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绿色建筑设计与审查2019版.pdf

合集下载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DBJT 15-83-示范文本)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DBJT 15-83-示范文本)

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5-83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5.《夏热冬暖地域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9.《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1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1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1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和空气调整设计规范》GB507361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1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19.《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建筑幕墙》GB2108621.《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15-13322.《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623.《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015124.《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6.国家、省、市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二、工程概况项目名称:建筑类型:建筑功效:项目用地面积:㎡项目建筑面积:㎡,其中地上:㎡,地下:㎡建筑高度: m;建筑层数:,其中地上:层,地下:层三、绿色建筑设计自评表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方法1、节地和室外环境(设计参评分累计分,实际得分分,折算后得分分)必需说明内容(控制项)建筑专业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镇计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建设控制要求。

技术方法说明:(应说明对场地保护方面技术方法,包含原有地形地貌维持、森林及古树保护、水系湿地保护)证实材料:□环评汇报,批复文件。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3-2011190410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3-2011190410
广东省标准 DBJ XXXX—XXXX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 发布
XXXX -XX-XX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广东省标准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in Guangdong
DBJ XXXX—XXXX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6
4.2.1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
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0 的规定。 4.2.2 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 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1 中的有关 规定值。 4.2.3 采用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 施。 一般项 4.2.4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地)面积比, 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条文说明】下表任意三项内容达标即满足该条文。
应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1.3 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 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并提交相应分析报告。 3.1.4 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 制,并提交相关文档。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 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 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3.2.2 绿色建筑应满足本标准第 4 章住宅建筑或第 5 章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项的 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 5 个等级,等级划分按表 3.2.2-1、表 3.2.2-2 确定。(其中Ⅱ级相当于国标★,Ⅳ级相当于国标★★,Ⅴ级 相当于国标★★★) 当标准中某条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 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按原比例调整确 定。

广州住宅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指引

广州住宅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指引

工程名称:总建筑面积:m2建设目标及关键绿色设计指标建设目标一星(对应省标一星A)□ 二星(对应省标二星A)□ 三星□关键绿色设计指标建筑节能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再循环材料利用比例一、规划设计指标1.公交站点距小区出入口距离: m,数量:2.500m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种类:二、建筑设计指标1.装饰性构件:有□ 无□♦女儿墙高度: m♦装饰性构件工程造价:万元工程总造价:万元♦双层外墙面积: m22.建筑外遮阳设置:□ 本工程采用建筑一体化固定遮阳措施,立面设置外遮阳的透明面积占所有透明面积的面积比,全楼平均外遮阳系数为□ 本工程设置可调节外遮阳设施,具体形式为平开的百叶窗□室外卷帘□活动金属百叶□内置百叶的中空玻璃□其它;设置可调节外遮阳的透明面积占所有透明面积的面积比3.建筑隔热强化设计除常规保温隔热设计措施外,本工程屋面和东西向外墙采取以下强化隔热设计措施:种植屋面□ 遮阳屋面和墙体□ 蓄水屋面□ 外墙绿化□ 建筑反射隔热涂料屋面和墙体□4.本工程采用空间绿化方式:□ 屋顶绿化,屋顶绿化面积与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不低于□ 垂直绿化,垂直绿化面积与屋顶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本工程采用土建与装修一体化施工:是□ 否□6.本工程的大开间区域采用可变功能设计:是□,可灵活隔断的空间与整个室内空间面积比不低于否□7.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占总材料的重量比:8.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比9.本工程设置建筑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入口□ 无障碍通道□ 无障碍楼梯□ 无障碍厕所□三、结构设计指标1.现浇混凝土是否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是□ 否□2.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使用比例♦高强度钢使用比例: %♦高性能混凝土使用比例: %♦高耐久性混凝土使用比例: %3.主体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 非黏土砖砌体结构体系及木结构□ 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 其它四、园林设计指标1.室外绿化种植植物是否为乡土植物:是□ 否□2.室外绿化是否采用复层绿化:是□ 否□3.每100m² 绿地上的乔木数量:4.室外可渗透地面面积比: %五、给排水设计指标1.本工程存在稳定的热水需求□ 是,热源来自自备锅炉□ 废热回收□ 太阳能热水系统□ 热泵热水系统□□ 否其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提供生活热水的比例为2.室内生活排水采用:污废分流□ 污废合流□;建筑雨水排放采用:雨污分流□ 雨污合流□3.是否采用雨水回用技术:是□ 否□;回用雨水用于:室外绿化浇灌□ 室外道路冲洗□ 室内车库冲洗□ 室内冲厕□ 冷却塔补水(含蒸发式冷凝机组补水)□ 其它4.是否采用中水回用技术:是□ 否□;中水用于:室外绿化浇灌□ 室外道路冲洗□ 室内车库冲洗□ 室内冲厕□ 冷却塔补水(含蒸发式冷凝机组补水)□ 其它5.是否采用冷凝水回用技术:是□ 否□;回用冷凝水用于:室外绿化浇灌□ 室外道路冲洗□ 室内车库冲洗□ 室内冲厕□ 冷却塔补水□ 其它□6.给水管材采用:连接方式:;排水管材采用:连接方式:7.是否设置用水的分项计量和分级计量:是□ 否□8.是否采用了节水器具:是□ 否□9.室外绿化浇灌方式:人工漫灌□ 喷灌□ 微喷灌□ 滴灌□1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10.1规定性指标室内冲厕用水采用再生水和雨水的比例: % 室外杂用水采用再生水和雨水的比例: % 冷却塔补水(含蒸发式冷凝机组补水)采用再生水和雨水的比例: %10.2性能性指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六、暖通设计指标1.本工程空调系统采用以下冷热源形式:常规水冷机组+锅炉□ 常规水冷机组+风冷热泵机组□ 常规水冷机组+热源塔供热机组□ 水源热泵机组□ 蒸发式冷凝机组□ 风冷热泵机组□ 高效多联机空调机组□ 地源热泵机组□分体空调器□空调冷源设备的IPLV值为锅炉热效率为;如采用水源热泵机组或地源热泵机组,其提供的负荷占总负荷比例为2.本工程采用蓄冷技术:□ 是,蓄冷装置日供冷负荷与设计日累计负荷比值为□ 否3.空调系统新风处理是否采用热回收技术:□ 是,热回收效率为,实施热回收技术的面积占有条件实施热回收技术的总面积的比例为□ 否4.本工程空调系统的部分负荷调节措施为:分区控制□ 空调主机台数控制□ 水系统变流量运行□空调风系统变速运行□5.本工程空调冷水/热水系统的输送系数为空调冷却水系统的输送系数为6.空调末端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 常规空气处理机组□ 多联机系统室内机□ 双温冷源的空调末端机组□溶液除湿空调末端□分体空调器室内机□7.空气处理机组按照风量加权平均后的单位风量功耗为;风机盘管的单位风量功耗为。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审查与施工验收登记表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审查与施工验收登记表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审查与施工验收登记表(2015版)
节能备案编号:
工程名称: 建筑类型:居住□公建□商住□建筑面积:地上㎡,地下㎡层数:高度:m 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国标一星级□国标二星级□国标三星级□
2、对于“设计内容”一列应填写具体指标数值,如属于选择性的内容,应在□中打“√”。

3、对于“参评分”一列按照项目实际参评情况填写,“得分”一列按实际得分值填写,不参评的条文均填“—”。

4、对于“备注”一列,必须对不参评的条文在备注栏内填写“不参评”并简单注明理由,对在二次设计中落实的条文应在备注栏中填写“二次设计”,其他需说明的情况自行填写。

5、对于验收情况的“结论”一列,验收合格的填“√”,不合格的填“×”。

6、为便于查看,填写时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将参评并得分,不参评、不满足三种情况,在国标条文中以不同的底色进行区分(如参评并得分为绿色,不参评为黄色,不满足为白色)。

广州绿色建筑设计审查指引

广州绿色建筑设计审查指引

广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专项审查要点(征求意见稿)2016年11月目录1 总则 (1)2 一般规定 (2)2.1 政策标准执行要点 (2)2.2 技术措施设计要点 (3)3 环评阶段审查要点 (8)4 详规阶段审查要点 (11)5 方案阶段各专业审查要点 (20)5.1 规划专业 (20)5.2 建筑专业 (26)5.3 结构专业 (28)5.4 给排水专业 (29)5.5 暖通专业 (30)5.6 电气专业 (31)6 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审查要点 (32)6.1 规划专业 (32)6.2 建筑专业 (35)6.3 结构专业 (41)6.4 给排水专业 (44)6.5 暖通专业 (51)6.6 电气专业 (59)7 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专业审查要点 (62)7.1 基本规定 (62)7.2 审查流程 (63)7.3 审查材料 (64)7.4 建筑专业 (68)7.5 结构专业 (92)7.6 给排水专业 (99)7.7 暖通专业 (111)7.8 电气专业 (124)1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广州市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设计审查,依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2015版)的技术内容,以及《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制定本专项审查要点。

1.0.2 本要点适用于广州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民用建筑绿色建筑专项设计各阶段审查。

1.0.3 审查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3《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2015版)其他国家、省、市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及广州市的有关规定1.0.4本要点中涉及两个及以上专业的条文,应在相关专业分别审查后确定该条文得分值或是否满足要求。

广州住宅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指引-广州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结果

广州住宅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指引-广州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结果

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2.《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15-86-2011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4.《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5.《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16.《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7.《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8.《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9.《建筑幕墙》GB21086-2007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0-200611.《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6-200812.《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0151-200813.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二、工程概况1.申报绿色建筑的区域范围示意图:(应注明北向角度)2.项目用地面积:m23.项目建筑面积,其中地上:m2,地下:m2,计入容积率面积m2,容积率4.是否有旧建筑:有□ 无□三、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汇总建设目标及关键绿色设计指标建设目标一星(对应省标一星A)□ 二星(对应省标二星A)□ 三星□关键绿色设计指标建筑节能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再循环材料利用比例一、规划设计技术措施必须说明内容1.应说明对场地保护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原有地形地貌的维持、森林及古树的保护、水系的保护以及改造后必要的生态复原措施。

2.应说明对场地内部危险源的避让措施。

3.应说明确保人均用地面积指标达标的措施,包括控制户均住宅面积,增加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的建设比例等,此处应有具体数据说明。

4.应说明本项目绿地的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的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和覆土深度不小于1.5m的地下室顶板绿地(覆土深度不够时相应折减面积)。

5.应说明本项目在确保建筑日照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建筑间距的控制、户型的设置等措施。

广东省标准[011]

广东省标准[011]

广东省标准DBJ/T 15-XX-2019备案号 J XXXXX-2019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Code for green building design in Guangdong province(征求意见稿)2019-XX-XX 发布2019-XX-XX 实施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本标准不涉及专利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Code for green building design in Guangdong provinceDBJ --2019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2019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2019年××月××日××××出版社2019 广州37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广东省标准《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的公告粤建公告〔2019〕××号经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查,现批准《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为广东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 - -2019,自2019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月××日37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2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的通知(粤建科函〔2012〕797号)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变更广东省标准《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名称的批复(粤建科函〔2016〕369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以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和广东省标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3为基础,认真总结近年来广东省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关于发布《绿色建筑工程咨询、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收费标准(试行)》的通知

关于发布《绿色建筑工程咨询、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收费标准(试行)》的通知

-1-粤建节协〔2013〕09号各有关单位:为规范会员单位绿色建筑工程咨询、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收费行为,促进绿色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下,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并征求物价部门的意见,制定了《绿色建筑工程咨询、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收费标准(试行)》,经理事长办公(扩大)暨专家论证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请参照执行。

附件:绿色建筑工程咨询、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收费标准(此页无正文)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2013年6月28日-2--3-附件:为进一步规范我省绿色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收费行为,促进绿色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行业健康规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建设部149号令)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近年来各设计、咨询服务单位实际开展咨询工作的具体情况,经征求省物价部门和相关专家论证意见,我会制定了绿色建筑工程咨询、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收费标准的指导意见,供我省项目建设单位、物业管理单位、设计、咨询单位及施工图审查机构,在绿色建筑项目立项、概预决算、招投标活动中参照执行。

一、 绿色建筑工程咨询、设计单位做出的咨询服务、设计内容的各项工作应达到相应的技术深度,确保工程咨询、设计工作质量。

二、 为确保咨询、设计工作成果的质量,项目建设单位或物业管理单位在进行招标活动中,应参照本指导价确定招标文件的价格权重,价格上浮最高不得超过本指导价格的5%,价格下浮最低不得超过本指导价格的10%。

三、绿色建筑项目申请单位应参照本收费标准与咨询、设计、施工图审查单位签署服务合同,不得擅自抬高价格,避免工程造价不合理增加,不得擅自压低价格,以确保绿色建筑工程服务质量。

在绿色建筑咨询、设计活动中如对咨询、设计服务质量产生争议,或发生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可向我会提出申诉,我会将组织专家取证评议,结果将在协会网站上公布。

表1 绿色建筑工程咨询服务收费标准-4-续表1表2 绿色建筑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收费标准-5-报:省人大环资委省政协环资委省住建厅省物价局发:建筑咨询、设计、施工图审查、房地产等相关单位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印发共印500份-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与审查指南(2019版)(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征求意见稿)批准部门管理机构2020年广州前言为推动广州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依据2019年8月实施的新版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指南编制组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经详细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结合广州实际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由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各专业施工图设计等几个部分组成。

为了适应新版国标的评价需要,本指南对技术条文按专业进行了编排,列出了各专业的设计要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及审查要点。

本指南经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批准,由广州市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先烈东路121号邮编:510500)。

本指南主编单位:本指南参编单位:本指南主要起草人:本指南主要审查人: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4)3.1一般规定 (4)3.2专业索引 (4)3.3绿色建筑策划与设计流程 (17)4安全耐久 (23)Ⅰ基本设计要求 (23)建筑设计 (23)结构设计 (27)Ⅱ一般设计要求 (32)建筑设计 (32)结构设计 (39)给排水设计 (41)电气设计 (42)暖通设计 (44)景观设计 (45)5健康舒适 (47)Ⅰ基本设计要求 (47)建筑设计 (47)给排水设计 (53)暖通设计 (54)电气设计 (60)Ⅱ一般设计要求 (63)建筑设计 (63)给排水设计 (74)暖通设计 (77)6生活便利 (80)Ⅰ基本设计要求 (80)规划设计 (80)建筑设计 (81)电气设计 (83)景观设计 (87)Ⅱ一般设计要求 (88)规划设计 (88)建筑设计 (91)电气设计 (94)给排水设计 (98)景观设计 (99)7资源节约 (101)Ⅰ基本设计要求 (101)建筑设计 (101)结构设计 (104)给排水设计 (106)暖通设计 (109)电气设计 (112)Ⅱ一般设计要求 (119)建筑设计 (119)结构设计 (128)给排水设计 (130)暖通设计 (136)电气设计 (147)景观设计 (150)8环境宜居 (154)Ⅰ基本设计要求 (154)规划设计 (154)建筑设计 (159)景观设计 (160)Ⅱ一般设计要求 (164)规划设计 (164)建筑设计 (169)给排水设计 (172)电气设计 (175)景观设计 (177)9提高与创新 (181)规划设计 (181)建筑设计 (181)结构设计 (183)暖通设计 (184)景观设计 (185)其他创新设计 (186)10附录 (189)10.1一星级绿色建筑推荐得分条文 (189)10.2新旧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差异表 (191)10.3本指南与国标条文评价差异表 (192)10.4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模板 (193)10.5绿色建筑设计指标分析计算书模版 (198)10.6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用典型气象数据 (212)10.7华南地区常见乔木及散植灌木规格参考 (214)10.8常见屋面和地面铺装材料色泽的反射系数参考 (215)10.9二次专项设计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承诺函模板 (216)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广州市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设计,依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和《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的技术内容,以及《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广州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民用绿色建筑设计及施工图审查。

1.0.3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进行综合设计。

1.0.4本指南仅为广州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审查提供指引,设计成果同时应符合国家或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annual runoff volume capture ratio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风速放大系数wind speed amplification建筑物周围离地面高1.5m处风速与开阔地面同高度风速之比。

2.0.5穿堂风cross ventilation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穿过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现象。

2.0.6采光系数daylight factor在室内参考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光污染light pollution照明装置发出的光中落在目标区域或边界以外的部分或建筑表面反射光线的数量或方向足以引起人们烦躁、不舒适、注意力不集中或降低对于某些重要信息(如交通信号)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于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2.0.9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10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和空调冷凝水等。

2.0.11再生水recycling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12湿地wetland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

2.0.13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constructed wetland for water treatment人为地在洼地里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作为填床料,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生态水处理系统。

2.0.14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2.0.15全装修decorated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

2.0.16绿色建材green building material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0.17建筑群architectural complex建筑群是指由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权属相同、技术体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

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的设计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对象,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或建筑群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指标(如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容积率、绿地率等)进行设计。

不对临时建筑及单体建筑中的某一部分开展绿建设计,而应以整栋建筑或建筑群为基本设计对象。

3.1.2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3.1.3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

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与智能化、经济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

3.1.4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

3.1.5方案设计前期宜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3.1.6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提供绿色建筑设计专项说明或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提供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以及相关绿色建筑设计指标分析计算书。

3.1.7绿色建筑设计应在设计理念、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并遵循“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优化”的原则。

3.2专业索引根据评价标准的要求,按照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和景观几个专业对各评价条文进行了初步分类,便于不同专业快速查询和索引。

某些条文由多个专业组成,将分别在不同专业予以体现。

部分条文需要多个专业协同完成,为便于使用,各专业下均有相应的描述,并在各条文的涉及专业表格中以加粗表示负责或牵头专业。

3.2.1在规划设计时,应结合规划报建的要求,从平面布局、朝向、间距、建筑外形、场地雨水汇集(地形和建筑两方面)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并应考虑与其他各专业(如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景观、装修等)的相互关系和配合,进行项目的绿色设计。

3.2.2规划专业索引表3.2.3在建筑设计时,应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和需求,从朝向、布局、造型、出入口设计、使用功能分布、地下空间开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遮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计、无障碍设计、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材料、消防应急、排污、构件隔声、充电桩设计、安全防护、内部非结构构件、防水防潮、门窗气密性、垃圾分类收集、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并应考虑与其他各专业(如规划、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景观、装修等)的相互关系和配合,进行项目的绿色设计。

3.2.4建筑专业索引表控制项4.1.2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应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

4.1.3建筑主体结构设计时,应包含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且应设计预留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

4.1.5外门窗的防风压性能和水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6卫生间、浴室的地面应设置防水层,墙面、顶棚应设置防潮层。

4.1.7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的设计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

4.1.8应设计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5.1.1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