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整合教材》思考
关于英语教材整合的几点做法

关于英语教材整合的几点做法作者:刘丽娟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49期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站在全局整合教材教师对教材首先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教材。
学期初我以知识树的形式对我们初三教材进行了全面分析。
其目的就是通过构建知识树,使自己对所教知识能够全面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地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1)做好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调整。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单元间相联系的内容在备课中做到有机的取舍和调整,以便于我们已学的知识在后面的学习中得到巩固和提升。
如鲁教版初三上册Unit 6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和 Unit 7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这两个单元时可以进行适当整合,在语言的整体性上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框架。
同时学生对现在完成时会有更好的理解。
(2)做好单元内的调整。
每个单元我们一般分5个课时来处理,课时的分配是根据课本的呈现内容来制定的。
我们可以把知识或语言信息联系密切的2个课时进行整合,从而高效地利用课堂,扩大学生对信息的涉入量。
(3)做好课内的调整。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做好二次备课。
如在这次期中试卷讲评课中,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的易错的知识点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化。
于是我临时调整授课内容,进行大量练习。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的删减教学内容(1)删减难度较大的内容。
我们教材中有些听力内容难度较大,语速也比较快,不符合学生的听力水平。
就这部分内容我就进行了适当处理,把听句子的内容改为听力挖空,让学生填关键词。
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达到了听力训练的目的。
(2)删减或合并每个单元次要的板块。
初三教材每一个单元内容很多,现仅有的课时根本不够用,加上初三课时少这一现实,所以在有限的课堂内不可能每个环节都能在课堂上兼顾。
整合教材学习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形态——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整合教材学习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形态**该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学习的大单元教学形态与范式研究”(项目编号JK21140)的研究成果。
□辛卫华——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摘要:针对教学实际中教学流程单一封闭、知识学习孤立零碎、能力训练机械重复的弊端,本文主张关注文本“互见性”、读写“互促性”和素养“生长性”,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单元组织形态,形成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的课程内容结构,以实现学科知识结构化、学科能力表现化和学科经验连续化,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部编教材;内容整合;素养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以核心素养统领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学业质量评价等,特别强调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
部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体例,也是强调统整和融合,力求避免陷入分别落实、割裂呈现之误区。
但观察教学实际情况,单一的线性教学依然占据主导,知识学习孤立零碎,能力训练机械重复。
如何有效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单元组织形态,形成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的课程内容结构?笔者试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谈谈三点建议。
一、关注文本“互见性”,实现学科知识结构化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人生之舟”为主题,选编了《纪念白求恩》(纪念性文章)、《植树的牧羊人》(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心理学故事)和《诫子书》(文言书信节录)四篇课文。
多数教师采用单篇教学方式,逐一讲解相关知识,而后从人文主题的角度,为每篇贴上相应的“标签”,要求学生联系自身谈感受,生硬地植入价值观教育。
例如《植树的牧羊人》,多数教师仅按“小说三要素”,分“四步走”展开教学,即情节(梳理“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遇)——人物(分析牧羊人的性格形象)——环境(体会高原环境描写前后对比效果)——主题(总结牧羊人的精神品质和现实意义)。
而对紧随其后的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依然是从梳理、复述情节,到透过心理描写分析“我”的性格,再到讨论有关悬崖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结合文末议论谈谈人生道理。
整合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整合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成为各级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焦点。
其中,整合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整合教材内容1、概念介绍整合教材内容,是指在不改变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将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更为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更为深刻、系统的知识架构。
2、优点分析(1)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整合教材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内在含义的理解。
通过将学科之间的关联加以强调,学生能更好地领悟知识点的本质,进而形成更为深刻、系统的知识架构。
(2)降低学科之间知识的壁垒。
传统的学科体系往往给学生留下了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点的孤立性,而导致的知识壁垒所带来的困惑和障碍。
整合教材内容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些壁垒,让学生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融,进而增强学生的学科跨越性和交叉性。
(3)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水平。
通过整合教材内容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并能够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有机的创新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课堂教学的概念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交互形式进行教学、学习和反馈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实效性的概念实效性是指课堂教学所达到的教学目标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距程度。
具体来讲,实效性高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成功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实效性的措施(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讲解、提问和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如何以单元主题引领来设计教学,整合教材

如何以单元主题引领来设计教学,整合教材1、突出单元主题这条主线,理解主题下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学生阅读一本教科书时,教师指导学生明确理解了教科书编写人员的意图和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它比学生记住多少史实都重要。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协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和主要思想,建构教材知识体系。
我的具体做法是在学习一个新单元之前,先指导学生综合每一单元中各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概括出这个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4至7课讲的是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史,其中第4课的内容是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三朝兴衰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5课集中叙述了我国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第6课是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政治发展特点,第7课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变革的历史情况。
这就完整地体现了这个时期的特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这样就很好地协助学生建构了这个单元知识体系,抓住了这个单元学习的线索。
2、抓住单元主题这条主线,对教材实行有效取舍在实施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时,要紧紧抓住单元主题这条主线,在这条主线下设计教学。
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题目是《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整合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整合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知识。
然而,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科技的迅速发展,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整合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性。
本文将浅谈整合教材内容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教学的实效性。
一、整合教材内容的意义1.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教材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整理和呈现方式,包含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
将教材进行整合,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大纲和目标,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材内容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教材整合可以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如何整合教材内容1.充分了解教材的内涵和目标教师应该仔细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主旨、核心概念和目标要求,以便更好地进行整合教学。
只有了解教材的核心内容,才能更好地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2.寻找教材之外的资源教材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和实例。
教师可以通过拓宽资源渠道,收集相关的案例、视频资料、实地考察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答、小组讨论、课堂演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学习。
4.强化知识点的联系和应用教材内容的整合不仅仅是将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要将其联系和应用到实际情境当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能力。
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思路的实施关键与整体思考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四、结论
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以主题、 文体、语言特点等为线索,整合单元内的课文,开展深度阅读和跨文本比较,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统 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这种教学理念,通过确定主 题和教学目标、整合课文、开展深度阅读和拓展课外阅读等步骤
二、单元内容分析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个以“探险”为主题的单元,包括《伟大的 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三篇课文,以及写作、口语交际、名著 导读等板块。这些内容紧密,共同构成了“探险”这一主题。通过学习本单元, 学生可以了解探险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勇敢、坚韧、探索未知的品质。
三、学习目标与评估
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思路的实 施关键与整体思考以统编初中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为例
基本内容
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思路的实施关键与整体思考——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 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单元整合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思路,越来越受到。 这种教学思路强调单元内的知识点、技能以及情感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有 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本次演示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为例,探讨大单元整合教学思路的实施关键与整体思考。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掌握了阅读和理解古诗词和现代文 的方法。
参考内容二
一、背景与意义
逆向设计是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它强调从学习目标出发,设计评估和反馈,然 后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种设计方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 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初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是一种以单 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设计,它强调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把握,注重学生语文素 养的培养。将逆向设计应用于初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设计,提 高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怎样合理地整合教材

如图5,AB//EF,求证:∠1+∠2=
使用教材的前提.教师要先从整体上 使学生更加清楚新旧知识点的关系, ∠BCF-∠BDF.
了解本学段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排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素质.
意图,然后再重点研究教材的各个要
二、“跳出来”— ——超越教材
素,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研究知识生长,提高教学“强度”
教材和相应的资料摆放在面前,仔细 教材的整合必须顾及小学数学知识, 的知识系统、深化、完整.在学完代
比较、详细论证,该取的取,该舍的 必须采取迁移的原则,将小学知识与 数、几何、概率统计等相对独立的一
舍,该重组的重组,力争达到科学、合 中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数学知识具 个内容后,我们均设置阶段性复习与
6.螺旋上升原则
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整 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在有限
整合后的材料打破了各教材版 体调整.整合后教材的呈现方式大致 的时间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各类知识穿插安排的格局,每个学 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7.重视建模思想
段学习内容采用模块式结构,使代
1.回顾与提高
每年级每章节都设置了大量的
吃透教材.
在,求出点F的坐标?⑥直线上是否存
如图4,AB//EF,求证:∠E=∠A+
1. 研 究 编 排 意 图 , 把 握 教 学 在一点E,使E到x轴的距离为0.5,若 ∠C.
“坡度”
存在,求出E点的坐标?以上问题的解
④舞姿:前进两步,姿势优美.
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创造性 答过程是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
4.整体系统原则
个版本的教材,并以各种教辅书为辅 此”,从而没有了新鲜感,没有了好奇
如何整合处理教材

如何整合处理教材一、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教材?1、我认为有必要明确教材是什么,它的作用应如何体现?这两个问题。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在传统的教材观的影响下,很多老师把教材当作圣经,所有的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不敢越雷池一步,把用教材教语言变成了教教材,在教学设计时把没有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基础,学习需要,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
这样的教学只能是越教越死,教学效果也不会如老师所愿。
2、在新的可改理念下,教师要树立“用教材去教”的思想,合理而有效地去使用教材。
教材是语言知识,语法知识及话题的载体,但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不是唯一的,也未必是适合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生群体的。
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在把握课标,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具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内容,顺序的进行取舍,添加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材料。
教材是死的,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对教材的不完美之处进行有效的取舍和删减,使之为我所用。
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效率。
3、我认为要想提高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首先得改变教师的理念,课程改革要以先进的理念作指导,树立新的教材观,正确认识教材和教师的功能,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
然后是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做到提高使用教材的智慧,驾驭课程教材的能力,通过抓好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重要环节,大多数教师较好地掌握了课程教材。
如对新大纲、课标,一要做到正确理解新大纲、课标各部分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二要对新大纲、课标的重点内容用“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去理解和把握,进而会运用新大纲、课标的要求和精神理解教材、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指导教学,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
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要做到深刻理解教材,正确分析教材和科学处理教材,使之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生本教学“整合教材”等同“用教材教”吗——从前置作业的构思看》
阚宇锋
“生本语文课堂是科学地“整合教材”,是灵活地运用教材,并不等同于“用教材教”。
通过整合教材,教师对选文指导的目的性更强,指导的重点更加突出、科学合理,“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余地,提高学生的生命活动质量、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用教材教”只能说是传统的师本教学思想的延续,在生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加甄别,这样才能使生本教学的理念真正地落实到课堂来。
”
以上这段是原文最后一段,作者将整合教材的含义扩大到教材以外,可以称之为“语文整合”,这就是说整合教材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给的那些内容,而应该更加的灵活、广阔,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语文学科这样设置前置作业,灵活性更强,人文性更强,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此想到其他学课,是有借鉴意义的,比如:政治、历史。
这需要一定的胆量,因为这种探究是在有束缚中的情况下的一种思想上挣脱。
可以这样设置前置作业,我敢说,只有语文学科有这样的魄力和资格,这是从考试中推出的,其他学科大多以章节为单位的考察知识,知识较具体,语文不同,可以整合整个初中,考试中的阅读、作文等大分部分是灵活的,是考察学生人文素养的,所以教学的指挥棒也可以、也应该更灵活并更具感染力。
拿物理来说,前置作业的设置应该更贴近生活的同时,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学前沿世界,站在一定的高度回望生活中的问题,会让他们有兴趣、有信心,产生自豪感,
但是,如果,前置的设置灵活性较大,积极性可以调动起来,那些细化的知识很难在课堂中由学生串联出来.总之,我觉得,我们现在前置作业的设置仍然以教材的知识为主,对于理科来说,整合教材固然重要,但是也要仔细斟酌,教材本身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是合乎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如果贸然整合,会适得其反,但是,尝试还是必要的,只是不能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