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砌体结构溷合结构房屋墙和柱的设计

二、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影响房屋空间性能的因素很多,除上述的屋盖刚度和横墙间距外,还有屋架的跨度、排架的刚度、荷载类 型及多层房屋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规范》为方便计算,仅考虑屋盖刚度和横墙间距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按房屋空间刚度(作用)大小,将 砌体结构房屋静力计算方案分为三种。
柱
房屋类别
排架 垂直排架 方向 方向
弹性方案
变截面柱
有吊车的单层房 上段 刚性、刚弹
屋
性方案
2.5H
u
2.0H
u
1.25Hu 1.25Hu
变截面柱下段
单跨
弹性方案 刚弹性方案
1.0Hl 1.5H 1.2H
0.8Hl 1.0H 1.0H
无吊车的单层和 多层房屋
多跨
弹性方案
1.25 H
刚弹第性3方4页案/共1610页.H10
因此,该房屋的水平风荷载传递路线是:
纵墙基础 风荷载→纵墙→
屋盖结构→山墙→山墙基础
→地基
第21页/共160页
房屋自由侧移 变形up;房屋约 束侧移变形us;空 间性能影响系数。
η us up
第22页/共160页
屋面承受荷载R 后分成两部分:一 部分R1通过屋面水 平梁传给山墙;另 一部分R2通过平面 排架直接传给外墙 的基础。
外纵墙→外纵墙基础 板→梁→
第10页/共1柱60→页 柱基础
→地基
• 内框架承重方案的特点如下: • (1) 外墙和柱为竖向承重构件,内墙可取消,因此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平面布置灵活。 • (2) 由于竖向承重构件材料不同,基础形式亦不同,因此施工较复杂,易引起地基不均
匀沉降。 • (3) 横墙较少,房屋的空间刚度较差。
砖砌挡土墙构造柱设置要求

砖砌挡土墙构造柱设置要求砖砌挡土墙是一种常见的土方工程支护结构,由一系列的砖柱组成,用来承担土压力和地表荷载。
砖砌挡土墙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包括柱的尺寸、间距、嵌固深度和材料选择等方面。
首先,砖砌挡土墙构造柱的尺寸应该根据土体性质、地基条件和设计要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柱的截面形状可以是方形、矩形或圆形,其尺寸应根据土压力和地表荷载计算得出。
选择合适的柱截面尺寸可以确保墙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其次,砖砌挡土墙构造柱的间距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柱的间距应符合结构安全要求,并能够均匀分布墙体上,以增加墙体的整体稳定性。
一般来说,间距应根据柱的尺寸和布置情况进行合理选择,通常建议间距不超过柱高的1.5倍。
另外,砖砌挡土墙构造柱的嵌固深度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柱的嵌固深度应根据土体性质、地基条件和柱的尺寸来确定。
一般来说,柱的嵌固深度应达到稳定土层或坚实地基层,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最后,砖砌挡土墙构造柱的材料选择也是非常关键的。
一般来说,柱的材料可以选择砖、混凝土或钢材等。
砖柱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抗冲击能力,适合用于砖砌挡土墙。
混凝土柱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适合用于需要承受较大荷载的挡土墙。
钢柱具有极高的强度和刚度,适合用于高挡土墙或对柱距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
总结起来,砖砌挡土墙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包括尺寸、间距、嵌固深度和材料选择等方面。
合理设置柱的尺寸和间距可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适当选择柱的嵌固深度可以确保墙体与地基的牢固连接,合适的材料选择可以提高柱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确保墙体的安全可靠。
第5章混合结构房屋墙、柱设计.pptx

外纵墙 外纵墙基础
楼(屋)面板→梁→
柱 柱基础
→地基。
平面布置灵活、抗震性能差。应充分注意两种不
同结构材料所引起的不利影响。
5.1 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
第5章 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
5.1 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
第5章 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
5. 底部框架承重体系 对于底层为商场、展览厅、食堂等需设置大空间, 而上部各层为住宅、宿舍、办公室的建筑,可采用底 部框架承重方案。该结构底部以柱代替内外墙,墙和 柱都为主要承重构件,上刚下柔,刚度在底层和第二 层间发生突变。 此类房屋的竖向荷载的传递路线为: 上部几层梁板荷载→内外墙体→结构转化层→钢 筋混凝土梁→柱→基础→地基。 底层平面布置灵活、但刚度突变对抗震性不利, 需考虑上、下层抗侧移刚度比。
5.1 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
第5章 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
5.1 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
第5章 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
2. 墙体布置一般原则 1)尽可能采用横墙承重体系,尽量减少横墙间 的距离,以增加房屋的整体刚度。 2)承重墙布置力求简单、规则,纵墙亦拉通, 避免断开和转折,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道横墙,将内外 纵墙拉结在一起,形成空间受力体系,增加房屋的空 间刚度和增强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3)承重墙所承受的荷载力求明确,荷载传递的 途径应简捷、直接。开洞时应使各层洞口上下对齐。 4)结合楼盖、屋盖的布置,使墙体避免承受偏 心距过大的荷载或过大的弯矩。
5.1 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
第5章 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
5.3 混合结构房屋空间刚度分类 5.3.1 房屋的受力分析与空间刚度
砌体结构房屋由屋盖、楼盖、墙、柱、基础等主 要承重构件组成空间受力体系,共同承担作用在房屋 上的各种竖向荷载(结构的自重、楼面和屋面的活荷 载)、水平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砌体结构房屋中仅墙、 柱为砌体材料,因此墙、柱设计计算为本节的主要内 容。墙体计算主要包括内力计算和截面承载力计算。
砌体结构第5章 混合结构房屋的墙体的设计

图5.30
图5.31
• (3)毛石基础
• 毛石基础用毛石砌成阶梯形,每阶高度和毛石墙 的厚度不宜小于400mm(图5.31)。
• (4)混凝土和毛石混凝土基础 • 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基础常采用C10或C15混凝土
或在混凝土掺入20%~30%的毛石,毛石强度等 级不低于MU20。
图5.32
图5.33 • 5.7.2 刚性基础台阶的容许宽高比 • 一般由基础台阶的宽高比控制,即要求
• 3)本层墙自重G,即本层楼板底面到所计算的横截 面之间的一段墙体自重,作用于本层墙体重心处。
• (2)控制截面的承载力计算
• 5.3.4 计算示例 • 5.4 弹性方案房屋墙(柱)的计算
图5.19
• 图5.19(a)为单层单跨弹性房屋在风荷载作用下的 计算简图,其计算步骤如下:
• ①先在排架横梁水平处(右端)加上一个不动铰支 承,阻止其侧移发生(图5.19(b)),同刚性方案一样 计算出墙、柱内力和该不动铰支承中的水平反力。
图5.26 • (3)控制截面 • 地下室墙体一般要进行三个截面的验算。 • 1)地下室墙体上部截面(即Ⅰ-Ⅰ截面) • 2)地下室墙体的下部截面(即Ⅱ-Ⅱ截面) • 3)跨中最大弯矩截面(即Ⅲ-Ⅲ截面)
• 5.6.3 计算示例
• 5.7 墙、柱刚性基础设计
• 5.7.1 刚性基础的类型和材料
• 刚性基础按构造常分为条形基础,单独基础。如 图5.28所示。
• 5.7.3 基础埋置深度 • 基础的埋置深度,一般是指基础底面距室外设计
地面的距离[图5.34(a)],记为d/m,简称埋深。
图5.34 • 基础埋置深度按下列条件确定:
• ①基础埋置应大于气候变化或树木生长导致地基 土胀缩,以及其他生物活动形成孔洞等可能到达 的深度,除岩石地基外,不宜小于0.5m。
5.5 砌体房屋的构造

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µ2按下式确定: µ2=1-0.4bs/S
bs——在宽度S范围内的门窗洞口宽度 (图5.3.4); S——相邻窗间墙或壁柱间距离 (图5.3.4); [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见表5.3.2。
图5.3.4 洞口宽度
柱的允许高厚比[ ] 表5.3.2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β]值
图5.4.2 砌块墙与后砌隔墙交接处钢筋网片
• 3)混凝土砌块房屋,宜将纵横墙交 接处距墙中心线每边不小于300mm范围内 的孔洞采用不低于Cb20灌孔混凝土将孔洞 灌实,灌实高度应为墙身全高。 • 4)混凝土砌块墙体的下列部位,如 未设圈梁或混凝土垫块,应采用不低于 Cb20灌孔混凝土将孔洞灌实: ① 搁栅、檩条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支 • 承面下,高度不应小于200mm的砌体;
【例5.3.2】某单层单跨无吊车的厂房,采用装 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带壁柱砖墙承 重。厂房跨度为5.3m,全长6×4=24m,如图 5.3.7所示。墙体采用MU10砖和M5砂浆砌筑。 试验算带壁柱纵墙和山墙的高厚比。 【解】该房屋的屋盖类别为1类,两端山墙 (横墙)间的距离S=24m,由表5.3.1,S< 32m,确定为刚性方案。 1.纵墙高厚比验算 (1) 整片墙高厚比验算 带壁柱截面几何特征(图5.3.8) 截面面积
(2) 壁柱间墙的高厚比验算 H=4.7m<S=6m<2H=9.4m,由附表2得壁 柱间墙的计算高度 H0=0.4S+0.2H=3.34m 纵墙柱间墙的高厚比 β=H0/h=13.92<µ1µ2[β]=19.2满足 要求 2.开门洞山墙的高厚比验算 (1) 整片墙的高厚比验算 带壁柱截面的几何特征(图5.3.9) 截面面积A=9.325×105mm2
2.确定计算高度 承重墙H=4.6m,S=10.8m> 2H=2×4.6=9.2m,由表5-15查得计算高度 H0=1.0H=4.6m。 非承重墙H=3.6m,一般是后砌在地面垫 层上,上端用斜放立砖顶住楼面梁砌筑,两侧 与纵墙拉结不好,故按两侧无拉结考虑,则计 算高度H0=1.0H=3.6m。 3.纵墙高厚比验算 (1)外纵墙 S=3.6m,bs=1.8m µ2=1-0.4bs/S=0.8
砌体墙构造柱设置规范

砌体墙构造柱设置规范
柱是砌体墙的构造部分之一,起着牢固支撑墙体和承重的作用。
柱的设置规范非常重要,下面将从柱的尺寸、布置、材料、施工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柱的尺寸和布置:
1. 柱的尺寸应根据墙体结构的需要进行设计,一般要满足承受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的要求。
2. 柱的布置要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图纸进行确定,柱的间距要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为3-4米之间。
3. 柱的位置要合理选择,尽量避免柱子阻碍使用空间,并确保柱的间距均匀,不得有重叠或间隙过大。
二、柱的材料选用:
1. 柱的材料一般选用砖、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等。
选择材料时要根据墙体结构的要求和承载能力进行选择。
2. 砖柱可以采用砖墙砌筑的方式进行施工,砖的品质要符合相关标准,砌筑要牢固、水平、垂直。
3. 钢筋混凝土柱的施工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要注意钢筋的布置、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
三、柱的施工注意事项:
1. 在进行柱的施工之前,要进行地基处理,并与地基相连,确保柱子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2. 柱子的砌筑要使用优质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力求保证柱体的强度和坚固。
3. 柱的加固处理要符合设计要求,可以通过钢筋、梁板、加强
筋等措施进行加固,增加柱子的抗震能力。
4. 柱的验收要经过专业力学性能测试,确保柱体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安全可靠。
总之,柱的设置规范对砌体墙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柱的尺寸、布置、材料和施工都符合规范,以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整体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此外,柱的质量验收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经过专业测试和评估,确保柱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砌体结构构件墙柱的设计计算

1.0
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砌块砌体
1.1
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细料石和半细料石砌
体
1.2
粗料石、毛石
1.5
Ho —受压构件计算高度。
21
0
1
1 2
α—与砂浆强度等级有关的系数。
当砂浆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M5时,α等于0.0015;当砂浆强度 等级等于M2.5时,α等于0.002;当砂浆强度等级等于0时,α等 于0.009;
5
第五节 混合结构设计方案
混合结构设计
表中构件高度H的取值规定是:房屋底层为楼顶面到墙、柱下端的距
离,下端支点的位置可取在基础顶面,当基础埋置较深且有刚性地面时
可取室外地面以下500 mm;房屋其他层次为楼板或其他水平支点间的距
离;无壁柱的山墙可取层高加山墙尖高度的1/2,带壁柱山墙可取壁柱
处的山墙高度。
=1.0;
HO hT
1.0 5 7.07 0.707
e 200 =0.283
则
hT 707
[ ] 16
o
1
1 2
1 1 0.0015 7.072
0.930
34
1
12
e h
1
11 (
12 o
2 1)
=0.388
查表得,MU10烧结粘土砖与M5水泥砂浆砌筑的砖砌
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1.5MPa。由于采用水泥砂浆,因此
柱底截面承载力为:
a fA
=0.465×0.9×1.5×490×620×10-3=191kN>150kN。
29
(2)弯矩作用平面外承载力验算 对较小边长方向,按轴心受压构件验算,此时
HO h
1.2 5 0.49
混凝土砌体柱设计与施工标准

混凝土砌体柱设计与施工标准一、前言混凝土砌体柱作为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施工标准是建筑行业的重要规范。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砌体柱的设计与施工标准,以供建筑设计者和施工人员参考。
二、设计标准1.设计基础混凝土砌体柱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结构的要求进行,主要包括结构的荷载、抗震性能、耐久性等方面。
同时,应根据当地气候、地质条件、环境要求等因素进行考虑。
2.截面设计混凝土砌体柱的截面设计应根据结构荷载、抗震要求、砌体材料等因素进行考虑。
截面尺寸应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并考虑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施工要求。
3.配筋设计混凝土砌体柱的配筋设计应根据结构荷载、抗震要求、砌体材料等因素进行考虑。
配筋应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并考虑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施工要求。
4.施工建议混凝土砌体柱的施工建议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包括砌体材料、砌筑工艺、砌体粘结剂、砌体搭接要求等方面,以确保砌体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施工标准1.材料准备混凝土砌体柱的材料应符合国家规定和建筑设计要求,包括砌体、混凝土、配筋等材料。
砌体应符合国家标准,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择。
混凝土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制,并符合国家规定的强度等级和使用要求。
配筋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并经过质量检验和验收。
2.施工要求混凝土砌体柱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
砌体应先进行试砌,确定砌体材料的质量和砌筑工艺。
砌体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搭接和粘结,并进行砌体质量验收。
混凝土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浇筑和振捣,并进行混凝土质量验收。
配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并进行配筋质量验收。
同时,还应注意施工现场的安全和卫生,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3.验收要求混凝土砌体柱的验收应根据国家标准和建筑设计要求进行。
砌体应进行砌体质量验收,主要包括砌体尺寸、砌体质量、砌体粘结强度等方面。
混凝土应进行混凝土质量验收,主要包括混凝土强度、密实度、坍落度等方面。
配筋应进行配筋质量验收,主要包括配筋尺寸、配筋位置、配筋间距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2、纵墙是非承重墙,作为围护、隔断墙,其 设置门窗洞口的限制较少,纵墙立面处理比较 灵活,可保证横墙的侧向稳定。 3、由于在横墙上放置预制楼板,结构简单, 施工方便,楼盖的材料用量较少,但墙体的用 料较多。 横墙承重方案适用于宿舍、住宅、旅馆等 居住建筑和由小房间组成的办公楼等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3.1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5.1 房屋的结构布置和承重体系
砌体结构 房屋的承 重体系按 结构布置 方式的不 同分为: 横墙承重体系 纵墙承重体系 纵横墙承重体系 内框架或底层框架承重体系
3.2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s
up
1
chks
第一类屋盖 第二类屋盖 第三类屋盖
3.46
k=0.03 k=0.05 k=0.065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房屋各层的空间性能影响系数η
以上同样适用于横墙的静力计算方案确定,计算横墙时则为 纵墙间距
3.47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5.3 砌体房屋墙、柱设计
3.11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三.纵横墙承重体系
当屋、楼盖上的荷载一部分传给房屋横 墙,另一部分传给房屋纵墙,即房屋的 承重墙既有横墙也有纵墙
竖向荷载传力路线:
↗ 屋(楼)面荷载→板(梁) ↘ 纵墙 横墙 ↘ ↗ 基础 → 地基
3.12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纵横墙承重体系
3.13
3.22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竖向荷载传力路线:
上部砌体结构的墙体重量和屋(楼) 面荷载 → 框架梁 →框架柱→ 基础 → 地基
3.23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3.24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底层框架承重体系特点: 1.底层使用空间较大,梁的尺度并不相应增大 2.由于底层墙体较少,沿房屋高度方向,结构 空间刚度将发生变化; 3.经过合理设计,可获得使用和抗震性能较好 的底层框架结构体系,实现强柱弱梁的目标。
3.33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工程设计中,这种情况仍然化为平面问题 处理,按前述方法取一计算单元,但应考虑 房屋空间受力的影响。 房屋空间受力对平面计算单元的影响称为 房屋的空间作用。房屋的空间作用在下面两 种情况下都是存在的:房屋的横向刚度沿纵 向变化;房屋的荷载沿纵向变化。
3.34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3.41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注:1 当横墙不能同时符合上述要求时,应 对横墙的刚度进行验算。如其最大水平位移 值umax≤H/4000时,仍可视作刚性或刚弹性 方案房屋的横墙; 2 凡刚度符合umax≤H/4000要求的一段横墙 或其他结构构件(如框架等),也可视作刚性 或刚弹性方案房屋的横墙。
可以用空间性能影响系数η来表示房屋空间 作用的大小: 计算单元顶点侧移
us up
显然η值在0-1之间
3.35
无山墙房屋顶点侧 移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η=1时,房屋无空间作用,计算单元的计算 简图按平面排架计算,这种计算方法称为按 弹性方案的计算方法或称弹性方案,当η接 近1时,即侧移很大时,也按弹性方案计算
3.28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受水平荷载作用,由于外纵墙的刚度是 相等的,因此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整个房屋 墙顶的水平位移是相同的,等与up。 这种房屋,其纵墙计算可简化为平面问 题来处理。 一般取一个开间作为计算单元,则这个 单元的受力状态将和整个房屋的受力状态 一样。因此,可以用这个单元的受力状态 来代表整个房屋的受力状态,这个单元称 为计算单元。
3.42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单层房屋横墙在水平集中力p1作用下的最大位 移umax,由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两部分组成。 当门窗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积不超过横墙全截面 面积的75%时,umax可按下式计算:
u max
P1 H nPH 2nPH H 3EI G 6 EI EA
3 3
s>72 s>48 s>36
3 冷摊瓦木屋盖和石棉水泥瓦轻钢屋盖
备 S为房屋横墙间距,其长度单位为m;对无山墙或伸缩缝处无横墙的房屋,应 注 按弹性方案考虑。
3.39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注: ① 表中s为房屋横墙间距,其长度单位为m。 ② 当多层房屋的屋盖、楼盖类别不同或横墙间 距不同时,可按本表规定分别确定各层(底层或 顶 部各层)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③ 对无山墙或伸缩缝无横墙的房屋,应按弹性 方案考虑。
外纵墙
↘ ↗
屋(楼)→ 内框架梁 → 内框架柱 面荷载
3.16
基础
→ 地基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3.17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图7-4 内框架承重体系
3.18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内框架承重体系特点:
1.室内空间较大,梁的跨度并不相应增大 2.由于横墙少,房屋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较差 3.由于钢筋混凝土柱和砖墙的压缩性能不同, 结构易产生不均匀的竖向变形 4.框架和墙的变形性能相差较大,在地震时易 由于变形不协调而破坏
3.31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3.32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水平风荷载传递路线是 纵墙基础 风荷载→纵墙→ 屋盖结构→山墙→山墙基础
→地基
这类房屋,风荷载的传递体系已经不是平 面受力体系,而是空间受力体系。此时,墙体 顶部的水平位移不仅与纵墙自身刚度有关,而 且与屋盖结构水平刚度和山墙顶部水平方向的 位移有关。
3.36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η=0时,计算单元无顶点侧移,房屋的空间 作用很大,计算单元的计算简图比拟为顶点 加水平限侧连杆的平面排架,这种计算称为 刚性方案。工程设计上,当η很小时,即侧 移很小时,也按刚性方案计算。
3.37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当η介于0-1之间时,房屋的作用也介于弹 性和刚性之间,计算单元的计算简图比拟为顶 点加一水平弹簧的平面排架,这种计算称为刚 弹性方案。
3.26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一、房屋静力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既要尽量符合结构实际受力情况, 又要使计算尽可能简单。抓影响结构受力的 主要因素,是确定计算简图的原则。 以单层房屋为例,说明计算简图的确定 方法;为说明问题,假设单层房屋两端没有 山墙,中间也不设横墙。
3.27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3.6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二.纵墙承重体系
当屋、楼盖上的荷载绝大部分传给纵 墙,即房屋承重墙是纵墙时,相应的承 重体系称为纵墙承重体系 竖向荷载传力路线:
板 屋(楼)面荷载 → → 纵墙 → 基础 → 地基 板→梁
3.7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纵墙承重体系
3.8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3.19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内框架承重方案一般用于多层工业车间、 商店等建筑。此外,某些建筑的底层为了 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有时也采用这种承 重方案。
3.20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内框架承重体系与其他体系相结合就成为混合承 重体系
3.21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2、 底层框架承重体系 对于商住楼等建筑,使用上要求底层采用 大空间的框架结构,上部则采用砌体结构, 形成下部一层或两层混凝土框架承托上部多 层砌体结构,这样的承重体系称为底层框架 承重体系
3.9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3.10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纵墙承重体系特点:
1、房屋横墙间距大,数量少。间距大房屋 可以有大空间,平面布置灵活;横墙少,房 屋的横向刚度相对较弱; 2、纵墙为承重墙 ,纵墙上门窗洞口的大小和 位置受到限制; 3、楼盖的材料用量较多,墙体的材料用量较 少。 适用于教学楼、图书馆、食堂、俱乐部、 中小型工业厂房等单层和多层空旷房屋。
3.38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表5.1 房屋静力计算方案的确定
屋盖或楼盖类别 1 2 整体式、装配整体和装配式无檩体系钢 筋混凝土屋盖或钢筋混凝土楼盖 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轻钢 屋盖和有密铺望板的木屋盖或木楼盖
刚性方案 刚弹性方案
弹性方案
s<32 s<20 s<16
32≤s≤72 20≤s≤48 16≤s≤36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纵横墙承重体系特点:
1、房屋空间介于前述两种体系之间;
2、房屋纵横两向都有承重墙,当房屋纵横 两向墙体数量及平面尺寸接近时,房屋两个 方向的刚度接近,有利于抗震、抗风; 3、与上述两种体系比,纵横墙均承重,墙 体材料利用率高,墙体应力也比较均匀;
3.14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一、横墙承重体系
当屋、楼盖上的荷载绝大部分传给横 墙,即房屋承重墙是横墙时,相应的承 重体系称为横墙承重体系
竖向荷载传力路线: 楼(屋)面荷载→板→横墙→横墙基础→地基
3.3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横墙承重体系
3.4
第五章 砌体构件房屋的墙、柱设计
横墙承重体系特点: 1、横墙为承重墙,数量多,间距较小(3~ 4.5m),结构整体性好,横向空间刚度大,抵 抗沿横墙方向作用的风力、地震作用以及调整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等较为有利。 。
纵横墙混合承重方案,既可保证有灵 活布置的房间,又具有较大的空间刚度和 整体性,所以适用于教学楼、办公楼、医 院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