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品社 第1课时 家庭的记忆
12 家庭的记忆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2 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掌握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感;3.学会珍惜家庭,尊敬父母,关爱家人。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家庭的重要性;2.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3.珍惜家庭,尊敬父母,关爱家人。
【教学步骤】1. 预习展示环节教师放映一些有关家庭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家庭的看法,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口语交流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探讨,互相分享对家庭的感悟。
2. 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家庭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并且听取学生回答。
之后,引出家庭的各种重要性和家庭角色的概念。
3. 讲解环节教师通过教材和图片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更加了解家庭的概念、重要性、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等内容。
4. 练习环节教师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分析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学会尊敬父母,关爱家人。
5. 总结环节教师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珍惜家庭、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等,强化其对家庭的认识和认同。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概念和重要性;2.学生能够知道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难点】学生养成珍惜家庭、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良好品质,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唤醒思维法;2.讲授法;3.交际法;4.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手段1.教学课件;2.图片展示;3.PPT展示;4.视频;5.讲义手册。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口语表达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2.通过学生讲述家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且形成珍惜家庭、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良好品质;3.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家庭的了解程度和对家庭有没有正确的认识。
部编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教材为部编三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针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生活法制教育。
本篇教案所要讲授的《家庭的记忆》是该教材的第八单元,共包括两个课时。
2. 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以家庭为主题,讲述家庭的组成、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家庭中的规矩等内容。
其中,本篇教案所要讲授的《家庭的记忆》主要是针对家庭中过去的一些事情所进行的回忆和记录。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家庭的历史、家族文化等。
3. 教材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知道家庭在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习家庭中应该遵守的规矩;•通过回忆和记录家庭历史,增强家庭意识和家族凝聚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家族文化和家庭历史的重要性;•能够通过口述和书写的方式进行家庭历史的回忆和记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家族凝聚力。
3.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对家庭的尊重和感恩之情;•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家庭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组织。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回忆家庭历史;•记录家庭历史。
2. 教学方法•听讲和讨论;•个人写作;•课堂展示。
四、教学计划1. 教学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1个课时,共45分钟。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家庭历史,询问学生他们都知道自己家族的哪些故事和传说,激发学生回忆家庭历史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15分钟)在家庭历史回忆之前,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家庭历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老师可以通过汇报自己家族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者讲述一些有趣的家庭故事,来形成正面的榜样效应,让学生体会到家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步骤三:回忆和记录(15分钟)学生可以回忆家族的一些传统、习俗、节日等等,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并进行记录。
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示范,指导学生如何组织语言,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体现每个家庭的独特性。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家庭称呼抢答赛1.文本学习:下面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吗?2.图片+文本学习:家庭关系示意图3.素材:家庭礼貌称呼歌4.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5.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爷爷和爸爸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6.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学习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独立填写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视频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思考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文本直接出示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补充完整。
四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家庭中的不同关系,如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等。
教学出示教材第78 页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补充完整。
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先以介绍“全家福”中成员的方式来熟悉不同的称呼,然后再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由于各地关于亲戚之间的称呼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本地的常用叫法说起。
7.图片+文本学习: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8.图片+文本学习: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9.图片+文本学习:家庭辈分和称呼(1)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2)还有兄弟姐妹的关系。
妈妈和舅舅是姐弟或者兄妹关系。
10.素材:表和堂11.文本学习:抢答竞赛爸爸的爸爸,我称呼他();妈妈的妈妈,我称呼她();妈妈的兄弟,我称呼他();爸爸的姐妹,我称呼她();爸爸的弟弟,我称呼他();爸爸的哥哥,我称呼他();……12.文本学习:抢答竞赛我是爷爷奶奶的( );我是姨妈的( );爸爸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交流回答观看视频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抢答文本游戏抢答诵读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抢答文本游戏抢答诵读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姐妹关系的人有哪些。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庭的记忆》优秀备课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庭的记忆》优秀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家庭的记忆》这一课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的中期,他们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珍惜家庭,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庭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明确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6.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家庭的作文,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家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家庭•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活动一 家庭称号抢答赛
抢答竞赛
我是爷爷奶奶的( ) 我是姨妈的( ) 爸爸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 爸爸的姐妹的孩子是我的( ) 妈妈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
活动二 “家史”小调查
分享要求: 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 2.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 3.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
教师寄语
我们在生活中要站得挺拔,坐得端 正,读得响亮,说得大方。要做一 个有精神的小学生!
再见
我和父母比童年
我和父母比童年
我和父母比童年
通过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 了什么?
课后思考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我的课堂反思
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悟和收获,请 你记录下来吧!
名人名言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同学们,书海浩瀚无边,而我们的时间 十分有限,今后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 书,与好书相伴。
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家庭的记忆
第1课时
活动一 家庭称号抢答赛
爷奶 爷奶
姥姥 爷姥
姑姑 姑父
叔叔 婶婶
爸妈 爸妈舅舅 舅妈 Nhomakorabea小姨 姨夫
表哥 表弟 表姐 表妹
堂哥 堂弟 堂姐 堂妹
我 哥哥、弟弟 妹妹、姐姐
表哥、表弟 表姐、表妹
表哥、表弟 表姐、表妹
活动一 家庭称号抢答赛
知识窗
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目前,大 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 家庭”。以往那种和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 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让学生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
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询问学生家里有几口人,长得像谁。
二、新知讲授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让学生抢答家庭成员的称呼。
教师让学生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称谓歌》,并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讲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而“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教师让学生做一个“家史”小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变化和重要事件,让学生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让学生发现不同之处。
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师让学生讨论“年夜饭”的由来,并讲解相关知识。
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年夜饭”情况和心情,并引导学生思考“年夜饭”与家庭美好生活的关联。
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并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打开电子教材的P82页,阅读“回”老家“过春节”。
你们知道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吗?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在我们国家,除了春节以外,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
你们知道吗?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
活动四:语言文字中的“家”教师:在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
12家庭的记忆 第1课时 (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2家庭的记忆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懂得珍惜家庭和亲情。
2.了解家庭成员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意义和重要性。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描述自己在家庭中的生活和感受。
教学重点1.理解家庭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描述家庭成员间相互帮助和关心的事例。
3.培养学生的朴实感、感恩心和情感认知。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表达家庭现状和感受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深刻认识和珍视。
教学内容学习故事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课后去采访不同家庭的情况,回来分享给全班同学。
共收集了12则故事,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学到很多。
分组讨论根据学习的故事,小组讨论,每组从采访中收集到的信息中,挑选出最有意义的事例,然后介绍给全班同学。
说一说以自己家庭为例,说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没有经历过家庭成员相互帮助的事情?思考问题1.家庭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2.你现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可以让你的家庭更加融洽、美满?教学方法1.观看故事视频、听取学习幻灯片,让学生理解故事并学习其中的道理。
2.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彼此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3.说一说,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更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并从中总结出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教学评价1.学生理解故事,描述正确。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能够尊重他人分析和收集优秀情况。
3.学生展示自己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经验,有深度。
4.学生在思考问题环节中,表达了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对家庭的认识从具体经历和事例转化为对家庭深层的认识和体悟。
但还有很多学生在表达的时候需要加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情感教化,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和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共同营造美好的家庭。
12家庭的记忆 第1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2家庭的记忆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是《12家庭的记忆》第1篇,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家庭是什么,家庭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家庭的概念和构成,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3.建立健康的家庭观念。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家庭的构成和成员之间的关系;2.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和家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构成,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从而保持健康的家庭观念。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在氛围浓厚的课堂中掌握知识,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音乐、游戏、亲子互动等多元化的学习场景中感受家庭之爱。
教学内容分析1.家庭的概念和构成: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家庭,家庭由哪些人构成,以及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
2.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章《12家庭的记忆》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
3.建立健康的家庭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包括音乐、游戏、亲子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明确保持健康的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家庭观念。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些与家庭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在学生看完之后,教师问学生什么是家庭?家庭由哪些人构成?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阅读文章教师让学生阅读《12家庭的记忆》的第1篇。
阅读理解1.家庭是由哪些人构成的?每个人在家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你认为家庭成员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课堂讨论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理解的家庭是怎么样的,家庭成员之间有哪些关系,以及最重要的是什么?教材分析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了解到家庭的概念和构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加深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都要讨论一个主题,主题包括:1.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2.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3.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活动
活动
画画我的家活动源自我心中的家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是什么?家,是 一盏灯,一个屋檐,一 张柔软的床。有了灯, 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 和月亮。有了屋檐,不 再担心风吹和雨打。有 了床,累了,困了,可 以睡上甜甜的觉,做个 美美的梦。。
家是什么?家,是一轮太 阳。爸爸妈妈欢笑的笑容, 合成一缕缕和暖的阳光。 家是什么? 家,是好吃的糖果,带给 我甜蜜的快乐。
我有家你有家 大家都爱它 每天放学早回家 爸爸妈妈笑哈哈 我的家你的家 温暖围绕着大家 时时刻刻记得它 我们都爱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