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感染和免疫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病原微生物感染一直是人类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了巨大威胁。

免疫系统则作为人体的主要防御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探讨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病原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攻击和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反应。

1. 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和侵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如空气传播、食物感染、接触传播等。

一旦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它们会通过多种方式攻击宿主的免疫系统,以绕开或抑制免疫应答。

a. 抗原变异:某些病原微生物会通过突变形成新的抗原,绕开宿主的免疫监视,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

b. 躲避免疫识别:许多病原微生物会通过改变它们的外壳蛋白或分泌的毒素来干扰免疫系统的识别机制,减少被免疫系统察觉的可能性。

c. 抑制免疫应答:病原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抑制或破坏宿主免疫应答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2.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反应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主要防线。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应答,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并清除感染。

a. 先天免疫应答: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免疫防御机制,它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其应答速度相对较慢。

先天免疫可以通过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来清除病原微生物,也可以通过炎症反应来吸引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

b. 获得性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是通过免疫记忆机制来应对感染的,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主要分支。

获得性免疫利用B细胞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微生物,同时也依靠T细胞来杀伤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细胞。

c. 免疫记忆机制:获得性免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免疫记忆机制,即免疫系统通过保存和激活特异性记忆淋巴细胞来对抗之前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这使得宿主在再次暴露于同一种病原微生物时能够更快地做出反应,从而加强了抗感染能力。

3. 免疫系统的异常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导致严重的疾病发展。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2021/1/12
8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正常定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下降
3.菌群失调(dysbacteria):
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
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
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 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菌群交替 症 ,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2021/1/12
20
(Ⅱ)毒素(Toxin)
毒素(toxin): 损伤宿主机体组织细胞或器官、引起
病理生理变化的致病物质。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不同,
分为两种: ▪ 外毒素(exotoxin) ▪ 内毒素(endotoxin)
2021/1/12
21
1 外毒素exotoxin
特 点:
⑴由活细胞分泌产生,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及某些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 非病原菌(non-pathogen):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细菌,或称非致病
菌。 2021/1/12
11
(一)感染的来源
1. 外源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
▪ 病人
▪ 带菌者
▪ 病畜和带菌动物
2. 内源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
非致病性分枝等
2021/1/12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带答案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带答案

第二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一、单5选11.细菌的致病性是指:A.病原菌侵入机体的能力B.病原菌在体内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能力C.病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D. 病原菌在体内扩散的能力E.以上均是2.与病原菌的毒力无关的是:A.荚膜B.毒素C.干扰素D.侵袭性酶类E.菌毛3.细菌的毒力取决于细菌的:A.根本构造B.特殊构造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入机体的途径4.使伤口局限脓汁黄而粘稠的细菌成份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外表构造是:A.质粒B.普通菌毛C.性菌毛D.芽胞E.透明质酸酶6.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外表构造是:A.荚膜B.普通菌毛C.性菌毛D.芽胞E.透明质酸酶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M蛋白E.透明质酸酶8.可以保护菌体不被吞噬细胞吞噬和免受体液中抗菌物质作用的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鞭毛E.透明质酸酶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0. 关于外毒素的特点正确的选项是: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多为细菌裂解后产生C.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可制成类毒素E.耐热11.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霍乱肠毒素E.肉毒毒素12.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细菌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C.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内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E.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3.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伤寒沙门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E.脑膜炎奈瑟菌14.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梭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E.沙门菌A.主要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1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A.肽聚糖B.蛋白质C.鞭毛D.核酸E.脂多糖17.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发热B.休克C.DICD.白细胞反响E.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18.感染来自于患者或带菌者称为: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带菌状态19.感染来自于自身的正常菌群称: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带菌状态20.细菌仅仅是一时性或连续性侵人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者称为:A.菌血症 B.毒血症 C. 败血症 D. 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21.细菌侵人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病症称为:A.病毒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菌血症E.坏血症22.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又到其他脏器引起化脓性病灶称为:23.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病症,称为:A.菌血症 B. 毒血症 C. 败血症 D. 脓毒血症 E. 病毒血症24.细菌外毒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A.蛋白质B.肽聚糖 D.脂多糖E脂蛋白25.以下选项中属于细胞毒素的是:A.白喉毒素B痉挛毒素D.霍乱肠毒素26.以下选项属于神经毒素的是:A.白喉毒素素27.类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在于:A.有免疫原性,但无毒性B.无免疫原性,但有毒性C.无免疫原性也无毒性D.有免疫原性,也有毒性E.仅有半抗原性,但无毒性28.关于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区别,正确的选项是:A.隐性感染有传染性,而显性感染无传染性B.隐性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显性感染那么无免疫力产生C.隐性感染对有机体的是损害较重,而显性感染对有机体损害轻D.隐性感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病症,而显性感染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E.隐性感染人数较少,显性感染人数较多29.显现或隐形感染后,细菌在体内继续存留并不断或间隙排菌称为:A.溶原状态B.带毒状态C.带菌状态D.延迟状态E.以上都不是30.有关热原质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是多数G-菌少数G+菌合成代谢产物B.是G-菌细胞壁中脂多糖C.注入人、动物体可引起发热D.可被121℃20分钟处理破坏E.可经吸附剂、石棉滤板除掉31.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2. 肉毒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3. 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4.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去除,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E.感染后,临床病症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35. 化验室的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6. 化验室的物体外表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7. 普通手术室、婴儿室医护人员手的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8.37岁,男性,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

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3篇

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3篇

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3篇为了明天,努力吧!不管结果怎样,付出的,总会有回报的!今日考试的你,要保持稳定状态,自然从容,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祝你取得好成绩!,带着我们的期望,勇敢地向前走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物知识点之传染病和免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和免疫一传染病及其预防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二免疫与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和免疫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一. 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保护易感者: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1、免疫的概念和功能: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 〔nonpathogenic bacterium, nonpathogen〕
第二页,共四十二页。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 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 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 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 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 常菌群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第五页,共四十二页。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第六页,共四十二页。
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第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 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①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 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或称自身感染,由病人自 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③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 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第十五页,共四十二页。
第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毒素 〔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 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 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 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导语: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

以下是关于这一知识点的相关考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地复习。

医学微生物学-感染与抗感染免疫复习题A型题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下列哪A.异染颗粒B.荚膜C.菌毛D.脂多糖E.鞭毛2.哪项除外,均为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A.溶菌酶B.透明质酸酶C. 血浆凝固酶D.胶原酶E.链激酶3.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下列哪一种能力?A.粘附能力B. 抗吞噬能力C. 繁殖能力D. 扩散能力E.产生毒素能力6.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形态B.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C. 侵袭力和毒素D.侵入机体的部位E.分解代谢产物7.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 芽胞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 鞭毛8.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普通菌毛B.细菌素C.脂磷壁酸D.内毒素E.透明质酸酶9.细菌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A.芽孢B.肽聚糖C.O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10.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 DICB.发热C.休克D.食物中毒E.白细胞反应11.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 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 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2.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3.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都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B.受甲醛作用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稳定性好,耐热14.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红疹毒素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 破伤风痉挛毒素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淋球菌16.类毒素是A.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7.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大肠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8.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E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9.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 发挥作用快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针对性强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 抗生素B.溶菌酶C. 补体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21.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22.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3.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经血流播散至远部组织,但不在血中繁殖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4.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为A. 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5.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又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进入粘膜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E.中和病原体的毒性作用27.下列哪项是人类吞噬细胞杀菌的主要系统?A.MPO系统B.非MPO系统C.依氧系统D.非依氧系统E.以上都不是28.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A.PHA受体B.C3b受体C.PWM受体D.LPS受体E.Con A受体29.和鼻咽癌发生关系密切的病毒是A. CMVB.HIVC.HSVD. EBVE.VZV30.检查内基氏小体可诊断何种病毒感染A.狂犬病病毒B.麻疹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31. 下列哪种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A.HBVB.脊髓灰质炎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流感病毒E.水痘-带状疱疹病32. 下列病毒感染中以隐性感染居多的是A.麻疹B.狂犬病C.流感D.脊髓灰质炎E.汉坦病毒33. 在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HAVB.VZVC.狂犬病毒D.ECHOVE.汉坦病毒34.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B.轮状病毒C.HAVD.乙型脑炎病毒E.麻疹病毒35. 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A.HAVB.HBVC.HIVD.流感病毒E.鼻病毒36.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是A.风疹病毒B.腺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狂犬病毒E.脊髓灰质炎37. 下列哪种病毒不是经虫媒感染A.乙型脑炎病毒B.森林脑炎病毒C.登革热病毒D.狂犬病毒E.黄热病病毒38.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A.HBVB.HIVC.HCVD.乙型脑炎病毒E.人类嗜T细胞病毒39. 不能经垂直感染的病毒是A.HIVB.HBVC.风疹病毒D.CMVE.脊髓灰质炎病毒40. 中和抗体抗病毒的机理是A.直接杀伤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C.阻止病毒脱壳D. 阻止病毒核酸转录E. 阻止病毒核酸复制41. 干扰素主要作用于病毒的A.吸附B.穿入C.脱壳D.生物合成E. 以上都不是42. 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论述哪一条不正确A.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制品B.是一类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C.抗病毒范围广泛D.受保护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E.抗病毒作用无种属特异性43. 病毒免疫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B.分泌型IgA能阻止病毒从粘膜侵入C.补体结合抗体能阻止病毒再感染D.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E.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局限病毒感染的作用44. 关于干扰素的特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有种属特异性B.病毒感染后早期出现C.广谱抗病毒作用D.有直接杀病毒作用E.属非特异性免疫因素45.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46. 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47. 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以上均对48. 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49. 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50. 下列病毒哪种易导致潜伏感染A.出血热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流感病毒D. 脊髓灰质炎病毒E. 单纯疱疹病毒51.Shwartzman现象是一种动物实验反应,以观察细菌某种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在人类身体内,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并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刺激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与免疫系统发生互动。

微生物表面的特定分子,如病毒的蛋白质包膜、细菌的细胞壁等,可以被免疫系统的特定细胞识别。

这种识别激活了免疫系统,使其开始产生针对微生物的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微生物的特异性抗原,激活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

B细胞会产生抗体,通过结合微生物的抗原来中和病原体。

T细胞则能够杀伤感染的细胞。

微生物的存在刺激了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促使人体抵御感染,并培养免疫记忆。

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控制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控制涉及到两个主要方面: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包括皮肤、粘膜、巨噬细胞等,能够通过机械和化学屏障来抵御微生物的入侵。

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并分解微生物,从而控制其繁殖。

先天免疫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能够快速反应并控制微生物感染。

获得性免疫是人体在接触过微生物后形成的针对性免疫应答。

通过B细胞和T细胞的相互协作,免疫系统能够产生针对具体微生物的抗体和细胞免疫。

这种免疫应答在第二次感染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快速地清除微生物。

3.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平衡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总是简单的敌对关系。

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人体微生物组,与免疫系统形成了复杂的平衡。

免疫系统需要识别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需要容忍和合作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

人体微生物组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微生物能够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消化、免疫调节等。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控制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以保持微生物组的稳定性。

病理第6.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病理第6.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抗衰老作用
正常菌群中双岐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可产生过氧 化物岐化酶(SOD),催化自由基(O2-)岐化, 清除O2- 的毒性保护组织细胞。
抗肿瘤作用
正常菌群中双岐杆菌、乳杆菌、肠球菌除产生多种 酶分解致癌物质,如降解亚硝酸胺为仲胺和亚硝酸 盐,排出体外;还可激活巨噬细胞抗肿瘤。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细胞或分子水平 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 性学科。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寄居在人体表面和外界相 通腔道黏膜表面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 以及微生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关系。 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菌群失调症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中介物
(H2 O2 、 O2- 、 OH- )、活性氮中介物
(NO、NO-2 、NO-3 等。中性粒细胞和NK细 胞也参与抗胞内菌免疫。
2.细胞免疫: 参与抗胞内菌(或病毒)感染。
CD4+ Th1分泌细胞因子(CK)(IL-2、 IFN-γ、TNF-α)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巨噬细 胞的杀伤能力,清除胞内菌。 CTL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破坏靶细胞,释放病原 体,通过抗体调理吞噬清除;IFN-γ活化巨噬细胞, 增强杀伤能力。
杀死 的病原体由蛋白酶、核酸酶、脂酶 等降解、消化 残渣排至吞噬细胞外
3.吞噬作用的后果
随机体的免疫程度、病原体种类、毒力不同而异。
(1)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未消化的 残渣被排除胞外。大多数化脓菌5~10min即死,30~60min被破坏。 (2)不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在机体免疫力地下时,只 被吞噬不被杀死。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致病性 细菌的侵袭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 :所有血细胞的共同来源
• Surface marker: human HSC CD34+,CD117+, CD59+, Thy1/CD90+, CD38low/-, lin-
• 功能特点: multipotency 多向分化潜能 self-renewal 自我更新
生物感染和免疫
19
TCR-CD3 complex
TCR
CD3
TCR-C生D物3感染c和o免m疫 plex
20
From :
TCR(T cell receptor)T细胞抗原受体
TCR T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
Extracellular
Structure
•TCR(占多数)/TCR, 异二聚体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V and V
固有免疫细胞
Mononuclear phagocytes 单核-巨噬细胞
Granulocytic cells 粒细胞
Mast cells 肥大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s 自然杀伤细胞
Erythocytes
Platelets
生物感染和免疫
3
生物感染和免疫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 造血干细胞
生物感染和免疫
8
T lymphocyte 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
❖ 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 辅助B细胞参与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生物感染和免疫
9
1). T 细胞的发育
• 3个阶段: Double negative stage双阴性阶段 Double positive stage双阳性阶段 Single positive stage单阳性阶段
Lymphocytes T lymphocyte
1). Development 发育 2). Surface marker 表面标志 3). Classification 分群
B lymphocyte
1). Development 2). Surface marker 3). Classification
SP cells
阴性选择:自身耐受
生物感染和免疫
14
From kuby immunology
T细胞发育成熟 • 3个阶段? • 3个事件? • 2个特性?
生物感染和免疫
15
• “Kiss”
生物感染和免疫
The kiss of death
kiss
A T killer cell is kissing a target cell (is attaching to
• 3个事件: TCR的发育 Positive selection 阳性选择 Negative selection 阴性选择
生物感染和免疫
10
生物感染和免疫
11
TCR的发育
TCR 基因重排
生物感染和免疫
12
DN cells DP cells
阳性选择:MHC限制 性
生物感染和免疫
13
From kuby immunology
生物感染和免疫
5
造血干细胞发育与分化
生物感染和免疫
6
Lymphocytes淋巴细胞
生物感染和免疫
7
copyright :1995-2013 the Author(s) and Michael P. D'Alessandro, M.D..
2 Cells of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MHC 复合物
生物感染和免疫
T细胞活化第一信号
CD4 and CD8 分子
辅助受体--- CD4 (HIV gp120受体) CD8
增强细胞间结合与信号转导
TCR
TCR
CD 8
3
免疫球蛋白样区
抗原肽
CD 4
2
抗原肽
非多肽区
MHC- I
非多肽区
MHC- II
生物感染和免疫
23
HIV gp120 T细胞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列举非特异与特异性免疫细胞成员; ◊ 描述造血干细胞的功能特点与主要特异性标志; ◊ T、B细胞的发育过程,描述阳性和阴性选择的生物学意
义; ◊ T 、 B 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并阐述其功能: ◊ 描述T、B细胞的主要亚群方法与相应功能 ◊ 描述 NK 细胞的主要标志与功能 ◊ 区别CTL与NK细胞
E-花环形成试验
生物感染和免疫
APC
transmembrane cytoplasmic
Function
•识别抗原肽-MHC 复合物 •双重识别:
识别MHC 识别抗原表位
生物感染和免疫
Ag
T cell 21
Structure
• TCR-CD3 • TCR-CD3
Function
-传递活化信号
TCR-CD3 复合物识别抗原肽-
Why? How?
生物感染和免疫
2).表面标志( receptors & antigens)
TCR-CD3 复合物
CD4 and CD8 分子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协同刺激分子
Mitogen binding receptor 丝裂原受体
Other surface molecules 其他
and sensing the antigens on a target cell).
Peter C. Doherty and Rolf M. Zinkernagel,1996, Nobel Pri生ze物in P感hy染sio和log免y o疫r Medicine
The kiss of death 香吻有毒?
生物感染和免疫
协同刺激分子
T 细胞活化第2信号
T cell (受体)
APC (配体)
1 CD28 or CTLA-4(CD152)
2 CD40L(CD154)
B7.1& B7.2 (CD80& CD86) CD40
3 CD2/SRBC-R/LFA-2
LFA-3
4 LFA-1
ICAM-1
LFA: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ICAM: 细胞间粘附分子
生物感染和免疫
1
1. 概述
病原体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免疫应答或 与免疫应答相关 的细胞及其前体
2
免疫细胞的类型
• 适应性免疫细胞
Antigen specific lymphocytes (T,B cells)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抗原提呈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