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孝道文化的渊源探析
浅析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浅析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李明江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中华文化中凸显本根性。
“本立而道生”;始于孝道的报恩精神;敬祖行孝,重视生命的价值,而求“久”的思想;“追孝于前”,滋生的“重史”意识,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振兴中华”,应把“孝道”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总页数】1页(P79-79)
【作者】李明江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教育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华文化经典:从政修德的源头活水 [J], 李颂华
2.把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生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诵读·理解--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先声夺人渐入佳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运用联想探究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和结尾艺术重视英语语音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浅析《关睢》释义的不同云想衣裳花想容--谈唐诗中的女性时尚解读《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失语症[J], 张文全
3.从“差序格局”到“孝道之网”:中华文化传承机制探索——《孝道之网:客家孝道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述评 [J], 周云水;
4.中华文化统一体视域下的藏族传统孝道思想研究 [J], 李蓉
5.孝,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J], 骆为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清丰孝道故事

张清丰孝道故事在咱们村里头,有个响当当的人物,名叫张清丰,他的故事啊,就像那老槐树下乘凉的老人们嘴里传唱的古谣,温馨又感人,讲的就是一个“孝”字儿。
一提起张清丰,大伙儿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副笑眯眯的模样,跟春天里暖洋洋的太阳似的,温暖人心。
他家里头不富裕,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全靠他那一颗金子般的心,尤其是对老母亲的孝顺,那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
一、清早的第一缕阳光每天天刚蒙蒙亮,村里还沉浸在梦乡呢,张清丰就悄悄起床了。
他轻手轻脚地生起火炉,煮上一锅热腾腾的小米粥,再配上几样自家小菜园里摘的新鲜小菜,那香味儿,能飘出老远。
老母亲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张清丰总是细心地把饭菜做得软烂可口,生怕母亲吃着费劲。
这份心思,比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要温暖人心。
二、日里的陪伴与照顾白天,张清丰忙完地里的活儿,也不忘回家陪陪老母亲。
他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母亲身边,听她讲过去的故事,虽然那些事儿他早已耳熟能详,但每次听都像是第一次那样认真。
有时候,母亲会犯迷糊,张清丰就耐心地一遍遍提醒,从不厌烦。
他还自学了按摩,每天给母亲揉揉肩、捶捶背,那份细心与周到,让村里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三、夜晚的温馨时光到了晚上,村里一片宁静,张清丰家的灯光总是亮得最晚。
他会在灯下做些针线活,给母亲缝补衣裳,或是编织些暖和的毛衣。
虽然他是个粗犷的汉子,但做起这些细致活来,却一点也不含糊。
他说,让母亲穿得暖和、舒服,是他最大的心愿。
夜深了,他还会给母亲讲些外面的新鲜事儿,哄她入睡,直到听到母亲均匀的呼吸声,他才放心地熄灯休息。
张清丰的孝道故事,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陪伴与关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张清丰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都不应该忘记对家人的关爱与陪伴。
让我们以张清丰为榜样,让孝道之花在每个人的心中绽放。
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解读与传承思考

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解读与传承思考作者:韩佳禾来源:《祖国》2018年第16期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应该进行认真传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
在此过程中,要想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必须对传统孝道文化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传承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预期目的。
本文在深入分析传统孝道文化内涵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有效传承的对策,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传统孝道文化内涵解读传承策略作为一种传统的基本道德规范,孝道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一般来讲,孝道是指子女应该对父母所尽的义务,主要包括尊敬和关爱等等,孝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传承至今。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也逐渐降低,这对于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利的,孝道文化同样也不例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入分析传统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让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传统孝道文化的基本内容,对于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传统孝道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一)西周时期的传统孝道文化发展情况在西周时期看,孝道文化就已经形成了基本的雏形。
西周王朝的统治者要求臣民严格遵守孝道文化,主张尊敬老人,要求每个人都要恪守君臣之礼,明白父子和长幼的关系,在家的时候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在社会生活中要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在国家做官的人要懂得报效朝廷,每个人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1]。
在办学过程中,西周倡导将德高望重的老人安排在学校兼任老师,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相应的孝道文化,充分发挥老人的智力资源,同时教导学生遵守传统文化和礼教的约束,让老人能够在晚年生活中得到幸福,同时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孝道文化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道文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一定的行为规范。
濮阳市清丰县张青丰孝敬父母的故事

濮阳市清丰县张青丰孝敬父母的故事清丰人民自古民风淳朴,勤劳善良,崇尚孝道,行孝敬老蔚然成风,孝道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素有“孝道之乡”的美誉。
的美誉。
源远流长的清丰孝道故事,在这里无论年逾古稀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或多或少地讲出一些孝道的故事。
清丰孝道故事现已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道乃孝亲之道,孝道乃孝亲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进而影响到进而影响到人们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行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
人们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行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
孝道文化在我华夏大地源远流长。
上古时期有尧舜禅让感天动地的仁孝传说;甲骨文中有对“孝”字的形象刻画;《诗经》中有对孝道的真挚歌咏;儒家宗祖孔子倾力编著的《孝经》,则标志着孝道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孝道文化范畴中最有影响的文献;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制定了“举孝廉”荐才选官的科目;至唐代则开启了以孝子名设县名县的先例。
孝廉”荐才选官的科目;至唐代则开启了以孝子名设县名县的先例。
在中国河南大地上,就有一个以孝子张清丰名字命名的县——清丰县。
在中国河南大地上,就有一个以孝子张清丰名字命名的县——清丰县。
据旧《清丰县志》记载:“张清丰,隋顿丘人,善事父母,孝行称于时。
开皇(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年号581-600581-600581-600年)中以孝廉征聘不就,人皆爱慕之。
至唐大历七年年)中以孝廉征聘不就,人皆爱慕之。
至唐大历七年(772772年)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因县界有张清丰门阙,表请以其名名县。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因县界有张清丰门阙,表请以其名名县。
” 寥寥数言,实属简略。
然由于“史传及郡志”均无过多记载,修志者虽觉遗憾亦无可奈何,觉遗憾亦无可奈何,遂加一按语云:遂加一按语云:遂加一按语云:“张孝子可谓贤者矣!“张孝子可谓贤者矣!“张孝子可谓贤者矣!自隋及唐将几三百年自隋及唐将几三百年(实为二百年不到),强藩悍将如田承嗣者,乃以其名名县,即改名亦不灭。
清丰县名由来

清丰县名由来清丰县名源于隋朝年间的一位大孝子——张清丰。
张清丰,隋朝顿丘人(今河南省清丰县),善事父母,孝行称于时。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以孝廉征聘不就,人皆爱慕之。
至唐大历(772年)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因县界有张清丰门阙,表请以其名名县。
关于张清丰的传说主要有:1、头炉烧饼献父母。
每天打出的第一个烧饼给父母吃,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传说当时一些达官贵族,出高价、设圈套,购买头炉烧饼,都未能得逞。
2、浚县大伾山降香。
说的是大伾山庙会,张清丰为母亲免灾、祝寿、天天占头炉香。
当时来大伾山降香的人很多,都想占头炉香,甚至一夜不睡觉,排队在庙门口,但等到庙门开后,头炉香仍是张清丰的。
据说是他的孝行感动了山神,是神仙替他烧的。
3、屡召不仕。
他因孝行纯笃,弱冠时被举为孝廉,官方屡召不仕,安居布衣,继续孝敬父母双亲。
4、守孝祭奠。
据说张清丰在母亲去世后,他在坟旁垒屋一座、守孝三年,每天饭前向母亲祭奠罢,自己再吃。
至善至孝,感人至深。
当然,以上只是民间传说,想隋至今千余年,其民间口头传说,误差可想而知。
据清丰县旧志原文录之:张孝子可谓贤者矣,自隋及唐将几三百年,强藩悍将如田承嗣,乃以其名名县,即改名亦不灭。
惜史传及郡志俱不详其行,然百行之先,千秋同仰,何必事迹表见哉!张孝子可谓贤者矣,有祠在南关。
《隋孝子张公祠记》:(张清丰)避乱隋甘心于绳枢瓮牖之间,如广莫大树无所困苦,神曳尾泥涂自快,其以完志而终其身也,此意寥寥,数百年间世无有知者。
逢承嗣表秦以还,亦无有专列而特著之者,以故迹与世湮没而不彰,遂使四境之内,闾阎故井之人,长生老死于地,而不知县之所由名……。
嘉靖四十五年为灵宝许侯治县之明年……卜地(南郭)以建孝子祠云云。
清丰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2009年,清丰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
清丰县城北环与政通大道交汇处的环岛中建有清丰亭、碑文及张清丰塑像。
现清丰县南箕街(南关)仍存张清丰旧址塑像。
传统孝道文化的由来及内涵

何为孝道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 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传统孝道文化的由来及内涵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
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
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
清丰亭遐想

225周刊理论博览|散文随笔师的任务,做更多的题心里会好受些,以为做题越多成绩提高更快……抛弃这些为自己偷懒找借口的心理安慰。
目前只要是看题。
看题的目的是验证自己哪些会哪些不会,会的就跳过,不会的就自己找题再看看。
不要为了心理安慰去做题,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内疚,无力感暴增。
要求之三是要抛弃面子,重点放在形成最好的自己。
不要担心成绩不好会让父母丢面子,你的人生是自己过的,父母不可能包办代替你去过你的人生。
你的父母都是职业中的优秀份子,可能会让你有压力。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的真正重点不是说儿子一定不比老子差,不是儿子比老子官大,比老子有钱有地位。
重点应该放在,儿子有老子那样的一种大气概,甚至要超越老子的气概,有更大的气象。
你有自己的人生。
现在世界对于“成功”、“幸福”的定义已经多样化了,不是有钱、官大就成功和幸福。
有远大目标,为了目标顽强努力,感受过程中的细微幸福,不断使自己更坚强,幸福满足感不断增加,这样才是正确的考前打开方式。
调整心态,每天为自己点赞,每天表扬自己、欣赏自己。
头脑清醒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题自己已经练过多次了,很多题其实自己是会做的。
中考高考,其实考的不是卷面上的,考的都是卷面外的隐形的东西。
好好准备,相信自己!我一直看好你,一直认为你是优秀的!晋铭,该显现自己实力的时候就该大胆显现自己,拿出魄力和担当,证明自己,书写自己中考的考卷!(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古以来,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名字命名一个县至今达1300多年,仅有一例,即清丰县。
这个农民叫张清丰,隋朝人,善事父母,尽心行孝。
奉养父母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张清丰何以借此流芳千古?带着满腹疑虑,我来到了位于清丰县城西北角处的清丰亭。
清丰亭新建于上世纪80年代,亭内置“隋张清丰孝子祠”,其后塑有张清丰石像。
石像神态安详,双目平视远方。
我仰视着他,试图去感受那穿越千年、作为人类内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孝。
张清丰只是尽到了一个做儿子的义务,不经意间,却成了一个效仿楷模,他的行为也成了一个评判标度。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探析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探析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儒家思想。
《尚书》中记载着周代孝道的重要性,而《论语》中也有关于孝敬父母的论述。
孔子尊崇孝顺作为个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孝文化在中国的社会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传承。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
儿女们被教育成为尊敬父母、尽心尽力的孝子孝女。
这种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关系的基石。
二、孝文化的现代意义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孝文化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不断演化着。
以下是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几个重要意义:1. 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孝文化始终以家庭为基础,它提倡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压力和竞争增加了,而孝文化的价值观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通过传播孝文化的观念和实践,我们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孝文化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尊敬父母和照顾家人是建立良好品德和塑造个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一个具备孝文化的社会,也将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公民。
4. 精神风范与社会价值观:孝文化强调了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秉持孝文化的个人将成为社会的榜样,影响他人,促进社会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代意义。
尽管时代变迁,但孝文化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关怀和尊重。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家庭和个人层面落实孝道,并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促进社会和谐、个人品德的建设和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丰孝道文化的渊源探析
作者:乔敬修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1期
关键词:孝道文化;传统文化;渊源;探析
中图分类号:F42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18-02
清丰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清丰,古称顿丘。
春秋属魏,汉置顿丘郡,鲁峻、曹操因举孝廉而任顿丘县令。
唐大历七年因境内有隋孝子张清丰门阙,朝廷析顿丘、昌乐(今南乐县)之四乡置县,钦定为清丰县,沿袭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清丰人民自古民风淳朴,勤劳善良,崇尚孝道,行孝敬老蔚然成风,孝道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有“孝道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
“忠孝出于孝悌之门”,唐代名将顿丘人南霁云平定“安史之乱”,断指罢宴,壮烈殉国,在原县城北关外,建有南霁云庙,与张清丰祠遥相呼应,清丰也因此而“忠孝贯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作为一种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浸染于中国人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
清丰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诞生和发展了其独具特色的孝道文化。
上古时期,清丰位于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龙乡”——濮阳的中心区,是黄帝、帝喾、颛顼、尧、舜等华夏祖先们重要的活动地区。
黄帝长子立嚣青阳氏邑于顿丘。
舜生姚虚(今濮阳东),住南河、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其孝行感动天帝,“孝感动天”的故事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中华二十四孝”之首。
舜继尧位、孝行天下,清丰(顿丘)与濮阳近在咫尺,孝行之风盛传。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至卫都(濮阳、顿丘一带),广传“仁孝”,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行为规范。
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已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生活于卫国的孔子弟子子路、闵损等,深受孔子孝道思想的感化。
“子路负米养亲”、“鞭打芦花”的孝道故事广为流传,分列《中华二十四孝故事》之二、之七。
清丰孝道文化伴随着濮阳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并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
自秦代以来,历代官修正史立有《孝义传》,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汉王朝提倡“孝治天下”,设立察举考试的孝廉制度。
西汉儒学家、易学家顿丘人京房,字君明、孝闻四方,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举为孝廉,成为清丰孝行的一代典范。
东汉时期,鲁峻、曹操被举为孝廉,后任顿丘县令。
晋人吴猛,生于东郡(古顿丘一带),八岁懂得孝敬父母,每逢夏夜,坐其父床前,為父吸引蚊虫叮咬不与驱赶,留下了“恣蚊饱血”的千古佳话。
南北朝始,“不孝”被列为“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进一步推动了中原地区及清丰孝道文化的巩固与发展。
隋顿丘人张清丰,终身以打烧饼为,虽一世清贫,但他善待双亲的孝行,在当地广为流传,生开皇年间被举为孝廉,为侍双亲终未出仕,一世清贫,善事父母,孝行为远近所敬仰。
乡人为纪念他,建有“隋孝子张公祠”,他所在的村子也更名为“清丰店”。
清丰韩村乡出土的唐代张德琰为其父母敬造的弥勒佛像,为清丰孝道文化提供了又一古老的历史佐证。
宋元时期,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进入了社会道德规范的范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华夏传统文化。
明清时期,清丰记载孝道的史籍以及散见于民间的族谱、家训等,均是清丰人民孝风、孝俗、孝行的集中体现。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丰葛氏“割肉孝姑”,朝廷赐匾“纯孝可风”,并对时任县令、村官晋爵。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柳格乡后士子元村的大孝子刘永之,往返清丰、新疆,步行数万里,历时四年,终使其父魂归故里,朝廷赐“万里归亲”御匾以彰其孝。
纸房乡大什字村的孝子赵文炳,因无力厚葬双亲,为解心中之愧不断为父母坟茔添土,日积月累,堆积而成“赵氏孝子坟”。
伴随着清丰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类的繁衍生息,孝道已逐渐积淀和内化为人们深厚的心理情感,成为了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和普遍的伦理道德,进而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清丰孝道文化,
她穿越千年时空进而对清丰大地乃至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而在清丰大地留下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孝道文化遗迹及建筑:
一、张清丰碑亭及石刻塑像
张清丰孝子祠碑,原在县城南关外,张清丰孝子祠前,明代石刻已失。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清丰县民国政府县长李荣谦,重修孝子祠,并立石以记之。
碑额正面为“文王访贤”,背面为“捕鹿乳母”浮雕图案,碑阳为河北省教谕李金藻楷书“隋张清丰孝子祠”七个大字,碑阴为金守让撰文,岳宗鹏书丹的张清丰事略,梯形碑座正面雕有麒麟送子。
“文化大革命”时期张公祠被毁,碑被乡邻悄悄埋藏,1988年才得以重见天日。
1989年夏秋之交,移立于县城东北角街心花坛内,同时修建清丰亭。
1997年在亭北立张清丰石雕站像一尊,成为清丰县的标志性建筑。
清丰亭为六角重檐攒尖顶。
通高10米,砖木结构、顶部梁枋板为松木结构,上复黄色琉璃瓦。
脊上分别置有仙人、鱼、神兽。
尖部置宝顶,面南重檐处高悬书法家孙聚五手书“清丰亭”金字匾,亭上部内枋板彩绘有“张清丰孝道故事”和花鸟山水等图案。
张清丰石雕像为花岗岩质,方形底座。
正面镶嵌磨光青石,东面北面分别雕刻“头炉烧饼敬娘亲”、“蠢山降香佑母”、“举孝廉累召不仕”等事迹故事。
上层基座为梯形,用青石砌就。
正面有“隋孝子张清丰”6个大字,基座四周为青石栏杆,石栏板上分别线雕“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等二十四孝图。
张清丰站像高3.8米,身着隋朝长袍,面目忠厚,神态慈祥,左手持烧饼隐于袖中,右手出两指示意孝敬双亲。
二、石雕弥勒佛像
石雕弥勒佛像,2002年清丰县韩村乡杨韩村出土。
头像为汉白玉质。
施螺发,圆脸稍长,重额。
上身袒露,胸微鼓,腰较细,身披搭肩右袒式袈裟,柔软贴体,衣褶从左肩下垂,雕刻自然流畅。
在台座下部右侧和背面有铭文:“大周万岁登封元年三月十五日顿丘县佛弟子张德琰为已过父见存母敬造弥勒像一区合家供养”。
三、“纯孝可风”匾
“纯孝可风”匾,木质。
清光绪年间,本村有割肉孝姑,光绪皇帝钦赐匾额:“纯孝可风”,匾心为5块木料拼起,现缝隙暴露,金字青底黑框,“纯孝可风”四个大字从右至左横排,“孝”与“可”中间位置的上方,盖一大印。
右边有竖写的三行小字:“清光绪十五年,清丰县事江口为张生贤之妻葛氏割肉孝姑奏请,钦命北京顺天府学院大人周蒙赐”。
左边落款:“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中旬恭立。
”
四、“万里归亲”匾
“万里归亲”匾,木质,黑底金字。
从右至左书“万里归亲”四个大字,两边为“赏戴花翎军机处行记特授大名府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荣花翎同知卫置理大名府清丰县正堂加三级纪录十次卢为刘永之万里归亲”。
五、赵文炳孝子坟
赵文炳孝子坟,位于清丰县东纸房乡大什字村东北角,因本村有清代孝子赵文炳而得名。
原坟高丈余,直径20多米,坟前建小庙,四周柏树成荫,香烟缭绕。
后因历史及自然原因,其它被毁。
现仅存坟高2.5米,南北長10米,东西宽7.5米。
清丰孝道文化及建筑遗迹,不但对于研究隋、唐以来中原地区孝道文化的发展、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佐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孝乃德之本,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仁十四孝》元·郭居敬.
[2]《清丰县志》(民国三十一年).
[3]《清丰县志》(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