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测评B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1单元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1单元质量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
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
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
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必修4

单元综合测试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既有因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这一点构成了各民族文学艺术的个性特征;又有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情感方式的一般规律而形成的共同性,这是世界各民族文学艺术得以相互影响、渗透和交流的重要前提。
作为揭示世界人生的悲剧性因素,丰富和发展人类情感生活的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世界各民族的悲剧艺术之间也体现着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规律。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仅以悲剧性戏曲为例):第一,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
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第二,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
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有的作品还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
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
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平民化的倾向。
“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测评A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测评A 新人教版必修4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症.候(zhēng)丧.失(sàng)孛.老儿(bó)阿谀.献媚(yú)B.绣闼.(tà)消弭.(mǐ)汗涔.涔(chén)前合后偃.(yǎn)C.战栗.(lì)荣冠.(guān)芙蓉褥.(rù)枭.首示众(xiāo)D.忤.逆(wǔ)看觑.(qù)喝撺.厢(cuān)当.之无愧(dàng)解析:A项,“症”应读“zhèng”;B项,“涔”应读“cén”;D项,“当”应读“dāng”。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缥缃篡夺蟊贼负屈衔冤拾人牙惠B.盘缠仿绸藩属昭告世人前合后偃C.伺候拖延脚镣平白无故意兴阑珊D.嗟怨鲁莽孟浪暝暝之中失魂落魄解析:A项,“拾人牙惠”应为“拾人牙慧”;B项,“仿绸”应为“纺绸”;D项,“暝暝之中”应为“冥冥之中”。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
然而,“软”只是文化的表现形态而非其本质作用,文化还有“硬”的一面。
(2)由于采用不同的色调表示河流和湖泊在平时与洪水期不同的区域范围,人们可以从图上对被淹没的农田、房舍、林木等情况。
(3)新兴媒体的概念与形式,早已超越了人们对“媒体”的传统界定,它,深刻地改变着你生活的形态,除非你不食人间烟火。
A.不容置喙洞若观火无微不至B.毋庸置疑洞若观火无所不至C.毋庸置疑隔岸观火无微不至D.不容置喙隔岸观火无所不至解析:“毋庸置疑”,无须怀疑;“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
高中语文必修4 一单元检测(B)(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检测(B)(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寒喧绣闼禀赋委屈求全B.暮霭鲁盲包涵拾人牙惠C.熟谂惊谔戡乱苌弘化碧D.尸骸亢旱桃杌揠苗助长思路解析:A项,“寒喧”应为“寒暄”,“委屈求全”应为“委曲求全”。
B项,“鲁盲”应为“鲁莽”,“拾人牙惠”应为“拾人牙慧”。
C项,“熟谂”应为“熟稔”,“惊谔”应为“惊愕”。
答案:D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他在数学方面确实有非凡的才华,又非常用功,很多同学都。
(2)面对“五四”时期诸多的国学大师,现在的很多所谓的学者难以。
(3)他讲课的特点是说得快、写得快、擦得快,心手迟钝者,实在颇有之感。
A.望洋兴叹望尘莫及望其项背B.望尘莫及望其项背望洋兴叹C.望其项背望尘莫及望洋兴叹D.望洋兴叹望其项背望尘莫及思路解析:“望尘莫及”指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在否定句中。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1)句侧重其他同学不能赶上,应填“望尘莫及”。
(2)句根据语境应填“望其项背”。
(3)句侧重他做事很快,心手迟钝者疲于应付,应填“望洋兴叹”。
答案:B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关汉卿剧作中的人物语言朴素而富有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B.经过三十年苦和恨的煎熬,使被侮辱和损害的侍萍觉醒了。
C.中国戏剧把人生世相绘画化、舞蹈化、音乐化,是由于抽离现实的需要造成的。
D.中国戏剧在发展和产生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话剧的很大影响。
思路解析: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经过”或“使”。
C项,句式杂糅,去掉“由于”和“造成的”。
D项,语序不当,应为“产生和发展”。
答案:A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戏剧舞台学业水平检测题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过关(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烦躁.(zào)哥哥行.(hánɡ)干.家缘(ɡàn) 前合后偃.(yǎn)B.罪愆.(yān) 昧.心财(mèi)笑靥.(yǎn) 古陌.荒阡(mò)C.蟊.贼(máo) 汗涔.涔(cén)挣.揣(zhēnɡ) 苌弘.化碧(hónɡ)D.提.防(tí) 清泠.泠(línɡ)伺.机(cì) 煞.费苦心(shà)解析:B项,“愆”应读“qiān”,“靥”应读“yè”。
C项,“挣”应读“zhènɡ”。
D项,“提”应读“dī”,“伺”应读“sì”。
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四个都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负曲衔冤委屈求全望帝啼娟愈热烦躁B.举案齐眉蝇头微利怨气充天蜗角虚名C.凄凄惶惶杯盘狼藉直抒胸臆铜斗加缘D.鳏寡孤独哭哭涕涕敲诈勒锁追综求迹解析: A项,“负曲衔冤”应为“负屈衔冤”,“委屈求全”应为“委曲求全”,“望帝啼娟”应为“望帝啼鹃”,“愈热烦躁”应为“郁热烦躁”。
B项,“怨气充天”应为“怨气冲天”。
C项,“凄凄惶惶”应为“恓恓惶惶”,“铜斗加缘”应为“铜斗家缘”。
D项,“哭哭涕涕”应为“哭哭啼啼”,“敲诈勒锁”应为“敲诈勒索”,“追综求迹”应为“追踪求迹”。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说:“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千载难逢....。
”B.某些人将办事和做事相提并论....,而有的人却分得很切实。
C.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这种做法是与党的十八大精神背道而驰....的。
解析:A项,“千载难逢”用来形容机会难得,不指时间长短。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戏剧舞台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过关(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烦躁.(zào)哥哥行.(hánɡ)干.家缘(ɡàn) 前合后偃.(yǎn)B.罪愆.(yān) 昧.心财(mèi)笑靥.(yǎn) 古陌.荒阡(mò)C.蟊.贼(máo) 汗涔.涔(cén)挣.揣(zhēnɡ) 苌弘.化碧(hónɡ)D.提.防(tí) 清泠.泠(línɡ)伺.机(cì) 煞.费苦心(shà)解析:B项,“愆”应读“qiān”,“靥”应读“yè”。
C项,“挣”应读“zhènɡ”。
D项,“提”应读“dī”,“伺”应读“sì”。
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四个都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负曲衔冤委屈求全望帝啼娟愈热烦躁B.举案齐眉蝇头微利怨气充天蜗角虚名C.凄凄惶惶杯盘狼藉直抒胸臆铜斗加缘D.鳏寡孤独哭哭涕涕敲诈勒锁追综求迹解析: A项,“负曲衔冤”应为“负屈衔冤”,“委屈求全”应为“委曲求全”,“望帝啼娟”应为“望帝啼鹃”,“愈热烦躁”应为“郁热烦躁”。
B项,“怨气充天”应为“怨气冲天”。
C项,“凄凄惶惶”应为“恓恓惶惶”,“铜斗加缘”应为“铜斗家缘”。
D项,“哭哭涕涕”应为“哭哭啼啼”,“敲诈勒锁”应为“敲诈勒索”,“追综求迹”应为“追踪求迹”。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说:“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千载难逢....。
”B.某些人将办事和做事相提并论....,而有的人却分得很切实。
C.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这种做法是与党的十八大精神背道而驰....的。
解析:A项,“千载难逢”用来形容机会难得,不指时间长短。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检测题(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检测题(时间120分钟)(姓名班级分数)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苏国荣我国古代的悲剧,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
这一特征在古典戏曲理论中常有涉及。
被明代戏曲理论家李贽称为“惨杀”之书的悲剧《琵琶记》,就是根据宋朝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它写了一出旨在揭示“为功名误了父母”的悲剧。
为了揭示这一主题,它把赵五娘在农村如何受苦,公婆双双饿死,和蔡伯喈被招赘丞相家的富贵生活两相对照:一折写相府豪华生活的喜剧场面,一折写农村凋敝的悲剧境况;穷与富,悲与喜,参差相间,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
我们说中国悲剧有这一特点,并不是说外国悲剧只写悲剧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
亚里斯多德就说过:“悲剧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
”既然要写幸福,就会写到欢乐。
但是希腊悲剧十分强调“庄严的风格”在全剧中的统一性,因而连它们在开场中也很少描写“幸福”,往往人物一登场就充满了悲剧气氛,而且很多悲剧是一悲到底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并无什么不同。
但是,在体现这个普遍规律时,我国又带有自己特殊性,与西方悲剧是不同的。
西方悲剧写由喜(幸福)到悲(苦难)的变迁,一般是大起大落,突变性的,讲究情感形式的阶段性,层次的分明性,前后对比的强烈性的。
我国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一般是渐变性的,波澜曲折的,在折与折之间苦乐相错、交替推移;甚至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往往在结局大悲之后,还有一点安慰性的小喜。
中国有类似西方的悲剧(个别的),西方也有类似中国的悲剧(少量的)。
如莎翁的悲剧,对西方的传统悲剧就有大胆的突破,很像中国悲剧。
十八世纪的英国戏剧评论家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说,莎翁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
但是莎翁天才的创新,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而被认为是无知的表现,不懂得悲剧写作原则的结果。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doc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任你展示人性的丰富,让你解读人性的复杂。
只要有人的地方,人性的交响乐从来就没有停过。
在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出现,有许许多多的事发生,有高潮低潮的起伏变化,有欢笑也有泪水。
在这里,你将从中得到心灵的震撼,思想上的升华。
一份冤屈,记录着人性的善与恶;一场雷雨,涤荡出人性的真与伪;一次角斗,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不屈与抗争。
【图说·画中有话】【概说·单元内容】本单元是整套人教必修教材中唯一的一个戏剧单元,所选的剧作非常注重其代表性和经典性。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剧作通过窦娥一家的屈辱遭遇,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和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和反抗精神。
《雷雨》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曾在戏剧界引起极大震动,成为当今话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
剧作通过一个封建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通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替父报仇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专制王朝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哈姆莱特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精神,反映了作家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
哈姆莱特这一人物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师说·单元所学】本单元均为戏剧,在历年高考中很少涉及,但戏剧在2013年新课标《考试大纲》中也列为文学类文本考查的内容。
主要考查概括戏剧的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分析戏剧中的人物语言。
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也要了解有关元杂剧的常识,学习鉴赏元散曲。
1.把握剧情。
首先,要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雷雨》中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
其次,要明白人物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如《窦娥冤》中人物的对话主要围绕一个“冤”字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测评B(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元杂剧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李代宽元代初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基本上断绝了文人的仕进之路,许多文人走向社会底层,与民间艺人(如红字李二、花李郎等)相结合,组织“书会”从事杂剧创作。
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元杂剧作者们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接受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所塑造的戏曲形象中,这是元杂剧思想内容的主流。
钟嗣成在《录鬼簿》记述与其“相知”的“名公才人”时,多次赞赏他们的“浩然之气”,如宫天挺“豁然胸次扫尘埃”,郑光祖“名香天下”,曾瑞“乐幽闲不解趋承”,施惠“道心清静绝无尘”,钟嗣成自己也是“杜门养浩然之志”。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因素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方方面面,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已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
尤其是面对元代没有受到教育的绝大多数社会底层民众,杂剧就承载了更多传统伦理道德教化的功能。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说:“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
”平民百姓热爱戏曲,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把戏曲中传达的伦理道德因素当作社会正义舆论的引导和现实生活的规范。
从夏商周一直到元代,几千年的社会生活都在元杂剧中得到反映,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农夫商贩,各阶层人物无不笼入笔端。
《蝴蝶梦》中王老汉三个儿子,《焚儿救母》中的张屠,《冯玉兰》中的冯玉兰,《虎头牌》中的山寿马,《窦娥冤》中的窦娥,《降桑椹》中的蔡顺,都具有善良贤孝的光辉品格。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是“仁”。
“孝悌”是“仁”的前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这是一个家庭、家族乃至国家关系的伦理情感纽带。
元杂剧的作者希望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调节好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宁的理想。
《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杀狗劝夫》《老生儿》《疏者下船》实质上传达的是亲亲才能修身,亲亲才能为政,亲亲才是为人根本的观点。
《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治家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子有方,才能让子孙后代“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孟母三移》中的孟母,《剪发待宾》中的陶母,《陈母教子》中的陈母,《九世同居》中的张公艺,《东堂老》中的东堂老无不遵循这一传统并取得成功。
《范张鸡黍》中的范式和张劭志同道合,《替杀妻》中的张千为保护朋友而宁担罪责,更彰显了“朋友有信”这一传统美德。
《豫让吞炭》《渑池会》《伊尹扶汤》《介子推》《单鞭夺槊》等杂剧塑造了豫让、廉颇、蔺相如、伊尹、介子推、尉迟恭等忠贞报国的忠臣义士形象,即使是《鲁斋郎》等杂剧中的包拯,《双献功》等杂剧中的李逵也是元杂剧作者们推崇的楷模。
《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清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有从国家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才能引导一种文明不断前行,这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条主线。
元杂剧的作者们坚守传统伦理道德这一主线,是赢得广大观众的法宝。
只有当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深深扎根于作品之中时,才能够使戏曲观众与戏剧作品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元杂剧创作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后,文人们将关注点转向民间艺术,而书会这一组织的成立又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B.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元杂剧作者们坚守的主线,他们将这种观念融入戏曲形象中,这是元杂剧思想内容的主流。
C.元杂剧中窦娥、孟母、张千这一类的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们希望通过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宁的理想。
D.元杂剧题材广泛,从夏商周至元代的几千年的社会生活,帝王将相、农夫商贩等各阶层人物都能在元杂剧中得到反映。
解析:A项,“书会这一组织的成立又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属无中生有。
答案:A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首先简介元杂剧产生的背景,然后以钟嗣成《录鬼簿》记述为证总说元杂剧作者在塑造戏曲形象时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作品的创作特点。
B.第二段从时代、文化的角度指出元杂剧承载着传统伦理道德教化的功能,在引导社会正义舆论和规范人们的现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C.第三、四段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分别剖析了元杂剧中经典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
D.第五段总结全文,强调了元杂剧作家坚守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指出这是使戏曲观众对戏曲作品产生共鸣的途径。
解析:C项,“分别剖析”错,文中是集中在一起指出他们的共同点。
答案:C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渔认为,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绝大多数社会底层民众不识字,因此,需要元杂剧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来完成劝人为善的教化任务。
B.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孝悌”对家庭、家族乃至国家关系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就家庭关系而言,“孝”和“教子有方”又是相辅相成的。
C.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强调国家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义以为上”“先义后利”成为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D.元杂剧作家只要将传统伦理道德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深深扎根于自己的作品中,就能使观众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赢得广大观众。
解析:A项,强加因果;C项,“最重要、最核心”错;D项,原文是“只有当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深深扎根于作品之中时,才能够使戏曲观众与戏剧作品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
平有器干,颇览书记。
仕周,释褐卫王侍读。
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
及护伏诛,拜开府、乐部大夫。
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
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
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
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
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
”上深嘉纳。
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
后数载,转工部尚书。
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
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
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
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
”上于是赦绍。
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
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
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
可汗赠平马二百匹。
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岁余,除汴州刺史。
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
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
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
在州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
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
仁寿中卒官。
(选自《隋书·长孙平传》,有删节)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B.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C.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D.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解析: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尉迥、王谦都先后兴兵在朝廷内轻慢,高祖特别在意淮南地区。
当时贺若弼镇守寿阳,(高祖)怕他怀有二心,派遣长孙平兼程赶往替代他。
”可根据文意断开。
答案:D5.对下列句子中词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高祖龙潜时”,即高祖杨坚未登基时,“龙潜”,皇帝未即位。
B.“征拜度支尚书”,即征调某人担任度支尚书,“征”,征召的意思。
C.“贫富差等,储之闾巷”,即贫穷人家不好的,储存在村巷公仓。
D.“义仓”,隋朝首创,仓库设在闾巷,由社司管理,又叫“社仓”。
解析:“贫富差等”的意思是“按贫富区别等级”。
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长孙平颇有才干,博学果敢。
他在北周为官时,做卫王的侍读,并深得信任;侍奉高祖时,他果断擒拿住有二心的贺若弼,解除了高祖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防患未然。
他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按贫富区别等级交纳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以备不时之需。
C.长孙平为人耿直,敢于进谏。
皇帝要处决被告发的邴绍,他晓之以理,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忧心圣德等言辞最终说服皇帝赦免了邴绍。
D.长孙平政绩卓著,深受重用。
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解析:D项,“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错误,长孙平调解的是突厥两个部落之间的争执。
答案: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
(5分)(2)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
(5分)解析:这两句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龙潜”,皇帝没有登基时;“款洽”,情投意合;“及”,等到;“弥”,更加;“闻”,听说;“劝”,鼓励;“令轨”法令常规。
参考答案:(1)高祖杨坚未登基时,与长孙平情投意合,等到高祖做了丞相,对他礼待恩遇更深。
(2)臣下听说国家以民为本,黎民以粮食为命脉,鼓励农耕重视粮食,是前代君王的法令常规。
参考译文:长孙平,字处均,是河南洛阳人。
长孙平有器量和才干,读书很多。
(他)任职于北周,出仕任卫王侍读。
当时武帝受宇文护的威逼,图谋与卫王一起诛杀宇文护,卫王先后经常派长孙平往来与武帝互通信息。
等到宇文护被诛杀后,(长孙平)被授予开府、乐部大夫。
高祖杨坚未登基时,与长孙平情投意合,等到高祖做了丞相,对他礼待恩遇更深。
尉迥、王谦都先后兴兵在朝廷内轻慢,高祖特别在意淮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