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离骚屈原的观后感范文700字
看离骚屈原的观后感

看离骚屈原的观后感
《离骚屈原》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主题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屈原的一生经历,特别是他敦促吴国抵御侵略时的愤怒和心理创伤。
整个电影表现了屈原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电影中的屈原是一个忠诚和爱国的人,他深信自己的国家会打败敌人,但最终他的国家被敌人占领,这使他非常悲痛。
他被迫逃离故乡,开始了他孤独的流亡生涯。
但他的爱国精神从未消失,他继续警告吴国领袖注意危险,希望国家能够重新获得自由。
对于我来说,电影的主题非常深刻。
屈原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者,他一心一意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
然而,他的理想和宏伟计划最终被叛徒破坏。
虽然屈原自己在人生最后时刻选择了自杀,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
电影中的画面、音乐和台词都非常精彩。
尤其是音乐,它为电影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背景。
古典的音乐和颜色鲜艳的场景使得整部电影看上去非常真实和生动。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电影表达出了爱国主义者的勇气和毅力,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保护这一点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最后,我认为《离骚屈原》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它将屈原的故事展示了出来,展现了他和他的职责,即使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障碍。
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描绘,我们能够看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同样也是我们现代社会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屈原《离骚》读后感

屈原《离骚》读后感《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
被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离骚》,希望对你有帮助。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一】《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
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
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关于屈原的优秀观后感700字范文

关于屈原的优秀观后感700字范文关于屈原的优秀观后感700字范文1今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我悠闲地躺在床上,想着晚饭吃的粽子,兴奋困扰着我无法入眠。
不知从哪总听得一个人的脚步声,沉重,没有方向。
渐渐地,这个人离我越来越近。
他的容貌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清晰。
好像是经过了一个没有颜色的时空后,一个新的世界乍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仿佛如梦初醒。
一个人影忽大忽小,踉踉跄跄地,走走停停,手里拿着什么东西,沿着水边边走边望。
走近一看他的脸,面色憔悴,就像快枯烂的枝叶,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
在这遇到,89成是不幸的。
他头发披散着,脸上眉头紧锁,心中思绪着什么,时而放声大笑,时而又泪流千行,不知是哭还是笑。
从他的眉眼中仿佛能够望眼欲穿,看到他曾经的意气风发,博闻强识,如今却落到这般田地。
我们两个人经过无数次的眼神交流后停了下来。
“您好…请问这是哪儿?”我鼓起勇气向这个新世界中的人问到。
“这是大楚的汉北一代啊!”他叹息道。
“那您…您……”听到他的声音,不难听出此时他的心中有种强大的能量被困在笼子里,它试图挣脱,突破,却伤痕累累。
此时我的心中疑虑不已,不知他的身份。
“楚王不变忠良,听信谗言,无数忠臣遭到奸臣的诬陷,我同样是不幸的。
”说道这儿我已经明白了。
被冤枉的感觉一定不好受,但他的心里恐怕有两种情感交织着,错综复杂着。
他感到无奈,感到悲愤,他自己本可以为楚国效力,为楚国的人民百姓服务,却遭到奸臣陷害…想到这儿,我发自内心的同情却对他毫无意义。
梦真的醒了,余梦中一个物件在我记忆中依然残存,一个三闾大夫宫牌。
我确定,那个人是屈原。
以前的屈原离我们很远,但屈原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
而这次,我见证了他的出淤泥而不染,见证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关于屈原的优秀观后感700字范文2岁月如梭,汨罗之水一去不返,不知不觉中,你当年的一跃,距今已是两千多年,但是你的事迹却随着这端午佳节流传至今。
屈原离骚读后感(精彩3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精彩3篇)《离骚》读后感篇一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
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
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
后来,就有了端午。
一切顺其而至。
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
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
我想屈指可数并不是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
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
但他却不可小看。
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午,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
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午,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
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
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
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
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
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
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N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
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
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模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离骚》读后感篇二每每读屈原《离骚》,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屈原对美政的描绘,对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种求而不得的绝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旷世的孤独,生生的执念。
楚江边那遗世独立,悲怆怨愤的幽魂,勾起了我几多的感慨!自傲不是错,自傲本无罪。
离骚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范文3篇

离骚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范文3篇离骚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范文3篇《离骚》是屈原发自内心的倾泄和控诉,他用这首激情昂扬的诗歌表明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志向和精神,以此来告诫自己也警戒世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天下为公的君子。
第1篇:《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读书很甜。
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行或卧;或高唱,或低吟;或一杯清茗,或一烛月光;或一点清__,或一抹夕阳;或数株芭蕉,或一带远山。
心态自由,兴味十足,反复摩挲中,生出一般热情,凝成一丝淡定。
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两心投契,是以身相许,是默然沉浸,是静静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
读书,让我与屈原为伴,共和《离骚》。
只是奈何不了汩罗__流水汤汤,混沌不清,淹没了岸边的绿地,冲走了汀洲上的萋萋芳草。
尽管“灵修浩荡,不察民心”,但是你奔跑在心中的那片绿地里,依旧追寻着那最圣洁的芳草。
读书让我与张岱邂逅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湖心亭雪景中,饮热酒,畅谈人生,痴人相对,两顾却无言。
虽是寒冬季节,可是如此唯美的景致足以装饰我心中的那片绿地。
因为雪的纯真,让心中的绿地变的如一张毫无杂质的地毯,温暖了我的心灵。
无奈那个时年已经过去,物非人亦非。
读书犹如让我听清风微拂,看柳絮纷飞……心里一片宁静,仿佛置身于梦中,不肯醒来,不敢醒来。
生怕汽车的鸣笛,__尘的污染,纷纷扰扰,破坏这古朴宁静的分分秒秒。
读书让我悠然,幽然,忧忧然。
当时间的风吹过汩罗__岸的芳草,拂过苏轼游赤壁的水波,吹落了李清照的黄花,飘飞了湖心亭的那场雪;当现代文明将这原有的纯洁诗意唯美渐渐腐蚀,如同一阵寒冷的秋风荒芜了原有的绿意,心灵枯萎凋零了,人亦比黄花瘦了,心中的那片绿地亦瘦了。
我的耳边不断地响起荷尔德林诗意地栖息的呼唤,我着迷地追寻一股清凉的风吹绿彼岸,吹遍田野。
可是,有时候,有时候我们却天可奈何花落去,在心中绿地独徘徊,彷徨又惆怅。
离骚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离骚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离骚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读后感1《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
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
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
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
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离骚读后感2我读了屈原的离骚,如果屈原在世的话,我想问问他,你的离骚能看得懂么?就比如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提贞于孟兮,唯宇宙吾以降。
我看了译文才知道是这个意思。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提那年正当孟啊,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观看离骚的个人精选观后感范文大全

观看离骚的个人精选观后感范文大全观看离骚的个人精选观后感范文大全1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
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与对祖国的忠诚!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
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
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
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
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
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
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
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
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读离骚有感

读离骚有感读离骚有感篇一:每每读屈原《离骚》,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屈原对美政的描绘,对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种求而不得的绝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旷世的孤独,生生的执念。
楚江边那遗世独立,悲怆怨愤的幽魂,勾起了我几多的感慨!自傲不是错,自傲本无罪。
可当你有高贵的出身,有惊世的才华,同时又有白莲般的品质的话。
自傲就成了别人喉中刺,眼中钉,肉中瘤了。
屈原屈原出身贵族,娴于辞令又明于治乱。
本就令人眼红,可偏偏屈原还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样高贵出身自喜,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华自傲,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品质自得。
又怎能避免陷入“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于是屈原失去了楚怀王的宠信,同时失去了屈原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令楚国成为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机会。
屈原的国泰民安,豪情壮志,雄才伟略,爱国热情终于再无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国宏图立马变为泡影,一切抱负沉入海底。
屈原从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渊,他心中充满了愤懑与绵长的愁苦。
屈原不舍,不甘,不屈。
他执著地扑向他的理想,从此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始想要收敛自己的一切才华,抛弃那个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忍辱而活,他转而化解自己“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哪里没有芳草,何必执著于一处呢?但他明白失去了那个理想,那个刻入灵魂深处的执念,便连自己也丢失了,他可以丢失生命,却不能丢失理想。
于是他纵身一跳,跳入了滚滚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说屈原的死是一种懦弱,其实屈原的死并无关勇敢懦弱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于生命的空无与充实的问题,这种对理想执拗地追求、壮烈的宣告、彻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对自己判断失误最气吞山河的担当一样,他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惊天撼地的勇气,足于睨视天地万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离骚屈原的观后感范文700字
看离骚屈原的观后感范文700字1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
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
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
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
借用了林妹
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
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
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
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看离骚屈原的观后感范文700字2
屈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还开创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楚辞文学,他这样的文学造诣和斐然文采让人由衷佩服。
屈原也是一个洁身自好、坚守正道、主张变革、举贤纳谏、惩恶扬善、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他不善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和阿谀奉承,所以他一直壮志难酬、幽怨愁思、郁郁不得志。
与此同时,因为与小人背道而驰、意见相左,屈原也一直受到了很多顽
固派和邪恶家的排挤、诬陷、打压和欺辱,真真是郁闷、愤懑到了极点。
屈原更是一个爱国爱民、心怀天下的伟大英雄,他在汨罗江的决绝一跳成为了人们永久的悲痛,因此每年的端午节也成为了人们纪念他、歌颂他、缅怀他的传统节日。
《离骚》是屈原发自内心的倾泄和控诉,他用这首激情昂扬的诗歌表明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志向和精神,以此来告诫自己、也警戒世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天下为公的君子。
“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心中的忧患,所以他一直宣扬自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也一直想把民间的真实情况反映到朝堂之上去,奈何奸人阻碍,他的谏言得不到善用不说,还落得一个“众女妒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下场,这让他不得不感慨小人投机取巧、一反常规、扭曲事实、残害忠良、肆意妄为、苟且偷生的做派,也不得不控诉指责君王荒淫无度、治理无方的可恨行径。
对于自己因辅佐楚王改革弊政而受谗被疏远的遭遇屈原是
委屈、心寒和不甘的,所以为了继续追求美德、保持高洁、献身正道、追求正义,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他这样高傲、自洁、自省、自律、自爱、自尊、自强的品性足以担得起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敬仰和追悼。
看离骚屈原的观后感范文700字3
每每读屈原《离骚》,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屈原对美政的描绘,对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种求而不得的绝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旷世的孤独,生生的执念。
楚江边那遗世独立,悲怆怨愤的幽魂,勾起了我几多的感慨!
自傲不是错,自傲本无罪。
可当你有高贵的出身,有惊世的才华,同时又有白莲般的品质的话。
自傲就成了别人喉中刺,眼中钉,肉中瘤了。
屈原屈原出身贵族,娴于辞令又明于治乱。
本就令人眼红,可偏偏屈原还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样高贵出身自喜,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华自傲,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品质自得。
又怎能避免陷入“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于是屈原失去了楚怀王的宠信,同时失去了屈原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令楚国成为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机会。
屈原的国泰民安,豪情壮志,雄才伟略,爱国热情终于再无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国宏图立马变为泡影,一切抱负沉入海底。
屈原从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渊,他心中充满了愤懑与绵长的愁苦。
屈原不舍,不甘,不屈。
他执著地扑向他的理想,从此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执著带给他的是更深的迫害,更透骨的孤独,更彻底的绝望。
屈原的遗世独立注定只能是一个人的翩跹。
他的才华,抱负,美
德再无人在乎,君王不但视而不见,甚至厌烦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个志趣相投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
屈原明白此时应该“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责任的君子,他无法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自傲睨视的人,为了理想他上奔下寻,他次次进言,屡表忠心,可他却连楚怀王的面都见不了。
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后,屈原也开始抱怨君王的不智,“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但无论屈原表忠心还是表怨愤,再无法得到君王的侧目了。
他踯躅前行,悲怆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乡野孺妇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始想要收敛自己的一切才华,抛弃那个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忍辱而活,他转而化解自己“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哪里没有芳草,何必执著于一处呢?但他明白失去了那个理想,那个刻入灵魂深处的执念,便连自己也丢失了,他可以丢失生命,却不能丢失理想。
于是他纵身一跳,跳入了滚滚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说屈原的死是一种懦弱,其实屈原的死并无关勇敢懦弱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于生命的空无与充实的问题,这种对理想执拗地追求、壮烈的宣告、彻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对自己判断失误最气吞山河的担当一样,他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惊天撼地的勇气,足于睨视天地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