的内容,它是后面几节课中涉及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本节是一个新的开端,具有引领作用。另外从认识论的角度,主要是使学生领会寻找守恒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也是物理学家们的不懈追求。
六、反思小结
1.重力势能、动能、机械能的概念
2.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
小结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再加工的过程,应该明确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完善知识体系,重点突出思想方法。
七、课后作业
1.完成学案上的习题。
2.在其他自然学科中列举出几个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4. 重力势能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4. 重力势能教案

4.重力势能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力势能》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章节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新课标教材从重力的功以及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引入重力势能这一概念,一方面顺承前节“功”的概念的应用,另一方面促使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思想的生成,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势能是系统共有的。

4.理解重力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学环境与准备:电教室天士博教学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一:)这是一幅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图片。

(展示第二组图片:)左边这幅图是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落时燃烧时的图片,中间这幅是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能把水泥打进地里,右面这幅图中水力发电站为什么要修那么高的大坝?切身的例子,如果在你的头顶上方相同的高度,分别用细绳悬挂一个粉笔头和5Kg的铅球,你的感觉有何不同?估计同学们的心里肯定有了一个大大的疑问,为什么会有以上现象发生呢?其实这和一个物理量有关,“一个地球上的物体和高度有关的物理:重力势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4.重力势能教案(4)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4.重力势能教案(4)

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
学生:上升过程中,物体克服重力做功 (重力做负功 ).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 .
下落过程中,重 力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小 .
教师: 前边我们学过了功和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物体的能量
就将变化多少,那么同学们认为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 mgh,同理第三位同学是以二楼地面作为参考平面,得到的重力势能为
板书:①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 .
②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
.
2mgh.
③通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
(三 )弹性势能
1.演示
装置如图所示:将一弹簧压缩不同程度:观察现象
.
取一个硬弹 簧,一个软弹簧,分别把它们压缩相同程度,观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 h1<h2, WG <0 ∴ EP1 E P2
③教师总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 做的功 .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 (重力做负功 )时,重力势能增加, 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物 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
.
精品文档
4.讨论:如图所示,物体从高为 h1 处运动到高为 h2 处,运动的路径有无数条,讨论在
1.ABD 2.BD 3.A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势能由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由它们的相对位置而决定
.
2.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 .
3.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只跟物体运动的始、末位置有关,重力 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始、末位置的重力势能之差 .
4.重力势能是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共同具有的, 的选取有关 .
.
对于重 力势能,其大小由地球和地面上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对于弹性势能,其大小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2.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二)过程与方法经过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进一步理解机械能守恒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通过规律、理论的学习,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1.机械能守恒条件。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会列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1.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2.灵活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影片导入课件展示翻滚过山车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学生观看过山车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分析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2.游戏导入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器材,请两个同学配合,指导他们完成一个小游戏,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游戏里面的科学道理。

器材:细线、小钢球、铁架台。

演示过程:将小钢球固定在细线的一端,细线的另一端系在铁架台上,使小球与细线形成一个摆。

让一个同学靠近铁架台,头稍低,另一同学把小球由该同学的鼻子处释放,小球摆动过程中能否碰到该同学的鼻子,思考里面的科学道理。

如左下图。

3.实验导入如右上图所示,悬挂单摆的铁架台上增加一个横杆P 和一把水平放置的尺子AB ,实验时①调整横杆P 的高度,观察小球摆动的情况;②调整水平尺子的高度使小球从不同位置摆动,观察小球摆动的情况。

将各次实验现象进行概括,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也可以将单摆悬挂在小黑板上,然后在小黑板上画上若干条水平横线,手持短尺替代横杆。

二、新课讲解(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前面我们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知识。

在初中学习时我们就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在生活中非常多,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参考:1.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势能向动能转化);2.自行车猛蹬几下自由冲上斜坡(动能向势能转化);3.拉弓射箭(势能向动能转化)4.运动会上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起的过程中(人的动能转化为杆的弹性势能,杆的弹性势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

2018年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8 机械能守恒定律

2018年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8 机械能守恒定律

7.8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教学方法演绎推导法、分析归纳法、交流讨论法。

教具细线、小球、带标尺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翻滚过山车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学生观看过山车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分析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我们已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师:我们下面看这样一个例子:演示:见教材图7.8-1,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台等做实验。

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A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

我们看到,小球可以摆到跟A点等高的C点,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挡住细线,小球虽然不能摆到C点,但摆到另一侧时,也能达到跟A点相同的高度。

教师:在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总结: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全章教学设计,(教案)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全章教学设计,(教案)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全章教学设计汇总一、《追寻守恒量---能量》教学设计二、《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四、《功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功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重力势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七、《重力势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八、《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设计九、《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十一、《动能和动能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二、《动能和动能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十三、《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十四、《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五、《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十六、《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学设计一、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能量》教学设计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势能、动能的概念的某一高度由静止滚下,并运动到斜在这个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和高度是如何变化在“伽利略斜面实验”中小球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以相互转化。

你的例子是否向我们提示,转化过程中能的总以竖直上抛的小球为例说明小球的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能有最小值,当物体开始下降后,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反映了一个重要事实:如果空气阻力和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东西”是二、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2正明确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问题。

材举例说明什么是做功的过程,做功的过程需要满足什么条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的作用下水平对物体所做的功。

阅读课本问题一个质量=10三、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应用条件,并掌,从而得到功≤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使物体运动,对物体做功4J,力F22的合力对物体做功为 ( ) mgh+mah C的物体,°角斜向下=四、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三节《功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高中物理必修2_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_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条件。

⑵知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以及用该定律解题的优点,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⑶能判断具体问题中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明确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注意点;2、过程与方法⑴针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和问题,正确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⑵掌握用能量守恒的观点解决力学问题的思维程序,从宏观上把握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认真仔细有序的分析习惯.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思维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教学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具体应用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况下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程。

教学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的研讨,从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是什么?2、学生答:①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②机械能守恒定律数学表达式有两种:第一种:E k2-E k1=E p1-E p2即动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第二种:E k2+ E p2= E k1+ E p1即末初态的机械能等于初动态的机械能.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板书: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二、新课教学㈠、如何判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例题1】在下面各个实例中,除A 外都不空气阻力,判断哪些机械能是守恒的,并说明理由。

⑴伞兵带着张开的降落伞在空气中匀速下落。

⑵抛出的手榴弹做抛物线运动。

⑶物体沿着光滑的曲面滑下(如图1所示)。

⑷拉着物体沿着光滑的斜面匀速上升(如图2所示)。

⑸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碰到弹簧上,把弹簧压缩后又被弹簧弹回来。

解析:⑴机械能不守恒,因为除重力做功外,降落伞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

⑵机械能守恒,因为除受重力外,没有其它力对手榴弹做功。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8机械能守恒定律文本式教学设计(二)课标要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定律,更是具有广泛意义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教师通过实验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的动机,再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明确定律公式的来龙去脉.然后通过列举实例分析,理解定律的适用条件,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充分参与探究机械能守恒内容及其条件的全过程.教学设计思想在机械能守恒问题的教学中先创设物理情景,提出机械能守恒问题,再依据理论和实验探究去分析、解决问题:先结合物理知识,通过数学推导,从理论上得出守恒表达式;再让学生自主设计验证实验的方案,教师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从简易到精确),最后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证实猜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是本节的难点.因此,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等形式,师生互探守恒条件.先让学生在守恒的物理情境中摸索:守恒条件可能是不受阻力作用.再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明白:守恒条件与受力性质无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守恒模型的共性:机械能守恒时只有重力做功.最后引入弹簧振子模型,通过对新模型研究,拓展守恒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在整个机械能守恒内容及其条件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物理情景、演示实验及设计实验,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了解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得出物理规律,再由物理实验证实猜想,验证守恒定律.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中体会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并会列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4.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物理问题.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懂得动能和势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并且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研究,得出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态度和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难点:能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教学用具单摆、DISLAB实验室一套和学生设计实验可能需要的仪器.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提出问题)1.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形式的能?它们各是如何定义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物体所受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即W=E k2-E k1.3.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重力所做的功和物体重力势能之间变化的关系为:W G=E p1-E p2.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a.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的滑块.b.自由下落的物体.设置问题:动能如何变化?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学生讨论]: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的滑块动能在减少,重力势能增加;自由下落的物体动能不断增大,重力势能减少.[教师引导]:在情景中的两种运动模型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其中,一种能量增大,另一种能量则减少,那么这两种能量的总和——机械能怎么变化?提出问题:在两种运动模型中,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大胆猜想:两种运动模型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不变. 建立模型、理论探究——提出机械能守恒的问题实例1:自由落体运动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为h 1的A 点时速度为v 1,下落到高度为h 2的B 点时速度为v 2.实例2:单摆运动(忽略空气阻力)(1)试分析在小球下落的过程中,各力对小球的做功情况;(2)利用动能定理计算重力做功;(3)利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来计算重力做功;(4)通过计算确定A 、B 两任意位置的机械能关系.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对两个实例进行探究,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1)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2)由动能定理可知:W G =12m v 22-12m v 21 (3)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可知:W G =mgh 1-mgh 2(4)由(2)和(3)可知:12m v 22-12m v 21=mgh 1-mgh 2 变形得:mgh 1+12m v 21=mgh 2+12m v 22 即E p1+E k1=E p2+E k2.学生汇报探究结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教师补充: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自由落体和单摆运动中的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设计方案、实验探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设计可行性验证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方案一、单摆实验设计:在黑板上方的长钉上(O 点)通过细绳系一摆球,并在黑板上画出水平直线,将摆球由左端水平线高度(A 位置)由静止释放.实验现象:小球能摆到右端同样高度(B 位置).实验结论:小球在摆动中,机械能守恒.方案二、自由落体实验仪器:刻度尺、秒表需测量的量:小球初位置高度h ,小球从开始下落到落地所需要时间t ;需计算的量:初位置重力势能E p =mgh (以地面为零势能面),落地速度v =gt ,落地动能E k =12m v 2. 分析E p 与E k 的关系,从而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教师指导、改进实验:实验方案很好,但用秒表测时间时,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故指导学生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打点计时器(这也为下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作好准备).但验证方案中处理纸带时,起始位置和落地位置较难确定,因此在肯定学生设计思想的同时,引入传感器技术,采用光电门采集数据,再直接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改进实验:研究ΔE k 与ΔE p 的关系.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实验时,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直径d ,再从刻度尺上读出两光电门间的高度差Δh ,当小球落下通过两个光电门时,自动采集通过两光电门的时间t 1、t 2,然后通过传感技术实现与计算机的连接,由计算机处理数据.调整光电门的高度差Δh ,多次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表明:动能的增加量和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近似相等,说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落体的小球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而总的机械能不变.得出结论、证实猜想:在以上几种运动模型中,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师生互探——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并归纳出物理规律,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因势利导去开拓学生思路,进行师生互探.[师]:以上几种情况中,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都守恒,那是不是说明机械能守恒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呢?[生]:不是,例如刚才的单摆实验中,时间长了,小球摆动高度就会低于所画的水平线,最终会停在最低点.[演示实验]:现象1:铁制小球从A处无初速释放后,自由摆动到B点,B点与A点同高;现象2:泡沫小球从A处无初速释放后,摆到最右端比A点位置低的B点.[生]:实验1中机械能在摆动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机械能守恒.而实验2中很明显小球在B点处的机械能小于A点时的机械能,说明在摆动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师]:很好,我们不妨就从实验中去寻找机械能守恒所需要的条件.[生]:与铁制球相比较,泡沫小球所受空气阻力不可忽略.而在上面机械能守恒的几个事例中,都有一个条件:忽略空气阻力.以此猜测:当不受阻力时机械能可能会守恒.[师]:非常好.现在我们就要探究机械能守恒是否与受力性质有关.[构建新情景,师生再探]:新模型:外力拉动一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上升,机械能守恒吗?[生]:不守恒,因为匀速运动,故动能不变,而在斜面上运动,其重力势能增加,因此机械能不守恒.[师]: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机械能守恒与受力性质无关,而上述机械能守恒的物体(或系统),外力做功都有共性.[生]:(学生恍然大悟)哦!是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此时只有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物体(或系统)机械能守恒.建模再探:机械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不仅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弹性势能和动能也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进行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实验,探索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也守恒.所谓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是指: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不受其他的力;或者除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他的力,但其他力不做功.课外探究:条件拓展——从能量转化角度理解守恒条件.探究结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容量大,探究过程较多,同时运用到的探究方法、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对学生而言,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把握好节奏,适时引导点拨,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在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时,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很多,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方案,帮助其完善设计方案.2.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验证机械能守恒;同时能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提出机械能守恒的问题.3.机械能守恒条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互探的形式,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功能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论上推导,这个作为下节课对机械能守恒的拓展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重力势能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
说明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怎么样认识重力势能呢?
功与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

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要做功。

我们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重力做功的研究。

本节课将定量地学习与重力势能有关的问题。

[新课教学]
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

因此,认识这种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一、重力的功
设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是h1的位置,竖直向下运动到高度是h2的位置,如图,
这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是
W G =mgh =mgh 1-mgh 2
再看另一种情况。

质量为m 的物体仍然从上向下运动,高度由h 1降为h 2,但这次不是沿竖直方向,而是沿着倾斜的直线向下运动,如图。

物体沿倾斜直线运动的距离是l ,在这一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
W G =mg cos θ·l =mgh =mgh 1-mgh 2
这两种情况下,尽管物体运动的路径不同,但高度的变化是一样的,而重力所做的功也是一样的。

思考:斜面是否光滑对计算“重力的功”有影响吗?
假设这个物体沿任一路径由高度是h 1的起点A ,运动到高度是h 2的终点B ,如图。

我们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
AA 1,A 1A 2,A 2A 3,……
由于每一段都很小很小,它们都可以近似地看做一段倾斜的直线。

设每段小斜线的高度差分别是
Δh 1,Δh 2,Δh 3,……
则物体通过每段小斜线时重力所做的功分别为
mg Δh 1,mg Δh 2,mg Δh 3,……
物体通过整个路径时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在每小段
上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即 W G =mg Δh 1+mg Δh 2+mg Δh 3+…… =mg (Δh 1+Δh 2+Δh 3+……)
=mgh
=mgh 1-mgh 2
这里的分析表明,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功的大小等于物重跟起点高度的乘积mgh 1与物重跟终点高度的乘积mgh
2
两者之差。

看起来,物体所受的重力mg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思考讨论】其他力(比如摩擦力)做功是否与路径有关?回答是肯定的。

可见,重力做功的特点不能乱用,要视具体力而定。

同时提醒学生,今后学习中还会遇到做功具这个特点的力,让学生在今后遇到新的力时注意这个问题。

二、重力势能
mgh这个物理量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一方面与重力所做的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

1.概念
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和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或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我们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gravitationalpotential energy),常用E P表示。

2.表达式
E P=mgh(1)
上式表明,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或等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它的高度三者的乘积。

3.重力势能是标量
与其他形式的能一样,重力势能也是标量。

但重力势能有正负,重力势能的正负只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高,还是比零势能低,不表示方向。

重力势能是由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的,是状态量。

4.单位
重力势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符号为J。

1 J=1 kg·m·s-2·m=1N·m。

三、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1.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定性关系
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重力势能一定减小;重力对物体做负功时,重力势能一定增加。

2.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定量关系
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h1>h2,W G>0,E P1>E P2,这表示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h1<h2,W G<0,E P1<E P2,这表示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有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可以写为
W G=E P1-E P2=─ΔE P(2)
其中E P1=mgh1表示物体在初位置的重力势能,E P2=mgh2表示物体在末位置的重力势能。

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也就是W G>0,E P1>E P2。

这时,重力势能减少的数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负功(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也就是W G<0,E P1<E P2。

这时,重力势能增加的数量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与其他力做功无关。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中两个势能的先后位置和ΔE P前负号的意义(指减少量)。

【说一说】
如果重力的功与路径有关,即对应于同样的起点和
终点,重力对同一物体所做的功,随物体运动路径的不
同而不同,我们还能把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吗?为
什么?
四、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物体的高度h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实际上是把这个水平面的高度取做0。

因此,物体的重力势能也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做参考平面。

在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为0。

选择哪个水平面做参考平面,可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通常选择地面为参考平面。

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影响问题的研究,因为在与重力势能相关的问题中,有确定意义的是势能的差值,选
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对这个差值没有影响。

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上方物体的高度是正值,重力势能
也是正值;下方物体的高度是负值,重力势能也是负值。

重力势能为负,表示物体在这个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势能要少。

a.重力势能是相对的,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数值不同。

只有参考平面选定后重力势能才有确定的值;
b.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可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通常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c.某两个位置的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无关;
d.重力势能的正负表示比零势能高还是低。

五、重力势能的系统性
必须指出的是,重力势能跟重力做功密切相关,而重力是地球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也就是说,倘若没有地球,就谈不上重力。

所以,严格说来,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这个物体“系统”所共有的,而不是地球上的物体单独具有的。

除了重力势能,还有其他形式的势能。

任何形式的势能,都是相应的物体系统由于其中各物体之间,或物体内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是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例如,分子之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电荷之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势能,叫做电势能,由电荷间相对位置决定。

分子势能或电势能分别属于分子或电荷组成的系统,不是一个分子绒一个电荷单独具有的。

我们一直在讲某物体的重力势能,是不是准确呢?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的产生看,如果没有地球,就谈不上重力势能,因此,严格说,
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这一系统所共有的,不是物体单独所有的,通常说某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多少,只是一种简化的说法。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知道势能由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由它们的相对位置而决定。

势能由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所共有,势能是标量,数值是相对的,单位也是焦耳。

重力势能是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共同具有的,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只跟物体运动的始、末位置有关,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始、末位置的重力势能之差。

[布置作业]
教材第61-62页“问题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