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文学的不自觉性

合集下载

以《离骚》为例赏析屈原的忧患意识

以《离骚》为例赏析屈原的忧患意识

48以《离骚》为例赏析屈原的忧患意识张九州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摘要: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在他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最能表达屈原忠君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的代表作当属《离骚》。

《离骚》不论从内容意象、人物形象还是主题寓意等方面都具有严密的层次性,对自身、对君主、对国家都有独到的见解,他将忧患意识与抒情手法近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丽诗篇。

本文就以《离骚》为例,赏析爱国诗人屈原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离骚》;屈原;忧患意识《离骚》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是屈原在遭遇流放过程中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通过创造“香草美人”等意象,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爱国诗人的形象。

屈原在《离骚》中将他的忧患意识表露无遗,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分别是通过对自身生平的总结引发的对人生的嗟叹;通过对国家君王的遭遇引出对国家的担忧;通过构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在众多意象中寻求内心的解脱。

屈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忧患意识,却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处处隐喻着这种思想,发人深省。

一、对人生的嗟叹《离骚》开篇写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是屈原对出身、宗族、名号的说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说明自己出身的不平凡。

屈原在楚国处于贵族阶级,与皇室宗族有密切的关系,诗歌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表明了立场,为下文政治观念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他在诗歌中就提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可以看出,屈原没有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反而给自己设立了很高的标准,对内提升自己的美德,对外加强自身的能力。

当时的楚国是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力比较强盛,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屈原仍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给自己树立崇高的目标,这是他忧患意识的一个表现。

屈原的观点探析

屈原的观点探析

屈原的观点探析屈原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离骚》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探析屈原的观点。

首先,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强调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离骚》中,他抒发了对贪婪、权力欲望和腐败的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他通过对个人感情痛苦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贫困,展示了他对祖国的忧虑和对人民的爱。

其次,屈原追求自由和自主的思想也是他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权威和压迫的反抗体现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

他在《离骚》中写到:“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他以自己的言辞作为武器,来捍卫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他强调个体的价值,并倡导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追求自由和幸福。

此外,屈原的观点还包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他深深地被自然的美和力量所吸引,并将其与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写道:“人之情恶而难直兮,不察薄乎夫妇。

薄乎夫妇,胡不相畜?”他通过对夫妇之间的比喻,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们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

最后,屈原在他的观点中展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深爱着他的祖国楚国,为保护祖国的利益而献身。

《离骚》中充满了他对祖国的赞美和忧虑,他写道:“遗时俗乎幽闺兮,独悲秦吴之乱离。

”他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忧虑和对国家团结的渴望。

总之,屈原的观点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追求自由和自主的思想、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的作品《离骚》是他对这些观点的生动展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他观点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屈原作为文化名人的重要性。

读离骚的启发

读离骚的启发

读离骚的启发《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它以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屈原在失意和困苦中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精神追求。

在阅读《离骚》时,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以下启发:1. 追求自由与真实:《离骚》中的屈原主张追求自由与真实,他不愿被局限或控制于某种职位或地位,而是秉持自己内心的信念和追求,坚持寻找自己真实的价值和目标。

这启发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追求,不被外界的限制和标准所束缚。

2. 在逆境中坚持:《离骚》中的屈原在失意和困苦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放弃追求和奋斗。

这提醒我们,在遇到困难和逆境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积极的态度,勇往直前。

3. 对现实的反思:《离骚》中的屈原通过叙事和描述,不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追求,还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启示我们要对现实保持敏感,审视并反思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4. 文学表达的艺术魅力:《离骚》以其生动的描写和优美的诗句,展现了文学的艺术魅力。

它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表达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培养了我们欣赏和品味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之,通过阅读《离骚》,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屈原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还能从中得到关于人生追求、面对困难和思考现实的重要启发。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辞章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屈原的内心世界和主权之思,同时也蕴含着一些启发和教益。

首先,《离骚》启发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诗中,屈原以自己的遭遇和处境为背景,表达了他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强的勇气。

他通过诗意表达对自己的鼓励和对未来的期许。

我们也应该像屈原一样,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而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

其次,《离骚》启发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会有许多困难和阻碍。

然而,他并没有停止前行,而是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为之努力奋斗,即使遭遇挫折也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念,坚持走下去。

屈原离骚读后感(优秀3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优秀3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优秀3篇)《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共享的屈原离骚读后感(优秀3篇),希望能够赐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离骚》读后感篇一有日神助“我”,风神帮“我”,雷神爱护“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执着的追求,有什么志向不能实现?什么目标无法到达呢?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志向的执着追求。

他对志向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这幻想,让我质疑。

这位宏大诗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假如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无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沉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共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幻想。

就这样憋着了,缄默着。

缄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呼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呼喊过的,不过被沉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无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怜悯这位宏大的诗人。

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好像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宏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

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礼,指责他的庸碌。

可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怜的人儿最终选择了沉睡,与河共眠,在那静静思索的河中接着自己的梦境……篇二:《离骚》读后感篇二每每读屈原《离骚》,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屈原对美政的描绘,对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种求而不得的无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白屈原旷世的孤独,生生的执念。

楚江边那遗世独立,悲怆怨愤的幽魂,勾起了我几多的感慨!自傲不是错,自傲本无罪。

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诗文,也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人生、道德的深刻思考。

离骚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离骚的思想内容。

首先,离骚中体现了屈原对个人遭遇的反思。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在诗中写道,“人谁无死,死有长生。

”这句话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对命运的接受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离骚中,屈原还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的关注,这也是离骚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离骚中体现了屈原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离骚中,屈原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展现了屈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这也是离骚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

此外,离骚中还体现了屈原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在离骚中,屈原反复强调了人的本性和道德规范,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道德的重视。

他在诗中写道,“心之忧矣,於我归虑。

”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道德的关注,展现了屈原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这也是离骚思想内容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离骚是一篇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个人遭遇、对自然、对道德的思考,展现了屈原的深刻思想和对人生的感悟。

离骚的思想内容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普世意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离骚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离骚》看屈原文学的不自觉性

从《离骚》看屈原文学的不自觉性

体系来寄托特定的好恶美憎之情一样,这正可看作是他作为楚 的使用系统化、形式化的问题。其次,也许是更重要的,这是“实
民族之一员对植物崇拜之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从另一方面 用文”和“美文”还没有截然划分的时期,在观念里,人们还没有
来看,屈原沿用这些原始活力、怪诞场面主要出于其抒发忧愤的 把文章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区分开来。或者,可以说,这是文章的
在文学尚未自觉的战国时期,“文学家”屈原究竟有多少文学自 教神秘的气氛,在《离骚》中实不难见其影迹。因此,可以推知,类
觉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意识?骚体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孤立的 似《九歌》之类的楚地巫歌形式相比于三言两句的南楚民谣,在
艺术形式令后代文学家无从效仿,其原因是否正与屈原写作上 结构上更直接地影响了《离骚》的写作。《离骚》谋篇布局的成熟
- 224-
· ·2010·4
的继承”[6(] 按:特殊文艺形式具体为南方民间歌谣)。但是由这些 社会虽在早期曾受制于周王室,吸收了一些周家文化,但周室的
歌谣体式的“三两句”或“两章一小段”的简朴形式一跃而为两千 宗法制文化并未在南方大行。楚人以所谓“南蛮”自处,较多保留
多字、建制不凡的叙事抒情体,这需要很高度的综合构思能力和 了氏族社会遗留的特点,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风格。反映在社会
而且,还因为(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抒发政治怀抱的实用 性,是屈原为文的首要的、也是其全部的目的。也就是说,不论后 世如何评述,在彼时彼地──文学观念尚不明晰的战国时代,文
赵叶花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旅游系 助教 硕士 (责编 张文娟)
字的形式和意义是一种凭藉,文字只是穿透事物本质的工具,
“实用性”才是所有先秦文学家对文学观念的全部体认。学者吕
积极的自觉创作意识,这恐怕难为远在先秦时代的屈子所能自 风习上:虔诚的自然崇拜,浓烈的宗教情绪,巫风盛行是其表现。

离骚读后感(10篇)

离骚读后感(10篇)

离骚读后感离骚读后感(10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读后感1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

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

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

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

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

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

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

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

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

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

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

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

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

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与《天问》:屈原的思想转变与创作风格

《离骚》与《天问》:屈原的思想转变与创作风格

《离骚》与《天问》:屈原的思想转变与创作风格引言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位名垂青史的伟大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两部重要作品《离骚》和《天问》作为古代文学的珍宝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这两部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屈原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探讨《离骚》与《天问》中屈原思想的转变以及他们在创作风格上的特点。

1. 《离骚》的思想转变1.1 屈原蒙受屈辱屈原生活在中国战国时期,作为楚国的宰相,他致力于为国家谋福利。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最终被贬谪到遥远的南方。

1.2 感悟人生的无常受到屈辱的打击之后,屈原开始反思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褪残。

他在《离骚》中借用生物学中的“蛇行”来暗示人生的曲折和变幻。

1.3 追求内心的解脱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内心解脱的追求。

他试图摆脱俗务,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静。

2. 《离骚》的创作风格2.1 豪放的诗歌语言《离骚》以其独特而豪放的诗歌语言而著称。

屈原在诗中借用了丰富的形象和比喻,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2.2 情感的抒发与声音的变化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情感的抒发和声音的变化,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追求。

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感性的表达。

2.3 音乐化的节奏和韵律《离骚》在创作中注重音乐化的节奏和韵律。

屈原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使诗歌更加和谐而富有节奏感。

3. 《天问》的思想转变3.1 对世界的思考在《离骚》之后,屈原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更加深入。

他开始思考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3.2 南奔北返的心境《天问》中,屈原借用南奔北返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的忧虑。

他希望能通过对天地宇宙的思考,为世界带来秩序和和平。

3.3 比照历史与现实在《天问》中,屈原以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他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带给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指引。

4. 《天问》的创作风格4.1 运用了哲学和宗教的手法《天问》在创作风格上,屈原运用了哲学和宗教的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的打击满怀忧愤无处宣泄之时,随手借用了本民族传承之下 的形式框架,把自己的经历、遭遇写进去,以求自我情感的祭祀 和超脱。在彼时彼地,这种承袭当是最自然不过的。
原叙其所遭所遇,所感所忧。忽而意气风发,上天入地,周流求
索,忽而悲从中来不可遏止。可谓一唱三叹、层澜迭出。其谋篇布

局虽不大易为后人所通解,实际却自有条理,据前辈学者多所探
故事,非屈子自为创造者也。”[17]可谓一语中的。
参考文献:

作为创作主体来讲,笔者认为,屈原首先并且主要的是一个 非常清醒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不自觉”的诗人。“屈原者,名 平。楚之同姓也,为怀王左徒”[18],他曾一度深入王权内部“,入则 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19]。是统治 集团的重要成员。作为王者师,王者佐,他不仅热爱宗国,关心民 生,而且有相当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远见卓识。他怀有富国强兵大 一统的理想,并有一套富于实践性的美政计划。但由于徇私枉 法、忌贤妒能的贵族党人谗言离间,楚王昏聩无识,屈原终被朝 廷疏离,被迫流亡,遂成逐臣。一旦“博闻强识,娴于辞令”[20]的屈 原丧失了已有的政治地位,他那份娴熟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分子 的博闻强识力也就成为其书写政治抱负、一吐心中抑郁的极好 凭藉。如果可以说《离骚》是政治抒情诗的话,那么,在其中他得 以能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21],为挽救国家民族于 危难,为中兴楚国四处奔走多方求贤,表达他作为一位政治家最 饱满的斗志和对国家对人民最深挚的关切爱恋的内容是主要 的,而其诗的语言和形式,则是次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就像歌德 在谈到拉·封丹为什么被法国人尊敬时,所指出的:“并不是因为 他的诗的优点,而是因为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格的伟大。”[22]
的典范”[3],并因其内容的宏博富丽和风格的云诡波谲而被视为 的原始风貌。它们由屈原亲自整理,必为作者烂熟于心,其“细密
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祖──对屈原作品所呈现的文学 安排”、 “成套数”[9]的篇章结构对《离骚》的结构肯定是有启发的。
价值及评价,历代之下的学者可谓论著煌煌。但值得一提的是, 包括《九歌》的美妙文辞、神灵之装束仪态、行文的重重叠叠和宗
体系来寄托特定的好恶美憎之情一样,这正可看作是他作为楚 的使用系统化、形式化的问题。其次,也许是更重要的,这是“实
民族之一员对植物崇拜之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从另一方面 用文”和“美文”还没有截然划分的时期,在观念里,人们还没有
来看,屈原沿用这些原始活力、怪诞场面主要出于其抒发忧愤的 把文章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区分开来。或者,可以说,这是文章的
而且,还因为(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抒发政治怀抱的实用 性,是屈原为文的首要的、也是其全部的目的。也就是说,不论后 世如何评述,在彼时彼地──文学观念尚不明晰的战国时代,文
赵叶花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旅游系 助教 硕士 (责编 张文娟)
字的形式和意义是一种凭藉,文字只是穿透事物本质的工具,
“实用性”才是所有先秦文学家对文学观念的全部体认。学者吕
积极的自觉创作意识,这恐怕难为远在先秦时代的屈子所能自 风习上:虔诚的自然崇拜,浓烈的宗教情绪,巫风盛行是其表现。
如做到,其中无疑有着起到更直接借鉴作用的因素。而且更重要 所以神话不仅在南楚文化中大量完整留存,而且在宗教的作用
的是当时的南楚确实已有这样的成熟的艺术形式源泉,只不过 下经过神性、人性杂糅而丰富扩展为更多的美妙故事。这起码在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不自觉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认为“是《诗经》 断应是符合实情的,又考虑到作为楚辞系统内部的另一部重要
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1]。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卓 作品《九歌》其本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
有成就的伟大诗人”[2],创作了《离骚》这一“我国抒情诗无可比拟 神的歌曲”[8],则这十一首曲子的大体风貌应几近南楚祭歌舞曲
的紧密结合,其中不乏反理性的迷信荒诞因素。而且所包含的真 国上下黑白颠倒本真迷失的力度,竟使文字本身有了超乎寻常
善美等道德意识也极其参差不齐,显然当时的屈原对此是混茫 的穿透力,呈现给了后人一个尽善尽美的文本。于无意间,奠定
不辨的,对之的应用也并无很多自觉意义上的剔除和升华。
了他不朽诗人的崇高地位。
在内容方面,庞大的象征体系和神话系统作为离骚在表现
讨,皆谓其内在逻辑井然有序。姜亮夫先生曾谈到“:就其思想的 上的显著特色,恰如姜亮夫先生所言,“神话给楚辞一个顶大的 发展同篇章的发展来看,屈原的作品在南楚,是个非常成熟的东 影响,所以屈原能够成为一个浪漫主义者”[13]。但问题是,屈原是
西。”[5]但是,所引人深思处就在于:如此的鸿篇巨制,其结构的完 在自觉地应用神话、创造神话从而有意识确立自己为一个浪漫
· ·2010·4
- 223-
文学艺术
CANGSANG
楚人集体无意识和心理经验的原始积淀,它们作为特定的信息 正惠在一篇文章中谈到:
或固定的符号具有某种对应的功用或暗示,契合着他某些潜意
先秦两汉的文章具有两大特色,首先,这是骈散对立的意识
识或特定的心理色彩。就好像《离骚》中他沿用形形色色的植物 还没产生的时代,人们只是直觉地写文章,还没有考虑到把对句
CANGSANG
文学艺术
从《离骚》看屈原文学的不自觉性
赵叶花
摘 要 《离骚》建制之宏伟,在当时的诗歌阶段是没有先例的。神话在南楚文化中大量留存,作为《离骚》创作的素材 武库,构成其表现上的象征体系和神话特色。最后,在文学观念尚不明晰的战国,屈原首先并且主要的是一个非常清醒的 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不自觉”的诗人。
[1][8]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
[2]金荣权.从对屈原的评价看汉代人的文学批评思想[J].南 都学坛,2002,(5).
[3]赵逵夫.楚辞中反映的文学现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 科版),2004,(3).
[4]春秋诗话(卷一). [5][6][9][13][16][17]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M].北京:北京出版 社,1981.106,101,109. [7][11][22]黄崇浩.巫风对离骚构思之影响[A].楚辞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1988.14,48,160. [10]林祥征.说“灵均”[A].楚辞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8. 181. [12][14][15]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84.233,36,230. [17][18][19][20][21]司 马 迁 . 史 记 [M]. 长 沙 : 岳 麓 书 社 ,1986. 495. [23]吕正惠.形式与意义.中国文化新论文学篇[M].北京:三联 书店,1992.46.
的继承”[6(] 按:特殊文艺形式具体为南方民间歌谣)。但是由这些 社会虽在早期曾受制于周王室,吸收了一些周家文化,但周室的
歌谣体式的“三两句”或“两章一小段”的简朴形式一跃而为两千 宗法制文化并未在南方大行。楚人以所谓“南蛮”自处,较多保留
多字、建制不凡的叙事抒情体,这需要很高度的综合构思能力和 了氏族社会遗留的特点,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风格。反映在社会
自觉需要,因其场景的丰富性和富于情节性符合了作者浩荡起 艺术性还没有获得独立地位的时代[23]。
伏的思绪之海。因为现在看来,这些原始艺术神话故事作为楚文
时代的局限性当然同样会限制诗人屈原的表达。但有一点
化的一般遗留,其文学的因素并不多,再加上与巫术、礼仪宗教 我们必须肯定的是:恰恰是他见事的透彻,凛然的气魄,刺破楚
前言故都,篇末言故乡,故都故乡分别厘然。”[1“5] 首先是从现实 在于提醒人们:处于先秦时代的文学经典自有其尚“不自觉”的
的愿望出发,其次是现实中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便去远游、去追 本真特色。就《离骚》来讲,其所呈现的文字之佳固然重要,但我
求,最后是又回到了故乡”[16]。透过浪漫虚幻,所呈现的是一位忧 们更应当注意到彼时作者只讲求“实用”的作文理想,而几无艺
心如焚的政治家真切可感的自叙传。诚如姜先生所言:“屈子艺 术性的自觉观念,从而有利于更客观地把握文字以及文字背面
术构思,盖以当时楚之国势社会形态为背影。而以政治理想为轴 思想的真实和表达的现实性。唯其如此,我们的理解和评价才能
心,以成其诗篇。”“其触及浪漫故事之处,乃南楚民间所习闻之 更逼近作品本质,才不至于“发于文而止于文”以致拘泥。
它们深深扎根在巫事活动中。学者黄崇浩在研究《离骚》构思时, 素材上,是《离骚》创作的丰富武库。又如前所述,屈原创作之深
分析了当时种种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后指出的“影响《离骚》结 受影响于巫歌神曲,更在于其宗教的虚幻情结和神秘氛围。屈原
构形式的客观因素,主要的还是巫风──巫事活动形式”[7]的论 在作品中大量“承袭”神话,一方面因这些神话原型大量融和着
在文学尚未自觉的战国时期,“文学家”屈原究竟有多少文学自 教神秘的气氛,在《离骚》中实不难见其影迹。因此,可以推知,类
觉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意识?骚体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孤立的 似《九歌》之类的楚地巫歌形式相比于三言两句的南楚民谣,在
艺术形式令后代文学家无从效仿,其原因是否正与屈原写作上 结构上更直接地影响了《离骚》的写作。《离骚》谋篇布局的成熟
整、建制的宏伟、繁复,在当时的诗歌发展阶段是没有先例的,甚 主义诗人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至在屈原之后的上千年诗歌发展史上也竟为特例。当然,我们不
首先,“其浪漫主义的成分并不是屈原创造的,而是承袭了
否认“屈原的作品是对当时中国南方已经产生的特殊文艺形式 古代的神话”[14]。我们知道,屈原所处的是一个神话的国度,南楚
- 224-
· ·2010·4
断阐释的时代性结果。如果我们还原到两千多年以前,在历史的 书的方式。”[1“0] 凡是《离骚》内容转折递进之处,都是以巫事活动 原生态下,则可以确定,楚辞本是所谓的“不作而作”[4]之作。尽管 行为为关节,从而形成一个悠长的连环,使这篇抒情之作具有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