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传染病和免疫知识点【完整版】

传染病和免疫知识点【完整版】

引言概述:传染病和免疫是人类健康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传播并在人体内引起感染的疾病,而免疫则是指人体通过抵抗病原体进行自身防御的机制。

了解传染病和免疫知识,有助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以及提高免疫力,保障健康。

本文将详细讨论传染病和免疫的相关知识点。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如结核病、麻风病等。

2.食物和水源传播:通过食物和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的传染病,如霍乱、肠道疾病等。

3.接触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等。

4.媒介传播:通过病媒生物传播的传染病,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蜱传播的布鲁氏菌病等。

5.疫情爆发:大规模疫情的传播,如新冠病毒肺炎。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确定传染源:了解传染病的传染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如隔离病患、治疗病患等。

2.加强卫生措施:提高个人和公共卫生意识,如保持手卫生、科学正确佩戴口罩等。

3.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们的免疫力,预防某些传染病。

如水痘、流感等。

4.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5.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应对传染病的挑战,共同维护全人类的健康安全。

三、免疫的基本概念1.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复杂的防御系统,包括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组成的系统。

2.免疫应答:当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外来入侵时,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应答,以消灭入侵物。

3.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记忆入侵物,当再次接触到相同入侵物时,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杀灭入侵物。

4.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的免疫分子,可以识别和结合病原体,促进免疫应答。

5.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应答的程度来保持免疫的平衡,防止过度反应或过度抑制。

四、免疫的类型1.自然免疫:自然免疫是人体先天性的免疫反应,包括皮肤和黏膜屏障、中性粒细胞、组织巨噬细胞等的防御机制。

免疫学--传染与免疫笔记

免疫学--传染与免疫笔记

免疫学第十一章传染与免疫第一节传染一、概念及传染的后果:1.概念:传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

2.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

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

显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一)病原体致病力的强弱:1.病原菌致病力1)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①吸附和侵入能力: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②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③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2)毒素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分为:外毒素、内毒素①外毒素(exotoxin):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第9章传染和免疫

第9章传染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疾病(disease): 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 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按病因来分,可分为 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pathogen 或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凡能引起传染病 的各种微生物或其他生物。
3、侵入门经
消化道:伤寒、痢疾、霍乱、肝炎病毒等 呼吸道:结核、肺炎、白喉、百日咳、脑膜炎、“非典” 皮肤伤口:浅层,金黄色葡萄球菌;
深部,破伤风、狂犬病、炭疽(循环扩散) 泌尿生殖道 :淋病、梅毒(密螺旋体)、爱滋病 多种途径:可多途径侵害,结核分支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二)宿主的免疫力
免疫:或称免疫力(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除 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一种保护性功 能。在正常条件下,它对机体有利;在异常条件下, 也可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 免疫监视。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0.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
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 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
2、侵入的病源菌数量 不同菌有不同致病剂量
伤寒:108-109 霍乱(弧菌):106 痢疾(志贺氏菌):7个 鼠疫:几个
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1、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 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 体,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

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教案资料

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教案资料

破伤风痉挛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 即足以致病, 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 预防特别重要。
(2)类毒素(toxoid)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
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
注射。
(3)抗毒素(antitoxin):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
血浆纤维蛋白
水解、利于扩散
e、卵磷脂酶(毒素) 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抗吞噬作用:
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
2)毒素(toxin)
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不能分泌到细胞外,只能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者人工裂 解时才能释放出来。
• 绝大多数G-产生,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 存在于菌体内,细菌死亡及菌体裂解时才释放出来 • 热稳定性强 • 抗原性弱 • 毒力较低 • 其作用无组织选择毒性;不同病菌所产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感染
致病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侵袭力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3篇

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3篇

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3篇为了明天,努力吧!不管结果怎样,付出的,总会有回报的!今日考试的你,要保持稳定状态,自然从容,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祝你取得好成绩!,带着我们的期望,勇敢地向前走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和免疫一传染病及其预防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二免疫与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和免疫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一. 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保护易感者: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1、免疫的概念和功能: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初中生物复习专题八传染病与免疫专题复习含答案

初中生物复习专题八传染病与免疫专题复习含答案

专题八安康地生活一、传染病和免疫[学问网络构造]:1、传染人体的三道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阻挡、杀死、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及人之间或人及动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传染病流行的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限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传染源:可以散播病原体的人 传播途径:病原体分开传染源到达安康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简[课标考点解读]:本章要可以识别传染病,并说出传染病的特点;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根本环节;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说出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及其作用;2、免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特异性免疫:人诞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免疫类免疫功能:①防卫感染;②自身稳定;抗原:能引起人体产生抗抗体: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反抗病原体的方案免疫:有方案地进展预防接种。

〔爱护易理解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知道方案免疫在预防传染病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传染病和免疫的学问及日常生活亲密相关,因此在考试中常和生活实际联络在一起。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根本环节和针对这三个根本环节所实行的预防措施常作为考察的重点,要做到针对详细的实例可以会分析。

在免疫部分,概念较多,简单混淆。

如: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要做到可以正确地区分和推断。

在常见的命题中对相关概念的区分性考题比较常见。

[经典例题剖析]:例1:天花病毒对人体来说是:〔〕A、病原体、抗原B、病原体、抗体C、抗原、抗体D、传染源、病原体[解析]天花是一种传染性,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天花病毒对人体是一种病原体。

从免疫的角度来看,天花病毒可使人产生反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因此天花病毒属于抗原。

[答案]A例2:以下各项中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的是〔〕A.遗传病 B.佝偻病 C.侏儒症 D.传染病[解析]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的变更引起的,佝偻病是由于缺乏钙或者是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侏儒症是由于缺乏生长激素。

传染病与免疫:紧密相连的两个世界

传染病与免疫:紧密相连的两个世界

传染病与免疫:紧密相连的两个世界免疫功能正常时,人体可以有效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然而,当病原体突破防线时,就有可能引发各种传染病。

因此,传染病与免疫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世界。

在这两个世界中,免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病原体,还可以促进传染病的防控。

让我们了解一下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给其他人,从而导致疫情的爆发。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知道免疫的基本原理。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物(如病原微生物、异物等)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功能正常时,人体可以有效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免疫功能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

先天免疫是机体天生具备的免疫能力,可以迅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在接触到特定病原体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免疫能力,可以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清除。

在这两个世界中,免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先天免疫会立即启动,尝试清除病原体。

如果先天免疫无法清除病原体,适应性免疫就会发挥作用,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从而清除病原体。

在免疫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免疫细胞还会产生记忆细胞,为下一次遇到同一病原体时提供快速应答。

因此,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可以有效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然而,当病原体突破防线时,就有可能引发各种传染病。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病原体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等。

为了防控传染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在这些措施中,免疫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已经发生的传染病,疫苗的应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控手段。

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在未感染病原体之前获得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通过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可以形成免疫屏障,从而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思维导图和知识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思维导图和知识要点

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思维导图和知识要点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2)切断传播途径:如传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

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概述
由于病源微生物与人或动物体(即寄主)都是污染 的生物。当病源微生物侵入抗体后,他们互相作用, 互相改变对方的活性与功能,因此能否引起传染病, 一方面取决于病源微生物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或 毒力。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即免疫力。 而病源微生物与抗体两方面都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 响。寄生物如果长期保持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 状态,传染病就不至于发生;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 寄生物的大量繁殖,并随之产生大量的酶和毒素来 损害其宿主,则宿主就患了传染病。
毒力的测定
通常用递减剂量病原菌感染易感动物的方法 来测定病原菌的毒力。 1、最小致死量(MLD) 2、半数致死量(LD50) 3、最小感染量 4、半数感染量 以上四个数,其值越小,说明其毒力越大。
(1)侵袭力(invasiveness) (1)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
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机制,侵入机体而获 得在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和伤害机体的能力。 ①吸附和侵入能力:菌毛起主要作用P286
注:大多数病源菌引起传染开始于细菌对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具 有菌毛、丝状体等粘附因素,而这些因素能与寄主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 注:亲器管性 所谓亲器管性是细菌对它所感染或侵袭的表面或组织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亦即细菌要引 起疾病必须生长繁殖,在什么部位生长生殖,引起什么部位发生疾病,很多细菌具有高 度的选择性。
2.2
宿主的免疫力P290 宿主的免疫力P290
免疫力(immunity) 免疫力(immunity)是指寄主抵抗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病害的能力。
外部屏障:皮肤、粘膜、 外部屏障:皮肤、粘膜、 第一道防线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抗菌物质:补体,溶菌酶, 非特异性 抗菌物质: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第二道防线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蛋白 特异性(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第三道防线) 细胞免疫:由致敏T 细胞免疫:由致敏T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
常见外毒素
①白喉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与机体细胞结合 不可逆,能合成Pr的酶类。 ②破伤风毒素:亦是Pr与神经突触结合是不可 逆的阻碍了神经的传递,引起肌肉痉挛性收 缩。可预防,不可治疗。 ③肉毒毒素:一种Pr、神经毒,能使运动神经 系统的细胞功能停滞。导致呼吸心脏功能衰 竭而死亡。死亡率20-10%。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2.1病原体 2.1病原体 2.2宿主免疫力 2.2宿主免疫力 2.3环境条件 2.3环境条件
2.1病原体 2.1病原体
病原体发生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毒力、 侵入数量和侵入途径。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 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其特定的宿主体内引起疾 病过程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微生物的病原性。 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大小称为毒力。
注: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 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 有区别的。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有免 疫性。
传染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研究内容: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论与实践意义: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是微 生物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免疫学是当前生命科学领 域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衍生出大量 新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学科;免疫学方法 对生命科学的各个重要理论研究领域有极其重要的 作用;免疫学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 法医检验、生化测定、医疗保健、生物制品的生产、 肿瘤防治、定向药物的研制以及反细菌战等各项实 际应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②繁殖和扩散能力(毒性酶): 毒性酶): 毒性酶
毒性酶的作用使有的细胞间隙扩大,结缔组织松弛, 毒性酶的作用使有的细胞间隙扩大,结缔组织松弛,能水 解肌肉的胶原蛋白, 解肌肉的胶原蛋白,促进血纤维蛋白凝固和溶解 A.血浆凝固酶 血浆凝固酶:使机体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A.血浆凝固酶 白,而使血浆凝固,并沉积于菌体表面,以保护病原菌不 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如致病性葡萄球菌 B.链激酶 链激酶:促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 B.链激酶 病原菌在组织内进一步蔓延扩散.这种酶的作用正好跟 血浆凝固酶相反 如溶血性链球菌 C.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而失去粘性,使结缔组织松 驰,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向周围组织扩散蔓延。 又称“扩散因子”。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 肺炎球菌等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本章重点掌握: 本章重点掌握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2、病原体发生传染具备的三个条件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了解: 1、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2 、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3、免疫类生物制品种类及其应用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和传染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三、传染的结局
细菌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一种代谢产物, 主要由G+细菌产生,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强,但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 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外毒素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外毒素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①毒性非常强:例如:白喉外毒素对豚鼠的最小致死量 为10-3mg;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为10-6mg; 肉毒毒素的毒性更强,比KCN还强1万倍,1mg结晶纯品可 杀死2千万只小白鼠。 ②选择性强:外毒素对机体组织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 选择性,引起特殊病变。例如白喉毒素主要毒害心脏、 神经等部位,引起心肌炎、神经麻痹病;肉毒毒素作用 于眼神经和咽神经,引起眼肌麻痹和咽喉头的吞咽机能 麻痹。 ③抗原性强:它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④减毒后能变成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可使 其毒性丧失,但仍然保持抗原。这样的外毒素称为类毒 素。例如用于预防破伤风的破伤风类毒素,预防白喉的 白喉类毒素。
病毒的致病性
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一)干扰宿主细胞的功能 抑制或干扰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破坏宿主细胞的 有丝分裂;细胞转化;抑制或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 (二)损伤宿主细胞的结构 细胞病变;包涵体形成;溶酶体的破坏;细胞融合; 红细胞凝集和溶解。 (三)引起宿主细胞死亡和破裂崩解
对宿主机体的致病作用
宿主的免疫力P290 宿主的免疫力P290
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 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传统的免 疫概念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 疫。随着科学的发展,免疫的的现代概念已大大超 出了抗传染免疫的范围。实际上,机体除了对微生 物的刺激,能发生免疫反应外,对一切抗原异物甚 至改变了的自身成分也能发生反应,并且反应的结 果可能是对身体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2)毒素(toxin) 毒素(toxin)
1)外毒素 外毒素 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
外界环境分泌的毒性蛋白质( 外界环境分泌的毒性蛋白质(酶、酶原或毒蛋白) 酶原或毒蛋白) 不耐热,不稳定,能被蛋白酶分解,遇酸变性。 主要是G+菌。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外毒 素,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破伤风毒素,肉毒 梭状芽孢杆菌产生肉毒毒素等。1、外毒素:是
(一)病毒直接破坏机体的结构 ( 二)病毒的代谢产物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2.1.1、毒力 (致病力) 1 致病力)
毒力是病原微生物使寄主致病的能力。它包括侵袭力和毒 素两个方面: 荚膜——能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 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毒性酶——损害机体组织(繁殖扩散能力) 毒力 外毒素——是某些活菌分泌到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毒素 内毒素——是死菌释放的一种脂多糖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溶血素(链球菌属) A蛋白(葡萄球菌属)
荚膜: 荚膜 作用: 作用:抵抗白血球吞噬和消化,有利于病原菌在机体 内生长繁殖 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无荚膜 →毒力很弱或无,易被吞噬细胞所消灭。有荚膜的病 原株,如果除去荚膜,其毒力也随之大减。

注:有些致病菌在机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即被迅速破坏,但是某些细胞外寄生菌的 表面,具有荚膜等抗吞噬细胞因子,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从而使机体 发生病害
注:传染的建立,首先需有病原体的接触。它们具有侵袭宿主机体,在其中生长繁殖和产 生毒性物质等能力。传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大多数的传染为亚临床的、不明显的、不产 生任何显著的症状与体征。有些病原体在最初传染后,潜伏影响可持续多年。病原体亦可 与宿主建立起共生关系。
传染病
传染病P285: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 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 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 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 他生物,均称病原体,或致病菌、病原菌。
免疫功能分类
P290
2.2.3 环境条件
环境因素:分为宿主环境(包括遗传、年龄,营养 、精神、内分药物、针灸、锻炼等)和外界环境气 候、季节、温湿度、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
宿主环境 环境条件 外界环境
先天 : 后天: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三、传染的结局
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斗争。经过一 段时间,按照双方力量的对比,可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结局。 1.不发生传染 如果人体有很强的抗传染免疫力或者病原微生物的一方显得很 弱,那么机体可以将侵入的病原体全部消灭干净,从而保证了身 体健康而不发生传染。 2.发生传染 依据传染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⑴隐性传染: 机体有较强的抗传染免疫力,或侵入的病原菌 隐性传染: 侵袭力不强、数量不多,因而传染后对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 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为隐性传染。
2.2
宿主的免疫力P290 宿主的免疫力P290
宿主的免疫力(immunity):免疫是机体识别和 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immunologic )、 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宿主的免疫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 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