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四年

合集下载

清史稿.湖广土司传

清史稿.湖广土司传

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九土司一○湖广西南诸省,水复山重,草木蒙昧,云雾晦冥,人生其间,丛丛虱虱,言语饮食,迥殊华风,曰苗、曰蛮,史册屡纪,顾略有区别。

无君长不相统属之谓苗,各长其部割据一方之谓蛮。

若粤之僮、之黎,黔、楚之瑶,四川之倮儸、之生番,云南之野人,皆苗之类。

若汉书:“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

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

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工卩都最大。

”在宋为羁縻州。

在元为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等土司。

湖广之田、彭,四川之谢、向、冉,广西之岑、韦,贵州之安、杨,云南之刀、思,远者自汉、唐,近亦自宋、元,各君其君,各子其子,根柢深固,族姻互结。

假我爵禄,宠之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惟命,皆蛮之类。

明代播州、蔺州、水西、麓川,皆勤大军数十万,殚天下力而后剷平之。

故云、贵、川、广恆视土司为治乱。

清初因明制,属平西、定南诸籓镇抚之。

康熙三年,吴三桂督云、贵兵两路讨水西宣慰安坤之叛,平其地,设黔西、平远、大定、威宁四府。

三籓之乱,重啗土司兵为助。

及叛籓戡定,馀威震於殊俗。

至雍正初,而有改土归流之议。

四年春,以鄂尔泰巡抚云南兼总督事,奏言:“云贵大患,无如苗蛮。

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

而苗疆多与邻省犬牙相错,又必归并事权,始可一劳永逸。

即如东川、乌蒙、镇雄,皆四川土府。

东川与滇一岭之隔,至滇省城四百馀里,而距四川成都千有八百里。

去冬,乌蒙土府攻掠东川,滇兵击退,而川省令箭方至。

乌蒙至滇省城亦仅六百馀里。

自康熙五十三年土官禄鼎乾不法,钦差、督、抚会审毕节,以流官交质始出,益无忌惮。

其钱粮不过三百馀两,而取於下者百倍。

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

小派计钱,大派计两。

土司一取子妇,则土民三载不敢婚。

土民有罪被杀,其亲族尚出垫刀数十金,终身无见天日之期。

东川已改流三十载,仍为土目盘踞,文武长寓省城,膏腴四百里,无人敢垦。

若东川、乌蒙、镇雄改隶云南,俾臣得相机改流,可设三府一镇,永靖边氛。

历史上稿件被偷

历史上稿件被偷

历史上稿件被偷1.谁晓得历史上那个历数十年写书,后被小偷偷走,又花了十年重新写了谈迁(1594~1658)。

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

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本人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

明诸生。

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

改名“迁”,寄予了对历史、对本人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随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

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

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头,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

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调查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予亡国之痛。

2.有一位历史人物用一生写了一本书却被小偷偷走了的是谁应当是谈迁吧,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一说是浙江海宁枣林人。

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

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本人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马桥人。

明诸生。

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

改名“迁”,寄予了对历史、对本人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随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

当代就有一个外国讨论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

(耶鲁高校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

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

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

不计酬劳,不慕虚名,虽然贫寒一生,但却是一个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故宫建筑的英文名字汇总

故宫建筑的英文名字汇总

故宫建筑的英文名字汇总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以下是故宫建筑的非官方英文名称,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其实官方的英文名是The Meridian Gate(子午线之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 米,始
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 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 年)重修,清朝嘉庆
六年(1801 年)再修。

其实官方的英文名是the Palace of Earthly Tranquility(尘世安宁之
宫)。

坤宁宫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

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交泰殿后面。

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地(坤)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

其实官方的英文名是Hall of Central Harmony(中央和谐之殿)。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属于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

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

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在此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其实官方的英文名是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耕耘内心之殿)。

养心殿是历史悠久的汉族宫殿建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

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

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

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游故宫见闻)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游故宫见闻)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和⽂化内涵(游故宫见闻)注:上⽂下图1900年拍摄的故宫(⿊⽩⽚)为什么故宫建筑的⾊彩⼀律为红墙黄⽡,它有什么象征意义?说到故宫,不得不提及北京城的规划与设计。

北京是按照中国古代最⾼传统⽂化――《周易》原理进⾏规划和设计的,是按“天⼈合⼀”的宇宙观念建造的,古都北京的每⼀处古⽼的建筑,都蕴含着《周易》古哲的不朽光辉。

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筑具有特定的颜⾊。

⽐如,宫殿顶⽤黄⾊硫璃⽡,宫墙⽤红⾊,社稷坛中的⼟为五⾊⼟。

皇家属中央⼟,按照周易五⾏原理,⼟为黄⾊,古⼈认为黄⾊为正⾊,为尊贵之⾊,所以皇家建筑都⽤黄⾊,黄⾊是皇家建筑的专⽤颜⾊。

从⾼处看皇宫简直是⼀⽚⾦碧辉煌的世界。

皇宫的墙⽤红⾊有两种解释。

⼀是红⾊为⽕,⽕⽣中央⼟,皇宫⽤红⾊饰墙是为了⽕⽣⼟,使皇家天下有稳固的基础和有⼒的⽀持。

⼆是,明朝的“明”字为光明、为⽕,红⾊宫墙意和“明”⽕之红⾊相⼀致。

再加上明朝皇帝姓朱,朱者,⾚也,⾚为⽕。

红墙⼜表⽰明朝天下姓朱。

明清两朝社稷中⽤五⾊⼟完全依据周易。

周易认为,南为⽕其⼟为红⾊,北为⽔其⼟为⿊⾊,东为⽊其⼟为青⾊,西为⾦其⼟为⽩⾊,中央⼟为黄⾊,皇帝把神州⼤地东南西北中不同颜⾊的⼟收集在⼀起,表明中华⼤地都属于皇家,通过祭祖五⾊⼟祈祷风调⾬顺,五⾕丰登。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民共和国⾸都北京市的中⼼、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场以及⼈民英雄纪念碑、⽑主席纪念堂、⼈民⼤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积4800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所瞩⽬。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设计者为明代御⽤建筑匠师蒯祥。

清朝顺治⼋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

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的须弥座,总⾼34.7⽶。

天安门城楼长66⽶、宽37⽶。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

故宫午门简介和历史

故宫午门简介和历史

故宫午门简介和历史简历:午门(Meridian Gat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是北京故宫的正门,位于北京故宫南北轴线,平面呈“凹”字形,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

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

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

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

1961年3月4日,包含午门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午门始建。

清顺治四年(1647年),午门重修。

清嘉庆六年(1801年),午门又修。

民国七年(1918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

民国十五年(1926年),午门进行修缮。

民国十九年(1930年),午门的东西马道维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午门西雁翅楼南北穿堂维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工程处修缮午门钟楼。

1959年,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迁出午门。

1963年,午门正楼修缮。

1977年,午门正楼油饰彩画、东西雁翅楼修缮与油饰彩画工程完成。

1978年,午门角亭大木加固工程完成。

1982年,午门西雁翅楼房顶翻修。

1984年,午门外石地面翻墁、引进消防管道工程完成。

2004年,午门修缮工程开始。

2005年5月,午门大修一期工程完成,关闭30余年的午门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2013年9月3日,故宫博物院对午门雁翅楼及崇楼区域进行保护维修及展厅改造。

2011年7月2日,故宫博物院实行自南向北单向参观路线:午门(南门)只作为参观入口,游客一律从午门进入故宫;神武门(北门)只作为参观出口,观众参观结束后可由神武门或东华门(东门)离开故宫。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1.《左传》:儒家经典之一。

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4)。

全面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左传》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历史观,强调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

该书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前四部的总称。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体例上均为纪传体。

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偏重使用“春秋笔法”,在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字子玄,徐州彭城人。

680年中进士,授狄嘉县主簿,以善文辞而知名。

702年,任著作左郎兼修国史,旋迁左史,撰起居注。

705年,参与修撰《则天实录》,期年而成。

710年,写成《史通》内外篇共49篇,评论古今,以抒己见,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刘知几提倡“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反对溢美之词。

他还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以史识最重要。

刘知几的这些主张对后代史学、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20卷,分内篇、外篇各10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5.《通典》: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唐杜佑撰。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编成。

本书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

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

《中国农业古籍目录》补正

《中国农业古籍目录》补正

《中国农业古籍目录》补正何灿【摘要】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是迄今为止收录农书最多的专门性农业古籍目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农业古籍的存佚及收藏情况,对研究中国农史和农业遗产大有帮助。

但由于收录古籍数目较多,加之条件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故对书中讹误疏漏之处进行补正。

【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2(024)011【总页数】4页(P121-124)【关键词】《中国农业古籍目录》;疏误;补正【作者】何灿【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是以农为本,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古籍。

这些农业古籍是我们了解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宝贵资料,有许多对今天的农业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以下简称《农业目录》)是迄今为止收录农书最多的专门性农业古籍目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农业古籍的存佚及收藏情况,对研究中国农史和农业遗产大有帮助。

这部书目不但著录了农业古籍的书名、卷数、作者,还列出了版本和收藏单位,并进行了合理分类。

除了收录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农业古籍之外,还收录了美国和日本收藏的中国农业古籍,使读者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目前农业古籍的存佚情况。

但诚如编者所言,由于收录古籍数目较多,加之条件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

笔者在参加国家清史项目《清人著述总目》编纂工作中,曾使用该书,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条目,现考辨如下,就正方家。

1 0116郊外农谈三卷第16页0116郊外农谈三卷,(明)张铁撰。

清顺治四年(1647)李际期刊本。

《浙江采集遗书总录》。

按:《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子部农家类、《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杂纂之属著录该书,撰人皆做“张鈇”。

张鈇,字子威,浙江慈溪人。

《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张鈇另有《碧溪集》。

《农业目录》作“张铁”,误。

午门前面讲故宫导游词

午门前面讲故宫导游词

午门前面讲故宫导游词午门(Meridian Gate)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大家不妨来看看本店铺推送的午门前面讲故宫导游词,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午门前面讲故宫导游词【一】(历史沿革中明清两朝概况;紫禁城名称的由来;紫禁城的布局;) 故宫位于北京的市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朝的皇宫。

自明成祖朱棣迁都于此,先后共有明朝14位皇帝,清朝10位皇帝在此生活起居、治理国家,长达五个世纪之久。

时至今日故宫是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它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更是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故宫又名紫禁城。

“紫”是指紫微垣,据说是天帝所居住的宫殿,被称为“紫宫”。

《后汉书》中又说:“天有紫微宫,上帝之居所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所以皇帝应天象而建皇宫,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禁”是指禁地,皇宫里森严戒备,万民莫入,由此得名。

紫禁城工程的设计和营造是以南京皇宫为蓝本,但规模更为庞大。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宫殿房屋8704间。

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

城墙外绕以宽52米的护城河,称“筒子河”。

城墙四正方位各开一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可用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来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整个角楼犬牙交错、勾心斗角、精美异常。

紫禁城内建筑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中轴对称”帝都营建原则建造。

城内建筑依据布局及功用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城的南半部是“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左右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前朝”;北半部是“内廷”,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和外西路的建筑为主(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称“后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的一天夜里,一名小偷满心期待的进了一名老秀才
的家。

不过,小偷很快的就发现这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穷酸秀才,他的家里空
空如也。

小偷不甘心空手而归,于是,径直把秀才放在床头的那口箱子抱起,
三步两步的逃得无影无踪了。

可笑的是小偷偷走的并非金银,却是老秀才二十
几年的心血——《国榷》的手稿。

当第二天老秀才醒来发现书稿被窃时,他仿佛整个世界都已将他遗弃。

二十年
辛酸顿时化作老泪纵横:“噫!吾力殚矣!”
他的名字叫谈迁。

一名家境清贫的普通百姓。

在他二十九岁的那年,母亲离世,他在家守孝。

他是一名嗜书如命的人,只要有人送他一本书,他就会高兴得不行。

他什么书都读,可谓博览群书。

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历史。

母亲病逝,他为了排遣心中的哀痛,认真通读了陈建所著的《皇明通纪》。


他发现这本记录大明历史的书,写得实在是差,不单见解肤浅,文笔不畅,甚
至史事中的错误也不少,有些甚至是非颠倒。

因此,他决心自己动手,还给后
人一部真实的明朝历史。

于是,他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讹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

寻找史
料的过程是艰辛的,因为很多相关的书只有富贵人家才有,他必须厚着脸皮上
门求借。

遇到一些珍贵的书籍,主人家不肯轻易外借,他还要当场掏出纸笔进
行抄录,这过程没有少遭到嘲笑和驱赶。

他借书翻阅资料时常被拒之门外,有
时为了借到一本书,坐在人家门口等上一整天,但他并不在乎。

为了确认一些史料,他必须去寻访古迹。

有次冒着滂沱大雨,不远百里去考察
史迹。

二十七年间,他借阅了有关明史诸家的史书100多种,一本本地相互对
证比较,一条条记录下来。

他分门别类地进行综合研究,终于在1647年8月
完成了初稿,共100多卷,有好几百万字,厚厚的一摞。

他在自序中高兴地写道:“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
称述。

间窥诸家编年,于伪陋肤冗者妄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性。


明亡之后,他怀着对故国的思念,以一个爱国遗民的感情,来收集补述崇祯、
弘光两朝的史实,终于求得了先朝历史的完整。

全书前后修改了六次。

如今,
这部凝结了他二十年心血的书稿竟然在夜里被人盗走,他能不伤心若狂吗?
如果他就此沉沦,那么,那个窃贼必定为世人所痛骂。

所幸,谈迁没有被挫折
击倒,他擦干了泪眼,说:““吾手尚在,宁已乎!”。

老人家从零开始。

为了抓紧时间,他不论酷暑严寒,不顾年纪老迈,总是拄着一根拐杖,艰难跋涉。

他遍访各地藏书之家,恳求让他参阅一下有关书籍,然后拼命抄写。

4年
又过去了,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艰苦写作下,他终于又完成了书稿,取名《国榷》。

《国榷》完稿后,谈迁又想到了他的书中对明朝万历到崇祯这几十年的史实记载
得不甚清楚,他想到了亲自去北京加以订正。

正在他苦于没有盘缠之时,弘文
院编修朱之锡聘他一起上北京,请他帮助做些文墨工作。

谈迁靠着这个机会,
来到了北京。

在北京,谈迁除了替朱之锡作些文字工作之外,就是为他的《国榷》收集材料,一有时间,就去寻书访人、探寻遗迹,脚磨起了泡,走迷了路,依旧兴致勃勃,简直象中了魔,不知困难、疲劳为何物。

前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的门客,他几乎遍访无遗,就连当年崇祯邸报也借到了手,取得了核对书稿的第一
手资料。

两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北京之行使得《国榷》这部书稿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


这便是他一生奋斗的写照。

后来,谈迁回到了海宁老家,返乡之时,谈迁在金钱方面一无所获,唯“筐中录本,殆千百纸”。

他喜不自禁,连称“余之北游幸哉!余之北游幸哉!” 三十年的
辛酸终于有所回报,谈迁也无憾了。

几年后,他就去世了。

明清的史学很发展,官修、民修的史学著作都很多。

明代私家著史以谈迁的
《国榷》最有名。

《国榷》原稿称百卷,谈迁死后仅有抄本传世,后经浙江海
宁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
相校补,加以标点,分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别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

《国榷》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
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对于研究明史,
尤其是研究明代建州女真及崇祯一朝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