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202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知识点归纳 笔记

(202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知识点归纳 笔记

(202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本文档旨在概括整理(202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描述:通过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 运动的分类:可以按照物体的运动情况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下去,除非有外力干预。

第二章物体的受力分析- 力的概念:力是导致物体发生加速度的原因。

- 力的分类:可以按照力的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三章物体的机械运动- 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计算方法。

第四章物体的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物体所受的净功。

- 势能转化和守恒。

第五章能量与能量转换- 能量的概念:物体改变状态或产生变化时所具有的能力。

- 能量转换: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机械能和非机械能的转换。

第六章力学的应用- 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应用。

- 牛顿运动定律在工程中的应用。

- 力的分解和合成在问题解析中的应用。

以上是对(202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的简要归纳,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学问点第一章力1.重力:G=mg2.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μFN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当利用牛顿其次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μFN(留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分,但一般状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详细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其次章直线运动1.速度公式:vt=v0+at①2.位移公式:s=v0t+at2②3.速度位移关系式:-=2as③4.平均速度公式:=④=(v0+vt)⑤=⑥5.位移差公式:△s=aT2⑦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2).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3).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 n-1).(4).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其次定律:F合=ma留意:(1)同一性: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需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F合与a必需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只成立于惯性系中,受制于宏观低速.2.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用此法解题较为简洁,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一般比较繁琐,但在求内力时必需用此法,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讨论.3.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物体平衡条件:F合=02.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就应当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角速度的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⑥.向心加速度2.(1)向心力公式:F=ma=m=m(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肯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新)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新)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新)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一切事无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尽力而为。

这样心无压力,最后的结果反而会更好。

以下是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概念: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要知识总结整理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要知识总结整理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重要知识总结整理引言本文档旨在总结和整理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提升物理研究的效果。

重要知识点以下是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 运动的描述和研究方法- 描述一个运动的方法:位置、位移和路径-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力的平衡-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 万有引力与运动定律-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公式- 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4. 力学能和能量守恒定律-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动能转化与能量转化的实际例子5. 简单机械原理- 杠杆原理和力矩的计算方法- 滑轮原理和机械利率的计算方法- 斜面和斜面运动的分析和应用6.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 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7. 物理量和单位- 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的概念和分类- 国际单位制及其常用物理量结论通过对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整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提升学习效果。

建议学生积极复习和运用这些知识,深入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从而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思考,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绘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久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拟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假如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间隔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那么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堂笔记(同步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堂笔记(同步版)

学后反思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机械运动1、定义: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机械运动的基本形式:平动和转动二、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2、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1)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做质点(2)有转动但可忽略的物体一般可以看做质点例如:地球公转时,可以看作质点;地球自转时,不能看作质点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时或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动作时,不能看作质点研究⽕车过桥时不能看作质点;研究⽕车从兰州开往上海可以看作质点3、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1)只占有位置,不占有空间(2)具有所代表物体的全部质量三、参考系1、定义: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的其他的物体2、参考系的选择原则(1)任意性原则: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同(2)简单方便原则:选择参考系时,应以观察方便和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通常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3)同一性原则: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3、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2)确定参考系(假定参考系是不动的)(3)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位置变化,说明物体运动,若位置不变,说明物体静止学后反思四、坐标系1、定义: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而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2、分类(1)一维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直线运动,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2)二维坐标系(如直角坐标系):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某一平面内运动,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3)多维坐标系(如三维立体空间坐标系):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第2节时间和位移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刻: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表示,表示一瞬间,与物体的位置相对应2、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表示某一过程与物体的位置变化相对应3、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4、常见表示示意图常用来表示时刻的关键词:初、末、时等常用来表示时间间隔的关键词:内、经历、历时、用时等二、路程和位移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它是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3、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速度学后反思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路程、温度、质量3、运算:矢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运算遵循算术运算原则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速度1、变化量和变化率(1)变化量:末状态与初状态物理量的差值,它表示某个物理量变化的多少,例如Δx=x2-x1(2)变化率:物理量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它表示某个物理量变化的快慢,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这个物理量的变化量,例如v=Δx Δt2、速度定义: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3、速度公式:v=Δx Δt4、速度单位:m/s、km/h 1 m/s=3.6km/h5、矢量性: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方向与位移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6、决定因素:v的大小由v0、a、Δt决定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1)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ΔxΔt,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2)平均速度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相对应2、瞬时速度(1)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2)瞬时速度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它是在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三、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学后反思 2、平均速率: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与平均速度的大小没有对应关系,平均速率是标量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一、打点计时器1、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比较(1)电磁打点计时器①电源:6V以下低压交流电源②打点频率:打点时间间隔0.02s、频率50Hz③打点方式:振针通过复写纸在纸带上打点④阻力来源:纸带与限位孔的摩擦、振针与纸带打点接触时的摩擦(2)电火花计时器①电源:220V交流电源②打点频率:打点时间间隔0.02s、频率50Hz③打点方式:火花放电使墨粉在纸带上成点④阻力来源:纸带与限位孔的摩擦2、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注意事项(1)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注意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2)物体运动前,应注意使物体停在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打点结束后,应注意先关闭电源,再取下纸带分析二、利用纸带测速度1、纸带上的点(1)计时点:打点计时器实际打的点,两计时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2)计数点:人为选定的计时点,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n s;通常每隔4个计时点区一个计数点,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2、计算平均速度在纸带上选取两个较近的点,测出位移和Δx和Δt,则ΔxΔt是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计算瞬时速度Δx很短时,用ΔxΔt求出的平均速度可以代替物体在Δx范围内某点的瞬时速学后反思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实验原理1、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情况,计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2、根据数据描点作图,得到v-t图象,分析v随t变化规律二、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图甲 图⼄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适量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三、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四、数据处理1、选纸带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去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选取计时起点和计数点,进行编号和测量2、计算瞬时速度时间间隔很短时,可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这段时间内某时刻的学后反思瞬时速度,即v n =ΔxΔt(如图乙所示) 3、作v -t 图象(1)画坐标系、定标度、描点、连线(2)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可用a =ΔvΔt求解 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2、特点(1)轨迹为一条直线(2)加速度不变,即a ≠0,且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3)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Δv 都相等 3、分类(1)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a 与v 同向 (2)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a 与v 反向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1、关系式:v =v 0+at注意:v 0为开始计时时刻的瞬时速度,t 为经历的时间 v 为经过时间t 后的瞬时速度,a 为加速度 2、速度关系式的理解(1)矢量性:速度关系式为矢量式,一般选取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凡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 (2)特殊形式:当v 0=0时,则v =at (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学后反思 3、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1)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2)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位移公式:x=vt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不随时间t变化,其v-t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v-t图象与t轴所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1、关系式:x=v0t+12at2注意:x为位移,t为运动时间,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2、关系式的理解(1)矢量性:位移关系式为矢量式,一般选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凡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2)若物体加速,则a取正值;若物体减速,则a取负值(3)特殊形式当a=0时,x=v0t(匀速直线运动)当v0=0时,x=12at2(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三、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图线斜率的意义(1)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2)切线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3、两条图像交点表示相遇四、a-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学后反思2、图象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加速度的变化率3、包围面积的意义:图象和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量第4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1、关系式:v2-v20=2ax注意:v为经过位移x后的速度,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x为经过的位移2、关系式的理解(1)矢量性:速度与位移关系式为矢量式,一般选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凡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取正值,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矢量取负值(2)若物体加速,则a取正值;若物体减速,则a取负值(3)特殊形式当v0=0时,则v2=2ax(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v=0时,则-v20=2ax(物体做匀减速运动至停止,如刹车)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论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v t/2 =v=v0+v 2证明:v=ΔxΔt=v0t+12at2Δt=v0+a(t2) 即v t/2 =v把a =v-v0Δt代⼊v=v0+a(t2)中得到v=v0+v2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x2-x1=x3-x2=…=x n-x n-1=aT2(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所打纸带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逐差法求加速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纸带上测得连续6个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为x1、x2、x3、x4、x5、x6,如图所示,则学后反思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 a =a 1+a 2+a 33=(x 4+x 5+x 6)-(x 1+x 2+x 3)9T 2这样就把各段位移都利用上了,有效的减小了仅由两次位移测量带来的偶然误差,这种方法叫做逐差法3、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 x/2 = v 02+v 22,且不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v t/2 < v x/2 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 v 1∶v 2∶v 3∶…∶v n =1∶2∶3∶…∶n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 x 1∶x 2∶x 3∶…∶x n =12∶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t 1∶t 2∶t 3∶…∶t n =1∶(2-1)∶(3-2)∶…∶(n -n -1)第5节 自由落体运动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条件(以下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1)受力条件:只受重力作用 (2)运动条件:初速度v 0=03、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v 0=0,加速度a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注意:自由落体运动只在真空中才能发⽣;在有空⽓的空间,如果空⽓阻⼒作用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就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二、自由落体的加速度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学后反思 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随高度和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地球赤道附近,一般取g=9.8m/s24、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1)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时,如果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的阻力和空气阻力比物体的重力小的多,可近似认为重物仅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根据打出的纸带计算(2)利用频闪照相机测定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小球自由下落过程照片,分析频闪照片计算,数据处理方法类似于纸带(3)滴水法:利用水滴自由下落测定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速度与时间关系式:v=gt2、位移与时间关系式:h=12gt23、位移与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v=v2=12gt5、推论:Δh =gT2注意: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四、竖直上抛运动1、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①初速度竖直向上②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③若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a=-g2、处理竖直上抛运动的方法(1)分段处理①上升阶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做自由落体运动②几个特征物理量上升的最大高度H=v202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v0g' =v2',距离最大此时x1=v1t0x2=v2t0+12at02Δx'=x1-x2+x0=v2',距离最大此时x1=v1t0-12atx2=v2t0Δx'=x1-x2+x' =v2',距离最大此时x1=v1t0-12ax2=v2t0+12a2t02Δx'=x1-x2+x0x1-x2+x0=0x1-x2+x0=0 x1-x2+x0=0 、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设前物体速度为v1,后物体速度为v2,t=0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为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其物理过程及分析如下:匀减速追匀速匀减速追匀加速匀速追匀加速1' =v2',距离最小此时x1=v1t0x2=v2t0-12at02Δx'=x1-x2+x0' =v2',距离最小此时x1=v1t0+12a1x2=v2t0-12a2t02Δx'=x1-x2+x0' =v2',距离最小此时x1=v1t0+12atx2=v2t0Δx'=x1-x2+x0x1-x2+x0=0x1-x2+x0=0 x1-x2+x0=0学后反思第三章相互作用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力学基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如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具体计算是解三角形,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F合=0或∑Fx=0,∑Fy=0。

二力平衡:两个共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力平衡:三个共点力在同一平面内,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平衡条件的推论: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三、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t = v0 + at(匀变速直线运动)。

位移公式:s = v0t + 1/2at²(匀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公式:v平均 = (v0 + vt) / 2(匀变速直线运动)。

四、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物体的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五、摩擦力静摩擦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计算应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并注意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
---人教版
本文整理了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内容包含:
1. 运动的基本概念
- 位置、位移、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 速度、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 加速度、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2. 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法则
-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方程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3. 万有引力
- 引力的概念
- 引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 万有引力定律
4.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
- 动量的概念与计算
- 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与应用
5. 功与功率
- 功的概念与计算
- 功率的概念与计算
6. 压强与浮力
- 压强的概念与计算
- 浮力的概念与计算
7. 机械能守恒定律
- 势能、动能的概念与计算-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8. 电荷与电路
- 电荷的概念与性质
- 电路的构成要素
- 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特点
9. 电流与电阻
- 电流的概念与计算
- 电阻的概念与计算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整理,请根据需要查阅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但必须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

(2)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3)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5.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9.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x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单位是m/s。

v=x/t ,矢量。

平均速率=总路程÷总时间,标量,10.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

矢量。

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标量。

11.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 —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 —v0)/t(2).a 不由△v 、t 决定,而是由F 、m 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一.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公式:v =v 0 + at ;位移平均速度公式:x=v t =(v 0+v )/2.t位移时间公式:x=v 0t + a t 2/2;位移速度公式2a x= v 2-v 0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a 是恒量,而且a 与v 0同一直线上。

二.推论: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即ΔS =aT 2=恒量;注意:(1)此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2)推广公式:连续的第m 个T 内的位移和连续第n 个T 内的位移差为:S m -S n =(m-n)aT 2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v t /2=(v 0+v t )/2;3、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 S /2等于初速度v 0和末速度v 平方和一半的平方根,即v x /2=2v 220v +;注意: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22x t V V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at V = , 221at x = , ax V 22= , t V x 2=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1)、1 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S 1∶S 2∶S 3∶…=12∶22∶32∶…n 2;(2)、1T 末、2T 末、3T 末……速度之比为v 1∶v 2∶v 3∶…=1∶2∶3∶…n ;(3)、第一个1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S 1∶S 2∶S 3∶…=1∶3∶5∶…(2n-1);(4)、连续通过前1个S ,前2个S ,前3个S ……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3∶…n(5)、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1∶(2-1)∶(3- 2)∶…(n - 1-n );第三节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一、自由落体运动1.物体仅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

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_________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_________,称为重力加速度(g )。

g=9.8m/s2.重力加速度g 的方向总是_________的。

其大小随着_________的增加而增加,随着_________的增加而减少。

3.基本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画出x-t 图象,v-t 图象三、竖直上抛运动1.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 ,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 ,注意矢量性)1.规律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对称性:时间对称性:上升到最高点时间_________,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_________速度对称性:两次在同一高度处_________相等,方向_________3.上升的最大高度:__________________4.在最高点:加速度_________,速度_________5.画出x-t 图象,v-t 图象第四节图象描述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①平行于t轴的直线②倾斜直线③直线交点④与坐标轴截距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①平行于t轴的直线②倾斜直线③直线交点④与坐标轴截距⑤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第五节汽车行驶安全和追及相遇问题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

可用图象法解题。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力重力1.力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2.重力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第二节弹力1.(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③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说明: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

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2.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①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

注意杆的不同。

②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

③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