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仆名义下的共产主义贵族

合集下载

真正的党员——人民公仆

真正的党员——人民公仆

真正的党员——人民公仆中国共产党--一个多么神圣的称呼,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一个多么让人自豪的荣誉!我们党从建党到现在历经了88年了,这88年是艰苦卓绝的88年。

党在这期间遭受了各种艰险,但始终坚持不懈,坚定信念不断抗争,终于发展成为一支具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队伍。

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是从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党,了解党员。

而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人正“积极”地学习党,争取早日入党,可是他们的目的并不纯,他们只是希望在应聘中或者走入社会以后党员的身份能作为一个响亮的招牌,让自己更显价值而已。

所以我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单薄的思想,党员是公民,但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好像总能享受到比常人优厚的待遇,他们比普通人有权利,有优势,有地位,而入党只是一种能让自己过上好生活的捷径。

但是昨晚的那节关于“党员”的党课彻底地改变了我的看法。

从课上我了解到国家队党员是有很高的要求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当上党员。

其次,共产党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要倾听广大群众的呼声,身先士卒,为人民事业而奋斗。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但是与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和群众同生死共命运的血肉相连相比,在党的长期执政条件下,不重视做群众工作、不深入群众当中,不关心群众疾苦等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大量存在。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滋生了党内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铺就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温床,更重要的是伤害了群众感情,降低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和认同感,破坏了我们党赖以生存的基础。

另外,《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了党员必须履行八条义务,并赋予八项权利,这是为了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是保证党的战斗力的基础。

党员的义务是为实践党的纲领、完成党的任务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权利的行使中药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全局观念,认真负责地思考和判断问题,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意志,更不能利用这项权利为自己谋私。

“人民公仆”的历史由来与现实意义

“人民公仆”的历史由来与现实意义

“人民公仆”的历史由来与现实意义2013年05月08日09:29 来源:党建网-中国纪检监察报没有“公仆”的时代:以古代中国为例,家国同构,官父民子所谓“官”“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本源上讲就是“仆人”与“主人”的关系,而绝不是后来被长期“异化”的那种所谓“官父”与“民子”的关系,在原始的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统治,也没有压迫奴役,因而那时的天下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礼记·礼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长幼侪居,不君不臣”(《列子·汤问》),“未有君臣上下之别”(《管子·君臣》)的平等关系。

而对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管理者和服务人民的氏族首领的去留,则是通过召开氏族会议这种“民主集会”的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的是“选贤与能”的直接选举制度和“流共工于幽州”(《尚书·尧典》)的直接罢免制度。

那时的氏族首领虽无“公仆”之名,但他们做的却是“公仆”之事。

因此,这种制度是一种没有任何等级秩序和阶级属性的民主政治,曾被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称为“原始的民主制”和“自然的民主制”。

但是,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一种“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私天下”(《礼记·礼运》)出现了。

与此同时,原来那种“首领”与“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也从原来的主人与仆人、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被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所完全颠倒。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在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始终都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

因此,进入奴隶制时代以来的古代社会,就完全变成了一种以私有制、世袭制、家长制、委任制为主要特征的“家国同构”社会。

家庭的道德伦理就是国家的道德伦理,因而治家与治国是相互贯通的。

治家实行的是世袭制、家长制和委任制,而治国也同样实行的是世袭制、家长制和委任制。

公仆

公仆

公仆
雷政富、薄熙来、刘志军、刘铁男,最近又出了个蒋洁敏。

这些人锦衣玉食,住高档别墅,出则豪车相伴,入则妻妾成群,身家动辄几千万、上亿。

这些都是些什么人啊?哦,原来是人民公仆。

所谓人民公仆,就是广大人民的仆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贱货。

可是主人们现在过得是什么日子?一部分人刚刚勉强吃饱,连孩子上学都成了奢望;一部分人努力奋斗大半生,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为什么仆人却如此富有,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党才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了。

公仆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利拿来谋私,把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而不是坚持自己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服务于民。

总认为手中有权,就可以为所欲为。

恐怕抱着这种心理的公仆不仅仅是上边列举的这些贱货吧。

回首我们身边,这样的贱货不在少数,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利耀武扬威,舞弊徇私,中饱私囊,还美其名曰:为人民服务。

真不知羞耻!!。

人民公仆与执政党的党风

人民公仆与执政党的党风

不 管 这 些 政权 更迭 得 如何频 繁
,
也 不管 这 些 人 表 面上 如何 打
着 为 国 民服 务 的 招牌 与 特 权 制的 结 合物


,
但 都是 换 汤 不换药
本 质只 有 一 个
,
就是 作 为 统治 者 出现的
,
都是 官僚 制 礴
无 产 阶级 则不 同

、 、
,
它是 历 史上 最 革命 的阶 级

半国 家
,


因此
,
无 论从 理 论 上 还 是从 实 践 上 讲 执 政党 和 国 家机 关
,
,
工 作人 员都 不 应 当把 自 己 做 为统 治者 和 社会 主 人
而 只 能 是社 会 公 仆 和人 民 勤 务 员
同志 在中央 工 作会议 上 的讲话 中指 出


我 赞 成陈 云 同志的讲 话
,
党 风 问题
,
是 执 政党 的 生 死 存 亡 问 题 设
,
①因此
重新学 进一 步 加 强 党 的 建
巩 固党 的领 导


,
都 有着 一 定的 现 实 意 义
,
做 人 民 的公 仆 是 巴 黎公 杜 的 原 则 为 什 么 特 别 提出人 民公 仆 和 社会 主 人 这 个 问 题 ? 又 是 如何防 止
的 怪 胎 的革 命

是 人 民 为 着 自 己 的 利 益 重 新掌握 自 己 的社 会生 活
,
它不 是 为 了 把国 家政权 从 统治

阶 级 这 一 集 团转 给另 一 集 团而 进 行 的革 命 革命

之于时代精神情之于人民公仆

之于时代精神情之于人民公仆

之于时代精神情之于人民公仆
时代精神是指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所构成的精神面貌。

它是由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所塑造的,反映出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共同心态和行为方式。

人民公仆则是指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官员。

在时代精神与人民公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人民公仆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民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牢记服务人民的初心。

人民公仆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问题,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愿,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而不是闭门造车、独善其身。

只有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和新挑战,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服务人民。

同时,人民公仆还需要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

在时代精神的引领下,人民公仆需要把握好领导干部的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时刻警醒自己思想作风、纪律要求、德行修养等方面,按照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行事,做到公正、廉洁、敬业、尽责,在服务人民的同时也自我约束,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在时代精神与人民公仆之间,还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

时代精神是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而人民公仆则是时代精神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时代精神依靠人民公仆的实践和落实来体现其正确性和生命力,而人民公仆也需要借助时代精神的理念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华民族伟人事迹

中华民族伟人事迹

中华民族伟人事迹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

这些杰出人物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事迹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华民族的伟人及其事迹。

一、孔子: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伟人之一。

他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伟大的才能和无可比拟的智慧。

他的思想体系广泛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并对今天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左右,在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极为关注伦理道德和政治伦理问题,强调要求人们在性格方面要有诚实正直、尊重传统、求知和行为端正的品德。

他主张要君子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同时要尊重天命和在道德和行为方面秉持正义。

在他的著作中,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

这部著作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中包括了孔子和他的门徒们之间的对话和讲解。

二、屈原:中国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

他是楚国时期的一位贵族,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早年曾为楚国国相。

在位期间,他奋发图强,发展了楚国,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他却遭受了权力斗争的打击,遭贬为国外。

在贬居期间,他写了许多著名的诗歌,而他的代表作就是《离骚》。

在这部作品中,他借助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家国的热爱和对当时政府腐败、民生困苦的不满。

三、鲁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化人。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呈现了民族危机和人性的深度。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华盖集》等等。

鲁迅的思想具有较高的现实性和普遍性,提出了许多有关民族面貌的思考和探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对当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毛泽东:人民公仆的缔造者毛泽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伟人。

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

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

政治课老师讲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
政治课堂上,老师讲述了奴隶社会的标志:1.奴隶没有土地;2.奴隶的财产来自于奴隶主的分配;3.奴隶没有政治权力,不能参政议政;4.奴隶要爱奴隶主,不得背叛;5.奴隶有保卫奴隶主的义务。

一学生提问:老师,那现在是什么社会?老师:你给我滚出去!
一哥们从大狱出来,感慨坐牢的好处:①把烟戒了.②高血脂好了.③以前打架没帮手,现在随时能招呼一群兄弟④第一次住上了政府提供的免费房屋.⑤第一次享受了免费医疗.⑥第一次享受了免费教育.⑦终于掌握了一门手艺.⑧同屋有个局级贪污犯每天帮他搓背,真正享受了公仆的服务。

人民公仆是一种崇高的称谓

人民公仆是一种崇高的称谓

人民公仆是一种崇高的称谓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种说法。

这一说法,看似简单朴素,实则寓意深刻。

它既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明确了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值得时时加以思考体会,需要经常进行对照检查。

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再一次警醒我们思考公仆的含义,强化公仆的意识。

公仆意识源于对人民主体和主人地位的认知与自觉。

1871年,巴黎公社明确提出公社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把人民置于主体和主人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

基于对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认识,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这是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的。

今天,强调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首先必须搞清楚公仆的含义和权力的来源,充分认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进而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甘做人民公仆,有力地推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但也毋庸讳言,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经不起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经不起长期执政的考验,淡化了公仆意识,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

比如,有心当官、无心做事,得过且过、慵懒懈怠;以功臣和老爷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无视百姓疾苦、漠视群众利益,见到矛盾绕道走、一心想当太平官;以权谋私、索贿受贿,以身试法、腐化堕落;等等。

凡此种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因此,强调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公仆名义下的共产主义贵族——苏共干部特权制度对我党执政的借鉴作用“金碧辉煌的别墅里,有40-50人在为一个家庭服务,家里每天有亲朋食客数十人”。

——当你把这个情景与亿万富豪或者帝王贵族之家相联系时,你可能不感意外。

然而,当这些与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的生活联系起来时,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1935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到莫斯科访问,在他的《莫斯科日记》中描述了一路的见闻。

他写道:“身为国家与民族卫士的伟大共产党人队伍与其领导者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而人民则不得不依然为弄到一块面包与一股空气(住房)而处于艰难斗争的状况之中”。

罗兰惊诧地发现,连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也被当做贵族供养起来。

他认为苏联已经出现“特殊的共产主义特权阶层”和“新贵族阶层”。

一、苏联各领导人执政时期的“贵族特权”苏联从1922年成立到1991年解散,共存在70年。

苏联共产党短短七十年的执政经历,有过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荣耀,也有被党员和人民抛弃的耻辱。

现在,我们从苏联社会主义特权阶层入手,分析苏联解散的原因。

在苏联执政时期,有影响的苏联领导人共有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马林科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因为执政时间短,执政时期基本按照前任政策执行,1、列宁时代防范干部特权,但特权已经泛滥。

一般说来,政权初建,气象一新,必有一段励精图治,腐败现象会相对较轻。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早在列宁时代,苏联(俄)的腐败问题就已相当严重。

早在1920年俄共九大上,许多党代表就曾愤怒指责党内的严重腐败“无论对于谁都不是个秘密”,“中央和地方的‘共产党员’允许自己那样的奢侈,他们的行为丝毫不比老牌的资产阶级逊色,工人和农民对他们敢怒不敢言”。

这些腐败的种类主要包括:公车腐败、住房腐败、饮食腐败、医疗腐败、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盗用公款。

当然,最高当局也不是没有采取过防范腐败的措施。

十月革命后,列宁就对领导干部的工资和待遇作了严格规定,要求一切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

列宁率先示范,其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是500旧卢布,而铁路员工的最高工资是510旧卢布。

1919年制定的35级工资表,党政领导人的工资大大低于工人的最高工资。

但问题在于:领导干部们很快就不靠工资生活了,在工资之外的其他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的领导干部们与群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斯大林时代公然将干部的特权腐败制度化、合法化。

斯大林建立起了一整套保证领导干部层特权的制度。

这个官僚特权阶层主要享有如下特权:官职等级名录制度——“被安排”的幸福生活特权阶层的产生是制度安排的结果。

斯大林运用手中掌握的“无限权力”,特别是分配干部的权力,创立了官职等级名录制度。

1923年11月8日,俄共(布)中央决议规定了选拔、分配领导岗位干部的制度,这个决议规定了三类官职等级名录的资格。

第1号官职等级名录中大约有3500个最重要的领导职位,其中包括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各局首长,托拉斯、辛迪加的领导人,大工业企业领导人等;第2号官职等级名录,包括各部、局的副职以及其他相当职务;第3号官职等级名录,是地方上的领导干部。

到1924年初,由中央委员会确定的领导干部总数为13163人。

地方各级也规定了自己的官职等级名录,如乌拉尔州委规定本州的领导干部为1066人。

不过,地方领导干部只有最重要的职位才由中央委员会来确定。

官职等级名录,后来变成了一个专门名词,有幸列入其中的苏共领导干部逐渐转化为“红色贵族”——拥有个人利益、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的特殊社会集团。

权力不断集中。

联盟的部级单位后来达到了160个,被看作是法律的各行政部门的大小命令法规达到20多万种,1000多万条,差不多可以说连小便的动作也有规定了。

行政命令体制加强,但缺乏民主监督机制,这必然令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作风大增。

到1985年,苏联部长会议的正副部长达到800多人,一个普通文件的审批经常要几个星期,甚至一二个月。

特定工资和“钱袋”制度斯大林时代,苏共高级干部阶层的一项重要特权就是特定工资制。

1945年4月,苏联政府规定,对在机关、企业、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具有高深学识和经验丰富的人实行特定工资制。

其数额一般规定为2200-3000旧卢布,最高额可达4000-5000旧卢布。

这个特定工资额后来又有增加。

但这个增加额部分没有列入工资单,是用封着口的小纸袋同工资一起发放。

这就是苏共历史上所谓的“钱袋”制度。

钱装在信封里秘密发给各级官员,每月金额一般根据职务从几百卢布到几万卢布之间(1960年币制改革前的旧卢布与新卢布比价为10:1)。

这些钱不上税,甚至交纳党费也不包括它。

领取“信封”的人根据规定必须严守秘密,透露消息者要遭到严厉处罚。

扣除通货膨胀及币制因素,斯大林时代一个部长每月的“信封”大约为2000新卢布(约合3500美元),相当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月工资的两倍。

而斯大林时代苏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700美元,戈尔巴乔夫时代为6800美元。

宅第权。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均有一处或几处别墅。

凡是名胜地、风景区、海滨、避暑胜地,几乎全部被大小官员的别墅所占据。

特供权。

各级党政机关均有特设的内部商店、餐厅、冷库等供应网络,按照官职大小、地位高低享受特殊供应。

特教权。

凡是高级官员的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培养他们的专门机构或保送入学的制度。

高级军官的儿子则直接送军事院校培养。

特继权。

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可以免费为自己的子女留下豪华住房和别墅,供他们终身享用。

特卫权。

花在高级领导人身上的费用,达到无法核算的程度。

特支权。

位居金字塔顶端的官员在国家银行有敞开户头,即户主可以不受限制随意提取款项的户头。

3、赫鲁晓夫时代向干部特权腐败体系发起首次攻击。

赫鲁晓夫上台后,向斯大林一手建立起来的干部特权腐败体系,发起了苏共历史上的第一次主动攻击。

在他的命令下,很多官僚特权被取消,如“信封制度”、免费早餐午餐、免费别墅、专用汽车等。

官员们在斯大林时代的高薪也被大幅度砍削。

但这些都不足以从根本上消灭干部特权腐败——列宁时代就是个例子,这些官僚特权在当时是非法的,但这些官僚特权仍然兴盛不衰。

所以,赫鲁晓夫采取了另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即实行干部任期制与轮换制。

最后,这些丢掉特权的官僚们下决心要赶走赫鲁晓夫,成了勃列日涅夫的“政治盟友”。

4、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腐败干部们最幸福的黄金期。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很得力于“在赫鲁晓夫手里失去腐败特权”的干部们的支持;作为回报,勃列日涅夫为这些干部们创造了苏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极好的腐败环境。

不但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取消的所有干部特权,还增加了新的特权项目。

勃列日涅夫始终冲在腐败的最前线。

他任总书记之后,任用了大批亲信,包括自己的许多亲属。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这种任人唯亲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以勃列日涅夫为例,他的女儿加琳娜生性风流,平均每两年就要更换一任丈夫,她最后一任丈夫邱尔巴诺夫不学无术,可当他进入勃列日涅夫家后,就仰仗岳父的权势,扶摇直上,仅仅10年时间就从默默无闻的克格勃上尉升任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并获得上将军衔。

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尤利更是个纨绔子弟,年纪轻轻就凭借勃列日涅夫的权势而平步青云,当上了被人们称为“肥缺”的苏联外贸部副部长。

在1976-1982年间大肆贪污受贿,酿成震惊全国的“驸马案”。

整个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

高级领导人彼此勾结、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的案件层出不穷。

除个别案例外,大多数腐败案件都是勃氏去世后才被揭露出来。

勃氏个人的贪婪在这场腐败盛宴中起到了强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小白桦商店”:领导干部的特别供给无数个“小白桦商店”为苏联上层社会服务,为“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们服务。

上层人士可以在这些特殊商店里购买苏联国内稀缺食品,如鱼子酱、蝗鱼、鲑鱼和出口伏特加,以及“资产阶级的”享乐用品,如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奥地利皮鞋、英国呢绒、法国香水、德国晶体管收音机、日本录音机等。

在莫斯科最大的国营商店“古姆”的三层一个偏僻角落里有一个“100号分店”,也是专为上层人士设立的。

在军人商店的地下室有一个只为军官服务的秘密商店。

特殊裁缝店、特殊理发店、洗衣店、化学洗染店等专为特权阶层服务的各种商店以及食品店遍布莫斯科,约有100处之多。

苏联一位记者指出:“对于上层人物来说,共产主义早已经建成了……”对特权阶层的供应是分级别的。

最高级别的当然是克里姆林宫的高级官员们,这些人都享有“克里姆林宫份额”,能得到许多免费的供应。

在莫斯科,有专门为1930年以前入党的老布尔什维克设立的配售店,有专门为元帅和将军们设立的配售店,也有为著名学者、宇航员、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企事业单位领导设立的廉价配售店……这些按级别设立的商店比普通商店货物齐全,物美价廉。

另外还有特殊服装店、特殊理发店、特殊食品店等等为特权阶层提供供应和服务。

如莫斯科的格兰诺夫斯基大街设置的内部商店,专门向高级干部们供应紧俏商品;莫斯科国营百货商店有一个编号为200的内部销售部,只有政府的副部长、州委书记、大城市的市委书记以上以及苏维埃机关的高级官员可以在这里购买商品;而中央百货商店的45号售货部是为较低级别的官员购物设立的。

许多的政府机关发放给官员们“特殊配给卡”,这种卡既是出入特殊商店的凭证,同时卡上标明可以购买东西的金额,级别越高的人可购买商品的金额越多。

此外,“小白桦”商店出售廉价的进口货和社会上稀缺的商品,只有持“卢布证券”的人可以在这里购买商品。

所谓卢布证券是指用外汇换来的特殊卢布,有门路的官员、外交官、记者等才能经常弄到卢布证券。

5、戈尔巴乔夫时代全面腐败下的经济改革只能是悲剧。

在经历了短暂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后,苏联迎来了戈尔巴乔夫时代。

苏联历史上著名的“共青团经济”,就是在戈氏的改革中利用特权腐败发展起来的;国家职能部门被取消变成股份公司后,部长们大都成了公司的总裁,股份则大都在部门领导人之间被瓜分…总而言之,改革前谁是管理者,改革后谁就成了占有者和所有者。

结果是,“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和‘新俄罗斯人’”。

二、苏共特权阶层的特点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普通人通过努力,通过正常的上升途径获得高位,那么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个社会还算是公平的。

但在苏联,随着特权阶层的兴起,固化和自我封闭,普通人升迁之路几乎被堵死了,使民众从此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尤其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普通民众与特权阶层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苏联社会中,一般大众自称“我们”,而把特权者称为“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