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3120122建议课时数:94学分:5适用专业:中药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中药鉴定技术、实用中药化学、中药炮制技术一、前言1.课程性质该课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
是为学生考取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中药保管员、中药净选润切员、中药种植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为学生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鉴别、质量检验、中药购销、中药调剂等岗位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识别药用植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学习本课程,将与后续课程《中药鉴定技术》、《实用中药化学》、《中药炮制技术》等知识、技能的衔接灵活、自如。
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试行)》而设置,打破了以药用植物学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培养药用植物的识别技能为核心,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实践任务的过程中理解药用植物学中的基本概念,认识更多的植物,从而掌握中药专业所需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职业能力。
该课程内容是以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鉴别和检验岗位职责和任务为基础,结合中药材种植员、中药购销员、中药检验工、中药调剂员和中药炮制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药用植物基础知识、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规律,对达到识别药用植物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进行整合、序化,从而设计出四个项目,即药用植物显微结构识别技术(24学时)、药用植物器官识别技术(20学时)、药用植物种类识别技术(20学时)和药用植物野外实习(30学时),包括18个任务,总课时为94学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并不断开发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药用植物学的含义、性质和特点及其与本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的联系。
《药用植物学》课程实施大纲

《药用植物学》课程实施大纲目录1.教学理念 (4)2.课程介绍 (5)2.1课程的性质 (5)2.2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 (5)2.3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5)3.教师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教师的职称、学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教育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研究兴趣(方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先修课程.. (5)5.课程目标 (5)6.课程内容 (5)6.1课程的内容概要 (6)6.2教学重点、难点 (6)6.3学时安排 (7)7.课程实施 (7)7.1教学单元一 (8)7.1.1教学日期 (8)7.1.2教学内容 (8)7.1.3教学过程 (8)7.1.4教学方法 (8)7.2教学单元二 (8)7.2.1教学日期 (8)7.2.2教学内容 (8)7.2.3教学过程 (9)7.2.4教学方法 (9)7.3教学单元三 (9)7.3.2教学内容 (9)7.3.3教学过程 (9)7.3.4教学方法 (9)7.4教学单元四 (9)7.4.1教学日期 (9)7.4.2教学内容 (9)7.4.3教学过程 (9)7.4.4教学方法 (10)7.5教学单元五 (10)7.5.1教学日期 (10)7.5.2教学内容 (10)7.5.3教学过程 (10)7.5.4教学方法 (10)7.6教学单元六 (10)7.6.1教学日期 (10)7.6.2教学内容 (10)7.6.3教学过程 (10)7.6.4教学方法 (11)7.7教学单元七 (11)7.7.1教学日期 (11)7.7.2教学内容 (11)7.7.3教学过程 (11)7.7.4教学方法 (11)7.8教学单元八 (11)7.8.1教学日期 (11)7.8.2教学内容 (11)7.8.3教学过程 (12)7.8.4教学方法 (12)7.9教学单元九 (12)7.9.2教学内容 (12)7.9.3教学过程 (12)7.9.4教学方法 (13)7.10教学单元十 (13)7.10.1教学日期 (13)7.10.2教学内容 (13)7.10.3教学过程 (13)7.10.4教学方法 (13)7.11教学单元十一 (13)7.11.1教学日期 (13)7.11.2教学内容 (13)7.11.3教学过程 (14)7.11.4教学方法 (14)7.12教学单元十二 (14)7.12.1教学日期 (14)7.12.2教学内容 (14)7.12.3教学过程 (14)7.12.4教学方法 (14)7.13教学单元十三 (14)7.13.1教学日期 (14)7.13.2教学内容 (14)7.13.3教学过程 (15)7.13.4教学方法 (15)7.14教学单元十四 (15)7.14.1教学日期 (15)7.14.2教学内容 (15)7.14.3教学过程 (15)7.15教学单元十五 (15)7.15.1教学日期 (15)7.15.3教学过程 (15)7.15.4教学方法 (15)7.16教学单元十六 (15)7.16.1教学日期 (15)7.16.2教学内容 (16)7.16.3教学过程 (16)7.16.4教学方法 (16)8.课程要求 (16)8.1学生自学要求 (16)8.2课外阅读与作业要求 (16)8.3课堂讨论要求 (16)9.课程考核 (16)10.课程资源 (17)10.1教材与参考书 (17)10.2专业学术著作 (17)10.3专业刊物 (17)11.教学合约 (17)11.1阅读课程实施大纲,理解其内容 (17)11.2同意遵守课程实施大纲中阐述的标准和期望 (17)1.教学理念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将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
药用植物学第八版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学第八版教学大纲引言:药用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对人类健康的益处以及相关应用的学科。
本文旨在介绍药用植物学第八版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知识。
一、课程目标药用植物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和素养:1. 掌握药用植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了解药用植物的传统应用和现代研究进展;3. 理解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4. 掌握药用植物的质量评价和药效学;5. 培养分析和解决与药用植物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药用植物学的概述1.1 药用植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药用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3 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保护2. 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2.1 药用植物中常见的活性成分类型2.2 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方法2.3 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分析和鉴定技术3. 药用植物的传统应用与现代研究3.1 主要药用植物的传统医药应用3.2 药用植物的现代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3.3 药用植物中的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的比较4. 药用植物的质量评价与药效学4.1 药用植物的资源鉴别与质量评价4.2 药物代谢与药效学研究方法4.3 药用植物的质量标准与药效评价5. 药用植物学的实验技术与研究方法5.1 药用植物的种子繁殖和传统繁育方法5.2 药用植物的组培与快速繁殖技术5.3 药用植物的遗传改良与基因工程方法三、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1.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药用植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1.2 实验操作:开展相关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1.3 学术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2. 评估方式2.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和讨论等;2.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整体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4 科研项目:评估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表现;结语:药用植物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促进医药领域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药用植物课程标准

《药用植物》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药用植物
教学对象:
面向全院学生公共选修课程
选用教材:
《药用植物学》,主编:潘凯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1.教学目标
《药用植物学》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药用植物的形态、组织构造和药用植物的分类两大部分。
以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用植物和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间多种多样关系。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些科学规律,为中药原植物的鉴定、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以及新药物资源寻找和开发服务。
2.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运用标本、模型、图表等教具和声象教材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及必需学时数
本课程总学时数32
4.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两种形式:
1、笔试(主要考核理论课讲授的内容占总成绩的60%);
2、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平时表现和作业情况的书写,占总成绩的40%);。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36211〕承担单位〔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0月10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1月15日〕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中草药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根据“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购销员”岗位职业需求,建设课程体系,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检验岗位对药用植物的识别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药材种植及识别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后续课程有《药用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遗传育种》、《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
二、学习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药用植物形态鉴定和显微鉴定的知识和技能,善于观察,能够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形态与课本上的标准形态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物的对接。
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的特征,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内部构造特征,能够准确识别常见药用植物,会进行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会徒手制作植物细胞和组织等的临时制片;学会对知识的梳理,牢记药用植物功能和结构、局部与整体、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几个方面的统一。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思想、团结协作精神。
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知识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和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2)掌握药用植物组织的类型、结构特征和以及在药用植物体内的分布;(3)掌握药用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发育及类型;(4)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含义、任务和与研究药用植物的关系;了解药用植物的命名,分类等级和分类检索表的应用。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合用专业:中药学讲课教研室:中药(营养)教研室学时: 84 学时编写执笔人:蔡纪平判定负责人:杨丽萍编写日期: 2012-1-23判定日期: 2012-3-6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实践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中药专业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药作用。
前导课程主假如《中药学》,后续课程有《中药判定学》、《中药化学》及《药用植物种植技术》等,本课程经过在专业人材培育过程中的作用是经过对药用植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运用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说明药用植物的形态特点、内部结构和分类特点,培育学生掌握本课程范围内的常有药用植物科的辨别重点,为后续有关学科的学习确立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从培育高素质技术型特意人材的目标出发,既切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培育目标和学生实质水平,又突出大学生就业的广泛性要求。
所以,采纳教书和育人相联合,学习知识和培育能力相结合。
突出“够用”和“会用”两个原则。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着重课程教课与现实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切合,力争科学性与职业性相联合,表现理论与实践教课的一体化。
详细思路以下:定位正确: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课程目标不是培育学生成为研究者,而是要表现职业性,配合专业教育,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确立基础。
加强实效:改变说教式、关闭式讲堂教课模式,充足显现现代教课的开放式特点,采纳多种教课方法,联合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教课安排着重互动、沟通,最大限度的调换学生参加讲堂的踊跃性、主动性,使课程自己就充满活力与活力,提高教课的实效性。
突出特点: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设计学生的实践任务,培育他们认识和剖析复杂的药用植物的能力,并使学生的亲身体验内化为能力和素质。
提高质量:拟订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以建设精选课程为目标,成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课模式。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The course "Pharmaceutical Botany" XXX dispensers。
salespersons。
custodians。
selectors。
and cultivators。
It is a nal platform and fundamental course for the five-year nal XXX Province。
with a suggested n of 94 hours and a credit of 5.The course is designed to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basic theories。
knowledge。
XXX。
and to XXX," "Practical Chinese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XXX."The course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XXX (Trial)" and breaks away from XXX is the primary feature。
Instead。
the course XXX。
XXX approach aims to help students recognizemore plants。
master the skills required for the nal Chinese medicine n。
and develop their interests in active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XXX.The course content is based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tasksof the ns of standardized n。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植物组织培养【适用专业】植物组织培养是将植物的离体材料(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无菌培养,使其生长、分化,进而再生完整植株的无性繁殖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之一。
为了适应我国、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按工作任务模块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修改。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吸收组培科研、生产成果,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组培与无土栽培、作物栽培管理方面内容的融合,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体现现代性。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 课程性质《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技术》课程是生物技术、园艺、商品花卉专业及园林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组培的基本理论,能够进行娴熟的植物组织培养操作,学生完全符合植物组织培养岗位的职业要求。
本课程的前续课为基础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等,并由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提供技术基础。
《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技术》为无土栽培技术、基因技术等专业课程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支持。
在课程定位上,强调理实一体,培养学生的组培岗位职业能力。
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接轨,《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技术》课程结业可取得植物组织培养工、植物组织培养接种工、生物制品培养基制备工3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1.2 设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和技能要求,及根据组培企业的实际岗位的具体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植物组培技术》课程教学“以专业技术能力为本位、采用模块教学”的理念,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据植物组培的工艺流程安排教学,将该课程的能力体系分解为多个教学模块,在每个教学模块中穿插一些关键技能和一般技能,将植物组培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和目标,构建了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见图1)。
使学生能够独立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各个岗位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药学授课教研室:中药(营养)教研室学时:84学时编写执笔人:蔡纪平审定负责人:丽萍编写日期:2012-1-23 审定日期:2012-3-6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实践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中药专业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中药作用。
前导课程主要是《中药学》,后续课程有《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及《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本课程通过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对药用植物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部结构和分类特点,培养学生掌握本课程围的常见药用植物科的识别要点,为后续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既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又突出大学生就业的普遍性要求。
因此,采取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
突出“够用”和“会用”两个原则。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注重课程教学与现实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契合,力求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具体思路如下:定位准确: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课程目标不是培养学生成为研究者,而是要体现职业性,配合专业教育,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增强实效:改变说教式、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展现现代教学的开放式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法,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教学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程本身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特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设计学生的实践任务,培养他们认识和分析复杂的药用植物的能力,并使学生的切身体验化为能力和素质。
提升品质: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资源条件,广泛学习省级、级精品课程,在教学容、教学法等面不断提高质量和要求。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验、野外实习等使学生掌握今后学习相关学科需要的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药用植物六大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2)掌握药用植物重点科的形态特征。
(3)熟悉药用植物各器官类型、各科常用药用植物特点及主要化学成分。
(4)了解药用植物研究围、发展简史等容。
2、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特征和部构造。
(2)能够将待鉴定的药用植物分类到科。
(3)能够准确识别常见药用植物200余种。
(4)具有发现寻找中药材新资源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具有较强求知能力,热爱中药事业,爱护药用植物资源。
(2)具有谨的工作作风和格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
三、课程容与教学要求(一)理论教学标准学生在学习药用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理,识别和鉴别药用植物;初步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及其与植物亲缘关系的规律,药用植物与环境的相关性。
这将为学生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同时为学生以后研究中药的基源,从事天然药、民族民间药的调查等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绪论【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药用植物学的概念及研究任务。
2.熟悉药用植物学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3.了解药用植物学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和学习法。
【教学重点】:药用植物学的概念及研究任务。
【教学难点】:药用植物学的概念及研究任务。
【课程容要点】:一、药用植物学性质、地位和任务二、药用植物学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三、药用植物学主要相关学科和学习法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的一般构造和各种后含物类型、特征。
2.熟悉细胞壁的特点、鉴别法。
3.了解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分裂。
【教学重点】:细胞的一般构造和各种后含物类型、特征。
【教学难点】:细胞的一般构造和各种后含物类型、特征。
【课程容要点】: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一、原生质体二、细胞后含物及生理活性物质三、细胞壁实验一显微镜的实用及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观察实验二植物细胞质体后含物的观察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分裂一、有丝分裂二、无丝分裂三、减数分裂四、细胞分裂的向第二章植物的组织【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保护组织、机械组织、疏导组织和分泌组织的结构特征。
2.熟悉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主要特征。
3.熟悉维管束的概念及类型。
4.了解组织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保护组织、机械组织、疏导组织和分泌组织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保护组织、疏导组织的结构特征。
维管束的概念及类型。
【课程容要点】:第一节植物组织的类型一、分生组织二、薄壁组织三、保护组织四、机械组织五、输导组织六、分泌组织实验一植物组织的观察第二节维管束及其类型一、维管束的组成二、维管束的类型第三章根【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根的形态和部构造。
2.熟悉根的变态。
3.了解根系类型和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根的形态和部构造。
【教学难点】:根的部构造。
【课程容要点】:第一节根的形态和类型一、根的类型二、根系的类型第二节根的变态一、贮藏根二、支持根三、攀援根四、气生根五、寄生根六、水生根第三节根的部构造一、根尖及其发展二、根的初生构造三、根的次生构造四、根的异常构造实验一根的部构造第四章茎【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茎的形态特征、茎及变态茎的类型。
2.掌握双子叶植物茎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茎及根状茎的构造特点。
3.熟悉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和异常构造。
4.了解芽的类型和茎尖构造。
【教学重点】:茎的形态特征、茎及变态茎的类型。
双子叶植物茎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茎及根茎的构造特点。
【教学难点】:双子叶植物茎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茎及根状茎的构造特点。
【课程容要点】:第一节茎的形态和类型一、芽二、茎的外部形态三、茎的类型第二节茎的变态一、地上茎变态二、地下茎变态第三节茎的部构造一、茎尖的构造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三、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四、单子叶植物茎和根状茎的构造五、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点六、蕨类植物根茎的构造特点实验一茎的部构造第五章叶【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叶的组成、类型及特征。
2.掌握叶脉类型、单叶与复叶的区别。
3.掌握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4.熟悉叶的变态、叶序、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5.了解叶端、叶尖、叶基、叶缘的形态及类型。
【教学重点】:叶的组成、类型及特征。
叶脉类型、单叶与复叶的区别。
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教学难点】:叶脉类型、单叶与复叶的区别。
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课程容要点】:第一节叶的组成和形态一、叶的组成二、叶片的形态三、叶的分裂第二节单叶与复叶一、单叶二、复叶第三节叶序一、叶序二、叶镶嵌第四节叶的变态一、苞片二、鳞叶三、叶刺四、叶卷须五、叶状柄六、捕虫叶第五节叶的部构造一、双子叶植物叶的一般结构二、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实验一叶的部构造第六章花【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花、花冠、雄蕊、雌蕊的形态及类型。
2.熟悉花的组成、花序的类型及花程式概念、组成及其书写。
3.了解花在分类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花、花冠、雄蕊、雌蕊的形态及类型。
【教学难点】:雄蕊、雌蕊的形态及类型。
花序的类型及花程式书写。
【课程容要点】:第一节花的组成及形态一、花柄二、花托三、花被四、雄蕊群五、雌蕊群第二节花的类型一、完全花和不愿全花二、重被花、单被花和无被花三、两性花、单性花和无被花四、辐射对称花、两侧对称花和不对称花第三节花程式一、以字母代表花的各部分名称二、以符号表示花的情况三、以数字表示花各部分的数目第四节花序一、无限花序二、有限花序实验一花的形态及花序第七章果实和种子【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果实的类型。
2.熟悉种子的组成和表面特征。
3.了解种子的类型。
【教学重点】:果实的类型。
【教学难点】:果实的类型。
种子的表面特征。
【课程容要点】:第一节果实的发育和组成一、果实的发育二、果实的组成第二节果实的类型一、单果二、聚合果三、聚花果第三节种子一、种子的形态特征二、种子的组成部分三、种子的类型实验一果实种子的形态和组成第八章植物分类概述【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植物学名、分类等级、被子植物检索表的类型及实用法。
2.熟悉分类学的目的。
3.了解植物分类法及系统。
【教学重点】:植物学名、分类等级、被子植物检索表的类型及实用法。
【教学难点】:被子植物检索表的类型及实用法。
【课程容要点】:第一节植物分类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分类群的描述与命名二、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三、建立自然分类系统四、编写植物志第二节植物分类的单位主要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第三节植物的命名双名法第四节植物分类法及系统一、植物分类法二、植物分类系统第五节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应用一、定距检索表二、平行检索表三、连续平行检索表第九章藻类植物【学习目的要求】:1.熟悉藻类植物主要特征和常用藻类植物。
2.了解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藻类植物主要特征和常用藻类植物。
【教学难点】:藻类植物主要特征和常用藻类植物。
【课程容要点】:第一节藻类植物概述一、藻类植物的含义和特征二、藻类植物的生活式三、藻类植物的繁殖式四、藻类植物的分布第二节常用药用藻类植物一、蓝藻门二、绿藻门三、红藻门四、褐藻门第十章菌类植物【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冬虫夏草、灵芝、茯苓的主要特征。
2.熟悉菌类植物特点。
3.了解真菌的特征。
【教学重点】:冬虫夏草、灵芝、茯苓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冬虫夏草、灵芝、茯苓的主要特征。
【课程容要点】:一、真菌的特征二、常见药用真菌第十一章地衣植物门【学习目的要求】:1.熟悉地衣植物主要特征。
2.了解松萝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地衣植物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地衣植物主要特征。
【课程容要点】:一、地衣植物的特征二、常见药用地衣植物第十二章苔藓植物门【学习目的要求】:了解苔藓植物门主要特征和生活史。
【教学重点】:苔藓植物门主要特征和生活史。
【教学难点】:苔藓植物门生活史。
【课程容要点】:一、苔藓植物的特征二、常见药用苔藓植物第十三章蕨类植物门【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海金沙、金毛狗脊、绵马鳞毛蕨、斛蕨等鉴别特征。
2.熟悉蕨类植物门主要特征,熟悉木贼、紫萁的主要特征。
3.了解蕨类植物分类及化学成分。
【教学重点】:海金沙、金毛狗脊、绵马鳞毛蕨、斛蕨等鉴别特征。
【教学难点】:海金沙、金毛狗脊、绵马鳞毛蕨、斛蕨等鉴别特征。
【课程容要点】:第一节蕨类植物概述一、蕨类植物的特征二、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第二节常用药用蕨类植物松科、卷柏科、木贼科、紫萁科、海金沙科、蚌壳蕨科、凤尾蕨科、鳞毛蕨科、水龙骨科、斛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