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 感染与免疫

第十二章 感染与免疫

真菌的致病性
➢ 致病性真菌感染:全身性疾病,局部炎症和病变 ➢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抗生素、放疗免疫低下,鹅口疮, 肺炎、食道炎 ➢ 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蕁麻疹等 ➢ 真菌性中毒:黄曲霉菌
寄生虫的致病性
➢ 原虫:胞内感染,疟原虫感染红细胞 非洲和美洲锥虫、利什曼原虫。
➢ 蠕虫:胞外慢性感染,血吸虫
呕吐、腹泻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作用于呕吐中枢
呕吐为主、腹泻
(2)内毒素(endotoxin) ➢ 结构: ➢O-特异性多糖链:LPS中变化最多、最不稳定的一部分。 单糖的种类和数量决定LPS的不同。 ➢核心寡聚糖:LPS中变化最少、最稳定的一部分。分内 核和外核两部分,内核是所有细菌LPS都一样的部分。 ➢类脂A:是决定细菌LPS生物活性、特别是毒性的组成 部分,是内毒素的毒力成分。
大肠杆菌
霍乱弧菌
相关概念: 1.细菌致病性(Pathogenicity) 是指一定种类的细菌,在一定条 件下,对一定宿主致病的能力。 不同病原菌对宿主有一定的嗜性, 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只对动物致病; 致病性是微生物“种”的特性,即 一种微生物只能引起一定的传染 病。由种属遗传性决定。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力和毒力
第二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皮肤与粘膜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补体
体液因素
溶菌酶
防御素和 干扰素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抗感染中的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先天性免疫(种族进化)
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等)
(B)白细胞数目改变
(C)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和休克

免疫系统与感染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与感染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与感染的相互作用在我们的身体中,免疫系统就像是一支时刻保持警惕的“军队”,而感染则如同来犯的“敌人”。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防御系统,它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包括白细胞、抗体、淋巴器官等。

这些组成部分协同工作,共同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侵入我们的身体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

首先,身体的天然屏障,如皮肤和黏膜,会试图阻止病原体的进入。

如果病原体突破了这第一道防线,免疫系统的细胞就会被激活。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战士”。

其中,巨噬细胞会迅速吞噬病原体,并将其分解。

而淋巴细胞则分为 T 细胞和 B 细胞,它们具有更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能力。

T 细胞可以直接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而 B 细胞则会产生抗体。

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从而标记病原体,使其更容易被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这就像是给敌人贴上了“标签”,方便免疫系统进行识别和攻击。

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时,它能够有效地清除感染,使我们恢复健康。

然而,如果免疫系统功能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感染的持续或加重。

例如,如果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可能会引发炎症反应过度,对身体自身的组织造成损害。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相反,如果免疫系统功能较弱,无法有效地抵抗病原体,就容易发生反复感染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 HIV 病毒攻击了免疫系统中的 T 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受损,从而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甚至是一些对正常人无害的微生物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感染也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一次感染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使其产生“记忆”。

当同一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时,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做出反应,这就是所谓的免疫记忆。

例如,我们接种疫苗就是利用了免疫系统的这种记忆功能,通过引入无害的病原体成分,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记忆,从而在真正遇到病原体时能够迅速抵抗。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

感染与免疫知识点总结感染和免疫是人类生命中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感染是指生物体被病原体侵入后,导致生理功能异常的状态。

而免疫系统则是人体抵御感染和疾病的关键防线。

本文将对感染和免疫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感染知识点1. 病原体类型: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生存于人体内或外;病毒是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真菌和寄生虫则是多细胞生物,感染方式与细菌和病毒有所不同。

2. 传播途径: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

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感染。

3. 典型感染疾病:典型的感染疾病包括流感、肺炎、腹泻、结核病等。

这些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4. 预防感染: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采取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此外,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二、免疫知识点1.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体系,包括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

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2. 免疫反应:当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会发起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提供早期的防御措施;后天免疫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能够在感染后识别并清除特定的病原体。

3. 抗体: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分子,可以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并通过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体。

人体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抗体,以对抗不同的病原体。

4. 免疫记忆:通过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可以对之前感染过的病原体做出更快、更强的反应。

这使得人体对于某些疾病具有免疫保护,例如天花病毒。

三、感染与免疫的关系感染和免疫是密切相关的。

感染病原体会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并产生相应的效应。

感染与免疫

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过程:病原体进入人体 后,通过吸附、侵入、复制、 释放等阶段,完成感染过程
感染的后果:感染可能导致人 体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严 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识别 并清除病原体,引发炎症反应 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感染过程:病原体进入人体, 突破人体防线,引发感染。
感染与免疫在疫苗研发中的重要性
疫苗研发需要深入了解感染与免疫机制 疫苗设计需基于对病原体的免疫原性和毒力因子的认识 感染与免疫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疫苗候选株 疫苗临床试验需要基于感染与免疫的评估指标
感染与免疫的未 来展望
新发感染性疾病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添加标题
新发感染性疾病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和环境变化,新发感染性疾病不断涌现,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接触传播:病毒通过 接触口、鼻、眼等黏 膜部位或间接接触污 染物品表面传播
消化道传播:病毒 通过污染食物、水 源等经口摄入传播
性传播:某些病毒 通过性接触传播
病原体的入侵机制
感染的来源:病原体通过空气、 接触、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
感染的机制:病原体在人体内 寄生、繁殖,破坏人体免疫系 统,引发感染症状
特异性防御机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通过激活特定类型的细胞来攻击和破坏被感染的细胞或外来入侵者 体液免疫:通过产生特定的抗体来中和或消除外来抗原,阻止其与细胞结合 协同作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互协调,共同发挥特异性防御作用 调节机制:免疫系统具有复杂的调节机制,确保防御反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免疫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新型疫苗研发:针对新型病毒和细菌的疫苗,提高预防效果和安全性
免疫疗法创新:个性化免疫疗法和细胞免疫疗法,有效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感染与免疫研究进展

感染与免疫研究进展

感染与免疫研究进展感染与免疫是人类健康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旨在了解人体对于各种病原体感染的反应机制及发展预防和治疗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医学社会不断钻研感染和免疫学的新进展。

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简述感染与免疫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感染--病毒1. 神经坏死病毒神经坏死病毒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病毒,以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缺陷为主要特征。

最近,科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相关基因的缺陷可以导致该病毒感染。

这项研究为神经坏死病毒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 合胞病毒合胞病毒感染是引起佩干斯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佩干斯病的治疗手段较为有限,然而一项最近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使用仿生病毒。

仿生病毒是合成的病毒核酸,可以通过潜在作用机制来治疗合胞病毒感染。

3. 谷蛋白病毒谷蛋白病毒感染是一种罕见但有严重并发症的疾病。

一项最近的实验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以加强对于谷蛋白病毒的抵御力。

二、免疫研究1. 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体内具有抗炎作用的蛋白质。

最近,研究人员揭示了IL-10在肠道细菌感染时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表明,IL-10可以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减少对于感染的炎症反应。

这项成果或有助于开发新的抗炎疗法,以治疗感染性疾病。

2. 抗体的活性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元素,它可以识别并清除外界的病原体。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检查人体血液样本,揭示了抗体活性的变化规律。

这项研究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抗体的作用机制,从而提高治疗感染的治疗效果。

结语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感染和免疫研究没有止境,它不仅仅是医疗领域的问题,也是我们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思考。

感染和免疫研究的进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它使我们更加接近理想中的健康生活。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的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

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利用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等,进行抗感 染免疫治疗,以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基因疗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修饰机体的免疫细胞或组织 ,提高抗感染免疫反应。
新型抗感染免疫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菌药物
研究新型抗菌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以治疗细 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抗炎药物
研究新型抗炎药物,以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缓解症 状。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能够清除损伤和感染的组 织,并刺激免疫系统的进一步反应 。
特异性免疫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适应性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两种方式。
细胞免疫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能够直接杀伤被感染的细胞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 NK细胞等。
体液免疫
B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促进病原体的清除和破坏。
免疫系统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01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侵入机体的病原体,防止感染的发生
和扩散。
调节免疫应答
02
免疫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能够根据感染的情况产生适当的
免疫应答,防止过激反应对机体造成损伤。
促进组织修复
03
免疫系统在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清除死亡和受
损的细胞,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1 2 3
适应性免疫
人体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 持久且特异的免疫反应,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
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免疫记忆,即人体 能够记住曾接触过的病原体,并在再次暴露时迅 速并有效地进行防御。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具有调节功能,能够根据感染的严重程 度和类型来调整其反应强度,以避免不必要的组 织损伤。

感染与免疫名词解释

感染与免疫名词解释

1、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间质细胞所合成和分泌的多肽类活性分子。

3、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淋巴杂交瘤细胞产生的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4、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5、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6.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物质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7、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8、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9、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10.抗体: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12.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13.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现象。

14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5.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16.MAC:膜攻击复合体。

1、初次免疫应答:是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起的应答一般在机体初次接触适量抗原刺激7-10天后出现血清抗体;特点是潜伏期长,抗体产生慢,以IgM为主,亲活力低,产量低,维持时间短。

2、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应答后,数日数年后,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出现的快速、高效、特异的应答,是记忆性反应,特点是潜伏期短(2-3天),抗体产生快,以IgG为主,亲活力高,产量高,维持时间长。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个性化接种策略
基于基因检测和免疫反应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接种方案,提高疫苗 接种效果。
联合疫苗接种
通过同时接种多种疫苗,减少接种次数,提高接种覆盖率。
05 抗病毒药物与治疗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核苷类似物
非核苷类似物
通过抑制病毒DNA或RNA的合成来阻止病 毒复制,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
作用于病毒复制所需的酶,如蛋白酶、逆 转录酶等,如奈韦拉平、利托那韦等。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病毒的感染机制 • 人体免疫系统 • 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 • 疫苗与免疫预防 • 抗病毒药物与治疗
01 病毒的感染机制
病毒的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
病毒通过飞沫、气溶胶 等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如流感病毒、SARS病毒
等。
接触传播
病毒通过接触口、鼻、 眼等黏膜或破损皮肤进 入人体,如HIV病毒、
联合用药和多靶点治疗是未来 抗病毒治疗的发展方向,以提 高治疗效果并降低耐药性。
疫苗和免疫疗法也是抗病毒治 疗的重要手段,需要加强研究
和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接种方式
多数疫苗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 种,部分疫苗可以口服或鼻喷。
接种时间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疫苗种类,按照 医生建议的时间进行接种。
接种后注意事项
观察宝宝是否有异常反应,如发热、 红肿等,及时就医。
疫苗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新型疫苗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新型疫苗如mRNA疫苗等正在研发中,有 望为未来的传染病防控提供更多选择。
更强。
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御功能
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 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 毒等,以保护人体不受感 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泌的粘液的化学性 屏障作用。 机体的机械方式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排除异物; 眼泪、唾液和尿液的清洗作用;
3)共生菌群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通过在表面 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 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 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概念: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免疫功能的分类
类别 免疫防御 免疫稳定 功能正常
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和中和其毒素(抗 传染免疫) 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 行免疫调节,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性 某些免疫细胞发现并清除突变的自身 细胞(癌细胞)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
细胞外感染 兼性细胞内感染 细胞内感染
专性细胞内感染
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 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
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只能在靶细胞 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内才能引起感染,为专性细胞内感染。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有些真菌本身并不致病,但对某些具过敏倾向的个体可引起变态 反应性疾病,如曲霉、青霉、镰刀菌等可引起荨麻疹、哮喘、变 应性鼻炎。 (4)真菌性中毒: 有些真菌在粮食上生长,人及动物食后可因真菌本身或真菌产 生的毒素而中毒。 黄曲霉毒素、杂色霉素 桔青霉素 节菱孢菌引起的霉甘蔗中毒 肝损害 肾小球损害 抽搐,昏迷直至死亡
天然免疫的组成
生理屏障 体液因素 细胞因素 其它
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共生菌群
溶菌酶、补体、干扰素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免疫的综合作用等
一、生理屏障
1. 皮肤与粘膜:
皮肤与粘膜 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其外面的角 质层是坚韧的,不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 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各种分泌液中的杀菌成分;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 破坏了菌群间的拮抗作用,则往往引起菌群失调症,如耐药性金黄 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 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维持局部生理环境恒定有重要作用。 1)血脑屏障: 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 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 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或 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2)血胎屏障: 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 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 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二、细胞因素
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一、生理屏障 二、体液因素 三、细胞因素 四、炎症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非特异免疫(non specific immunity),是机体的一般生 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是在种 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 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主要包
类毒素(toxoid)和抗毒素(antitoxin): 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 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 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也可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 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例如,破伤风梭菌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min)和 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真菌中毒与一般细菌病毒感染不同,有地区性与季节性,但没有 传染性,不引起流行。
三、传染后的表症
病原体
不同的个体
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
不同的结果
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
隐性传染 带菌状态 显性传染
隐性传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 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 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许多病原体有亲器官性:
肝炎病毒 肺炎球菌肝细Fra bibliotek 呼吸道粘膜(参见P374)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感染
1. 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

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1.吞噬细胞(phagocytes)的种类:
吞噬细胞分为大、小吞噬细胞两类。具有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等颗粒的能力,并且由于吞噬细胞表面存在补体受体、抗体受体 等多种受体,当有相应配体存在并与之结合时,将刺激吞噬细胞 活化,大大增强其吞噬杀伤能力。
2.吞噬过程: 病原体 吞噬细胞(偶然相遇,或各种趋化因子的吸引作用)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侵袭力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参见P374)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 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 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 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 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 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 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
(2)繁殖与扩散能力: 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吞噬细胞可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局部) 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吞入病原体形成吞噬体 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 水解酶、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和其它杀菌物质的作用下杀灭病原体 完全吞噬: 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不完全吞噬: 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具 有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酶等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 内,虽被吞噬,却不能杀死,反而随吞噬细胞移动,造成扩散。
2. 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感染的特点:
活细胞中寄生 基因水平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影响宿主细胞的核酸及蛋白质代谢,其 后果可分为三种类型: 杀细胞感染 稳定状态感染 整合感染
3. 真菌的致病性:
(1)致病性 真菌感染: 一些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疾病。如皮肤癣 菌有嗜角蛋白特性,在皮肤局部大量增殖后,通过机械刺激和代 谢产物的作用引起局部的炎症和病变,即手足癣、甲癣、头癣等。 (2)条件致病性真 菌感染: 一些内源性真菌在机体免疫力降低,如长期应用抗生素、放射治 疗等情况下发生。 如白念珠菌是存在于人体表及腔道中的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力 低下时可侵入人体许多部位,包括发生于皮肤粘膜的鹅口疮、口 角糜烂、发生于内部器官的肺炎、食道炎、膀胱炎、发生于中枢 神经系统的脑膜炎等。
带菌状态:
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 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 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 源,十分危险。
“伤寒玛丽”(真名:Mary Mallon):
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有7个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 都是她传染的。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链道酶等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 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项目 产生菌 化学成分 释放时间 致病特异性 毒性 抗原性 制成类毒素 热稳定性 外毒素
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蛋白质 一般随时分泌 不同外毒素各不相同 强* 完全抗原,抗原性强 能 差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脂多糖(LPS) 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 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 弱 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 不能 耐热性强
显性传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 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 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 按发病时间的长短: 急性传染:病程仅数日至数周,如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 多为细胞外寄生物引起! 慢性传染:病程往往长达数月至数年,如结核病、麻风病等。 多由细胞内寄生物引起!
2)毒素(toxin)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
(1)外毒素(exotoxin):
外毒素 内毒素
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 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
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特点: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 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 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